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S/Pwv资料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叶其欣 杨露华 +5 位作者 丁金才 陆滟滟 徐秀芳 尹红萍 朱佳蓉 刘晓波 《暴雨灾害》 2008年第2期141-148,共8页
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水汽资料Pwv对上海地区2002~2005年强对流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资料能直观地、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GPS/Pwv资料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 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水汽资料Pwv对上海地区2002~2005年强对流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资料能直观地、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GPS/Pwv资料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的季节及不同的降水类型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GPS/Pwv的散度资料可以反映大气中水汽的辐合、辐散分布情况。文章还给出了不同季节产生强对流天气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可降水水汽 阈值 强对流
下载PDF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对可降水汽量的实时监测及其改进数值预报初始场的试验 被引量:19
2
作者 宋淑丽 朱文耀 +3 位作者 丁金才 廖新浩 程宗颐 叶其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1-638,共8页
分析了 2 0 0 2年夏季上海GPS综合应用网 (简称SGCAN)的观测数据 ,实时处理中直接利用IGS(Interna tionalGPSService)超快速产品IGU(theUltrarapidorbitofIGS)轨道 ,在长基线辅助下考虑海潮的影响 ,得到了可靠的可降水汽量 (简称PWV)序... 分析了 2 0 0 2年夏季上海GPS综合应用网 (简称SGCAN)的观测数据 ,实时处理中直接利用IGS(Interna tionalGPSService)超快速产品IGU(theUltrarapidorbitofIGS)轨道 ,在长基线辅助下考虑海潮的影响 ,得到了可靠的可降水汽量 (简称PWV)序列 ,监测结果与加密的Radiosonde观测比较 ,偏差为 2mm左右 .与MM5预报可降水量的比较说明GPS监测结果可以作为检验数值预报质量的工具之一 .2 0 0 2年夏季SGCAN监测的PWV时空变化过程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西南到东北的详细入梅雨过程和特点 ,以及整个梅雨季节雨带在江淮地区来回摆动的情况 .一小时雨量与GPS PWV锋值的对应关系统计表明GPS PWV对雷暴雨具有一定的短期预报特性 .利用Cressman分析方法把GPS PWV插值到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的各个格点上 ,改进了数值预报初始湿度场的精度 ,提高了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准确性 ,反映了G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 可降水汽量 梅雨季节 数值预报
下载PDF
2002年台风Ramasun影响华东沿海期间可降水量的GPS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丁金才 黄炎 +3 位作者 叶其欣 朱文耀 宋淑丽 梁旭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3-624,共12页
介绍了 2 0 0 2年建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GPS (全球定位系统 )网对台风Ramasun影响华东沿海地区时可降水量的探测 ,指出GPS探测的可降水量 (PWV)与加密探空资料所计算的可降水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多站GPS资料时间序列的分析 ,揭示... 介绍了 2 0 0 2年建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GPS (全球定位系统 )网对台风Ramasun影响华东沿海地区时可降水量的探测 ,指出GPS探测的可降水量 (PWV)与加密探空资料所计算的可降水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多站GPS资料时间序列的分析 ,揭示了在台风影响过程中PWV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 :在台风降水产生前PWV都有一个急升的过程 ,PWV的急升时间长短、升幅、量值大小反映了水汽累积情况 ,它与台风过程降水总量、每小时降水量大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PWV急升达到峰值后进入高值波动阶段 ,一般在达到峰值后 7~ 1 0小时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水 ,在这一阶段中PWV时间序列的波动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台风降水的短时变化和螺旋雨带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PWV的急降则反映台风降水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台风 可降水量 热带气旋
下载PDF
基于GPS/Pwv资料的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杨露华 叶其欣 +2 位作者 邬锐 黄宁立 徐秀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2-508,共7页
本文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水汽资料Pwv对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西南水汽输送路径,一条是东南水汽输送路径。指出边界层的偏东急流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 本文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水汽资料Pwv对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西南水汽输送路径,一条是东南水汽输送路径。指出边界层的偏东急流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增雨机制。分析还表明:每30 min一次的GPS/Pwv资料能直观地、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GPS/Pwv资料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GPS/Pwv的散度资料可以反映大气中水汽的辐合、辐散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可降水水汽 水汽输送 暴雨
下载PDF
区域GPS气象网站点合理布设的几点依据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金才 叶其欣 +4 位作者 马晓星 朱文耀 陆艳艳 仇欣 江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9,共6页
区域GPS气象网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GPS/PWV)对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改进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许多省市相继计划建设区域的GPS气象网。在区域GPS气象网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布设GPS站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问... 区域GPS气象网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GPS/PWV)对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改进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许多省市相继计划建设区域的GPS气象网。在区域GPS气象网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布设GPS站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GPS气象网的情况,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汽通道,PWV分布的气候统计、GPS反演PWV资料的有效半径和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资料同化的最大影响半径等4个方面,讨论了区域GPS网站点的分布和间距的几点依据:重点沿区域的水汽通道和强对流天气主要路径上布站,经向(南北向)的站点密度应大于纬向密度,站点的最大间距小于60km才能使反演的PWV的有效代表性和对数值预报的影响覆盖整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GPS气象网 站点分布 站点间距
下载PDF
从上海市热岛演变看城市绿化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36
6
作者 丁金才 周红妹 叶其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24,共3页
近 40年来 ,上海城市热岛面积扩大了 7~ 8倍 ,强度增强了一倍 ,导致了高温灾害的增加。上海热岛的迅速扩展和增强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与上海城市的建设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减缓热岛效应影响 ,以保证上海城市的... 近 40年来 ,上海城市热岛面积扩大了 7~ 8倍 ,强度增强了一倍 ,导致了高温灾害的增加。上海热岛的迅速扩展和增强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与上海城市的建设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减缓热岛效应影响 ,以保证上海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显示出的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减弱趋势表明 ,城市绿化建设对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绿化 高温灾害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基GPS水汽三维层析技术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敏 郭鹏 +2 位作者 叶其欣 张洁 朱雪松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地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探测大气水汽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测天顶方向的大气水汽总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二是遥测倾斜的信号路径上的水汽总量(Slant-path Water vapor,SW);三是应用组网的GPS站倾斜路... 地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探测大气水汽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测天顶方向的大气水汽总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二是遥测倾斜的信号路径上的水汽总量(Slant-path Water vapor,SW);三是应用组网的GPS站倾斜路径观测反演局地上空的水汽三维信息,即水汽层析(watervapor tomography)技术.简单介绍了上海地区稠密的地基GPS网,并且在该网的基础上通过GAMIT软件计算出的整层水汽PW和各个方向上的梯度信息及观测残差,来获得GPS测定的SW,运用层析的技术可获得上海地区水汽的三维分布信息.以2008年8月25日上海罕见的大暴雨为例,分析了水汽三维结果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 大气效应 方法:数值
下载PDF
上海地区高温分布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丁金才 叶其欣 丁长根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4-500,共7页
如何利用个别气象站的单站气象资料值诊断整个上海地区详细的高温分布是目前高温气象服务发展提出的一个课题。该文根据 1 997~ 1 998年 7~ 8月高温加密观测资料 ,应用EOF技术分解 ,表明上海地区高温分布可由气候平均场和第一特征场... 如何利用个别气象站的单站气象资料值诊断整个上海地区详细的高温分布是目前高温气象服务发展提出的一个课题。该文根据 1 997~ 1 998年 7~ 8月高温加密观测资料 ,应用EOF技术分解 ,表明上海地区高温分布可由气候平均场和第一特征场合成而得 ,第一特征场的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 90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上海地区平均高温场分布特征有地形特点和城市热岛效应作用决定的 ,是多年变化的较稳定变量。第一特征场系数是一个逐日变化量 ,它与风向有很高的相关系数。该文利用 2个气象站的资料建立了计算第一特征场系数的方程 ,并建立了利用 2个气象站的单站气象要素值制作上海地区逐日的高温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对 1 999~ 2 0 0 0年的 1 3个高温日的试算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比常用的回归方法计算精度有所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高温分布 EOF方法 上海地区 城市气象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实时GPS气象网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金才 叶其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30,共5页
简述了GPS气象学的发展动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GPS气象网的概况 ,着重介绍了如何解决计算方法和设备、通信系统、产品实时演示系统和系统准业务化管理等问题 ,实现GPS气象网的近实时运转。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GPS气象网 GPS气象学 全球定位系统 通信系统 卫星探测
下载PDF
基于VLBI和GPS测量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TEC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舒逢春 郭丽 +6 位作者 刘敏 郑为民 王伟华 叶其欣 艾力.玉苏甫 近藤哲朗 市川隆一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9-24,共6页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跨越了中国北纬约30°的广大地区,为研究太阳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上海位于此次日全食带中心线附近,为此,上海佘山站、乌鲁木齐南山站和日本...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跨越了中国北纬约30°的广大地区,为研究太阳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上海位于此次日全食带中心线附近,为此,上海佘山站、乌鲁木齐南山站和日本鹿岛站开展了VLBI联合观测实验。与此同时,TEC测量还配合使用了GPS观测站。本文介绍了此次日全食观测实验的背景、测量方案、观测实验详情和数据处理流程。根据相关处理结果,利用二维条纹搜索方法在上海-乌鲁木齐基线获得了优质干涉条纹,预示着VLBI测量取得成功。对单站GPS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日全食食甚时刻TEC值存在快速下降。此次观测实验预期将首次获得电离层TEC变化的VLBI实测结果,并开展VLBI与GPS测量结果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日全食
下载PDF
基于导航卫星载波信号的海浪高度反演系统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雪松 严颂华 +3 位作者 张训械 叶其欣 尹球 杜明斌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0-1075,1261,共7页
采用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载波相位波浪仪,在上海东海大桥24km处的海洋遥感观测基地,构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GNSS-R)海洋遥感观测平台,对自然条件下充分发展的海浪进行观测实验。建立海表反射新模型及方法,推导载波... 采用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载波相位波浪仪,在上海东海大桥24km处的海洋遥感观测基地,构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GNSS-R)海洋遥感观测平台,对自然条件下充分发展的海浪进行观测实验。建立海表反射新模型及方法,推导载波相位差之差反演波高的方法,通过接收GPS直达和经海面反射的信号,选定仰角和信噪比符合条件的信号,经过信号的相关处理运算,输出海面波高的反演结果。利用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GPS反演的波高结果基本合理可信,系统运算快速,实时性较强。目前,整个系统已投入业务试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R 海洋遥感 波高 载波相位
下载PDF
bbGPS/PWV资料三维变分同化改进MM5降水预报连续试验的评估 被引量:17
12
作者 丁金才 袁招洪 +3 位作者 杨引明 叶其欣 仇欣 江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8,共8页
利用区域地基GPS网反演的高时空密度的大气垂直方向水汽总量,也称为可降水量(PWV),可大大弥补常规探空探测水汽资料的不足。为了全面评估区域GPS网PWV资料同化对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改进程度的目的,在个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连续38天... 利用区域地基GPS网反演的高时空密度的大气垂直方向水汽总量,也称为可降水量(PWV),可大大弥补常规探空探测水汽资料的不足。为了全面评估区域GPS网PWV资料同化对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改进程度的目的,在个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连续38天的GPS/PWV资料三维同化(3D-Var)改进数值业务预报的试验。研究方法是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GPS气象网在2002年梅雨和盛夏季节观测的PWV资料,通过三维变分同化建立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的初始场,逐日作出长江三角洲地区24小时的降水量预报。以6小时累积雨量为对象,与未同化GPS/PWV资料的MM5的相应预报比较,通过多种评分方法,评估了GPS/PWV资料改进MM5降水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GPS/PWV资料同化后的MM5降水预报能力在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地区都有所提高,主要是伪击率有较明显的下降,对小范围降水预报的改进更为明显。预报明显改进的区域恰好位于GPS站填补常规探空站间距较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GPS) 可降水量(PWV) 三维变分同化(3D-Var) MM5 数值预报
下载PDF
利用水汽总量资料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曹晓岗 丁金才 +2 位作者 叶其欣 汪君 邱黎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1-801,共11页
梅雨期是江淮流域从春季到夏季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传统诊断入梅的方法主要根据雨日和温度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来确定。由于雨日的不连续,天气形势的多变,常会引起诊断入梅日期的分歧。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网所反演的连续的大气... 梅雨期是江淮流域从春季到夏季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传统诊断入梅的方法主要根据雨日和温度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来确定。由于雨日的不连续,天气形势的多变,常会引起诊断入梅日期的分歧。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网所反演的连续的大气水汽总量(GPS/PWV)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2002—2005年入梅情况,发现GPS/PWV资料可以反映出入梅前后大气中水汽发生显著季节性跳跃的特征,总结出利用大气中水汽变化特征来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PWV方法)。采用1980—2000年的历史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水汽总量(PWV)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21年中有13年的入梅日期与历史上传统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吻合;对两种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差较大的3年的入梅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PWV方法诊断出的入梅日比原定入梅日更合理。该方法在2006年入梅诊断的应用也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人梅 全球定位系统(GPS) 水汽总量(PWV)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利用COSMIC资料对17个台风热力结构的合成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丁金才 郭英华 +5 位作者 郭永润 杜明斌 杨引明 叶其欣 贺千山 郭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43,共13页
COSMIC是2006年4月建立的利用掩星技术探测大气要素的人造卫星星座观测系统。利用COSMIC提供的大量海洋上空的高垂直分辨率的气象探测资料,对台风的各热力要素进行合成分析,达到进一步认识台风区域内热力结构特征的目的。收集和处理了2... COSMIC是2006年4月建立的利用掩星技术探测大气要素的人造卫星星座观测系统。利用COSMIC提供的大量海洋上空的高垂直分辨率的气象探测资料,对台风的各热力要素进行合成分析,达到进一步认识台风区域内热力结构特征的目的。收集和处理了2006—2007年的西北太平洋17个台风期间在台风区域内的掩星点的探测资料,按台风的3个演变阶段和6个不同半径区间,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对温度比湿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热力要素进行分析。揭示了台风眼外的台风区域的温湿热力结构的特征。主要结论有:台风区域内的温度水平差异远小于台风眼内外的温度差异,但在台风成熟阶段,存在一个水平温度距平为+1.5℃的暖心区,位于10~12 km高度处,距台风中心1.5~4个纬距的范围内。在暖心区下方的3 km高度处和距台风中心1.5~3个纬距的区域内存在一个比湿水平距平达2.5 g/kg的湿心区;高层暖心区和低层湿心区的对应出现是台风成熟阶段的主要热力特征之一。相对湿度分析揭示出在台风区域内存在一个半径约3个纬距,高度约6~7 km的近饱和柱体;在台风的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台风区域内大气层结通常在3 km处由对流不稳定层结迅速转变为对流稳定层结。最后,利用飞机下投探空仪的观测资料验证了COSMIC资料分析的一些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GPS 下投探空 台风热力结构 合成分析
下载PDF
Moisture Analysis of a Squall Line Case Based on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Data from a Ground-Based GPS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金才 杨引明 +4 位作者 叶其欣 黄炎 马晓星 马雷鸣 Y. R. GU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09-420,共12页
A squall line swept eastward across th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duced gusty winds and heavy rain from the afternoon to the evening of 24 August 2002. In this papers the roles of moisture in the genesis ... A squall line swept eastward across th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duced gusty winds and heavy rain from the afternoon to the evening of 24 August 2002. In this papers the roles of moisture in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quall lin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 data from a ground-based GPS network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plus data from 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Atmospheric Center (PSU/NCAR) mesoscale model (MM5) simulation, initialized by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3D-VAR) assimilation of the PWV data, some interesting features are revealed. During the 12 hours prior to the squall line arriving in the Shanghai area,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WV indicates a favorable moist environment for a squall line to develop.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moisture illustrates that it mainly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 and not at the surface. Temporal variation in PWV is a better precursor for squall line development than othe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PWV not only indicated a favorable moist environment, but also evolved a cyclonic wind field for a squall lin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The "+2 mm" contours of the three-hourly PWV variation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to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the squall line two hours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GPS探测大气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洁 闵锦忠 +1 位作者 叶其欣 刘敏 《科技信息》 2008年第32期69-69,共1页
简述利用GPS探测数据反演得到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月平均分布情况,单站PWV时序图与1小时降水量的对应关系。GPS/PWV月平均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PWV的变化与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GPS/PWV可以很好的为大暴雨、台风、梅雨... 简述利用GPS探测数据反演得到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月平均分布情况,单站PWV时序图与1小时降水量的对应关系。GPS/PWV月平均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PWV的变化与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GPS/PWV可以很好的为大暴雨、台风、梅雨期等的监测和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PS气象 大气可降水量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GPS探测大气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洁 闵锦忠 +1 位作者 叶其欣 刘敏 《科技信息》 2008年第35期20-20,共1页
简述利用GPS探测数据反演得到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月平均分布情况,单站PWV时序图与1小时降水量的对应关系。GPS/PWV月平均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PWV的变化与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GPS/PWV可以很好的为大暴雨、台风、梅雨... 简述利用GPS探测数据反演得到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月平均分布情况,单站PWV时序图与1小时降水量的对应关系。GPS/PWV月平均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PWV的变化与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GPS/PWV可以很好的为大暴雨、台风、梅雨期等的监测和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PS气象 大气可降水量
下载PDF
GRACE卫星重力观测揭示华北地区陆地水量变化 被引量:34
18
作者 苏晓莉 平劲松 叶其欣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7-922,共6页
本文使用了GRACE重力卫星8年(2002年8月至2010年8月)的时变重力位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陆地水量的月变化,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该地区的陆地水储量以-1.1cma-1的趋势在减少.研究结果证实,使用13点滑动平均方法与线性拟合方法得到的华北地区... 本文使用了GRACE重力卫星8年(2002年8月至2010年8月)的时变重力位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陆地水量的月变化,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该地区的陆地水储量以-1.1cma-1的趋势在减少.研究结果证实,使用13点滑动平均方法与线性拟合方法得到的华北地区陆地水量相对长期变化趋势的结果一致.本文还利用CPC水文模型、全球陆地资料同化系统(GLDAS)的数据,分别估计了华北地区地表水的变化,两者得到的地表水变化与GRACE结果均符合较好,从而可以得到该地区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时段内,该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分别以-0.6和-0.5cma-1的速率减少.华北地区降雨量减少,与地下水超采很可能是造成地下水减少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区域气候变化,为该区域未来的水管理、减缓和防御自然灾害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重力观测 陆地水 地下水 华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