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课程虚拟仿真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价
1
作者 郁仁强 张志伟 吕发金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1期147-150,共4页
文章深入分析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聚焦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强调虚拟仿真教学在提供安全、高效学习环境方面的优势,并着重于其在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深化知识理解方面的作用。课程... 文章深入分析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聚焦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强调虚拟仿真教学在提供安全、高效学习环境方面的优势,并着重于其在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深化知识理解方面的作用。课程设计融合了线下课堂与线上资源,强调互动性和即时反馈,通过真实模拟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体验从基础到复杂的医学影像检查。文章还探讨了技能评估、学习进度跟踪等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对于虚拟仿真教学的未来发展,文中提出面临的挑战,如技术设备的限制和教师培训需求,并提出解决策略,包括成本效益分析、资源共享和企业合作。总体而言,文章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提升医学教育效果和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医学教育 教学设计 数字化 医学影像技术 教学质量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
作者 刘潇 郁仁强 +3 位作者 张志伟 吕发金 杨增涛 苏保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6期18-22,共5页
随着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发展正受到前沿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并推动了医学影像技术朝着更高精度、更深层次解析力和更个性化治疗的方向迅速发展。同时,新医科... 随着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发展正受到前沿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并推动了医学影像技术朝着更高精度、更深层次解析力和更个性化治疗的方向迅速发展。同时,新医科教育改革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文章旨在探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人发展趋势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和培养思考,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强大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满足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广泛需求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医学教育 医学影像技术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人工智能
下载PDF
肺癌筛查低剂量CT检查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3
作者 康承欣 付彬洁 +13 位作者 吕发金 李真林 余建明 雷子乔 付海鸿 马新武 赵雁鸣 刘杰 周高峰 牛延涛 康庄 暴云锋 路青 尹建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肺癌筛查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方案,合理、规范地应用胸部LDCT检查技术,为胸部LDCT应用于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了肺癌筛... 目的: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肺癌筛查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方案,合理、规范地应用胸部LDCT检查技术,为胸部LDCT应用于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了肺癌筛查胸部LDCT检查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根据近年来国内外LDCT肺癌筛查进展,结合我国肺癌流行病学特征,在检查适用对象、扫描技术参数、辐射剂量范围、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结果:本共识定义肺癌筛查胸部LDCT的有效辐射剂量应≤1 m Sv,并将受检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照<18.5 kg/m^(2)、18.5~24.9 kg/m^(2)、≥25 kg/m^(2)分为小BMI、中BMI和大BMI人群,推荐其管电压分别为≤100 kV、100~、120 k V,管电流量分别为20 mAs、30 mAs、30 mAs。重建卷积核建议为标准或中等大小。根据椎体棘突标志制定扫描范围,即当受检者BMI≥21 kg/m^(2)时,扫描范围可从T1棘突上缘至T12棘突下缘,BMI<21 kg/m^(2)时,扫描范围可控制为T1棘突上缘至L1棘突下缘;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推荐采用多平面重组、10 mm层厚最大密度投影、3 mm层厚最小密度投影、多层面容积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结论:本文对肺癌筛查胸部LDCT检查技术达成了全流程技术规范共识,有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同质化扫描,提升影像结果互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筛查 低辐射剂量 CT检查规范
下载PDF
CT图像后处理方法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4
作者 吴钖莹 张丽娟 +2 位作者 康绍磊 王国树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为“金标准”,基于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联合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 目的: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为“金标准”,基于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联合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减影的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这2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之间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2例(共116个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头颈CTA和DSA影像资料。使用双盲法分别在3D-DSA的VR、CTA的MIP-MPR和减影VR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测量2次取均值,并计算相关的形态学衍生指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观察者间测量值的一致性,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后处理图像上测量结果的差异,后续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采用卡方检验对比各组小、微小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的分布情况。结果:基于MIP-MPR、减影VR和3D-DSA测得的动脉瘤最大径、瘤宽和瘤高在三组间整体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84、5.808、4.468,均P>0.05);而得到的颈宽、载瘤动脉的平均直径在三组间整体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341、87.948,均P<0.001);进行后续的组间两两比较时结果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在颈内动脉虹吸部与非虹吸部2个亚组内又有一定区别。由MIP-MPR得出的形态学衍生指标均偏大,与DS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除高宽比外,与减影VR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7)。基于减影VR进行动脉瘤的形态学评估,仅载瘤动脉的平均直径和大小比与DS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载瘤动脉的平均直径测量差异在亚组分析时不明显(P>0.017);其余参数与DS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减影VR上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测量的准确性优于MIP-MPR,更适用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形态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图像后处理 形态学 最大密度投影 多平面重组 容积再现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病理变量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
5
作者 赵青 苏桐 +5 位作者 代婷 王锐 张硕 陶阳 吕发金 欧阳祖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病理变量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敏感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8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并...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病理变量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敏感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8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并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173例)和验证队列(75例),所有患者在行NAT前均接受mpMRI检查。采用Miller-Payne(MP)分级系统评估NAT疗效,MP 1~2级视为对NAT反应不敏感,MP 3~5级视为对NAT反应敏感。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图像勾画肿瘤区域并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变量,包括年龄、月经状态、分子亚型、化疗方案、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Ki-67增值指数,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变量和Rad-score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和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Rad-score(P<0.001)、ER表达状态(P=0.001)、化疗方案(P=0.031)与乳腺癌NAT疗效敏感显著相关。Rad-score与ER表达状态、化疗方案所构建的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在训练队列中AUC为0.845(95%CI:0.780~0.910),验证队列中AUC为0.820(95%CI:0.718~0.923)。列线图在预测乳腺癌对NAT敏感性方面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训练队列为0.842,验证队列为0.822),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具有较高的总体净效益。结论mpMRI影像组学结合临床病理变量的联合模型及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乳腺癌对NAT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影像组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治疗 敏感性
下载PDF
用卷积神经网络U-Net分割对比增强锥光束乳腺CT数据
6
作者 彭蹀 苏桐 +4 位作者 郑伊能 欧阳祖彬 马强 杨亮 吕发金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5-252,共8页
乳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诊断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误诊.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基于乳腺数据自动分割的乳腺肿瘤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提高临床诊断的速度和准确率.为了用卷积神经网络U-Net模型分割对比增强锥光束乳腺计算机断... 乳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诊断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误诊.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基于乳腺数据自动分割的乳腺肿瘤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提高临床诊断的速度和准确率.为了用卷积神经网络U-Net模型分割对比增强锥光束乳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ontrast-Enhanced Cone-Beam Breast CT,CE-CBBCT)数据,本文首先沿冠状面将3维数据转换成2维切片,通过数据默认的窗口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实验结果显示,使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分割,Dice系数和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分别为0.7920和0.6962.然后,本文用不同骨干网络(即各种深度学习分类网络)去替换U-Net的编码器,再次进行分割并对比不同特征提取对分割性能的影响,发现旋转增广方式可以提升各分割网络的性能.其中,基于ResNet152的U形分割网络的性能最好,Dice系数和IoU分别达到0.8410和0.7576.随后,本文又在所有模型中选取5个性能最好的模型组成一个集成模型,重复分割实验,发现此模型有最佳分割性能,平均Dice系数和IoU可达0.8463和0.7676,性能显著提升.值得指出的是,在处理数据时本文仅使用数据默认的窗口,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对比增强锥光束乳腺CT 分割 U-Net
下载PDF
超声影像组学评分联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甲状旁腺腺瘤与甲状旁腺增生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马可欣 杨雨薇 +1 位作者 吕发金 刘丽萍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组学评分(RS)联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甲状旁腺腺瘤(PA)与甲状旁腺增生(P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3例(181个病灶),其中PA 66例(67个病灶),PH 67例(114个病灶),所有...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组学评分(RS)联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甲状旁腺腺瘤(PA)与甲状旁腺增生(P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3例(181个病灶),其中PA 66例(67个病灶),PH 67例(114个病灶),所有病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6个病灶)和验证集(55个病灶),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基于灰阶超声图像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计算每个病灶的R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并构建常规超声模型,进一步构建基于RS联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模型对PA与PH的鉴别诊断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基于LASSO回归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中PA和PH的RS分别为(0.64±0.86)分、(-0.17±0.63)分;验证集中PA和PH的RS分别为(0.59±0.74)分、(-0.08±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外周线状高回声和极性供支血管征均为鉴别PA与PH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3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常规超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PA与P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和0.750,常规超声模型的AUC分别为0.812和0.838,列线图模型的AUC分别为0.825和0.856;列线图模型的AUC均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均较高,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RS联合常规超声图像特征能准确鉴别诊断PA与PH,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影像组学 甲状旁腺腺瘤 甲状旁腺增生 鉴别诊断 列线图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的研究
8
作者 李王佳 吕发金 +2 位作者 郁仁强 褚志刚 张志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9期814-816,共3页
目的 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202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参加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提供的学生训练次数和实践... 目的 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202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参加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提供的学生训练次数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学生报名参赛前后的练习次数及实操成绩,并对学生进行满意度及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在报名参赛后平均练习次数和实操成绩明显高于参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62.41、-754.99,P均<0.05);问卷调查显示,45名(86.54%)学生表示有必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49名(92.31%)学生表示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3名(82.69%)学生表示能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47名(90.38%)学生认为有助于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学习自信心,50名(96.1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设计影像检查流程的能力,48名(92.31%)学生认为能提高班级同学们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极少部分学生(3名,5.77%)认为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 本科生 虚拟仿真 技能大赛 临床实践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5
9
作者 吕发金 谢鹏 +5 位作者 罗天友 张志伟 何怡红 孙晓川 牟君 方维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72例88个动脉瘤,D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100%;DSCTA与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DSCTA可检出全部床突下与颅骨紧贴的动脉瘤,图像信噪比略下降,但增加了血管对比度,图像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增加。结论DSCTA同常规CTA相比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使血管对比度明显增加,有利于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DSCTA可作为检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避免有创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59
10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6 位作者 谢鹏 张志伟 沈云 牟君 廖静敏 方维东 陈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隔时间不同(2.3s,3.5s,4.1s,4.7s,5.9s;4s,5s,6s,7s,8s)和采集层数不同(32,41,48,51,55;60,64,72,77,80),各重复1次扫描;(3)模拟注药后按(2)的参数扫描,采集80层,曝光间隔时间为2.4s,重复5次扫描。结果:非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同一序列相同两组扫描,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不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均不成功。不同采集层数减影成功率为85%,不成功扫描重复后完全减影。模拟注药后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9s,5次减影成功率为100%,得到清晰的减影“血管”图像。结论:球管曝光起始位置是影响DS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转速的整数倍可确保球管曝光起始位置相同;探测器的使用宽度不影响DSCTA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吕发金 张丽娟 +3 位作者 房文皓 李琦 李咏梅 谢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篇文献进行研究(英文7篇,中文2篇),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纳入9篇文献中,除Imakita、Romijn等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99%外,其余均为100%,特异性为90%~100%。从文献的图片中获得脑血管显示及动脉瘤的诊断信息,88.9%图像质量达到优良(8/9),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图像质量优,可完整的显示全脑血管,显示5级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动静脉、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影CTA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法测试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发金 吕富荣 +3 位作者 肖智博 张志伟 尤云峰 万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头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方法对47例拟行头部增强检查的患者先后采用小、大剂量团注法对比扫描,得到相应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计算各自达峰时... 目的探讨头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方法对47例拟行头部增强检查的患者先后采用小、大剂量团注法对比扫描,得到相应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计算各自达峰时间,统计分析两者的差值,确保达峰时大剂量团注的CT值在95%的可信区间内。结果监测鞍上池水平,小剂量团注测试达峰时间和大剂量团注测试达峰时间相差(7.43±1.20)S,达峰时大剂量团注CT值95%的可信区间为311.6—364.2Hu。结论小剂量团注法预测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系数为7.43S,大剂量团注法达峰时CT值95%在300Hu以上,可以保证大血管高对比度及小血管的充分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5 位作者 石军 李咏梅 袁书伟 史斌 严敏 吴景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75-477,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7例垂体瘤的MR图像,其中生长激素腺瘤20例,泌乳素腺瘤114例,非分泌性腺瘤3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分析了垂体瘤MR信号强度及其均匀... 目的:探讨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7例垂体瘤的MR图像,其中生长激素腺瘤20例,泌乳素腺瘤114例,非分泌性腺瘤3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分析了垂体瘤MR信号强度及其均匀性与组织类型的关系。结果: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有关,生长激素腺瘤T1WI及T2WI常呈等信号 (63.6%,69.2%),泌乳素大腺瘤T1WI呈低、稍低及等信号(20.8%, 16.9%, 45.3%),T2WI呈稍高、高信号(74%, 14%);PRL微腺瘤T1WI多呈低(22.2%)及稍低信号(70.8%),T2WI为稍高(30.6%)及高信号(56.9%);非分泌大腺瘤T1WI多呈低、稍低及等信号(17.6%, 14.7%, 55.9%),T2WI为稍高、高信号(61.8%, 32.4%)。肿瘤出血多见于生长激素腺瘤(22.2%)及泌乳素腺瘤    (21.4%)。结论:MR信号强度可区分垂体瘤的组织类型;肿瘤出血多见于分泌性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MR信号强度 组织类型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TA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李咏梅 向东 史斌 严敏 吴景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tomographicangiography ,MRTA)对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 :临床诊断的三叉神经痛 11例 ,面肌痉挛 13例 ,行三维时间飞越破坏性稳态梯度回波序列 (3D -TOF -... 目的 :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tomographicangiography ,MRTA)对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 :临床诊断的三叉神经痛 11例 ,面肌痉挛 13例 ,行三维时间飞越破坏性稳态梯度回波序列 (3D -TOF -SPGR)采集图像 ,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 ,观测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 :11例三叉神经痛中 ,MRTA显示 9例存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 ,阳性率为 81.8% (9/ 11) ,可疑接触 2例。 13例面肌痉挛中有 12例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 ,阳性率为 92 .3% (12 / 13)。结论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 ,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 ,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谢鹏 肖智博 牟君 张志伟 廖静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301-1303,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来推断头颈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血管和41例头颈血管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达峰时间,测量左... 目的:探讨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来推断头颈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i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血管和41例头颈血管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达峰时间,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化CT值。结果: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0.2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颈内静脉和上矢状窦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1.31s,大脑中动脉和上矢状窦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6.06s,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7.59s对比剂达峰时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强化程度高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结论:脑及头颈VCTDSA的对比剂团注测试得到的脑及颈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可以用脑血管对比剂达峰时间求推断头颈VCTDSA的扫描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对比剂
下载PDF
中枢性尿崩症的MRI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3 位作者 石军 李咏梅 袁书伟 史斌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89-491,共3页
目的 研究中枢性尿崩症的低场MRI表现。方法 对 3 1例中枢性尿崩症、43例下丘脑 垂体区病变及 1 2例结核性脑膜炎行MRI检查 ;分析下丘脑和神经垂体的MRI改变 ,探讨尿崩症与病变的关系。结果 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高信号96 8%消失 ,... 目的 研究中枢性尿崩症的低场MRI表现。方法 对 3 1例中枢性尿崩症、43例下丘脑 垂体区病变及 1 2例结核性脑膜炎行MRI检查 ;分析下丘脑和神经垂体的MRI改变 ,探讨尿崩症与病变的关系。结果 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高信号96 8%消失 ,呈低信号 ;继发性尿崩症在下丘脑 垂体区存在浸润性病灶 ,病灶浸润下丘脑有 85 7%出现尿崩症 ,垂体及正中隆起病变 ,使下丘脑受压 ,有 5 3 %的人出现尿崩症 ,仅 1例 (5% )垂体腺瘤出现尿崩症 ;病灶的大小与尿崩症无相关性。结论 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 96 8%呈长T1低信号 ;下丘脑浸润性病灶多导致继发性尿崩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尿崩症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头臂静脉的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谢鹏 牟君 张志伟 肖智博 方维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63-1665,共3页
目的探讨左右侧头臂静脉的CT解剖结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无纵隔、锁骨上及腋窝病变的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60例,观察左右侧头臂静脉的形态,测量左侧头臂静脉横过主动脉弓或右侧头臂动脉处的短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前段短径,记录... 目的探讨左右侧头臂静脉的CT解剖结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无纵隔、锁骨上及腋窝病变的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60例,观察左右侧头臂静脉的形态,测量左侧头臂静脉横过主动脉弓或右侧头臂动脉处的短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前段短径,记录静脉注射侧别、有无静脉反流。结果右侧头臂静脉短直,直行向下汇入上腔静脉(100%,60/60);左侧头臂静脉较长,跨过右侧头臂动脉前方者(Ⅰ型)占86.7%(52/60),跨过主动脉弓前方者(Ⅱ型)占13.3%(8/60)。左侧头臂静脉管径明显小于右侧,26.7%出现管腔狭窄,经左侧肘前静脉注射时,8.3%出现明显的静脉反流;右侧头臂静脉管径大于左侧,未发现静脉反流病例。结论右侧头臂静脉形态短直,管径明显大于左侧,未发现静脉反流,在CT增强时采用右侧上肢静脉注射,能达到较好的对比剂强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臂静脉
下载PDF
头部运动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吕发金 谢鹏 +3 位作者 房文皓 李琦 张丽娟 李咏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和固定头部扫描的影像数据,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及减影后图像伪影的表现形式及程度。结果: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移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微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为高密度,多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固定头部扫描后减影后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图像率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率由47.7%降至11.4%。结论: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减影后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伪影;固定头部后扫描可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脑血管VCTDSA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垂体柄的MRI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发金 张克随 +1 位作者 石军 文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垂体柄偏位原因及其与垂体柄移位的区别。材料和方法:用MRI(0.15T)对140例正常人和45例垂体腺瘤的垂体柄位置、大小及信号强度进行了观测。结果:冠状位垂体柄明显偏位20/140例,正中隆起中心和蝶... 目的:探讨正常垂体柄偏位原因及其与垂体柄移位的区别。材料和方法:用MRI(0.15T)对140例正常人和45例垂体腺瘤的垂体柄位置、大小及信号强度进行了观测。结果:冠状位垂体柄明显偏位20/140例,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均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垂体微腺瘤垂体柄移位13/27例,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者12/13例。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常垂体柄偏位是由于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当该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时,垂体柄发生偏位则称病理性垂体柄偏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柄 磁共振成像 垂体腺瘤 垂体柄偏位
下载PDF
垂体后叶MRI信号强度测量的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3 位作者 石军 李咏梅 袁书伟 史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信号强度测量的价值。方法:低场 MRI正中矢状位 T1W1图像上测量正常人(193例)、中枢性尿崩症(31例)及肺癌(33例)的垂体后叶信号强度,并与桥脑的信号强度相比较。结果:正常垂体后叶82.9%...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信号强度测量的价值。方法:低场 MRI正中矢状位 T1W1图像上测量正常人(193例)、中枢性尿崩症(31例)及肺癌(33例)的垂体后叶信号强度,并与桥脑的信号强度相比较。结果:正常垂体后叶82.9%呈高信号,17.1%呈等信号,无低信号出现;中枢性尿崩症(96. 8%)、部分肺癌(42.4%)的垂体后叶呈低信号,信号强度比(SIR)小于0.93。结论:正常垂体后叶未见低信号,垂体后叶低信号是病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垂体后叶 MRI 信号强度 尿崩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