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措施干预疾病流行:融合公共卫生学原理的空间机制分析框架与预防途径
1
作者 姚龙杰 岳邦瑞 +2 位作者 李馨宇 朱宗斌 杜喆 《园林》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围绕近年来突显的城市疾病问题,既往研究主要聚焦于蓝绿空间的健康效益促进,而较少关注空间因素对于疾病扩散流行的阻断过程与干预途径,致使城市疾病问题的空间管控收效不佳。因此,通过梳理公共卫生学理论与风景园林实践的交叉融贯发展... 围绕近年来突显的城市疾病问题,既往研究主要聚焦于蓝绿空间的健康效益促进,而较少关注空间因素对于疾病扩散流行的阻断过程与干预途径,致使城市疾病问题的空间管控收效不佳。因此,通过梳理公共卫生学理论与风景园林实践的交叉融贯发展历程,基于公共卫生学“剂量-反应”关系原理提出“空间干预-环境因素-致病因素-疾病反应”的空间机制分析框架,形成融合公共卫生学原理的空间干预模式,构建公共卫生学理论研究向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转化途径。通过结合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城市居住环境三类情境中城市疾病问题的空间机制框架应用解析,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疾病问题并给予解决策略,进一步展示空间机制框架在症疾生物传染病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可行性。强调空间干预途径介人疾病初级流行阶段的重要性,旨在促进规划设计措施对城市疾病问题的有效管控,意为当前城市蓝绿空间规划与更新提供不同视角,以期提升后疫情时代健康城市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景观 公共卫生学 “剂量-反应”关系 空间机制 空间干预
下载PDF
水文学知识介入风景园林设计的空间机制分析框架
2
作者 岳邦瑞 钱芝弘 姚龙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变量x)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基于水文学...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变量x)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基于水文学知识的水文过程分析则是研究特定景观空间与景观功能因果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了“景观空间变量-水文要素变量-景观功能变量”的分析框架。应用该框架,将河流流速相关的水文学知识转译为设计语言,并分析河流流速与河流廊道空间变量和景观功能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而提出不同功能目标导向下的河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并提炼出水文学知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及应用于实践的一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空间机制 景观水文 水文要素 河流流速
下载PDF
高酸低铜酸性镀铜溶液中添加剂对微盲孔填充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姚龙杰 路旭斌 +1 位作者 任少军 王增林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20,共6页
在电镀铜填充微盲孔的高酸、低铜酸性镀铜溶液中,以旋转圆盘电极为辅助,通过恒电流计时电位法对不同转速下,不同添加剂浓度的电镀铜溶液阴极电位及电位差的测定,研究了在高酸、低铜酸性镀铜溶液中通过电位差的大小来指导微盲孔填充的方... 在电镀铜填充微盲孔的高酸、低铜酸性镀铜溶液中,以旋转圆盘电极为辅助,通过恒电流计时电位法对不同转速下,不同添加剂浓度的电镀铜溶液阴极电位及电位差的测定,研究了在高酸、低铜酸性镀铜溶液中通过电位差的大小来指导微盲孔填充的方法,发现该方法在对于高深径比的微盲孔填充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改善电镀参数实现了对d为100μm,深度为100μm的微盲孔的完全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圆盘电极 微盲孔填充 添加剂 电镀参数 酸性镀铜
下载PDF
生态安全视角下山地-平原型城市土地利用冲突区分级识别
4
作者 王蓓 岳邦瑞 +3 位作者 南昊 雷雅茹 董清榕 姚龙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5期130-137,149,共9页
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 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地、建设用地)的叠合分析识别冲突区,并据此制定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长安区共识别生态源地79处(总面积867.57 km^(2)),潜在生态廊道178条(总长258.59 km);2)土地利用冲突类型被细分为12类,分布于秦岭北麓山前区域以及主要流域中下游;3)根据冲突区分级结果,划定不同级别的冲突管控区,即一级管控区(建设用地/耕地与生态源地等冲突)、二级管控区(与中安全缓冲区冲突)、三级管控区(与高安全缓冲区冲突)并制定相应级别的管控策略。因此,本研究在提升冲突区识别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土地利用冲突发生,这种差异化管理有助于管控实施的针对性和落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平原型城市 土地利用冲突区 分级识别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下载PDF
县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姚龙杰 岳邦瑞 +1 位作者 潘卫涛 朱宗斌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152-158,共7页
科学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旬邑县为例,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双重实施背景下的旬邑县2000—2030年的土地利... 科学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旬邑县为例,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双重实施背景下的旬邑县2000—203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碳储量及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旬邑县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县域东侧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西南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境内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6.2%,碳储量增加2.11×10^(6) t;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因素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基本农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预计到2030年,此3类发展情景对应的县域碳汇总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3 179.54、13 190.58和13 279.74万元,地均碳汇经济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 411.02元/hm^(2)、1 411.68元/hm^(2)、1 416.78元/hm^(2)。研究结果说明旬邑县碳储量多年变化呈现“东北、东南增加,西南处减少”的分区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预计到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带来的碳汇价值增量最高,此类情景可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布局与双碳目标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国土空间规划 情景模拟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的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区划解决策略
6
作者 岳邦瑞 姚龙杰 +1 位作者 朱宗斌 潘卫涛 《园林》 2022年第12期11-18,共8页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但处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内部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当前普遍存在二者在空间上的交叉重叠问题,而且在技术上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认...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但处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内部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当前普遍存在二者在空间上的交叉重叠问题,而且在技术上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认知、现状技术实践差异,明确资源价值差异是导致交叉重叠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以生态系统服务为统一价值语境与实现服务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析框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分类调整交叉冲突区域的技术路线。以山西省级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评估区域文化服务与支持服务,通过Geoda模型分析两类服务与用地格局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合风景名胜区相关规范要求展开风景资源评估、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流域单元完整性分析,根据结果初步确定交叉区域的调整意向与分区优化建议,最终结合行政边界、三区三线、退耕还林边界、文物保护边界和矿业开发边界等范围线协调确定风景名胜区边界范围。区划方案以生态系统服务效率最优为目标,解决了既往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导致的保用冲突问题,可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整合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交叉重叠区域 空间区划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区划策略——以崛围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白瑞红 姚龙杰 潘卫涛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10期64-66,共3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背景下探讨风景名胜区的定位转变,认为其由于自然、文化资源的综合性特征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并结合政策要求提出具体区划优化策略。以山西省崛围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其边界的划定和区域...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背景下探讨风景名胜区的定位转变,认为其由于自然、文化资源的综合性特征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并结合政策要求提出具体区划优化策略。以山西省崛围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其边界的划定和区域的整合,解决风景名胜区区划、分区以及其他类别保护区重叠等问题,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名胜区区划整合提供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自然保护地体系 风景名胜区 崛围山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整合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的黄土高原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延安市安塞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宗斌 彭佳新 +5 位作者 姚龙杰 潘卫涛 朱玲 朱宗珍 姜婧 岳邦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5-1924,共10页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生态过程和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空间途径。随着景观规划和决策的开始实施,亟需考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差异化方法及其空间输出的一致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匹配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从整合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退耕...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生态过程和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空间途径。随着景观规划和决策的开始实施,亟需考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差异化方法及其空间输出的一致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匹配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从整合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实施区域延安市安塞区为对象,结合地域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构建安塞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结构型与功能型构建方法在空间保护优先级识别上的一致性较低,面向整合集成的方法可形成互补,能实现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双重目标;研究区共有202个生态源地,总面积391.58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整体呈现碎片化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研究区共有110条生态廊道,总长度599 km,主要围绕河道分布,呈现出“南北部短窄密集、中部长宽疏朗”的分布特征。本研究提供的结构-功能整合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新见解,并能推进景观格局、过程和服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结构连通 功能提升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耦合风险与服务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潘卫涛 岳邦瑞 +2 位作者 姚龙杰 薛建锋 李军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8-186,共9页
生态安全格局如何结合地域生态风险和地方生态需求进行构建,是该领域服务于国土空间治理并且能否有效应用的主要议题之一。本研究以咸阳市为对象,结合市域地貌形态、地域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和景观特征,基于“源地”空间可达性和空间质量,... 生态安全格局如何结合地域生态风险和地方生态需求进行构建,是该领域服务于国土空间治理并且能否有效应用的主要议题之一。本研究以咸阳市为对象,结合市域地貌形态、地域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和景观特征,基于“源地”空间可达性和空间质量,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抗性、生态连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叠加生态梯度分析,以源地-廊道-节点的方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咸阳市生态源地66个,总面积2506.65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4.6%,主要分布于东北、西侧、中部山区;生态廊道106条,总长823.5 km,包括潜在廊道、水系、灌渠遗址、秦直道等自然与人文系统,沿生态源地向西北、南部渭河延伸;提升生态连通性的生态节点20处,主要分布于二道塬与旱腰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风险 生态干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抗性 生态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