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RI灌注成像影像学评价
1
作者 咸耀林 黄荣荣 《神经药理学报》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MRI灌注成像从影像学角度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临床...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MRI灌注成像从影像学角度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临床路径开展治疗,均给予降压、降糖、调脂、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分组治疗10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以及给予MRI灌注成像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0%vs 77.50%,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感兴趣区的衰减指数均明显降低,平均扩散系数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扩散系数(r=-0.503,r=0.482)、衰减指数(r=-0.487,r=0.414)、脑血容量(r=-0.527,r=0.402)及脑血流量(r=-0.625,r=0.516)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多模态MRI成像结果可证实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良好,展现治疗前后病灶区域平均扩散系数和衰减指数的差异变化,直观反映容积比各向异性和部分各向异性的变化以及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改善,且上述指标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的相关性良好,提示多模态MRI成像结果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MRI灌注成像 丁苯酞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TIA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2
作者 咸耀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进展为脑梗死)与对照组(7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比较两组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比较不同ABCD2分层组DCE-MRI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rK_(ep)、rK^(trans)、rV_(e)均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ABCD2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高危组rK_(ep)、rK^(trans)、rVe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rK_(ep)、rK^(trans)、rV_(e)、ABCD2评分联合预测的灵敏度(94.16%)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预测可提高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建 咸耀林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920-921,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CTA检查的AD,以轴位图像为基础,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CTA检查的AD,以轴位图像为基础,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及胸腹主动脉主要血管分支的受累情况,清晰显示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位置、数目。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是AD可靠的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