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商庆银 杨秀霞 +5 位作者 成臣 罗亢 黄山 石庆华 潘晓华 曾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量介于208.3kg/hm2(F-D-F-M处理)和678.2kg/hm2(F处理)之间,其中,晚稻生长季占周年CH4排放量的60.6%~71.7%。F处理周年CH4排放量显著高于F-D-F和F-D-F-M处理(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N2O排放量为4.75~8.19kg/hm2。与F处理相比,F-D-F-M处理周年N2O排放通量显著增加(60.9%);而F和F-D-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各处理产量分别为7.76~8.02t/hm2和7.22~8.69t/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单位面积GWP和单位产量GWP分别为7648.8~18471.8kg/hm2和0.48~1.12 kg/kg,其中F-D-F和F-D-F-M处理分别显著低于F处理(P〈0.05)。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替代持续淹水,可以同步实现双季稻高产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稻田
下载PDF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商庆银 吕伟生 +5 位作者 曾勇军 黄山 杨秀霞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双季稻 分蘖肥 施肥时期 产量 群体发育
下载PDF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商庆银 杨秀霞 +5 位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黄山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3-65,共3页
培育适合机插的用种量是提高栽插质量和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以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每蔸苗数变异系数较高,漏兜率随着播种量的下降呈显著增加趋势。与播种量70 g... 培育适合机插的用种量是提高栽插质量和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以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每蔸苗数变异系数较高,漏兜率随着播种量的下降呈显著增加趋势。与播种量70 g/盘相比,90、110 g/盘分别增产21.3%、19.3%。3个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量在70 g/盘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90、110 g/盘。分蘖期以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各生育期单位面积水稻有效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总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当播种量为110 g/盘时,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在保障较低的漏蔸率和较高的单位面积分蘖数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育秧播种量,有利于发挥机插秧水稻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量 机插秧 双季晚稻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Times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on Grain Yield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Double-cropping Rice Transplanted by Machine
4
作者 商庆银 吕伟生 +5 位作者 曾勇军 黄山 杨秀霞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1860-1864,1868,共6页
The application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ice tillering and improving rice yield. Howe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the optimal application time of tille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ice tillering and improving rice yield. Howe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the optimal application time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is still unclear. In this study, the early rice cultivar Zhongjiazao 17 and late rice cultivar H You 518 were used as materials,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times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on yield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double-cropping rice transplanted by machine were investigated. The tillering fertilizer was applied 7(D07), 10(D10) and 13(D13) d after the transplanting,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D07 treatment groups, the yield of early rice in the D10 and D13 treatment groups were reduced by 9.4% and 3.8%, respectively, and the yield of late rice in the D10 and D13 treatment groups were reduced by 4.5% and 12.6%,respectively.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ice yield among the treatment groups. The application time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seed setting rate of early rice. The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in the D10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07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seed setting rate of the D13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07 treatment group(P〈0.05). For the late ric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time of tillering fertilizer on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was most obvious, and the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in the D13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07 treatment group(P〈0.05).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D07 treatment group, the effective tiller numbers, leaf area indexes and biomasses in the D10 and D13 treatment groups were all trended to be decreased. Therefore,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and fulfill the high-yielding potential of double-cropping rice transplanted by machine, the tillering fertilizer should be applied as early as possible after rice seedlings turn gr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cropping ric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Tiller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ime YIEL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下载PDF
赣南脐橙叶片缺镁黄化及镁肥科学施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商庆银 《中国农资》 2019年第18期15-15,共1页
近年来,随结果年限的增加,赣南众多脐橙园陆续出现大面积老叶或较老叶片缺素黄化现象,各种类型土壤上均有发现,但以丘陵山地沙质红壤果园更为突出。脐橙叶片黄化造成树势衰退,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其形成因子的研究有利于及时、准确... 近年来,随结果年限的增加,赣南众多脐橙园陆续出现大面积老叶或较老叶片缺素黄化现象,各种类型土壤上均有发现,但以丘陵山地沙质红壤果园更为突出。脐橙叶片黄化造成树势衰退,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其形成因子的研究有利于及时、准确矫治黄化果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脐橙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吴萍萍 刘金剑 +5 位作者 杨秀霞 商庆银 周毅 谢小立 沈其荣 郭世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 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季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kg/hm2;而晚季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12.3~26.8和1.4~2.4kg/hm2,早、晚季氨挥发总累积量分别占其施N量的4.5%~15.3%和16.9%~32.8%。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氮施用量下,缺P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较高水平的秸秆和绿肥施用也会增加氨挥发量。此外,氨挥发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双季稻 氨挥发 红壤 氮肥
下载PDF
近30年江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变化 被引量:41
7
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7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黄山 商庆银 谭雪明 李木英 胡水秀 曾研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334,共12页
明确水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江西不同生态区(赣南、赣中、赣北)15个气象站近30年(1984-2013)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参照水稻生产中常用的... 明确水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江西不同生态区(赣南、赣中、赣北)15个气象站近30年(1984-2013)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参照水稻生产中常用的安全生产临界温度指标,研究了近30年来不同地区50%和80%保证率下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3年(前15年)各地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较1984-1998年(后15年)发生明显变化,且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早稻覆膜育秧安全播种期平均提前了10d(气候变化倾向率-4.16d/10a,下同),早稻安全直播期提前了4d(-3.17d/10a),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2d(-2.21d/10a)。晚稻安全齐穗期延迟趋势不明显(1.16d/10a),晚稻安全成熟期延迟了8d(3.56d/10a)。全年安全生产期天数在早稻覆膜育秧和直播条件下分别延长了18d(7.72d/10a)和11d(6.73d/10a)。安全生产期内温光资源总体呈温度明显升高、积温显著增加、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的特点。监测资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实际生产日期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与安全生产日期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推算了近30年各站点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以就近指导各地稻作季节安排、种植方式选择及早晚稻品种搭配。最后,依据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农艺措施的可能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双季稻 安全生产期 温光资源
下载PDF
基于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获取基本苗定量参数 被引量:12
8
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6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黄山 商庆银 谭雪明 李木英 胡水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7,共8页
为精确定量机插晚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3个晚稻(H优518、H优159和五优308)高产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晚稻1次分蘖集中在主茎第3~7叶位,第3~6叶位为分蘖发生... 为精确定量机插晚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3个晚稻(H优518、H优159和五优308)高产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晚稻1次分蘖集中在主茎第3~7叶位,第3~6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2次分蘖在3/0~5/0上均有发生,但成穗以1/3和1/4为主;主要依靠1次分蘖成穗,2次分蘖成穗较少;单株分蘖成穗数4.5个左右;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对群体产量贡献大。晚稻在4叶1心期机插,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blemish number)为0.7~0.8,校正系数(a)为0.6左右,有效分蘖发生率(r)在0.8左右。生产中机插晚稻应在保证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快发,在充分发挥1次分蘖的分蘖成穗优势的同时,合理利用低位2次分蘖成穗,以获取适宜的穗数而实现高产。该研究揭示了高产条件下机插晚稻分蘖成穗规律及基本苗公式参数,为大面积生产中机插秧基本苗精确定量及分蘖高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作物 机械化 机插晚稻 分蘖特性 成穗规律 基本苗 参数
下载PDF
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6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黄山 商庆银 谭雪明 李木英 胡水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7-436,共10页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5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发生较少,以1/3、2/3、1/4为主,但均不能成穗;单株分蘖成穗数杂交稻约3.1个,常规稻约2.2个;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产量高,对总产量贡献大。早稻在三叶期左右移栽,杂交稻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为1.7~1.8,校正系数(a)为-1.2^-1.1,有效分蘖发生率(r)为0.75左右;常规稻bn为2.5~2.7,a为-1.3^-1.1,r为0.7左右。生产中机插早稻应在保证足够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多发,充分发挥优势叶位的分蘖成穗优势,并合理利用动摇分蘖成穗,以获取较多的有效穗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早稻 分蘖特性 成穗规律 基本苗 参数
下载PDF
氮肥追施方法和追用时期对超级早稻株型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曾勇军 吕伟生 +5 位作者 潘晓华 朱德峰 谭雪明 黄山 商庆银 石庆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08-2015,共8页
以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研究了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氮肥追施方法和追用时期对双季超级早稻的株型特征及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移栽后5 d一次性追施氮肥相比,分次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植株上部三节间的长度,促进壮秆形成... 以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研究了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氮肥追施方法和追用时期对双季超级早稻的株型特征及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移栽后5 d一次性追施氮肥相比,分次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植株上部三节间的长度,促进壮秆形成和塑造理想株型,延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并促进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的提高,提高产量。在移栽后5 d施用20%分蘖氮肥的基础上,在倒二叶期追施30%的穗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茎叶配置,提高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穗肥追施过早易使上部三片叶过长、叶片开张角过大,每穗粒数和粒叶比下降,后期物质生产量降低,产量降低;穗肥追施过晚不利于前期获得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和较高的物质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施方法 追用时期 超级早稻 株型
下载PDF
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秀霞 燕辉 +4 位作者 陈仁辉 王文姿 况家瑛 商庆银 周春火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128,共8页
水稻是典型的喜锌、喜硅和低度需硼作物,而我国红壤区土壤中硅、硼、锌等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施用硅、锌、硼对水稻生产存在重大影响。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 水稻是典型的喜锌、喜硅和低度需硼作物,而我国红壤区土壤中硅、硼、锌等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施用硅、锌、硼对水稻生产存在重大影响。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早稻季Si+Zn和Si+Zn+B处理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6%和12.6%,晚稻季仅Si+Zn+B处理产量显著增加10.6%;早稻季Si+Zn+B处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季仅Si+Zn和Si+Zn+B处理有效穗数显著增加;早稻和晚稻群体总颖花量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与CK处理相比,增施硅、锌、硼后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SPAD值、生物量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Si+Zn+B处理增加幅度最大。除早稻季Si处理外,早稻季和晚稻季增施硅、锌、硼肥后各处理地上部群体氮素吸收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Si+Zn+B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红壤区双季稻生产中应重视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尤其是温度条件较低的早稻季更应重视这些元素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硅肥 锌肥 硼肥 产量 群体发育
下载PDF
新型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节肥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秀霞 商庆银 +3 位作者 陈柳燕 李甜 张学友 王天舒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622,共7页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新型氮肥增效剂伴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水稻产量、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新型氮肥增效剂伴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水稻产量、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处理分别包括农民习惯(仅施用基肥和分蘖肥,不施穗肥)、常规高产(减少基肥,增施穗肥)、增施伴能(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伴能,即基肥+伴能、蘖肥+伴能、基蘖肥+伴能)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高产"处理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降低15.5%、52.1%和15.5%。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增施伴能各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增加17.6%~26.5%、114.1%~122.1%和13.1%~27.7%,其中"基蘖肥+伴能"处理显著高于前者。增施伴能各处理净收入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3.7%~10.2%,与"常规高产"处理相当。增施伴能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和"常规高产"处理(P〈0.05)。因此,为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适宜在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推广应用新型氮肥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增效剂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生物炭对双季稻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后效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勇 吕茹洁 +5 位作者 黎星 占静 王秋菊 曾勇军 胡水秀 商庆银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3,共8页
为探究南方双季稻田施用生物炭的后效,对比分析了当年新施用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20和40 t·hm^(-2),以B0、B_(20)、B_(40)表示)和前2年施用生物炭(施用量与B_(20)、B_(40)相同,分别以Y_(2)B_(20)、Y_(2)B_(40)表示)分别对双季稻... 为探究南方双季稻田施用生物炭的后效,对比分析了当年新施用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20和40 t·hm^(-2),以B0、B_(20)、B_(40)表示)和前2年施用生物炭(施用量与B_(20)、B_(40)相同,分别以Y_(2)B_(20)、Y_(2)B_(40)表示)分别对双季稻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物炭及其后效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p H、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其中新施生物炭效应增幅均高于生物炭后效。与B0相比,新施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与地上部生物量,B_(20)和B_(40)早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9%、12.6%,晚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9.4%、8.3%;Y_(2)B_(20)、Y_(2)B_(40)早稻产量相较于B0分别显著下降3.4%、4.6%,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新施生物炭处理中,早稻和晚稻茎、叶中氮素与磷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而钾素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前2年施用生物炭处理对早、晚稻氮素与磷素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仅Y_(2)B_(40)显著提高了晚稻钾素吸收量。新施生物炭处理氮、磷、钾吸收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均呈上升趋势。与B0相比,B_(40)晚稻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9.9%,B_(20)和B_(40)早稻磷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9.9%、9.1%,B_(40)晚稻磷素吸收量显著增加9.1%;B_(20)、B_(40)早稻钾素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22.8%、39.9%,晚稻分别显著提高9.9%、19.5%。综上所述,施用秸秆生物炭对双季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养分吸收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后效作用,但是其后效较短,应考虑适当补施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稻 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及高产品种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7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黄山 商庆银 谭雪明 李木英 胡水秀 曾研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44-1857,共14页
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育和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和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19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明确了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双... 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育和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和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19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明确了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主茎平均总叶片数(N)为10.7~12.2,叶数变幅10~13,伸长节间数(n)均为4个,够苗叶龄为N-n+1;机插晚稻品种N为14.4~15.2,叶数变幅14~16,n均为5个,够苗叶龄为N-n。高产类型机插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穗型较大、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其中,高产类型机插早稻生育期110~113d,日产量75~79kghm–2d–1,分蘖力每株2.6~3.4穗,每穗粒数115~135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机插晚稻115~120 d,日产量78~82 kg hm–2 d–1,分蘖力每株4.2~4.8穗,每穗粒数130~150粒,千粒重24~27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秧 叶龄模式参数 品种特征 产量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和氨挥发的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翠民 梅新兰 +3 位作者 商庆银 杨秀霞 沈其荣 郭世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8,共6页
采用密闭室法测定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氨挥发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双季稻田氨挥发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节肥型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施肥处理(JF处理)的水稻产量与全肥型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施肥处理(OM处理)和单施无机肥(NPK处理... 采用密闭室法测定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氨挥发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双季稻田氨挥发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节肥型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施肥处理(JF处理)的水稻产量与全肥型有机无机结合农业施肥处理(OM处理)和单施无机肥(NPK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单施化学氮钾肥(NK处理)的产量;双季稻氮素农学利用率(NUEA)以JF处理的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17.4和8.9 kg.kg-1,显著高于NK处理;双季稻氨挥发累积量以OM处理最高(86.2 kg.hm-2),NK处理次之(78.2 kg.hm-2),显著高于JF处理(60.7 kg.hm-2);氨挥发速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由于气温和降雨的影响,施早稻分蘖肥后氨挥发速率显著高于施基肥后的,而施晚稻基肥和分蘖肥后的没有差异。因此,JF处理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能够减少氨挥发量,并且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氨挥发 水稻产量 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
下载PDF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5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黄山 商庆银 谭雪明 方加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48-2057,共10页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机插稻 产量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下载PDF
江西超级早稻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曾勇军 吴建富 +7 位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朱德峰 王盛亮 吕伟生 谭雪明 黄山 商庆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3-1178,共6页
以9个超级早稻品种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在4个地点分别设置2个施氮水平进行种植,利用AMMI统计模型对其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超级早稻品种的产量受到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影响,其稳产性主要受基因型控... 以9个超级早稻品种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在4个地点分别设置2个施氮水平进行种植,利用AMMI统计模型对其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超级早稻品种的产量受到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影响,其稳产性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影响较小,而丰产性除了受种植地点影响外还受施氮量的影响,因此,生产中对水稻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评价必须结合种植地点、栽培措施等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究,筛选出了中早39和淦鑫203两个典型的高产稳产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早稻 丰产性 稳产性 分析
下载PDF
增施镁肥可显著提高赣南脐橙产量和品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秀霞 商庆银 张振兴 《中国农资》 2020年第5期8-8,共1页
赣州脐橙产区是我国脐橙产业发展最快并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规划"中的"柑橘优势区域"。据统计,赣州市脐橙种植面积170万亩,产量120万吨,种植面积排名世界第一、年产量居... 赣州脐橙产区是我国脐橙产业发展最快并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规划"中的"柑橘优势区域"。据统计,赣州市脐橙种植面积170万亩,产量120万吨,种植面积排名世界第一、年产量居世界第三,赣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橙乡"。然而,赣南脐橙种植区为典型酸性红壤,低pH值会抑制作物对土壤镁离子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脐橙 酸性红壤 优势区域 区划布局 镁肥 脐橙产业 发展潜力 优势农产品
下载PDF
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19
作者 郭九信 隋标 +3 位作者 商庆银 胡香玉 廖文强 郭世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6-1342,共7页
为探明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氮、锌含量的影响,以"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2个氮肥用量(N 200、300 kg/hm2)下6个施锌水平(ZnSO4·7H2O 0、10、25、50、100、150 kg/hm2)对水稻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锌浓... 为探明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氮、锌含量的影响,以"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2个氮肥用量(N 200、300 kg/hm2)下6个施锌水平(ZnSO4·7H2O 0、10、25、50、100、150 kg/hm2)对水稻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锌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锌肥的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增加不显著,但施锌能显著提高水稻各部位的锌浓度和籽粒锌累积量,并能提高水稻籽粒的氮浓度和粗蛋白含量,且表现出随施锌量的增加籽粒的氮浓度和粗蛋白含量增加的趋势;高施氮量有利于水稻的增产及对锌的吸收与累积。因此,氮锌配施具有增加籽粒锌富集和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锌肥 产量 氮浓度 锌浓度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小麦产量及氮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郭九信 廖文强 +4 位作者 凌宁 胡香玉 隋标 商庆银 郭世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2,共6页
以‘扬麦16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2种氮肥用量下6个施锌量和4种施锌方法对小麦的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的氮、锌含量及累积量的效应。结果表明:锌肥的施用在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也显著增加小麦植株的锌、氮含量,且随施锌量的增加... 以‘扬麦16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2种氮肥用量下6个施锌量和4种施锌方法对小麦的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的氮、锌含量及累积量的效应。结果表明:锌肥的施用在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也显著增加小麦植株的锌、氮含量,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锌方法在提高籽粒锌含量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叶面喷施与土施(S50+F2)、叶面喷施(F2)、土施(S50)、对照(CK),且叶面喷施锌肥的效果显著高于土壤施用。氮肥用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小麦植株对氮、锌的吸收与累积,表现为高施氮量处理高于常规施氮量处理。籽粒中的氮含量和锌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施氮量和常规施氮量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 9和0.885 1。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运筹氮、锌肥料和优化施肥措施是提高小麦产量与籽粒锌营养品质的一个快速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用量 锌肥水平 锌肥施用方法 锌含量 锌累积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