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羊草产业亟待振兴 被引量:3
1
作者 陶雅 徐丽君 +4 位作者 李峰 李文龙 孙启忠 徐畅 林克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8-198,共11页
羊草为我国著名的禾本科饲草,在我国已有70多年的栽培史,其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羊草在我国现代奶业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苜蓿、燕麦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时,羊草产业发展... 羊草为我国著名的禾本科饲草,在我国已有70多年的栽培史,其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羊草在我国现代奶业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苜蓿、燕麦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时,羊草产业发展则处于低迷状态,而在我国苜蓿和燕麦产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如用地、用水难)的当下,用新理念、新视角、新技术审视振兴羊草产业的新优势与新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与燕麦相比,羊草在抗逆生态生物学、栽培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由于羊草产业受政策扶持有限,导致其发展落后于苜蓿、燕麦。今后应加大羊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羊草科技创新,在羊草“三低”问题和种子产量提升上取得重大突破,在羊草规模化种植、智能化管理、节水化灌溉、机械化作业、标准化加工、专业化生产和节约化经营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扩大羊草种植面积、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和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充分发挥羊草生态生物学优势和栽培生物学特性,利用边际土地大力发展羊草种植,突破资源约束,培育羊草龙头企业,建立数字交易平台,打通羊草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羊草知名产品和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苜蓿 燕麦 饲草 盐碱地 撂荒地
下载PDF
不同品种玉米青贮品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花梅 孙启忠 +5 位作者 吕艳敏 王勇 陶雅 李峰 斯琴 那亚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109,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品种玉米原料特性与青贮品质的内在联系,选出适宜青贮的玉米品种。试验以4个品种(雅玉8号、郑单958、京科青贮516、雅玉26)玉米为材料,对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等指标进行差异性评价。结果显示,青贮后,4个品种玉...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品种玉米原料特性与青贮品质的内在联系,选出适宜青贮的玉米品种。试验以4个品种(雅玉8号、郑单958、京科青贮516、雅玉26)玉米为材料,对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等指标进行差异性评价。结果显示,青贮后,4个品种玉米干物质(DM)、粗蛋白(CP)、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下降,各品种的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提高(P<0.05)。青贮后,郑单958和京科青贮516的WSC和DM含量较高,NDF和ADF含量较低,饲用价值高;4个品种玉米的pH值均低于4.00,其中郑单958的pH值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京科青贮516和雅玉26的乳酸含量较高,京科青贮516的乙酸含量最低,未检测到丙酸含量;各品种氨态氮/总氮均低于10%,其中郑单958的氨态氮/总氮含量最高,为7.65%。郑单958、京科青贮516、雅玉8号的费氏(Flieg)评分较高;4个品种玉米感官评定等级优良。通过主成分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排序发现,京科青贮516的营养品质最高,雅玉8号最低。研究表明,京科青贮516的综合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生物 发酵品质 隶属函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我国汉代苜蓿引入者考 被引量:30
3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那亚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0-253,共14页
针对我国在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不论是史学界、农史界,还是草学界... 针对我国在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不论是史学界、农史界,还是草学界在对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大体上有4种观点,一是苜蓿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带回来的;二是由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来的;三是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回来的;四是苜蓿引进者的不确定性。但是,最接近史实的为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虽广为流传,并被众多学者所采纳,但缺乏直接的史料支持;第三种观点目前还未被人们所接受。因此,第二或第三种观点尚需挖掘史料,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引入者 汉使 张骞 李广利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敖汉苜蓿地上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累积 被引量:51
4
作者 孙启忠 韩建国 +1 位作者 桂荣 刘国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用分层法将苜蓿草层分成A、B、C三层。结果表明,生物量主要集中在B层,A层和C层较少。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B层和C层生物量不断增加,A层生物量相对稳定。从营养期到结实期,B层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48.15%增至64.48%,C层由9.88%... 用分层法将苜蓿草层分成A、B、C三层。结果表明,生物量主要集中在B层,A层和C层较少。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B层和C层生物量不断增加,A层生物量相对稳定。从营养期到结实期,B层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48.15%增至64.48%,C层由9.88%增至21.06% ,A层则由40.74%降至14.16%。粗蛋白质(CP)含量随着生长的进程不断下降,而中性洗涤纤维(NDF) 含量则不断增加。CP含量从营养期的27.55%降至结实期的14.98%,NDF含量则由30.13%增至53.18%。枝条、叶、花、荚果CP和NDF含量各异,不同层枝条的CP、NDF含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生物量 营养物质 粗蛋白质 中性洗涤纤维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我国苜蓿产业过去1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10年发展重点 被引量:34
5
作者 孙启忠 玉柱 +1 位作者 马春晖 徐春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1-477,共7页
纵观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阶段。近十几年,随着苜蓿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与增强,苜蓿科技驱动力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明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同时,苜蓿供需矛盾也在持续加... 纵观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阶段。近十几年,随着苜蓿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与增强,苜蓿科技驱动力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明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同时,苜蓿供需矛盾也在持续加剧,科技创新不足的压力与日俱增,资源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的压力明显增强,苜蓿界面耦合的压力日趋明显;今后应着力提升苜蓿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苜蓿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和种子产业发展,推进苜蓿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升苜蓿-奶牛一体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苜蓿生物技术及其生物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产业 资源节约型苜蓿 苜蓿界面 苜蓿型TMR
下载PDF
抓住机遇推进苜蓿产业化进程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启忠 宁布 +1 位作者 李志勇 王育青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我国苜蓿种植虽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但产业化程度较低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 ,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苜蓿产业化的时机已成熟。推进苜蓿产业化首先要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 ,进行苜蓿深... 我国苜蓿种植虽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但产业化程度较低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 ,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苜蓿产业化的时机已成熟。推进苜蓿产业化首先要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 ,进行苜蓿深加工 ,其次要提高苜蓿的种植地位 ,扩大种植规模 ,第三要加强苜蓿产业化攻关及其发展技术途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产业 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 深加工 种植规模 中国
下载PDF
赤峰地区敖汉苜蓿冻害及其防御技术 被引量:41
7
作者 孙启忠 桂荣 韩建国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0-57,共8页
敖汉苜蓿在赤峰地区受冻害程度有 4种类型 :全株未受冻 ;根颈上端受冻受黑 ,下端仍能再生新芽 ;全部根颈和根的部分受冻变黑 ,已不能再生新芽 ;全株受冻死亡。引起冻害的主要原因是播种期偏晚 ,在播种当年生长期短 ,根颈入土浅。结果表... 敖汉苜蓿在赤峰地区受冻害程度有 4种类型 :全株未受冻 ;根颈上端受冻受黑 ,下端仍能再生新芽 ;全部根颈和根的部分受冻变黑 ,已不能再生新芽 ;全株受冻死亡。引起冻害的主要原因是播种期偏晚 ,在播种当年生长期短 ,根颈入土浅。结果表明 ,越冬前苜蓿必须具有 2个以上分枝 ,根颈入土深 >5 cm以上 ,根颈膨大 ,直径 >0 .3cm以上者方能减轻或避免受冻。适时早播 ,施种肥 ,延长生长期促进幼苗生长 ,在封冻前对平作进行浅耕覆土或深开沟磨平等措施 ,均能增加根颈保温层 ,有效提高苜蓿越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敖汉苜蓿 防御技术 越冬 赤峰地区 牧草
下载PDF
紫花苜蓿越冬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69
8
作者 孙启忠 王育青 侯向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25,共5页
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阐述了与苜蓿Medicagosativa越冬性有关,但又不太被人重视的5个问题:苜蓿品种、播种期、生境、田间冬春季管理、刈割制度。同时也讨论了苜蓿根茎受冻后的4种表现:根茎未受冻,能正常返青、根茎上端受冻,推迟返青... 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阐述了与苜蓿Medicagosativa越冬性有关,但又不太被人重视的5个问题:苜蓿品种、播种期、生境、田间冬春季管理、刈割制度。同时也讨论了苜蓿根茎受冻后的4种表现:根茎未受冻,能正常返青、根茎上端受冻,推迟返青、根茎全部受冻,不能返青、根茎和根受冻,不能返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越冬性 冻害 越冬率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苜蓿根系和根颈特性 被引量:40
9
作者 孙启忠 韩建国 +1 位作者 桂荣 刘国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9-276,共8页
播种当年 ,苜蓿根重和根深因品种、播种期和耕深的不同而变化明显。结果表明 ,草原 2号苜蓿总根量较高 ,入土较深 ,而敖汉苜蓿则较低较浅。播期越早根量越高 ,根系也越深 ,反之则较差。深耕能促进苜蓿根系的生长发育 ,增加根量和根深。... 播种当年 ,苜蓿根重和根深因品种、播种期和耕深的不同而变化明显。结果表明 ,草原 2号苜蓿总根量较高 ,入土较深 ,而敖汉苜蓿则较低较浅。播期越早根量越高 ,根系也越深 ,反之则较差。深耕能促进苜蓿根系的生长发育 ,增加根量和根深。播期越早根颈越粗 ,根重越高 ,分枝也越多 ,而晚播则下降。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 ,根颈随之增粗 ,但根颈分枝数则以 5年生苜蓿居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根系 根颈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我国苜蓿产业亟待振兴 被引量:68
10
作者 孙启忠 玉柱 徐春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4-319,共6页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业的崛起,对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苜蓿产量低、品质差、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口苜蓿呈增加态势,2010年苜蓿的进口量已达22.72万t,对我...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业的崛起,对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苜蓿产量低、品质差、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口苜蓿呈增加态势,2010年苜蓿的进口量已达22.72万t,对我国的苜蓿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受制于许多因素,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急需振兴。应尽快制定苜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苜蓿生产补贴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整合苜蓿产业资源,建设现代化苜蓿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我国苜蓿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苜蓿产业带,增强我国苜蓿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推进奶-草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苜蓿产业 饲草
下载PDF
我国古代苜蓿的植物学研究考 被引量:19
11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213,共12页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形态特征特性等。考证表明,古代首先阐明了我国苜蓿的来源和栽培区域,其次是阐明了从西域引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并对根、枝条、叶和果等苜蓿形态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记载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于大宛和罽宾,这是我国对苜蓿栽培史的世界性贡献。汉代至唐宋西北地区种植苜蓿已颇为广泛,到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苜蓿的根、枝条、叶和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科学系统研究,特别是苜蓿花色的研究为确定我国古代栽培苜蓿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明确指出,苜蓿"紫花时,大益马"。明代的朱橚《救荒本草》、王象晋《群芳谱》和清代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等专著都记载了苜蓿开紫花,唯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是苜蓿开黄花。后人研究表明,前者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代引入的苜蓿即此),后者为南苜蓿(M.hispida),而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的另一种开黄花的野苜蓿应该是黄花苜蓿(M.falcata)。通过本研究,可揭示我国古代对苜蓿特性的认识过程,对今天我们更好地认识苜蓿、利用苜蓿起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植物学 古代 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南苜蓿
下载PDF
张骞与汉代苜蓿引入考述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0-190,共11页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考释梳理。到目前为止,对张骞引入苜蓿种子的看法主要有4种观点:(1)张骞引入苜蓿种子说;(2)张骞未引苜蓿种子说;(3)张骞传递苜蓿信息说;(4)张骞通西域纪念说。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证明张骞就是取回苜蓿种子的汉使,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苜蓿进入我国与张骞通西域密不可分。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宛国盛产苜蓿的信息,为后来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奠定了基础。或许在苜蓿进入我国的过程中,由于张骞带回来的信息,使汉朝知道了大宛国盛产苜蓿,并且是汗血宝马最爱吃的饲草,也正是有了这些信息作支撑,汉使才取回苜蓿种子。因此,不论张骞是否带回苜蓿种子,他在苜蓿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张骞 汉代 汉使 西域
下载PDF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212,共9页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起源 传播 苜蓿史
下载PDF
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考述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174,共20页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物种 古代 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南苜蓿
下载PDF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8-186,共9页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栽培利用 近代
下载PDF
海水钻井液用降滤失剂SR1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启忠 胥洪彪 +4 位作者 刘传清 周延平 刘金明 张虎 王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4-116,共3页
SR 1是由AM、AA、AS、AN和煤焦油树脂等共同聚合而成的 ,它在海水钻井液中有良好的降滤失作用并可改善钻井液流动性。室内评价表明 ,SR 1在海水基浆中有良好的降滤失性、抗温性、抗土相容量限和抗复合盐的效果。在渤海湾埕岛海域已用该... SR 1是由AM、AA、AS、AN和煤焦油树脂等共同聚合而成的 ,它在海水钻井液中有良好的降滤失作用并可改善钻井液流动性。室内评价表明 ,SR 1在海水基浆中有良好的降滤失性、抗温性、抗土相容量限和抗复合盐的效果。在渤海湾埕岛海域已用该剂累计钻定向井 1 5口 ,探井 6口 ,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滤失剂 海水钻井液 海上钻井 SR-1 海上油气田
下载PDF
汉代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考述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4-205,共12页
苜蓿不仅是世界性优良牧草,而且也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苜蓿是什么时间传入我国的,不论是草学界还是农史界乃至史学界对其看法不一。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 苜蓿不仅是世界性优良牧草,而且也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苜蓿是什么时间传入我国的,不论是草学界还是农史界乃至史学界对其看法不一。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试图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或使者往来于汉的活动背景,对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进行梳理归纳和考释,以期对其有个清晰的认识,为我国苜蓿起源和苜蓿史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目前对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有4类看法:1)围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确定的苜蓿输入我国的时间,主要包括公元前139年/138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9-115年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2)围绕汗血马引入我国的时间,即公元前102/101年;3)时间不确定;4)张骞死后或其他时间。经考证,张骞公元前139年/138年、公元前129年带入苜蓿的观点明显不妥,公元前126年带归苜蓿的观点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证,苜蓿与汗血马同时输入我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他两类看法还需要挖掘史料做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代 传入时间 张骞
下载PDF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种植利用刍考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195,共11页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代 魏晋南北朝 种植利用
下载PDF
聚合醚润滑剂HLX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启忠 胥洪彪 +3 位作者 刘传情 刘金明 周延平 李培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3年第1期42-43,共2页
介绍了聚合醚润滑剂HLX的一般性质,室内评价结果表明,HLX与海水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配伍性,能够在海水钻井液中迅速扩散成膜,在泥饼表面的吸附迅速、均匀,它不仅比聚合醇类润滑剂的润滑效果好,具有油基润滑剂的高效润滑特点,而且无荧光... 介绍了聚合醚润滑剂HLX的一般性质,室内评价结果表明,HLX与海水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配伍性,能够在海水钻井液中迅速扩散成膜,在泥饼表面的吸附迅速、均匀,它不仅比聚合醇类润滑剂的润滑效果好,具有油基润滑剂的高效润滑特点,而且无荧光、无毒、易生物降解。在胜利油田20余口海上定向井中的成功应用表明,HLX能有效降低钻具阻力、防止钻具粘卡、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醚润滑剂HLX 研究 应用 聚合物 环境保护 钻井液添加剂 海上钻井 实验室试验 胜利油田
下载PDF
隋唐五代时期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3,共11页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隋唐 栽培利用 苜蓿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