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东陵“一号陵园”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伟刚 同杨阳 +2 位作者 杜应文 李阳 梁海宁(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8,共11页
秦东陵“一号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范家村北、骊山西麓的山前台地。2011~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了陵园布局。陵园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由围沟、2座“亚”字形大墓及陪葬坑、小型祔葬墓... 秦东陵“一号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范家村北、骊山西麓的山前台地。2011~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了陵园布局。陵园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由围沟、2座“亚”字形大墓及陪葬坑、小型祔葬墓、建筑遗址,以及窑址、井、冲积沟和瓦片堆积区等相关遗迹组成。2座“亚”字形大墓位于陵区中部偏南,陪葬坑主要分布在主墓墓道夹角处及东西方向;小型祔葬墓主要顺陵园围沟内侧分布,形制多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建筑遗址分布在主墓南北两侧。此次调查勘探填补了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秦陵陵园形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缺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 秦东陵 一号陵园 战国晚期 调查勘探
下载PDF
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建造形制与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同杨阳 马小宁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陕西省明长城沿途地貌类型多样,沿线烽火台共570座,其建造与分布是在地理环境和防御战略等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以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视角按照附属设施的不同划分其建筑类型,从宏观视角分析烽火... 陕西省明长城沿途地貌类型多样,沿线烽火台共570座,其建造与分布是在地理环境和防御战略等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以陕西省明长城沿线烽火台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视角按照附属设施的不同划分其建筑类型,从宏观视角分析烽火台建造与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河流水系、战争与防御等要素的关系,并借助Arc GIS和历史文献记载,利用烽燧线的概念阐释明代延绥镇军情传输方向和传递路线。经过分析,陕西省明长城烽传体系主要包括由东、西两路向中路的横向主线传递和由长城沿线向腹地的纵向支线传递两部分。通过横纵结合,实现了长城沿线东西及内外之间的多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烽火台 建造形制 分布特征 烽燧线
下载PDF
秦东陵“一号陵园”墓主身份蠡测
3
作者 孙伟刚 同杨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89,共5页
秦东陵是研究秦人从封国到帝国丧葬理念发展变化的重要遗址。本文结合2011年以来的考古勘探及出土资料,从秦人陵园形制发展演变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20世纪80年代对秦东陵陵区所划分的第一、二、三号陵园应属同一陵区,原第一号陵园为主茔... 秦东陵是研究秦人从封国到帝国丧葬理念发展变化的重要遗址。本文结合2011年以来的考古勘探及出土资料,从秦人陵园形制发展演变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20世纪80年代对秦东陵陵区所划分的第一、二、三号陵园应属同一陵区,原第一号陵园为主茔域,其内南北2座“亚”字形大墓墓主分别为秦昭襄王与其后;原第二号陵园和第三号陵园为原第一号陵园的陪葬区,墓主分别为唐太后和悼太子及妃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东陵 一号陵园 秦昭襄王
下载PDF
文化遗产地长城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现状——以陕西榆林地区为例
4
作者 马小宁 同杨阳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在中国长城整体保护管理的布局下,文化遗产地长城资源及其赋存环境的差异历来是长城工作的关注重点。随着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支撑的长城事业快速发展,厘清各文化遗产地长城工作现状成为现实中的紧迫需求。通过梳理榆林长城资源保护利... 在中国长城整体保护管理的布局下,文化遗产地长城资源及其赋存环境的差异历来是长城工作的关注重点。随着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支撑的长城事业快速发展,厘清各文化遗产地长城工作现状成为现实中的紧迫需求。通过梳理榆林长城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现实困难与突破创新之举,探寻文化遗产地长城工作的目标、定位与发力点,以期推动中国长城文化遗产地工作扎实开展,并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新时代长城保护利用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地方单位 长城工作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斌 同杨阳 +6 位作者 杨磊 陈新儒(绘图) 姜淼(绘图) 方丹(绘图) 王文渊(照相) 钱耀鹏 赵有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4,共12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至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的灶1座、灰坑8座,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器。发掘所获的仰韶文化遗存多属半坡类型,少数为庙底沟类型。本次发掘为建立西头遗址的年代序列、研究旬邑地区仰韶文化的分布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南头村地点 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下载PDF
楚地出土的漆棺装饰纹样试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员增荣 段清波 +1 位作者 王怡曼 同杨阳 《文博》 2014年第3期25-33,共9页
楚地出土的漆棺因其保存状况较好的独特优势,为我国图像考古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以楚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漆棺纹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表现方式上的归纳和独特内涵的剖析,并且从中发现了楚地崇尚"羽化升仙"和&q... 楚地出土的漆棺因其保存状况较好的独特优势,为我国图像考古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以楚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漆棺纹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表现方式上的归纳和独特内涵的剖析,并且从中发现了楚地崇尚"羽化升仙"和"巫文化"的社会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地 漆棺 纹样 羽化 巫术
下载PDF
延绥镇长城修建与战争及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同杨阳 赵丛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6,共7页
延绥镇是明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侵设置的九边重镇之一,该地长城修建于正统、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明代气温变化的低峰期及北方草原蒙古族挥鞭南下的频繁期。这种对应现象的产生与游牧经济对环境很强的依赖性以... 延绥镇是明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侵设置的九边重镇之一,该地长城修建于正统、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明代气温变化的低峰期及北方草原蒙古族挥鞭南下的频繁期。这种对应现象的产生与游牧经济对环境很强的依赖性以及其和农业经济间强烈的互补性有直接关系,而长城因修建在农牧经济的过渡带,客观上发挥了通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绥镇长城 战争 气候 游牧经济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南头村地点2019年龙山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8
作者 刘斌 同杨阳 +4 位作者 杨磊 钱耀鹏 赵有义 李明珠(整理) 刘琳琳(整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0,共18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旬邑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龙山时期陶窑1座、灶1座、灰坑50个,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石、骨器,...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旬邑张洪镇原底社区西头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9年4~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对遗址南部的南头村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龙山时期陶窑1座、灶1座、灰坑50个,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石、骨器,为研究本地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聚落布局、生业模式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南头村地点 龙山时期
下载PDF
长城与草原威胁——明代农牧战争、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同杨阳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48,共8页
长城作为两千多年以来农牧生业间交流、防御和资源争夺的衍生物,其分布有着地理界线的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长城沿线农牧双方发生战争的次数明显较多。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寒冷期也是明长城修建的频繁期,为进一步... 长城作为两千多年以来农牧生业间交流、防御和资源争夺的衍生物,其分布有着地理界线的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长城沿线农牧双方发生战争的次数明显较多。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寒冷期也是明长城修建的频繁期,为进一步阐释农牧战争、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将明代长城沿线农牧战争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明代气候的冷暖变化、明代大规模修建长城的事件进行统计,并就其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气候一旦变冷农牧之间的战争频次会相应增加,同时长城的大规模修建期也会发生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这种对应关系的产生主要是由长城南北不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生业模式特点所决定的。本研究对客观认识明代长城修建以及农牧民族互动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气候变化 农牧战争
下载PDF
从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变谈我国长城的起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同杨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152,共9页
我国长城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广泛讨论却尚未定论的问题。纵看两千多年的长城修建史,长城是历代不同时期政治实体为防御其他政权、巩固自身统治与维护社会治理体系的政治行为。长城出现于战国时期,历经了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体系从分封制向郡... 我国长城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广泛讨论却尚未定论的问题。纵看两千多年的长城修建史,长城是历代不同时期政治实体为防御其他政权、巩固自身统治与维护社会治理体系的政治行为。长城出现于战国时期,历经了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体系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与战争形势随之产生剧变的历史背景。由于分封制管理体系下的城防设施逐渐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与防御需求,长城以全新的防御方式开始出现在疆域边界,并逐步发展成完善的防御体系。从我国历史阶段变迁与社会治理体系的对应关系来看,长城起源于城,城和长城是不同社会治理体系下军事防御的物化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起源 社会治理体系
下载PDF
系列博物馆群理念下长城主题博物馆建设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同杨阳 马小宁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86,共7页
近年来全国范围大力推进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支撑的长城事业布局,掀起了长城主题博物馆新一轮的建设浪潮,如何避免各博物馆同质化与形式化弊端成为关键问题。系列博物馆群理念的灵活性与超越性,与中国长城遗产的跨区域特征、多元... 近年来全国范围大力推进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支撑的长城事业布局,掀起了长城主题博物馆新一轮的建设浪潮,如何避免各博物馆同质化与形式化弊端成为关键问题。系列博物馆群理念的灵活性与超越性,与中国长城遗产的跨区域特征、多元文化内涵存在高度契合。针对目前长城主题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在建设中引入系列博物馆群理念,探索两者的结合优势、现实途径与重要意义,对长城主题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长城 长城主题博物馆 系列博物馆群 线性文化遗产
下载PDF
甘肃无秦始皇长城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同杨阳 段清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秦代 秦始皇长城
原文传递
我国历代长城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清波 同杨阳 尚珩 《西部考古》 2013年第1期186-204,共19页
历代长城是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于其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活动和研究成果,却是始于19世纪末期的。从对历代长城知之甚少的局面到现在对长城形成一个立体的认识,是几代学术人士努力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历代长... 历代长城是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于其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活动和研究成果,却是始于19世纪末期的。从对历代长城知之甚少的局面到现在对长城形成一个立体的认识,是几代学术人士努力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历代长城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指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以此提出今后对于历代长城的研究方向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长城 现状 文献 保护
原文传递
秦始皇被“妖魔化”的考古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同杨阳 段清波 《西部考古》 2018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两千多年来,如何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和探讨秦王朝灭亡之教训是历代帝王和思想家们的千古论题。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帝陵园内封土建筑及外藏陪葬坑、出土秦简、秦始皇东巡石刻等考古资料显示,部分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秦始皇评价的内容有失偏... 两千多年来,如何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和探讨秦王朝灭亡之教训是历代帝王和思想家们的千古论题。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帝陵园内封土建筑及外藏陪葬坑、出土秦简、秦始皇东巡石刻等考古资料显示,部分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秦始皇评价的内容有失偏颇,对秦始皇本人形象存在一定'妖魔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妖魔化 考古资料
原文传递
再议甘肃静宁段战国秦长城走向及防御形式
15
作者 同杨阳 《秦汉研究》 2015年第1期217-224,共8页
战国时期是中国长城修建史上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昭襄王长城在战国长城之中保存相对较好。它在定西地区从西向东依次经过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后经甘肃东部的静宁县,向西进入宁夏固原的西吉县境内。而静宁县境内战国秦长城仅... 战国时期是中国长城修建史上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昭襄王长城在战国长城之中保存相对较好。它在定西地区从西向东依次经过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后经甘肃东部的静宁县,向西进入宁夏固原的西吉县境内。而静宁县境内战国秦长城仅在与通渭县交界处发现了长152米的长城墙体,即芦家湾长城,~①其余地段的长城走向、保存状况学术界说法不一。该县境内长城资源的不确定,直接影响了战国秦长城的整体连接,因此对静宁县长城资源进行补充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临洮县 长城 静宁县 通渭县 甘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