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雨季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南北差异
1
作者 旦增伦珠 冷佳星 +3 位作者 周顺武 刘胜胜 王传辉 边巴卓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5-587,共13页
利用1980~2019年青藏高原10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参考《中国雨季监测指标》,计算了雨季特征量(包括雨季开始期、结束期、持续时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雨季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雨季特征量的区域差... 利用1980~2019年青藏高原10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参考《中国雨季监测指标》,计算了雨季特征量(包括雨季开始期、结束期、持续时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雨季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雨季特征量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期最早(晚)为5月2日(6月19日),由高原东部向西部逐渐推进;结束期最早(晚)为9月15日(10月20日),由高原西部向东部快速结束;青藏高原东部(西部)雨季持续时间超过5个月(不足3个月)。(2)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期与持续时间的年际变化幅度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其中,藏东南和柴达木盆地变化幅度较大;雨季结束期(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偏小(大),雨季结束期变化幅度大(小)值区与降水量变化幅度小(大)值区相对应。(3)相比于雨季结束期,开始期与持续时间和降水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即雨季开始期早(晚)对应雨季持续时间长(短)和雨季降水量多(少)。(4)青藏高原雨季各特征量主要以唐古拉山(32.5°N)为界,呈现出南北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对于北部,南部雨季开始偏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降水量偏多、降水强度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雨季 雨季特征量 降水 南北差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周顺武 王传辉 +1 位作者 吴萍 王美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1,共9页
根据青海和西藏4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分别以日降水量超过5 mm和25 mm作为冬半年(11月~翌年3月)和夏半年(5~9月)强降水的临界值,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夏半年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高... 根据青海和西藏4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分别以日降水量超过5 mm和25 mm作为冬半年(11月~翌年3月)和夏半年(5~9月)强降水的临界值,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夏半年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强降水日数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型非常相似,夏半年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冬半年则为由高原腹地向四周递减。(2)夏(冬)半年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8月中旬(11月上旬和3月中下旬)。(3)夏(冬)半年强降水存在准6 a(5~6 a)的年际振荡以及准10~11 a(15 a)的年代际振荡。(4)强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大,夏半年高原北(南)部强降水日数普遍以增加(减少)趋势为主,而冬半年除雅鲁藏布江流域呈减少趋势外,高原大多数地区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半年 冬半年 强降水日数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顺武 杨双艳 +2 位作者 张人禾 李慧 王美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1-1478,共8页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高原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臭氧总量及其下降趋势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与同纬度非高原区相比,高原地区各月的臭氧总量均偏低,特别是在3-9月臭氧亏损严重;近30年高原地区臭氧总量在各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除了秋季外,其下降幅度均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春、夏季高原动力抬升有利于对流层低浓度的臭氧含量向平流层输送,从而导致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近30年春、夏季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夏季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存在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总量 亏损 动力抬升 对流层顶高度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旱涝年分布的差异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顺武 宋瑶 +3 位作者 李耀辉 王传辉 杨有林 黄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2-1171,共10页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9个气象台站近50 a(1965-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与夏季总降...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9个气象台站近50 a(1965-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与夏季总降水量的关系及其在典型旱涝年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以小雨为主,约占总降水日数的81%;但在夏季总降水量中,小雨、中雨和大雨降水量相当,各约占1/3。(2)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但均大致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该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中雨日和大雨日的相关关系显著,表明中雨以上量级降水日数的变化可基本反映夏季降水量的变化。(4)西北地区东部典型涝(旱)年,降水量的偏多(少)主要是由于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偏多(少)引起的中雨量和大雨量偏多(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 不同等级降水 空间分布 旱涝
下载PDF
青藏高原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5
作者 周顺武 王传辉 +1 位作者 杜军 马振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3-732,共10页
根据1967~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67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汛期(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EOF分解揭示出青... 根据1967~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67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汛期(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EOF分解揭示出青藏高原汛期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南北反向型、全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向型。南北反向型分布存在着3~5a的年际变化周期和10~12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而全区一致型普遍存在着5~7a的振荡周期。近42年来青藏高原北区降水主要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南区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汛期降水的南北反向型分布主要受初夏(5~6月)降水的影响,而全区一致型分布主要受盛夏(7~8月)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汛期 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顺武 杨双艳 +1 位作者 张人禾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流层顶,其中在暖季(6—10月)第二对流层顶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其余月份则以复合对流层顶为主;(2)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季节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秋(夏冬)季偏高(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秋冬)季偏高(低),即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除秋季存在准3.6 a(6 a)的周期变化外,其余季节均具有4.5~6 a(2~4 a)的振荡周期;(4)近30 a来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主要表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冬、春季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一对流层顶 第二对流层顶 高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上空NCEP/NCAR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周顺武 张人禾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4-292,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12个探空站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月平均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和位势高度多年平均的气候特征;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在年际变... 利用青藏高原12个探空站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月平均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和位势高度多年平均的气候特征;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在年际变化中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和位势高度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在长期趋势变化上,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对流层低层存在着明显虚假的变化趋势。总之,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在青藏高原气候研究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1979年后再分析资料的质量在平流层低层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可靠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变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周顺武 郑丹 +3 位作者 秦亚兰 郭栋 王传辉 胡开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0-671,共12页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同纬度其他地区热带对流层顶气压数据,比较了高原和同纬度其他地区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讨论了热带对流层顶气压与高空温度的...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同纬度其他地区热带对流层顶气压数据,比较了高原和同纬度其他地区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讨论了热带对流层顶气压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季节变化上,除12月和1月外,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全年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对流层中上层以及平流层下部平均温度均表现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明显的单峰型特征。2)热带对流层顶气压与高空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平均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热带对流层顶气压降低;相对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与对流层中上层平均温度的关系更密切。3)1979—2014年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其他地区各季节的热带对流层顶气压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冬春季下降趋势更加显著;青藏高原各季节对流层中上层增温和平流层下部降温的幅度均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导致其热带对流层顶气压的下降趋势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气压 季节变化 趋势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周顺武 马悦 +2 位作者 宋瑶 王传辉 丁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9-599,共11页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 g 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 g 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的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的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的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的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的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的回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湿 相对湿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利用TMI资料估计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客观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顺武 卢怡 +3 位作者 赵兵科 鲁小琴 丁锋 陈丽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7-413,共7页
利用2007—2009年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观测的亮温资料,建立一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Tropical Cyclone,TC)的估计模型,对2010年热带气旋进行独立估计试验,并对估计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强度小于强台风T... 利用2007—2009年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观测的亮温资料,建立一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Tropical Cyclone,TC)的估计模型,对2010年热带气旋进行独立估计试验,并对估计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强度小于强台风TC的拟合效果较好,均方根误差约为5 m/s,平均绝对误差约为4 m/s;对强台风和超强台风TC的拟合误差较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65和6.60 m/s,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76和5.49 m/s;对强台风及以上强度的TC,模型的拟合误差在日(夜)间减小(增大),误差最小(大)值为6.00 m/s(11.96 m/s),说明估计值在日(夜)间偏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强度 TRMM/TMI 亮温 逐步回归
下载PDF
地基遥感西藏改则站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顺武 王烁 +2 位作者 马思琪 王传辉 丁锋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10,共8页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0—2011年期间的地基GPS探测逐时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分析了西藏西部改则站PWV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站PWV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高(低)值出现在6—9(12—3)月,呈现出...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0—2011年期间的地基GPS探测逐时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分析了西藏西部改则站PWV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站PWV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高(低)值出现在6—9(12—3)月,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同时表现出春季持续上升和秋季快速下降的特点。(2)谐波分析表明,改则站各季PWV日变化均以日循环为主,只是夏季也表现出一定的半日循环特征。(3)改则站PWV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值一般出现在当地时间的凌晨至次日上午,各季谷值普遍出现在当地时间10∶00前后;高值通常出现在当地的午后至午夜,但各季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固定;(4)改则站降水通常都发生在PWV高值期,降水发生前后PWV有明显的逐渐积累与迅速下降的变化特征,PWV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于降水。PWV对累积降水频次的影响要比累积降水量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大气可降水量 地基GPS 季节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梅雨锋暴雨过程中两支雨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顺武 丁治英 +1 位作者 顾茗 陈久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11-218,共8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81 年6月27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取得了与实况比较一致的结果,成功地模拟出南北两支中-α尺度雨带,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中尺度诊断分析,揭示了这次天气过程的中...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81 年6月27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取得了与实况比较一致的结果,成功地模拟出南北两支中-α尺度雨带,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中尺度诊断分析,揭示了这次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重点探讨两支雨带形成和维持的机制。并通过干湿对比试验讨论了积云对流潜热反馈作用。研究表明:在这次过程中南、北雨带主要是由于重力惯性波频散、高低空急流耦合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积云对流 雨带 梅雨锋 暴雨过程
下载PDF
利用SAWYER-ELIASSEN次级方程对两支雨带的诊断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顺武 丁治英 陈久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6-330,共5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 M M4)模拟的 1981 年 6 月 27 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高分辨率资料,使用 Saw yer Eliassen 次级方程,对与雨带相联系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模式输出资料进行数值求解... 利用中尺度模式( M M4)模拟的 1981 年 6 月 27 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高分辨率资料,使用 Saw yer Eliassen 次级方程,对与雨带相联系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模式输出资料进行数值求解,揭示了急流锋生在两支雨带形成和维持中的特殊贡献。分析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急流锋生环流,锋生环流有利于两支雨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雨带 急流锋生 次级环流 锋生
下载PDF
拉萨市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统计分析及其可能的天气原因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顺武 黄琼中 《西藏科技》 2002年第5期39-42,共4页
利用 2 0 0 0年 6月 5日~ 2 0 0 1年 6月 4日拉萨市逐日监测的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 (NO2 )和可吸入颗粒物 (PM1 0 ) 3项污染物指标 ,对 3种污染物的浓度值进行统计 ,分析了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征 ,并对污染等级作了评价 ,指出影响... 利用 2 0 0 0年 6月 5日~ 2 0 0 1年 6月 4日拉萨市逐日监测的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 (NO2 )和可吸入颗粒物 (PM1 0 ) 3项污染物指标 ,对 3种污染物的浓度值进行统计 ,分析了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征 ,并对污染等级作了评价 ,指出影响高原城市的主要污染物是PM1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市 空气污染物 统计分析 污染物浓度 污染等级 气象因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近50年来东北地区暴雪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2
15
作者 董啸 周顺武 +2 位作者 胡中明 王传辉 王秀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4-79,共6页
利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93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58-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暴雪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暴雪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中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为暴雪主要发... 利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93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58-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暴雪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暴雪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中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为暴雪主要发生期;东北暴雪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暴雪主要集中出现在东南部的长白山区、南部的辽东半岛和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近50年来,东北地区全年暴雪量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在北部和南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秋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暴雪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暴雪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双艳 周顺武 +3 位作者 张人禾 吴萍 李慧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高度 季节变化 上升运动 臭氧总量
下载PDF
基于GPS资料分析西藏中东部夏季可降水量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思琪 周顺武 +2 位作者 王烁 王传辉 孙绩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8-328,共11页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0-2013年地基GPS探测的逐时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以及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2011年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西藏中东部地区4个测站(丁青、那曲、隆子和林芝)夏季PWV日变化特征及有、无降水日的差别... 利用中日JICA项目2010-2013年地基GPS探测的逐时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以及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2011年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西藏中东部地区4个测站(丁青、那曲、隆子和林芝)夏季PWV日变化特征及有、无降水日的差别,并初步讨论了其与累积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中东部各站PWV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通常于02:00(世界时,下同)左右达到最低值,此后迅速上升,高值普遍从08:00持续到19:00。各站PWV日变化幅度普遍随测站的海拔升高而减小;(2)各站PWV日平均值随海拔降低而增加,在有降水日PWV要比无降水日高出10.2%~31.3%,且有、无降水日PWV差值随海拔升高而增大;(3)谐波分析表明,各站PWV日变化主要以日循环为主,同时各站PWV日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半日循环,这种双峰型变化特征在海拔较高的测站较为明显。与有降水日相比,无降水日PWV半日循环信号普遍有所增强;(4)各站累积降水量和累积降水频次的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日循环特征,降水主要出现在当地傍晚以后;(5)各站PWV开始上升的时间普遍超前于降水,并在降水结束后出现明显回落,降水量通常在PWV还处于较高值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西藏中东部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量 日变化特征
下载PDF
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传播及其与欧亚遥相关型的关系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双艳 武炳义 +1 位作者 张人禾 周顺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同期欧亚大气背景环流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中高纬LFO以10-30d周期为主,且具有明显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其经、纬向平...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同期欧亚大气背景环流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中高纬LFO以10-30d周期为主,且具有明显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其经、纬向平均移速分别约为3.4纬度/d和15经度/d。进一步分析发现,冬季欧亚中高纬LFO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亚遥相关型(Eu)密切相关。定义乌拉尔地区的脊和东亚、欧洲西北部的槽比常年弱(强)时,即EU指数小于(大于)零时,为EU负(正)位相。当对流层中上层EU处于负位相时,此时,对流层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这些因素均导致欧亚地区大尺度经向环流偏弱,环流较为平直,不利于LFO的传播;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度大气低频振荡 传播特征 欧亚遥相关型
下载PDF
近48年青藏高原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7
19
作者 王传辉 周顺武 +1 位作者 唐晓萍 吴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0-477,共8页
基于青海和西藏地区4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冬、夏半年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强降水量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夏半年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冬半年则由唐古拉山脉东段的高原... 基于青海和西藏地区4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冬、夏半年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强降水量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夏半年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冬半年则由唐古拉山脉东段的高原腹地向四周递减;夏(冬)半年强降水量存在准3、准6 a(7~8 a)的年际振荡以及准9~10 a(15 a)的年代际振荡;夏半年高原北(南)部强降水量以增加(减少)趋势为主,强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而冬半年高原大多数地区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1976年发生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强降水量 时空分布 突变分析
下载PDF
江淮流域6-7月极端强降水事件时空变化及环流异常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玮 徐敏 +1 位作者 周顺武 罗连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8-735,共18页
基于江淮流域近53年(1961—201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江淮流域6—7月极端强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将极端强降水事件分为沿淮型、沿江型和江南型三种类型。选取各类型极端强降水事... 基于江淮流域近53年(1961—201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江淮流域6—7月极端强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将极端强降水事件分为沿淮型、沿江型和江南型三种类型。选取各类型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典型个例,对环流形势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典型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时,850 h Pa上均存在由华南西部向长江中下游的低空西南急流,沿淮型急流强度最强、急流轴位置最北,沿江型次之,江南型最弱、急流轴位置最南;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西伸脊点异常主要通过改变急流轴位置,来影响极端强降水的落区;200 h Pa上高空西风急流均表现出强度偏强,急流带偏窄,高空急流入口的右侧与对流层低层西南急流北侧相重合。在高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极端强降水发生区域上方垂直速度异常偏强,比湿异常偏大,梅雨锋位置的差异决定了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区域;无论是沿淮型、沿江型还是江南型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到中国南海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极端强降水 环流异常 6—7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