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负压封闭治疗 被引量:75
1
作者 姚元章 黄显凯 +3 位作者 麻晓林 解光艾 庞典付 黄仁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88-390,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致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 (VS)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1 998年 8月~ 2 0 0 1年 1 2月 ,对 49例 55个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或 /和感染者 ,创面范围为 1 0 cm× 1 0 cm~ 30 cm× 30 cm;清创后将 Vacuseal材料覆盖在... 目的 探讨创伤致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 (VS)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1 998年 8月~ 2 0 0 1年 1 2月 ,对 49例 55个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或 /和感染者 ,创面范围为 1 0 cm× 1 0 cm~ 30 cm× 30 cm;清创后将 Vacuseal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填入创腔内 ,持续 50~ 60 k Pa负压引流 ,5~ 7天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1 2 6例采用传统换药或引流的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有 4例 (4个创面 )死亡未完成治疗 ,余 45例 51个创面治愈 ,无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在二期缝合时间、换药次数、创面缩小程度及总体治疗费用等方面 ,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创面或创腔直接通过 VS治愈 6个 ,采用游离皮瓣修复 4个 ,局部皮瓣移位修复 8个 ,植皮覆盖 2 7个 ,二期缝合 6个。 结论  VS能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 ,缩短治愈时间和消除感染。是治疗创伤后急、慢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负压封闭技术 软组织缺损 创面愈合
下载PDF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3 位作者 谭浩 张连阳 黄显凯 沈康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救治时间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急救部处理时间(16.4±3.7min)、特殊检查时间(17.5±2.6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6.3±1.3 min)较对照组(分别为22.5±4.8、25.8±3.2、8.2±1.6min)均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121例(42.6%)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71例应用了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2%(10例)和13.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一体化救治,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外科策略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可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一体化救治 限制性液体复苏 损害控制外科 救治策略
下载PDF
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2 位作者 沈康强 彭博 张连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2272-227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急救绿色通道建立近1年来45例创伤患者急救情况,以过去1年急救的2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绿色通道组45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4.4%... 目的探讨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急救绿色通道建立近1年来45例创伤患者急救情况,以过去1年急救的2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绿色通道组45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4.4%,对照组26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7.7%(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和完善,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促进了创伤学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急救绿色通道 救治 创伤学人才
下载PDF
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姚元章 程晓斌 +1 位作者 周健 黄显凯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通过确定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HTS)病人发生死亡和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为减轻创伤后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查并分析在创伤重症监护室 (ICU)和急诊部 (ED)内HTS病人 (BP≤ 1 2kPa) ,确定死亡率、感染和器官功能障... 目的 通过确定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HTS)病人发生死亡和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为减轻创伤后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查并分析在创伤重症监护室 (ICU)和急诊部 (ED)内HTS病人 (BP≤ 1 2kPa) ,确定死亡率、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OD)的发生率和与此有关的预测指标。结果  1 43例HTS病人 2 8%在入院后 2h内死亡 ,1 0 %病人死于 2 2 4h ,6 %病人在 2 4h后死亡 ;5 6 %生存。在生存≥ 2 4h病人中有 47%发生感染和 2 4%发生OD ;最初 2 4h内复苏时增加晶体液输入与死亡率升高有关 (P <0 .0 1 )。结论 创伤病人失血导致的低血压可能预示伤员有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复苏中大量输入晶体液与高死亡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负压封闭技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9
5
作者 姚元章 黄显凯 +5 位作者 麻晓林 蒋耀光 周健 沈岳 庞典付 解光艾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技术 (VS)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42例 (48个创面 )接受VS治疗 ,清创后将威克伤 (Vacuseal)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创腔内 ,维持负压在 50~ 60kPa之间 ,5~ 7天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技术 (VS)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42例 (48个创面 )接受VS治疗 ,清创后将威克伤 (Vacuseal)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创腔内 ,维持负压在 50~ 60kPa之间 ,5~ 7天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  42例完全治愈 ,无全身和局部并发症。与传统换药方法比较 ,在二期缝合的时间、换药次数、创面缩小程度及总体治疗费用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48个创面中 ,直接通过VS治愈 6个 ,采用游离皮瓣关闭 4个 ,局部转移皮瓣关闭 8个 ,植皮关闭 2 5个 ,二期缝合 5个。结论 VS治疗能防止创面污染、充分引流、剌激创面肉芽生长、缩短疗程和消除感染。对创伤后急、慢性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负压封闭技术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探讨 被引量:48
6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4 位作者 谭浩 王韬 沈康强 陈智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对创伤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例资料,记录院内救治的急诊科处理时间及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及手术室准备时间等,计算出患者入院至手...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对创伤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例资料,记录院内救治的急诊科处理时间及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及手术室准备时间等,计算出患者入院至手术室的时间和入院到确定性治疗时间,比较各年度的差异。结果伤后平均入院时间为207分钟,急诊科处理时间和入院至手术室时间逐年缩短(P<0.05),分别为22.08分钟和60.46分钟,入院至确定性治疗的的时间为93.39分钟。死亡19例(9.31%),救治成功率为92.87%。结论在现有急救模式下,要达到在伤后1小时内给予患者确定性治疗的目标,难度较大;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中,使用"零通过时间"理念,来评价创伤救治时间与救治效果之间的关系较为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急救 时效性
下载PDF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4
7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2 位作者 孙士锦 王韬 李英才 《创伤外科杂志》 2007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2003年6月~2007年1月创伤中心收治的26例TDR病例资料。本组平均ISS为(20.5±9.2)分;左侧TDR24例(92.3%);右侧TDR2例(...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2003年6月~2007年1月创伤中心收治的26例TDR病例资料。本组平均ISS为(20.5±9.2)分;左侧TDR24例(92.3%);右侧TDR2例(7.7%);21例伴有胸、腹腔脏器损伤,20例伴膈疝形成;23例术前有影像学检查(胸腹部X片、CT)结果。2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TDR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1);左侧TDR发生率高于右侧(P〈0.01):影像学检查对TDR诊断符合率为85.0%。TDR术前诊断率88.5%。26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严重胸腹伤患者,应重视TDR发生,早期诊断依据对本病的警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适时掌握TDR的手术时机.正确选择处理顺序、手术入路和修补方式。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膈肌破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4 位作者 程晓斌 沈岳 何勇 童卫东 鲁开智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的速度是关键,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灾害救治的前提;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军事化救援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害救援 信息 军事救援 损害控制
下载PDF
肋骨骨折聚左旋乳酸钉内固定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姚元章 谭浩 +2 位作者 李英才 刘朝普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聚左旋乳酸钉(poly—L-lactic acid screws,PLLAs)固定肋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77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56例行PLLAs内固定手术,术后均行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内固定手术耗时、术... 目的探讨聚左旋乳酸钉(poly—L-lactic acid screws,PLLAs)固定肋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77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56例行PLLAs内固定手术,术后均行机械通气治疗,记录内固定手术耗时、术后需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及预后等指标。前期接受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3例)及保守治疗(9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治疗组具有可比性(P〉0.05);PLLAs组中49例治愈(87.5%),7例死亡(12.5%);平均使用PLLAs2.6枚;平均固定3.8根肋骨,平均ICU时间为8.6天、机械通气时间11.9天、住院天数为28.6天,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LLAs内固定肋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无二次手术等优点,可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是一种有效和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肋骨骨折 聚左旋乳酸钉 内固定
下载PDF
汶川地震伤员医疗救治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2 位作者 程晓斌 沈岳 何勇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6期484-487,共4页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早期军事医学救援的方法、内容及效果。结果1420例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早期军事医学救援的方法、内容及效果。结果1420例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1);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军事医学救援应在地震后24小时内快速展开,对规范救治秩序、保证批量伤员救治有效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德阳模式”探索了一种军事医学救援的重要方法,军事医学救援是今后灾难救援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伤 救援 军事医学 模式
下载PDF
SIRS评分预测创伤后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姚元章 麻晓林 +1 位作者 李英才 王韬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SIRS)评分对预测钝性创伤后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 90 8例钝性创伤致多发伤 ,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 ,研究与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 在 1 90 8例中 ,5...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SIRS)评分对预测钝性创伤后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 90 8例钝性创伤致多发伤 ,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 ,研究与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 在 1 90 8例中 ,5 74例 (30 % )发生感染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 ,平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明显延长或增加 (P <0 .0 1 )。 4个SIRS可变参数 (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呼吸频率 )中 ,低体温、白细胞增加比年龄和ISS等指标对预测感染较为敏感。结论 钝性创伤病人入院时SIRS评分≥ 2分可能预示感染发生和预后不良。早期实施干预措施对防止感染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创伤评分 感染 预后
下载PDF
多发伤后β-内腓肽和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元章 李磊 +2 位作者 简华刚 程晓斌 黄显凯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91-493,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发伤病人血清β -end及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 (PMNs)CD18、CD5 4表达变化。 方法 使用放免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 6 5例多发伤伤员入院时、伤后 1、3、7天血清皮质醇、β-end浓度和PMNs上CD18、CD5 4的平均荧光通道(M... 目的 探讨多发伤病人血清β -end及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 (PMNs)CD18、CD5 4表达变化。 方法 使用放免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 6 5例多发伤伤员入院时、伤后 1、3、7天血清皮质醇、β-end浓度和PMNs上CD18、CD5 4的平均荧光通道(MFC)变化 ,1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创伤病人血清皮质醇浓度在伤后 2 4小时内较对照组高 (P <0 .0 0 1) ,但创伤组间无差异 ;β -end浓度入院时达高峰 ,随后迅速下降 ,伤后第 72小时恢复正常 ;伤后 2 4小时内ISS≥ 2 0分组较ISS <2 0分组更高 (P <0 .0 1)。PMNs上CD18、CD5 4表达在创伤后各时相点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在伤后最初 3天内 ,ISS≥ 2 0分组较ISS <2 0分组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β -end、细胞粘附分子共同参与了创伤后PMNs的活化过程 ,其浓度和表达变化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平行 ;动态变化监测有益于伤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 细胞粘附分子 创伤 多发伤 Β-内腓肽
下载PDF
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的物理学技术修复会阴部软组织损伤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3 位作者 王韬 李英才 麻晓林 黄显凯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34-36,i00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的物理学方法修复损伤创面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负压封闭引流组为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998-08/2003-07住院患者32例,对照组为1996-01/1998-12创伤中心收治的采用常规换药或引流的同类创伤患者17例...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的物理学方法修复损伤创面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负压封闭引流组为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998-08/2003-07住院患者32例,对照组为1996-01/1998-12创伤中心收治的采用常规换药或引流的同类创伤患者17例。清创后将Vacuseal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创腔内,维持负压在50~60kPa,7~9d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后进行形态学和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2例患者中,5例未能完成治疗,27例患者完成整个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①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形态学观察:创面缩小约20%,死腔完全消灭,创面肉芽组织平坦、新鲜,毛细血管丰富,创面有渗血,肉芽无水肿,创面无渗出。②27例患者创面经二期处理后全部治愈;创面或创腔直接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治愈4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关闭7例,植皮关闭13个,二期缝合3例。③二期缝合、植皮、皮瓣转移时间,住院时间负压封闭引流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犤(8.5±2.0),(15.1±5.8)d;(22.4±7.5),(32.1±12.6)d,P<0.01犦。负压封闭引流组创面缩小程度大于对照组犤(5.2±2.3),(2.0±0.3)cm,P<0.01犦。结论:应用药理治疗技术的负压封闭引流方法,能防止创面污染,充分引流可剌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良好生长,缩短治愈时间。对创伤后的急慢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简单,并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引流术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国产与进口羟乙基淀粉溶液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2 位作者 王韬 赵松 麻晓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羟乙基淀粉溶液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24例创伤及大、中手术患者,64例(A组)给予国产羟乙基淀粉溶液治疗,60例(B组)输入进口羟乙基淀粉溶液,观察并比较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流动力学,... 目的评价国产羟乙基淀粉溶液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24例创伤及大、中手术患者,64例(A组)给予国产羟乙基淀粉溶液治疗,60例(B组)输入进口羟乙基淀粉溶液,观察并比较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同时相点上P、R、SBP、DBP指标变化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临床意义(P>0.05)。ITT和PP人群中,A、B组的疗效积分均≥12分,总有效率≥98%(P>0.05),2组药物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相同(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国产与进口羟乙基淀粉溶液作用一致,为一有效的血浆代用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15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81-384,共4页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早期准确的伤情评估、多学科联合救治、合理地进行损伤控制手术及液体复苏能保证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腹部损伤 多发伤 创伤评估 复苏 损伤控制
下载PDF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黄显凯 《创伤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实施DCS危重伤员的救治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暂时血管阻断或填塞止血30例(83.33%);采用肠破裂修补、外置及造口术17例(...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实施DCS危重伤员的救治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暂时血管阻断或填塞止血30例(83.33%);采用肠破裂修补、外置及造口术17例(47.22%);采用快速关闭或暂时关闭体腔16例(44.44%)。31例在初期手术后72小时内进行了确定性手术,最终治愈27例,治愈率75.00%;死亡9例,病死率25.00%。结论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为避免因无能力接受医源性打击并出现"危险三角",实施DCS;根据资源条件、生理参数、创伤类型及部位进行综合分析后加以选择,对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急救 损害控制外科
下载PDF
严重创伤后血清β-内啡肽与PMNs上CD18、CD54分子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元章 简华刚 +4 位作者 李磊 程晓斌 黄显凯 吕菊芬 汪志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96-898,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病人血清 β 内啡呔 ( β end)及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 (PMNs)CD18、CD5 4含量变化。方法  65例严重创伤病人按ISS分为两组 :ISS≥ 2 0分组 (n =3 6) ;ISS <2 0分组 (n =2 9)。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病人血清 β 内啡呔 ( β end)及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 (PMNs)CD18、CD5 4含量变化。方法  65例严重创伤病人按ISS分为两组 :ISS≥ 2 0分组 (n =3 6) ;ISS <2 0分组 (n =2 9)。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 65例严重创伤病人入院时、伤后 1、3、7d血清皮质醇、β end浓度和PMNs上CD18、CD5 4的平均荧光通道变化 ,1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创伤病人血清皮质醇浓度在伤后2 4h内较对照组高 (P <0 .0 1) ,但创伤组间无差异。β end浓度在入院时达高峰 ,随后迅速下降 ,伤后第 72h恢复正常 ;伤后 2 4h内ISS≥ 2 0分组较ISS <2 0分组更高 (P <0 .0 5 )。PMNs上CD18、CD5 4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伤后最初 3d内 ,ISS≥ 2 0分组较ISS <2 0分组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β end、细胞粘附分子可能间接参与了创伤后PMNs的活化过程 ,其浓度和含量变化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平行 ;监测其动态变化有益于伤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CD18 CD54 ISS 创伤
下载PDF
国产羟乙基淀粉溶液(200/0.5)容量替代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3 位作者 颜婕 王韬 赵松 麻晓林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血浆容量替代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64例ASAⅠ~Ⅲ级各型创伤及大、中手术病人,给予国产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进行容量替代治疗,观察用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疗效积分情况,60例输入贺斯(进口羟乙...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血浆容量替代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64例ASAⅠ~Ⅲ级各型创伤及大、中手术病人,给予国产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进行容量替代治疗,观察用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疗效积分情况,60例输入贺斯(进口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稳定,试验组药物疗效积分与对照组相同。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与进口贺斯作用一致,为一有效和安全的血浆代用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200/0.5 血浆容量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多发伤病人外周血PMNs ICAM-1、LFA-1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元章 李磊 +3 位作者 简华刚 杨欣建 程晓斌 汪志文 《创伤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多发伤病人外周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ICAM-1、LFA-1表达变化。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7例多发伤病人入院时、伤后1、3、7天外周静脉血PMNsICAM-1、LFA-1的平均荧光通道(MFC)变化,1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 目的观察多发伤病人外周血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ICAM-1、LFA-1表达变化。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7例多发伤病人入院时、伤后1、3、7天外周静脉血PMNsICAM-1、LFA-1的平均荧光通道(MFC)变化,1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多发伤病人PMNsICAM-1、LFA-1表达在创伤后各时相点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在伤后最初3天内,ISS≥16分组较ISS<16分组明显增高(P<0.01)。在伤后并发MODS、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中,PMNsICAM-1、LFA-1表达较非MODS、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显著增高(P<0.001)。结论严重创伤后细胞粘附分子I-CAM-1,LFA-1的上调表达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平行。其动态变化监测对伤情预后的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细胞粘附分子 预后 外周血 PMNS ICAM-1
下载PDF
论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 被引量:27
20
作者 姚元章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257-260,共4页
多发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急救时存在"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救治机会,伤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在救治的"时间窗&qu... 多发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急救时存在"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救治机会,伤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在救治的"时间窗"内,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达到最佳救治效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伤情评估、快速急救、术前准备等。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理念,已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发展到精确的定量过程;分清个体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及批量伤员救治的群体时效性,对决定多发伤急救的优先顺序意义重大;要保证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流程,在救治各个环节上遵循损害控制外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救 时效性 管理 损害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