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宁通过TNFAIP3-ASK1/JNK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调控作用
1
作者 毛萍 吕方超 +1 位作者 徐晨凯 唐礼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0期5-9,18,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宁(GXN)调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含有GXN药物的血清,利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构建AS体外模型,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VSMC表型转换情况。通过沉默肿瘤坏死因子α... 目的探讨冠心宁(GXN)调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含有GXN药物的血清,利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构建AS体外模型,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VSMC表型转换情况。通过沉默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检测GXN对VSMC表型转换的影响。构建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过表达载体,并利用Lip3000转染进细胞,检测GXN是否通过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c-Jun氨基末端激酶(ASK1/JNK)通路发挥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组的细胞表型转换,表现为I型胶原蛋白(COLIA1和COLIA2)、TNFAIP3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3、骨桥蛋白(OPN)、ASK1磷酸化与ASK1比值(p-ASK1/ASK1)、JNK磷酸化与JNK比值(p-JNK/JNK)升高(均P<0.01);GXN处理后VSMC表型转换为收缩型,表现为与ox-LDL组相比COLIA1、COLIA2和α-SMA水平增高(均P<0.01),MMP2、MMP9、MMP13、OPN、TNFAIP3的表达水平、p-ASK1/ASK1以及p-JNK/JNK都降低(均P<0.01)。沉默TNFAIP3后,与ox-LDL+10%GXN+sh-NC组相比,COLIA1、COLIA2、TNFAIP3和α-SMA水平降低(均P<0.01),MMP2、MMP9、MMP13、OPN、p-ASK1/ASK1以及p-JNK/JNK都升高(均P<0.01)。过表达ASK1后,与ox-LDL+10%GXN+oe-NC组相比,COLIA1、COLIA2和α-SMA的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MMP2、MMP9、MMP13、OPN、p-ASK1/ASK1以及p-JNK/JNK都升高(均P<0.01)。结论GXN可能通过TNFAIP3调控ASK1/JNK通路介导VSMC表型转换,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像模式及治疗策略
2
作者 马超群 刘小伟 唐礼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是个连续的过程,然而,斑块形成过程的时间演变(如炎症、脂质积累、钙化或斑块破裂、愈合)很少在人体内被连续监测。血管内斑块发展过程的可视化可以帮助指导患者管理和了解治疗的效果。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是个连续的过程,然而,斑块形成过程的时间演变(如炎症、脂质积累、钙化或斑块破裂、愈合)很少在人体内被连续监测。血管内斑块发展过程的可视化可以帮助指导患者管理和了解治疗的效果。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斑块的组成成分、坏死核心体积大小、纤维帽厚度和正性重塑等高危斑块特征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示斑块增大或者消退。但是斑块性质不同,斑块消退的程度也大相径庭。本文就评估斑块消退的成像模式以及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心脏病 斑块逆转 斑块成像
下载PDF
腺苷在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志杨 周鑫斌 +6 位作者 邱原刚 胡敏勇 唐礼江 金红峰 徐晓明 戴金 毛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69-471,共3页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TEMI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法之一,但其所致的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伤会增加心肌...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TEMI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法之一,但其所致的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伤会增加心肌梗死面积,进而使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腺苷在多个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中被证明,作为一种内源性物质,与其受体能减轻缺血后IRI,在体内多个环节中起到心肌保护作用,并在临床上表现为无复流、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减少及微循环的改善等。但在最佳的临床适应证、使用方式、剂量、持续时间以及潜在获益的确切机制等方面,腺苷仍有较多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内源性物质 心肌梗死面积 心肌保护作用 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损伤 STEMI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腹主动脉瘤发病过程的关键基因及互相作用的miRNA研究
4
作者 徐程 唐礼江 +1 位作者 刘小伟 陈晓锋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2期8-11,65,共5页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腹主动脉瘤(AAA)发病过程中参与的关键基因,并预测与其互相作用的潜在miRNA。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7084基因芯片集,应用GEO2R在线工具,以|Log2FC|>2且校正后P<0.05为筛选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腹主动脉瘤(AAA)发病过程中参与的关键基因,并预测与其互相作用的潜在miRNA。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7084基因芯片集,应用GEO2R在线工具,以|Log2FC|>2且校正后P<0.05为筛选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利用cytohubba插件分析Degree值并筛选出关键基因。最后,使用CyTargeLinke插件用于预测与关键基因相互作用的潜在miRNA。结果本研究共获得98个上调基因和99个下调基因。并筛选出了10个关键基因(ITGB2、TYROBP、LCP2、PLEK、LILRB2、CD53、RAC2、MMP9、ITGAX和LAPTM5),同时,预测出108个miRNA可能与其中9个基因形成靶向性相互作用网络。结论筛选关键基因并且预测与之相互作用的miRNA为AAA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研究AAA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生物信息学 miRNA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状动脉生理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坤 张靖媛 +1 位作者 唐礼江 杜常青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10期39-44,共6页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评价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的重要手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其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生理学意义。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一系列基于CCTA的无创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手...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评价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的重要手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其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生理学意义。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一系列基于CCTA的无创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手段,包括: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其衍生指标、基于CCTA的瞬时无波形比值(iFRCT)等,有望实现冠状动脉功能学缺血程度与解剖学狭窄程度的一站式评估,对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生理学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生理学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唐礼江 高伟 +5 位作者 林仙方 江建军 方崇峰 杜芋茜 刘治国 薛迎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 (TTE)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1例住院患者 ,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17~ 4 5岁 ;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证实的继发孔型ASD ,以充盈球囊最大伸展直径加 2~...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 (TTE)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1例住院患者 ,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17~ 4 5岁 ;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证实的继发孔型ASD ,以充盈球囊最大伸展直径加 2~ 4mm为原则选择封堵器型号 ,TTE监测下放置Amplatzer封堵器。随访有无残余分流及是否影响周围瓣膜和静脉功能 ,记录临床事件 (血栓栓塞、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 )。结果  2 1例全部封堵成功 ,TTE监测放置Amplatzer封堵成功 ,手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及 1天、3天、3个月、6个月、1年复查TTE观察无明显残余分流及影响周围瓣膜功能 ,也无腔、肺静脉狭窄 ,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无封堵器移位和脱落 ,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发生频发房性心律失常 ,经心律平 4 5 0mg d治疗 1个月后消失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Amp 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巨大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TTE监测ASD介入封堵治疗整个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治疗 巨大 ASD 经胸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监测 瓣膜 血栓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唐礼江 陈晓锋 +5 位作者 沈卫峰 江建军 薛迎生 陈丽娟 杜于茜 陈世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52-54,共3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铜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 31例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糖尿病组 ) ,以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36例为对照组 (非糖尿病组 ) ,另选择健康对照组 30例 ,测...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铜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 31例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糖尿病组 ) ,以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36例为对照组 (非糖尿病组 ) ,另选择健康对照组 30例 ,测定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铜浓度、体重指数和血脂。结果 糖尿病组血Hcy、Cu ,分别为 (18.8± 3.5 ) μmol L、(2 1.1± 3.8) μmol L ,高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10 .7± 2 .3)、(16 .8± 2 .7) μmol L(P <0 .0 1)和非糖尿病组 ,分别为 (15 .6± 1.9)、(14 .8± 2 .2 ) μmol L(P <0 .0 5 ) ;非糖尿病组Hcy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Cu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Hcy与Cu呈正相关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尿病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
8
作者 唐礼江 沈卫峰 +5 位作者 林仙方 江建军 方崇峰 杜芋茜 刘治国 薛迎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4年第2期41-43,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A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2例住院患者 ,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证实为继发孔型ASD ,以充盈球囊最大伸展直径加 2~ 4mm为原则选择封堵器型号 ,应用左上肺静脉法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放置Ampla...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A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2例住院患者 ,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证实为继发孔型ASD ,以充盈球囊最大伸展直径加 2~ 4mm为原则选择封堵器型号 ,应用左上肺静脉法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放置Amplatzer封堵器。结果  12例全部封堵成功 ,手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及一天、三天、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残余分流及影响周围瓣膜及静脉功能 ,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一例发生频发房性心率失常 ,经心律平 4 5 0mg/日治疗一个月后消失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巨大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放置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失败补救PTCA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9
作者 唐礼江 沈卫峰 张瑞岩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溶栓失败者行补救PTCA术对其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6例AMI者进行溶栓治疗,依TIMI分级分为无效组(0~1级)和有效组(2~3级);并对溶栓失败(无效组)的患者进行补救PTCA术治疗。结果PTCA... 目的探讨溶栓失败者行补救PTCA术对其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6例AMI者进行溶栓治疗,依TIMI分级分为无效组(0~1级)和有效组(2~3级);并对溶栓失败(无效组)的患者进行补救PTCA术治疗。结果PTCA成功率为91.7%,与择期PTCA成功率94.7%相比无显著差异;与操作有关的血管并发症并不增多;IRA再通后二周左室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补救PTCA可以作为溶栓失败后的补充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失败 PTCA
下载PDF
应重视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变化
10
作者 唐礼江 沈卫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1999年第12期1933-193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心电图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陈晓锋 唐礼江 +3 位作者 朱敏 顾振纶 江建军 杜于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5,共2页
关键词 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丹参酮ⅡA 冠心病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有效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
12
作者 唐礼江 沈卫峰 《浙江实用医学》 1997年第5期11-12,共2页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益处已经公认,它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保护心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死亡率。本文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有效再灌注后心肌QT离散度的变化。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再灌注 QT离散度
下载PDF
心肌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晓锋 唐礼江 +3 位作者 朱敏 江建军 沈卫峰 杜于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75-778,共4页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心肌梗死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取外周血标本提取DNA,用聚合酶链...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心肌梗死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取外周血标本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用于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未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TT基因型突变。心肌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T基因型频率(26.9%)高于对照组(9.9%),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743,P=0.005),心肌梗死组1562T等位基因频率(13.5%)高于对照组(4.9%),两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966,P=0.008)。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心肌梗死有关,1562T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心肌梗死的遗传因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心肌梗死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心衰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晓锋 顾振纶 唐礼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左室心肌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是一族对细胞外基质成分 (ECM)有特异降解作用的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MMPs通过影响ECM的降解在心肌重构中起重要作用。MMPs的释放和功能受到严格的调控 ,...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左室心肌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是一族对细胞外基质成分 (ECM)有特异降解作用的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MMPs通过影响ECM的降解在心肌重构中起重要作用。MMPs的释放和功能受到严格的调控 ,包括酶原合成调控、酶原活性调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TIMPs)的内源性抑制作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存在心肌MMPs表达及活性变化、MMP/TIMP平衡失调等MMPs调控异常现象 ,阐明心肌内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的表达及活性调控对探讨充血性心衰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心肌重构 充血性心力衰竭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可夫 王玉茗 +4 位作者 俞勤凯 杜常青 刘小伟 徐晨凯 唐礼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滴蛋白5(perilipin 5)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13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55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58例,同期选... 目的探讨血清脂滴蛋白5(perilipin 5)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13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55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58例,同期选择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13例年龄性别匹配人群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者的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分析脂滴蛋白5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69μg/L vs 4.29μg/L,P<0.01);ACS患者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显著低于SAP患者(2.30μg/L vs 3.29μg/L,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r=0.186,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36,95%CI:0.603~0.898,P=0.003)。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较低,低血清脂滴蛋白5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可以作为冠心病新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绞痛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日常预防
16
作者 唐礼江 《健康人生》 2018年第12期7-11,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主要包括冠心病、脑中风和外周动脉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年龄增大密切相关,并且是老年人(年龄≥65岁)死亡的主要原因,占老年人死亡的80%以上。我国由于人口学特征的变化及社会经济...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主要包括冠心病、脑中风和外周动脉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年龄增大密切相关,并且是老年人(年龄≥65岁)死亡的主要原因,占老年人死亡的80%以上。我国由于人口学特征的变化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预计在今后的20年将继续增长。但是,心血管疾病并不是无药可治,它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控制的疾病。通过一级预防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而通过二级预防则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再发心血管事件。遗憾的是,我国老年人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做一简单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群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人口学特征 心血管事件 死亡率 心血管病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现况调查研究:指南与实践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小伟 王江挺 +4 位作者 林森娜 杜常青 徐晨凯 朱可夫 唐礼江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22期2402-2407,共6页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现况及和指南推荐的差距,发现二级预防药物在老年CHD患者中的使用特点,同时分析影响其服药的因素,以促进CHD二级预防的改善。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老年CHD患者(≥65岁)1150例进...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现况及和指南推荐的差距,发现二级预防药物在老年CHD患者中的使用特点,同时分析影响其服药的因素,以促进CHD二级预防的改善。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老年CHD患者(≥65岁)1150例进行横断面、非干预性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调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性CHD患者中的使用率分别为61.3%、54.5%、51.2%和85.6%,而未服用任何上述药物比例高达8.5%,全部服用比例仅有20.7%。分析影响各类药物服用的因素发现:CHD确诊病程、CHD类型、吸烟状况、CHD二级预防知识及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老年CHD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独立影响因素;CHD确诊病程、CHD类型、吸烟状况、收入、教育程度、CHD二级预防知识及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老年CHD患者服用ACEI/ARB的独立影响因素;CHD确诊病程、CHD类型、吸烟状况、收入、教育程度及CHD二级预防知识是影响老年CHD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独立影响因素;CHD确诊病程、CHD类型及CHD二级预防知识是影响老年CHD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除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尚可外,其它3种CHD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普遍偏低,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实现"健康老龄化",噬待规范CHD二级预防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 二级预防药物 服药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rAAV_2VEGF_(165)与rAAV_2ANG-1联合转染促猪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成楚 陈仕林 +8 位作者 刘玉清 唐礼江 林仙方 包卫光 马德华 朱广球 周文娟 周仪林 杜丛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617,共8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确认LCX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16只动物随机均分为:单纯注射转染VEGF165组(组Ⅰ,n=4)、单纯注射转染ANG-1组(组Ⅱ,n=4)、联合注射转染VEGF165与ANG-1组(组Ⅲ,n=4)和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组Ⅳ,n=4)。各组在胸腔镜下,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ANG-1、rAAV2VEGF165,剂量为5×1011vg(virus/genome)。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LISA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分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功能变化。3个月后取注射部位心肌,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微小动脉生成情况。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6周,所有动物均出现LCX完全/次全闭塞,或LCX支配区域的心肌缺血。Ⅰ、Ⅲ两组猪体内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从基因转染后第7天开始上升,并于第1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尤以Ⅰ组分泌水平为高;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Ⅱ、Ⅲ两组猪体内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的变化与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类似,尤以Ⅱ组分泌水平为高(P<0.01);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Ⅲ中VEGF165与ANG-1蛋白水平变化同步。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基因治疗后3个月,组ⅢVEGF165、ANG-1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组Ⅳ(P<0.01),组Ⅲ与组Ⅰ间VEGF165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组Ⅲ与组Ⅱ间ANG-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3个月后,组Ⅲ左心室室腔缩小,心肌收缩力增强,LCX及其分支较基因转染前增粗、迂回,左回旋支发出侧支,左回旋支远端重新有造影剂充填。组Ⅰ、Ⅱ则有不同程度心肌收缩力增强,充盈改善,但均较组Ⅲ改善幅度小,回旋支见少许造影剂充填,但较组Ⅲ明显少,组Ⅳ处理前后无明显改变。超声检查显示,模型建立术后6周,左心室下壁及后壁变薄,局部运动减弱、不协调,收缩异常;基因转染后1个月、3个月,组Ⅰ、组Ⅱ、组Ⅲ心功能都较转染前有明显改善,组Ⅳ无明显变化;组Ⅲ的EF与FS改善程度要明显好于其他各组。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组Ⅲ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Ⅰ、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Ⅳ的心肌内毛细血管数目很少。应用α-SMA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小动脉形成,结果提示,基因转染3个月后组Ⅳ心肌中小动脉密度最低,其余各组心肌中均有较多的小动脉新生,尤以组Ⅲ最为显著。结论: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及完成心肌内注射切实可行,在胸腔镜下建立的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rAAV2ANG-1可以有效地转染小型猪心肌组织,外源基因长期稳定表达,同时ANG-1能协同VEGF165作用,从而显著地提高其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生成,促进有效侧枝循环形成并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病理学 血管生成素1/遗传学 慢性心肌缺血 腺相关病毒 血管形成素-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遗传学 血管新生
下载PDF
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流程对ST段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薛迎生 江建军 +3 位作者 章晨 王斌 方崇峰 唐礼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流程对门-球囊时间(DtoB)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台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 目的探讨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流程对门-球囊时间(DtoB)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台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和B组。A组:急救中心医生初步诊断STEMI后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后者确认后再通过导管室负责人启动导管室;B组:急救中心医生初步诊断STEMI后直接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后者派心内科医生会诊的同时启动导管室。主要分析指标为PPCI相关时间:DtoB时间;门-心电图(DtoE)时间;心电图-导管室(EtoL)时间;导管室-球囊(Lto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为临床结果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累计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共入选患者124例,A组54例,B组70例,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相近。B组与A组比较DtoB时间为(91.3±14.0)min比(103.3±14.1)min(t=4.72,P<0.01)。DtoB时间的缩短主要得益于EtoL时间的缩短(65.4±14.5)min比(75.9±14.5)min(t=4.01,P<0.01);B组CK-MB、cTnI峰值较A组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257±205)U/L比(392±292)U/L(t=2.90,P<0.01)、(43.4±29.5)比(56.3±32.3)ng/ml(t=2.31,P<0.01)。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总死亡率、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0.01、0.57、0.06,P>0.05)。结论急救中心医生直接通过导管室负责人预先启动导管室较传统呼叫心内科医生会诊后启动导管室能明显缩短DtoB时间,使CK-MB、cTnI峰值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门-球囊时间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二维应变方法对左心室心肌机械运动特性的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章晨 孙寅光 +4 位作者 朱佳 黄洁 王琳 葛卫力 唐礼江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4期284-288,F0002,共6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心肌机械运动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正常志愿者,男34例,年龄(42.0±13.0)岁;女26例,年龄(37.0±10.0)岁,应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纵向、径向和圆周向运动的心肌机械运动参数,包括收缩应变、... 目的研究正常人心肌机械运动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正常志愿者,男34例,年龄(42.0±13.0)岁;女26例,年龄(37.0±10.0)岁,应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纵向、径向和圆周向运动的心肌机械运动参数,包括收缩应变、收缩应变率和舒张应变率及其达峰时间。结果左心室收缩应变纵向运动和圆周向表现出自基底部至心尖部收缩应变的绝对值递增,纵向运动基底部、中间部至心尖部收缩应变的绝对值分别为:20.2±4.2,20.4±4.3,22.5±6.4(P<0.05);圆周向运动基底部、中间部至心尖部收缩应变的绝对值分别为:20.1±7.7,23.4±8.1,27.1±7.1(P<0.01),而径向运动的表现则不同,基底部、中间部与心尖部收缩应变的绝对值分别为40.9±17.4,41.8±17.6,28.8±17.1(P<0.01);3个方向的收缩应变率表现完全不一致,没有明显规律。3个方向舒张早期应变率均表现为自基底部至心尖部递增的趋势。重复性检验提示纵向收缩峰值应变,重复性最佳。结论心肌机械运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揭示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心肌运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运动 参考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