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姚自同 张献清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8,共3页
输血作为一种替代疗法,其临床意义不可低估,但是血液安全性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是提高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该文就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液 病毒 灭活 输血
下载PDF
颅内前后循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姚自同 赵文可 +4 位作者 黄昌恒 何一川 魏孟广 裴美娟 于耀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665-66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强化内科治疗(AMT)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EIT)对颅内前后循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纳入AMT与AMT联合EIT对sICA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强化内科治疗(AMT)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EIT)对颅内前后循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纳入AMT与AMT联合EIT对sICA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包括30 d内和远期(≥12月)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死亡。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993例sICAS。Meta分析显示:无论是前循环,还是后循环,两组30 d主要终点事件(P>0.05)、远期卒中(P>0.05)、远期TIA(P>0.05)风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目前情况下,不论颅内前循环还是后循环sICAS,不推荐EIT作为初始治疗方法;对于AMT无效以及严重sICAS合并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病人,可考虑EIT;对于个体化定制EIT与最佳药物治疗,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 血管内治疗 强化内科治疗 META分析
下载PDF
支架取栓技术与接触抽吸技术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赵文可 张鹏飞 +3 位作者 黄昌恒 姚自同 魏孟广 于耀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接触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技术治疗发病6 h内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gov以及Cochrane数据库,收集支架取栓术与接触抽吸术治疗大血管闭塞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 目的系统评价接触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技术治疗发病6 h内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gov以及Cochrane数据库,收集支架取栓术与接触抽吸术治疗大血管闭塞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共2 85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OR=1.17;95%CI:0.57~2.41;P=0.66)、术后24 h内脑出血发生率(OR=0.97;95%CI:0.68~1.39;P=0.89)、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OR=7.59;95%CI:1.94~29.72;P=0.82)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支架取栓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接触抽吸组(OR=7.59;95%CI:1.94~29.72;P=0.004)。结论对于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接触抽吸技术在血管再灌注成功率、术后脑出血风险、预后良好率方面与支架取栓技术相近,但接触抽吸相比较支架取栓的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 支架取栓术接触 抽吸技术 疗效 META分析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昌恒 于耀宇 +2 位作者 赵文可 何一川 姚自同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黄芪甲苷组(腹腔注射用0.1%二甲基亚砜助溶的黄芪甲苷溶悬液)、模型组和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1%二甲基亚砜)...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黄芪甲苷组(腹腔注射用0.1%二甲基亚砜助溶的黄芪甲苷溶悬液)、模型组和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1%二甲基亚砜),每组10只。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SAH模型。SAH后24 h根据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SAH后6 d,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评估血管痉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底动脉p-Akt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基底动脉C-myc和α-SM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媒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基底动脉α-SMA0.05);而模型组和溶媒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媒组相比,黄芪甲苷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下调C-myc的表达、促进α-SMA表达,影响SAH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增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从而缓解基底动脉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基底动脉 黄芪甲苷 大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昌恒 于耀宇 姚自同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机械使用替罗非班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机械使用替罗非班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术中不应用替罗非班。结局指标为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出血率、3个月预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篇文献中,3篇为英文,3篇中文,共计642例,试验组266例,对照组3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风险以及3个月预后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并不能显著提升血管再通率,但也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对3个月预后也无显著影响,因此,不建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机械栓术中常规使用替罗非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罗非班 机械取栓术 META分析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甘草酸二铵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MAPK、NF-κB和MMP-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姚自同 李延良 +3 位作者 于耀宇 黄昌恒 杨俊丽 王振国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在抑制炎症方面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6)、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MCAOR)+生理盐水组(B组,n=15)、MCAOR+甘...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在抑制炎症方面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6)、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MCAOR)+生理盐水组(B组,n=15)、MCAOR+甘草酸二铵组(C组,n=15)和MCAOR后对照观察组(D组,n=6),Zea-Long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3 d后处死大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神经功能明显恶化;3 d后,Zea-Longa评分、p-38MAPK表达、NF-κB和MMP-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显示B组与C组和D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能明显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状态,并能减少p-38MAPK和NF-κB炎症通路表达,并降低MMP-9炎症因子从而缓解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甘草酸二铵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黄芪甲苷的抗凋亡作用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昌恒 赵文可 +2 位作者 何一川 姚自同 于耀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Sham组(A)、SAH+AS-Ⅳ组(B)、SAH组(C)、SAH+vehicle组(D)。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DCVS模型。造模后1~5 d,每...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Sham组(A)、SAH+AS-Ⅳ组(B)、SAH组(C)、SAH+vehicle组(D)。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DCVS模型。造模后1~5 d,每天给予B组5%酒精助溶的AS-Ⅳ混悬液20 mg/kg;D组大鼠等体积的5%酒精;A、C组大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基底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基底动脉上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颅底血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大鼠比较,B、C、D组的基底动脉管壁增厚,管腔横截面积变小;基底动脉上bcl-2表达减少(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增加(P<0.05)。给予AS-Ⅳ干预后,与SAH+vehicle、SAH组比较,SAH+AS-Ⅳ组中大鼠的bcl-2表达增加(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减少(Cleaved Caspase-3:0.030 8±0.003 2比0.070 4±0.0060、0.069 0±0.005 7,P<0.05)。结论 AS-Ⅳ可缓解大鼠SAH后DCVS,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Caspase-3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Pipeline支架血流导向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庆勇 姚自同 +2 位作者 张龙 杨俊丽 于耀宇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Pipeline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组采用Pipeline支架及通过其它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通过Fisher和Hunt-Hess分级... 【目的】探讨使用Pipeline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组采用Pipeline支架及通过其它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通过Fisher和Hunt-Hess分级系统评估患者的初始临床状态,随访血管造影结果,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6~12个月)。【结果】分别有13和17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ipeline支架组92.3%的患者在6~12个月时的临床结果良好(mRS评分≤2),且动脉瘤闭塞,保留载瘤动脉通畅。两组在并发症(P=0.711)及中长期临床结果(P=1.000)上无显著差异。其他技术组动脉瘤初始闭塞率高于Pipeline支架组(76%vs 31%,P=0.025),中长期Pipeline支架组完全闭塞率高于其它技术组(92%vs 59%,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ipeline支架对BBA进行血管内治疗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支架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