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超声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建宁 司志雯 +2 位作者 于明秀 蒋雪梅 张远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方法:收集110例PTMC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多模态超声特征,并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2岁、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方法:收集110例PTMC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多模态超声特征,并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2岁、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P<0.05);结节最大截面横径≥0.52 cm或纵径≥0.66 cm是PTM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均P<0.01);微钙化和弹性评分≥4分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微钙化是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结节内伴微钙化的PTMC患者,应加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在兔膝关节出血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峰 崔延军 +5 位作者 蒋雪梅 李建宁 张文焕 司志雯 于明秀 刘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65-467,477,共4页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兔膝关节出血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研究膝关节炎症提供可利用的动物模型。方法:使用健康级别成年新西兰大白兔8只,3月龄,性别不限,体质量2.0~2.5 kg,在超声引导下于兔左右侧膝关节髌上囊分别注射兔心脏血、生理盐水,高...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兔膝关节出血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研究膝关节炎症提供可利用的动物模型。方法:使用健康级别成年新西兰大白兔8只,3月龄,性别不限,体质量2.0~2.5 kg,在超声引导下于兔左右侧膝关节髌上囊分别注射兔心脏血、生理盐水,高频超声下观察双侧膝关节注射后及吸收情况,间隔3 d注射一次,共注射3次,14 d后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关节滑膜增生情况。结果:第1次注射后即刻检查,全部兔左膝髌上囊均见液性暗区;再次注射前行超声检查,仅第7天第3次注射前2只、第10天3只髌上囊见液性暗区。病理检查:注射兔心脏血组兔左侧膝关节滑膜局灶性轻度增生,间质内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注射生理盐水的右侧兔膝未见异常。结论:超声引导下兔膝关节造模的方法重建了关节出血对关节及滑膜造成的影响,为关节出血类疾病的病理改变、实验干预及后期疗效评价提供了可操作、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出血 超声引导 髌上囊 滑膜
下载PDF
大肠腺瘤性息肉经内镜切除后高复发人群的筛查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光春 司志雯 +4 位作者 吴洪磊 周成军 朱孔锡 刘斌 郭建强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95,100,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从而筛查出易复发的高危人群,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随访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行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从而筛查出易复发的高危人群,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随访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行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分析各种危险因素与腺瘤性息肉复发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期间共249例患者复发腺瘤,复发比例为26.83%。单因素分析显示,腺瘤复发与年龄,腺瘤数目、直径、部位、类型,瘤变程度,基底部及治疗方式有关,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腺瘤数目、直径、类型,瘤变程度,基底部是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腺瘤部位及治疗方式并非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符合年龄>60岁、个数≥3个、直径>10 mm、绒毛状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无蒂等特点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符合的因素越多,腺瘤复发率可能越高,需要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性息肉 复发因素 高危人群 随访
原文传递
连续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漏诊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司志雯 李光春 +1 位作者 吴洪磊 郭建强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漏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对结肠镜检查的退镜时间、肠道准备情况和盲肠插管成功率进行限定的前提下,患者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即进行第2次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大小(直径)、部位、病理... 目的:探讨连续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漏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对结肠镜检查的退镜时间、肠道准备情况和盲肠插管成功率进行限定的前提下,患者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即进行第2次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大小(直径)、部位、病理类型、息肉形态,统计2次检查结果,计算大肠息肉漏诊率,分析所得数据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164例大肠息肉患者行连续性结肠镜检查共发现462枚息肉,总漏诊率为17.7%,漏诊率与息肉大小(χ2=25.055, P<0.001)、部位(χ2=15.134, P=0.010)、息肉形态(χ2=22.901, P<0.001)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息肉大小是漏诊保护性因素,息肉越大,漏诊率越小,与直径≤5 mm相比较,6~10 mm (OR:0.38,95%CI:0.22~0.65)和>10 mm(OR:0.10,95%CI:0.02~0.43)的漏诊率显著降低;与直肠比较,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漏诊率明显升高;无蒂息肉(OR:4.77,95%CI:2.34~9.72)的漏诊率显著高于有蒂息肉。而息肉的病理类型与漏诊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肠息肉患者行连续性结肠镜检查时存在一定程度漏诊,漏诊与息肉大小、部位、形态有关,而与息肉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结肠镜 漏诊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