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阳活动低年2007—2010共计4年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 satellite)掩星观测数据,在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标系下(地磁坐标系),计算了极区电离层平均电子含量(mPEC)表征...利用太阳活动低年2007—2010共计4年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 satellite)掩星观测数据,在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标系下(地磁坐标系),计算了极区电离层平均电子含量(mPEC)表征极区电离层的世界时(UT)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坐标系下南北极区电离层UT变化特征明显,主要是由于极区的太阳光致电离区域随UT变化所致。以mPEC表征的极区电离层电子密度UT变化规律呈正余弦型,在南北极约有12小时的相位差;南极的UT变化强度要大于北极,约是北极的2~3倍,这些特征主要归因于地理轴与地磁轴的夹角在南极大于北极。通过与地理纬度-地方时坐标系下mPEC的UT变化特征对比,发现地磁坐标系下的UT变化强度更大,原因是地磁坐标系下极区电离层的UT变化是太阳光致电离叠加水平输运调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理坐标系下极区电离层UT变化主要由水平输运产生。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太阳活动低年2007—2010共计4年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 satellite)掩星观测数据,在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标系下(地磁坐标系),计算了极区电离层平均电子含量(mPEC)表征极区电离层的世界时(UT)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坐标系下南北极区电离层UT变化特征明显,主要是由于极区的太阳光致电离区域随UT变化所致。以mPEC表征的极区电离层电子密度UT变化规律呈正余弦型,在南北极约有12小时的相位差;南极的UT变化强度要大于北极,约是北极的2~3倍,这些特征主要归因于地理轴与地磁轴的夹角在南极大于北极。通过与地理纬度-地方时坐标系下mPEC的UT变化特征对比,发现地磁坐标系下的UT变化强度更大,原因是地磁坐标系下极区电离层的UT变化是太阳光致电离叠加水平输运调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理坐标系下极区电离层UT变化主要由水平输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