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4例报告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凯南 钱文治 +2 位作者 姚榛祥 涂天喜 吴诚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65-268,共4页
从1958年1月至1988年12月,收治女性乳腺癌1020例,经病理证实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4例(2.35%)。平均年龄43岁。3例有癌家族史。同时性和异时性者分别为6例及18例。二癌相距平均6.3年。大多数患者作乳房根治术,5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异时性... 从1958年1月至1988年12月,收治女性乳腺癌1020例,经病理证实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4例(2.35%)。平均年龄43岁。3例有癌家族史。同时性和异时性者分别为6例及18例。二癌相距平均6.3年。大多数患者作乳房根治术,5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异时性患者的5,10,15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78.75%,50.0%和30.0%,而同时性患者仅1例生存4年健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发生率 异时性 生存率
下载PDF
槲皮素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凯南 马双慰 +1 位作者 钟晓刚 孔令泉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 7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2 4只MCF 7细胞株移植成功的裸鼠分为对照组、槲皮素组、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每组 6只。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用免疫组化测定cyclinD1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 7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2 4只MCF 7细胞株移植成功的裸鼠分为对照组、槲皮素组、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每组 6只。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用免疫组化测定cyclinD1表达水平。结果 G0 /G1期占细胞周期比例对照组明显低于槲皮素组 ,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P <0 .0 1) ,S期占细胞周期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槲皮素组 ,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P <0 .0 1) ,cyclinD1表达水平对照组明显高于槲皮素组、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P <0 .0 1)。结论 槲皮素可作用于MCF 7移植瘤的G1/S节点 ,可抑制移植瘤细胞增殖及cyclinD1表达 ,延缓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乳腺肿瘤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素D1
下载PDF
槲皮素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凯南 钟晓刚 +1 位作者 马双慰 孔令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4-438,共5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复制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24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Quercetin)、C组(5-FU)、D组(Quercetin+5-FU),用药15日。用药...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复制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24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Quercetin)、C组(5-FU)、D组(Quercetin+5-FU),用药15日。用药中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15日后收集肿瘤标本行光、电镜观察、免疫组化分析微血管密度(MVD)、VEGF及MMP-9。结果:1)B组、C组、D组瘤重明显低于A组,抑瘤率分别为36.46%、38.01%、48.52%(P<0.05)。2)光镜、电镜观察,使用槲皮素组肿瘤细胞出现坏死,同时肿瘤间质中血管数减少、内皮细胞有形态学改变。3)免疫组化结果:微血管密度值(MVD),B、D组高于A、C组(P<0.05)。VEGF检测显示:B、C、D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A组(P<0.01)。MMP-9检测显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用槲皮素对裸鼠未出现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可减轻5-FU的不良反应,C组鼠体重低于A、B、D组(P<0.05)。结论:槲皮素可显著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对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槲皮素体内抑瘤作用的机制,与其特异性抑制VEGF的表达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乳腺癌 体内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乳腺癌骨转移若干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凯南 孔令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396-139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连续收治的13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1)本组骨转移病例均经X线平片、CT、MRI、ECT等诊断,其中大多数病...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连续收治的13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1)本组骨转移病例均经X线平片、CT、MRI、ECT等诊断,其中大多数病例(2/3)经上述两种以上方法确诊。2)发生骨转移后,随访时间2个月至15年5个月,平均27.2个月(中位值)。3)本组骨转移的发生率为9.9%,平均发生于术后34.0个月。4)骨转移的发生与临床分期高、病理分型差、腋淋巴结转移多及随访时间长呈正相关。5)本组29.4%的骨转移者发生于腋淋巴结阴性患者,其转移迁延时间长并有若干特点。6)骨转移合并其他内脏及软组织转移者死亡率为80.4%(45/56),单纯骨转移者死亡率为20.0%(16/77)(2χ=45.38,P<0.001)。结论:乳腺癌骨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腋淋巴结转移及随访时间。腋淋巴结无转移者仍有相当比例可经血行发生骨转移,提示全身治疗(如化疗等)在乳腺癌骨转移预防及治疗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55例临床病理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凯南 刘大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764-1767,共4页
目的研究双侧乳腺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诊治及预后的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预防和早期发现的途径.方法经查阅病历和随访患者,收集双侧乳腺癌55例(110个肿瘤)的临床、病理及ER、PR、p53、nm23表达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癌家族... 目的研究双侧乳腺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诊治及预后的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预防和早期发现的途径.方法经查阅病历和随访患者,收集双侧乳腺癌55例(110个肿瘤)的临床、病理及ER、PR、p53、nm23表达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癌家族史者占16.4%(9/55).月经初潮年龄<13岁者占23.6%(13/55).5、10年总生存率(寿命表法):全组(n=55)分别为71.4%和50.9%;同时性癌(n=9)分别为66.7%和44.4%;异时性癌(n=46)的第1癌明显高于第2癌(87.0%对58.7%,P<0.01;69.6%对34.8%,P<0.01);浸润性特殊癌显著高于浸润性非特殊癌(88.2%对52.6%,P<0.01;64.7%对35.5%,P<0.05;组织学分级Ⅰ明显高于Ⅱ(86.7%对51.9%,P<0.05;60.0%对30.8%,P<0.05).10年生存率:ER、PR及nm23阳性组较各自阴性组,p53阴性组较阳性组明显增加(依次是:49.1%对22,0%,P<0.01;48.8%对28.3%,P<0.05;51.0%对23.4%.P<0.01;53.1%对21.3%,P<0.01);淋巴结阴性组较阳性组,肿瘤≤3cm较>3cm组明升高(分别是57.1%对32.8%,P<0.05;54.2%对27.4%,P<0.01);第1癌加用三苯氧胺或卵巢切除术较对照组显著提高(70.8%对40.9%,P<0.05);二癌间隔时间延长1.5年;52.2%的第2癌发生在第1癌术后的3年内;第2癌中0~Ⅰ期比例较第1癌明显增加(27.3%对10.9%,P<0.05).结论患一侧乳腺癌、乳腺癌家族史等是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第2癌多发生在第1癌术后3年内;三苯氧胺(或卵巢切除术)对防治第2侧乳腺癌有重要作用;双侧乳腺癌的主要预后因素有:肿瘤大小,腋淋巴结状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p53、nm23表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下载PDF
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凯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i0001-i0002,共2页
关键词 综合治疗 乳腺癌 外科手术 妇女健康 癌发病率 21世纪 恶性肿瘤 新发病例
下载PDF
荧光组化法和生化法检测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凯南 张震寰 +1 位作者 汪康莹 唐时森 《四川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9-9,共1页
乳腺癌治疗中雌激素受体(ER)的重要性已为多数肿瘤外科医师所接受。不少医疗中心开展了ER的检测。由于认识及条件的因素,绝大多数医院检测中只使用了一种方法,多数用组化法,也有用生化法的。我院以荧光组化法,多数用组化法,... 乳腺癌治疗中雌激素受体(ER)的重要性已为多数肿瘤外科医师所接受。不少医疗中心开展了ER的检测。由于认识及条件的因素,绝大多数医院检测中只使用了一种方法,多数用组化法,也有用生化法的。我院以荧光组化法,多数用组化法,也有用生化法的。我院以荧光组化法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测定 荧光组化法 生化法
下载PDF
改良根治术与典型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凯南 涂天喜 +2 位作者 吴诚义 姚榛祥 钱文治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38-39,共2页
1982年1月至1984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乳腺组收治Ⅰ、Ⅱ(早)期乳腺癌85例,按所施行手术分为二组:典型根治术(Halsted氏手术)49例,改良根治术(Patey氏手术及Auchincloss氏手术)36例。本文从清除腋窝淋巴结的数量,局部复... 1982年1月至1984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乳腺组收治Ⅰ、Ⅱ(早)期乳腺癌85例,按所施行手术分为二组:典型根治术(Halsted氏手术)49例,改良根治术(Patey氏手术及Auchincloss氏手术)36例。本文从清除腋窝淋巴结的数量,局部复发及3年生存率等方面比较此二类手术的疗效,并讨论改良根治术的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根治术 疗效
下载PDF
重视肿瘤外科手术中的无瘤技术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凯南 《四川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2-2,共1页
肿瘤外科是在肿瘤学及外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均适用于肿瘤外科。如必须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疼痛感的无痛原则;无菌技术;妥善止血和维持血容量;手术区良好显露;减少正常组织结构的损伤等等。此外,肿... 肿瘤外科是在肿瘤学及外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均适用于肿瘤外科。如必须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疼痛感的无痛原则;无菌技术;妥善止血和维持血容量;手术区良好显露;减少正常组织结构的损伤等等。此外,肿瘤外科另有突出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外科手术 无瘤技术 述评
下载PDF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凯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本文报告12年间收治的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C)105例,均经病理证实.占同期收治恶性肿瘤的1.03%.经手术及/或放疗、化疗后,第一癌治疗后5、10、15、20和2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60.6、38.3、21.2和8.0%.最后一癌治疗后的3、5、10、15和20... 本文报告12年间收治的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C)105例,均经病理证实.占同期收治恶性肿瘤的1.03%.经手术及/或放疗、化疗后,第一癌治疗后5、10、15、20和2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60.6、38.3、21.2和8.0%.最后一癌治疗后的3、5、10、15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50.7、37.3、23.3、6.1和2.1%.结果说明,如正确诊治,MPC患者的预后并不很差.影响MPC预后的因素中,同时性比异时性MPC的生存率明显为低;老年比青年发病者的生存率差(P<0.01).本组未发现性别、间隔时间、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等对其预后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癌 预后 远期疗效 肿瘤
下载PDF
乳腺癌手术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凯南 涂天喜 +2 位作者 吴诚义 竺东长 姚榛祥 《四川医学》 CAS 1999年第2期144-145,共2页
乳腺癌手术死亡不多见,对手术死亡原因的分析更少见于文献。目前,各种类型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已在不少基层医院开展,手术发生并发症甚至出现手术死亡也时有所闻。为了提高乳腺癌的手术质量,本文对40年我院发生的乳腺癌手术死亡... 乳腺癌手术死亡不多见,对手术死亡原因的分析更少见于文献。目前,各种类型的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已在不少基层医院开展,手术发生并发症甚至出现手术死亡也时有所闻。为了提高乳腺癌的手术质量,本文对40年我院发生的乳腺癌手术死亡(指手术中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引起的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科手术 死亡原因
下载PDF
透照检查诊断乳腺疾病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凯南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31-33,共3页
透照检查(Transillumination,Diap-hanography)诊断乳腺肿块1928年Ewing曾首先报告。因强光产生的高热而未能推广。1972年以来,由于应用碘钨灯冷光源及引入光导纤维消除了强光的高热,以彩色胶片照相记录图形及将电视摄象用于透照观察,... 透照检查(Transillumination,Diap-hanography)诊断乳腺肿块1928年Ewing曾首先报告。因强光产生的高热而未能推广。1972年以来,由于应用碘钨灯冷光源及引入光导纤维消除了强光的高热,以彩色胶片照相记录图形及将电视摄象用于透照观察,使此项检查日臻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疾病 透照检查 诊断
下载PDF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形成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凯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乳腺癌 综合治疗
下载PDF
乳康片抑制和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动物实验研究
14
作者 吴凯南 刘胜春 +2 位作者 厉红元 甘长清 张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1年第z1期286-28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成药乳康片对大鼠乳腺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乳康片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理和环节.方法:采用外源性激素复制乳腺增生动物模型,分别以5倍、10倍、20倍治疗剂量乳康片以及阳性对服药TAM(三苯氧胺)进行阻断... 目的:通过观察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成药乳康片对大鼠乳腺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乳康片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理和环节.方法:采用外源性激素复制乳腺增生动物模型,分别以5倍、10倍、20倍治疗剂量乳康片以及阳性对服药TAM(三苯氧胺)进行阻断,并设置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0天后取乳腺组织进行光镜、电镜观察进行细胞核DNA相对定量和AgNOR染色计数.结果:不同剂量乳康片组之间的乳腺增生率无差异,与阳性对照组接近.超微结构显示阳性对照组与乳康片各剂量间存在差异,10倍、20倍乳康片组细胞核DNA含量和AgNOR计数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异,且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乳康片与TAM同样具有抑制乳腺增生的作用,在超微结构上存在差异,提示两者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抑制作用 乳康片 大鼠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吴凯南 姚珍薇 +3 位作者 涂天喜 姚榛祥 吴诚义 竺东长 《四川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5-7,共3页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PFN)水平变化的规律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免疫比浊法检测乳腺癌患者46例及正常人对照21例的PFN值,分析其与病情、手术及化疗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前PFN均值为4549±10...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PFN)水平变化的规律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免疫比浊法检测乳腺癌患者46例及正常人对照21例的PFN值,分析其与病情、手术及化疗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前PFN均值为4549±1006mg/d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79±1162mg/dl(P<005)。术后1~3日PFN值下降;4~6日反弹上升,高于术前;术后7~15日恢复至术前水平。化疗后PFN值明显下降。Ⅱ期(早)者PFN值明显高于Ⅱ期(晚)者(P<005),更高于Ⅲ期者(P<001)。腋淋巴结无转移及转移≤3个者,PFN值明显高于>3个者(P<005)。乳腺癌特殊型及管内癌早浸者PFN值明显高于非特殊型者(P<005)。随访中发现远处转移及复发的病例PFN值均比较低。结论:PFN值在估计乳腺癌患者的病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浆 纤维结合蛋白 免疫比浊法 预后
下载PDF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105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吴凯南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1990年第4期44-47,共4页
近年,随着对恶性肿瘤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的进步,长期生存病例增加,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MT或MPC)日益受到重视。国外报告较多。国内已有刘复生、黄腾波、潘浩等上百例大组报告。
关键词 MPMT 癌症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严防乳腺癌,让生命延续美丽
17
作者 吴凯南 欧阳学农 +1 位作者 凌立君 杨丽伟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2年第11期54-57,共4页
去年4月,复旦大学32岁的青年教师于娟因乳腺癌去世。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后,一直用博客和微博记录生命最后的旅程,她在最后日子里撰写的72篇生命日记曾感动过无数网友。乳房是女性美丽的重要标志。而如今,乳腺癌已成为现代女性的"... 去年4月,复旦大学32岁的青年教师于娟因乳腺癌去世。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后,一直用博客和微博记录生命最后的旅程,她在最后日子里撰写的72篇生命日记曾感动过无数网友。乳房是女性美丽的重要标志。而如今,乳腺癌已成为现代女性的"头号杀手",发病率逐年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生命 青年教师 复旦大学 女性美 发病率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并发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34
18
作者 邢雷 孔令泉 +3 位作者 厉红元 任国胜 罗凤 吴凯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23-122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带PIC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放置PICC188根,PICC管总置管时间为14,399天,平均置管时间为76.6天,最长170天。4例在PICC置管后14~112d(平均45.25d)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发病密度为0.28/PICC置管1 000天(0.28‰)。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ICC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系统治疗后糖耐量异常状况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卢林捷 王瑞珏 +4 位作者 孔令泉 汲广岩 刘胜春 厉红元 吴凯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了解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系统治疗后糖耐量异常状况。方法:对121例系统治疗(手术治疗和/或化疗)结束后3个月以上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行OGTT检测,检测空腹及OGTT餐后2 h血糖值以明确此类患...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了解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系统治疗后糖耐量异常状况。方法:对121例系统治疗(手术治疗和/或化疗)结束后3个月以上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行OGTT检测,检测空腹及OGTT餐后2 h血糖值以明确此类患者有无伴随糖耐量异常,同期6例有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未行OGTT检测。结果:患者平均随访年龄为50.4岁,系统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个月。在121例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中:糖尿病(即未知晓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发生率分别为19.8%(24/121)和45.5%(55/121),糖耐量相对正常仅占34.7%(42/121);在所有127例系统治疗后的乳腺癌患者中已知晓糖尿病、未知晓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发生率分别为4.72%(6/127)、18.9%(24/127)和43.3%(55/127),其中糖尿病的未知晓率高达80%。约80%的糖尿病及74.5%糖尿病前期的诊断需经OGTT餐后2 h血糖检测确诊而非空腹血糖检测。结论:系统治疗后的乳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伴有高比例的未知晓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对此类患者建议行OGTT检测,以利于早期诊断和防治糖尿病的发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糖耐量异常 未知晓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肿瘤糖尿病学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清扫策略 被引量:48
20
作者 孙荣华 潘先均 +2 位作者 苏新良 吕清建 吴凯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7,共8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评判cN。标准的准确性。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患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320例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Ⅱ-Ⅳ区中的部分或全部),90例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活检。73.2%(338/462)符合cN0标准,病理证实其中有184例淋巴结转移,cN0标准误诊率达60.9%。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4%(302/46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6%(197/462),“跳跃转移”率为13.1%(42/320),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45/90)。男性、肿瘤累及腺叶上1/3、肿瘤T3或T4、多中心病灶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累及腺叶上1/3是喉前淋巴结转移及“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喉前淋巴结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2个以上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JJn(分别为85.7%~83.3%,P〈0.05)。结论:现行cN0标准不能作为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依据;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依次为Ⅲ区、Ⅱ区、Ⅳ区、V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建议将Ⅵ区淋巴结送冰冻病理;当喉前淋巴结有转移或Ⅵ区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时,或肿瘤累及腺叶上1/3者,有必要行侧颈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需予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再分亚区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CN0 术中冰冻 喉前淋巴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