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烽火淬炼——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年)
1
作者 吴杨杰 朱晓明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4期97-106,共10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945年间本土建筑师群体在资源委员会的协作概貌,重点分析了5位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实践过程及其技术贡献,结合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了战时工业建设对建筑师职业诉求的短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本土建筑师 技术协作 职业诉求
下载PDF
独立与外援柬埔寨新高棉建筑及总建筑师凡·莫利万作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晓明 吴杨杰 《时代建筑》 2018年第6期131-135,共5页
凡·莫利万是柬埔寨西哈努克执政期的国家建筑总建筑师,新高棉建筑的代表人物。文章通过文献挖掘.大师访谈与现场测绘对其主要作品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新高棉建筑诞生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国际援助背景之下,建筑师天才的创造和追求国... 凡·莫利万是柬埔寨西哈努克执政期的国家建筑总建筑师,新高棉建筑的代表人物。文章通过文献挖掘.大师访谈与现场测绘对其主要作品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新高棉建筑诞生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国际援助背景之下,建筑师天才的创造和追求国家独立的可识别性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柬埔寨战略地位突出,国力极端贫弱.中国对柬埔寨的援助投入巨大,在莫利万的作品中体现在承包建筑施工、提供水泥、输出教师与勘探工作者等多个方面。国际援助是莫利万得以跻身现代建筑洪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同时还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的援外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莫利万 新高棉建筑 国际援助 自然特征
下载PDF
自主性的历史坐标 中国三线建设时期《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20-66)的编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晓明 吴杨杰 《时代建筑》 2019年第6期58-63,共6页
中国西部多处在黄土地区,黄土遇水湿陷引发了大量建筑工程事故,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工程量剧增,因"山、散、洞"的要求,对湿陷性黄土的技术处理变得越发具有应用价值。文章以1966年颁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 20... 中国西部多处在黄土地区,黄土遇水湿陷引发了大量建筑工程事故,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工程量剧增,因"山、散、洞"的要求,对湿陷性黄土的技术处理变得越发具有应用价值。文章以1966年颁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 20-66)为核心,通过与苏联规范的详细对比,结合具体工程例证,分析了该规范的编制过程及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技术要点。指出中国建筑规范从无到有,从苏联援助到自主编制,其历程反映了追求技术自立的组织程序、自主理念和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是中国第一部自主编制的建筑规范,对顺利推进三线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 苏联援助 自主性
下载PDF
抗战与重建——杨廷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实践活动研究(1938—1948)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杨杰 朱晓明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4期37-49,共13页
从建设机构视角出发,依靠文献分析、档案挖掘和现场踏勘等方法,探查出早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基泰工程司的两条联络线索,详述1938—1948年间杨廷宝参与机构技术咨询与设计实践的活动经历,将其出国考察的技术哲思与归国后的重建项目协... 从建设机构视角出发,依靠文献分析、档案挖掘和现场踏勘等方法,探查出早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基泰工程司的两条联络线索,详述1938—1948年间杨廷宝参与机构技术咨询与设计实践的活动经历,将其出国考察的技术哲思与归国后的重建项目协同研究,讨论基泰工程司的战后建筑设计策略,构建资源委员会与基泰工程司的协作时间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廷宝 资源委员会 基泰工程司 实践活动 战后重建
下载PDF
现代性的在地传承——3个亚洲现代主义大师自宅的启示
5
作者 吴杨杰 朱晓明 《世界建筑》 2020年第7期101-105,F0003,共6页
现代性是社会当下存在的内在精神状态,它是承载过去与未来两个力的原点。也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交叉点。现代性冲击的是民族性。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是二者相五融合的,建筑师它。足不同思维文化研植的热点,是现代性的在地传承。通过... 现代性是社会当下存在的内在精神状态,它是承载过去与未来两个力的原点。也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交叉点。现代性冲击的是民族性。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是二者相五融合的,建筑师它。足不同思维文化研植的热点,是现代性的在地传承。通过分析大师自宅。揭示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新时期进发出的新鲜活力与独特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大师 自宅 亚洲东洲 现代主义 民族建筑
下载PDF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及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杨杰 《门窗》 2015年第3期190-190,192,共2页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大、领域多。为了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使工程质量出现问题,需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相信在广大施工人员的认真工作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一定会更好。本文主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大、领域多。为了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使工程质量出现问题,需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相信在广大施工人员的认真工作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一定会更好。本文主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及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加强对策
下载PDF
“156”项目中苏联建筑规范与技术转移研究——铜川王石凹煤矿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晓明 吴杨杰 刘洪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92,共6页
陕西铜川王石凹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煤矿类"156"项目所在地,文章分析了选址、规范、苏联技术转移、落地初期实效4个方面;指出这种全盘接纳与因地制宜的矛盾交织具有中国时代特征,不仅为我国工业建筑发展史提供了考察和研究对象,... 陕西铜川王石凹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煤矿类"156"项目所在地,文章分析了选址、规范、苏联技术转移、落地初期实效4个方面;指出这种全盘接纳与因地制宜的矛盾交织具有中国时代特征,不仅为我国工业建筑发展史提供了考察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堪称国际视野中工业建筑进程的独特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石凹煤矿 “156”项目 苏式建筑 建筑规范 技术转移
原文传递
从机构到个人——抗战后期杨廷宝受资源委员会派遣出国考察述评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杨杰 朱晓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21-226,共6页
从相关机构筹建背景、出国考察目的以及派遣人员构成等角度出发,解析抗战后期杨廷宝受资源委员会派遣出国考察这一事件在近代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基于相关通讯原件、技术合同与会议记录等档案,以杨廷宝撰写的《建筑工程报告》为依... 从相关机构筹建背景、出国考察目的以及派遣人员构成等角度出发,解析抗战后期杨廷宝受资源委员会派遣出国考察这一事件在近代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基于相关通讯原件、技术合同与会议记录等档案,以杨廷宝撰写的《建筑工程报告》为依托,详述其考察的行程内容,引发关于中国战后重建与基泰工程司实践的延伸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委员会 杨廷宝 驻美技术团 基泰工程司 工业建筑
原文传递
新中国“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评述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晓明 吴杨杰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2-77,共6页
以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设计竞赛1957年"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图档、口述和现场踏勘对竞赛过程及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基于勤俭建国的背景,竞赛在因地制宜、住宅设计多元化、汲取传统特色、鼓励青年建... 以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设计竞赛1957年"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图档、口述和现场踏勘对竞赛过程及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基于勤俭建国的背景,竞赛在因地制宜、住宅设计多元化、汲取传统特色、鼓励青年建筑师成长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经济合理与实用高效现今仍具有创新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 标准图 建筑学报 平面系数k 设计机构
原文传递
从侗族木构建筑活化传承鉴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10
作者 郭宁 李雨薇 +1 位作者 王顶 吴杨杰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2期159-163,共5页
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始于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传统民居研究略晚。狭义上的中国传统建筑在清朝覆灭以后就不再修建,传统建筑成为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其类型包括宫殿、陵墓等。而广义上的中国传统建筑包含各类民居,民间传统民居的修建... 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始于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传统民居研究略晚。狭义上的中国传统建筑在清朝覆灭以后就不再修建,传统建筑成为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其类型包括宫殿、陵墓等。而广义上的中国传统建筑包含各类民居,民间传统民居的修建活动十分活跃,且营造技艺一直在活化传承。其中侗族木构建筑是中国南方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其营造技艺传承了大量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技艺和元素。该文通过解读侗族木构建筑的活化传承过程,从营造逻辑、加工工具、结构类型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了解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与审美的演进方向,旨在通过个案研究借鉴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建筑 营造技艺 活化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