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损伤后脑组织自由基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5 位作者 张友平 李佑祥 刘道坤 邓传宗 季艳琴 凌树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为了解脑损伤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 ,将 4 2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 3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损伤灶周围脑组织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 ,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 (MDA)含量 ,双缩脲... 为了解脑损伤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 ,将 4 2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 3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损伤灶周围脑组织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 ,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 (MDA)含量 ,双缩脲法测定组织蛋白 ,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显示 ,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颅脑损伤后损伤灶周围脑组织匀浆中SOD活力下降 ,72h达最低值 ,然后缓慢回升 ,但一直低于假手术组与正常组 (P <0 .0 5 ) ;脑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在伤后迅速上升 ,72h达最高值 ,后虽有下降 ,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上述变化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大鼠脑损伤后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SOD在 7d内持续降低 ,MDA持续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脑损伤 自由基 脑水肿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树清 季艳琴 +3 位作者 贲智进 陈建 陈燕 孙美琴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方法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应用法国Balt公司产Magic-BDTE可脱性球囊,在数字...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方法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应用法国Balt公司产Magic-BDTE可脱性球囊,在数字减影监视下,施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1次栓塞成功7例,2次栓塞成功2例,因并发症鼻腔出血死亡1例。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最好方法,其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和疗效可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栓塞治疗
下载PDF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1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6 位作者 刘道坤 陈建 陈燕 高子阳 王季安 施炜 苏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1]。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112例用可脱性弹簧圈作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技术要点。
关键词 可脱性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2 位作者 张友平 李佑祥 姜除寒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189-189,191,共2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特点。方法: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6例,3个动脉瘤采用1枚弹簧圈,3个动脉瘤采用2枚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最小3mm×6cm,最大12mm×30cm。结果...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特点。方法: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6例,3个动脉瘤采用1枚弹簧圈,3个动脉瘤采用2枚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最小3mm×6cm,最大12mm×30cm。结果:交通动脉瘤6例均成功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 血管内栓塞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3 位作者 刘道坤 邓传宗 陈建 蔡用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方法。方法 9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其中6例采取球囊瘘内闭塞术,3例采用瘘口一同闭塞的颈内动脉闭塞术。11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行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栓塞。栓塞后7例仍有供血者3例经压颈1个月...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方法。方法 9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其中6例采取球囊瘘内闭塞术,3例采用瘘口一同闭塞的颈内动脉闭塞术。11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行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栓塞。栓塞后7例仍有供血者3例经压颈1个月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患者未再来治疗,2例采取经岩下窦途径和经眼静脉途径。1例单纯由颈内动脉脑膜支供血的行γ刀治疗。结果 13例栓塞后造影瘘口完全闭塞,7例栓塞后造影瘘口有显影,术后采取压迫患侧颈总动脉1个月,半年后3例造影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失去随访,2例经眼静脉、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取得成功。γ刀治疗1例,症状消失。19例随访6个月未见瘘口再通。结论 介入栓塞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7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2 位作者 张友平 李佑祥 姜除寒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 :探讨弹簧圈介入治疗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适应证及治疗技术要点。方法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插管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弹簧圈介入治疗。结果 :经动脉途径成功栓塞 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经静脉途径成功栓塞 2例... 目的 :探讨弹簧圈介入治疗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适应证及治疗技术要点。方法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插管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弹簧圈介入治疗。结果 :经动脉途径成功栓塞 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经静脉途径成功栓塞 2例颈动脉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1例为岩下窦途径 ,1例为眼静脉和岩下窦途径。结论 :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可以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弹簧圈 栓塞 治疗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基础和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8 位作者 邓传宗 陈建 顾志凯 高宜录 吴中学 张友平 李佑祥 姜除寒 杨新建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6期482-483,共2页
目的:血管铸形法作海绵窦区的铸形血管解剖及选择典型的能够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的病例资料,做对比研究,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新鲜颅底标本,从动脉和静脉分别注入铸形剂,获得海绵窦血管铸形标本。选择6例包括... 目的:血管铸形法作海绵窦区的铸形血管解剖及选择典型的能够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的病例资料,做对比研究,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新鲜颅底标本,从动脉和静脉分别注入铸形剂,获得海绵窦血管铸形标本。选择6例包括典型的能够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的病例资料的DSA影像资料及特殊合并脑干感染的临床病例。结果:海绵窦及其交通窦显示良好,颈内动脉及微小血管显示完全。显微结构显示清晰,且骨骼被漂白,铸型美观。临床典型病例能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作出分类,并与形态学基础良好对比。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基础和临床对比研究对临床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颈动脉 对比 血管铸型
下载PDF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陈长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21-321,共1页
为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对外伤性硬膜下腔积液58例的发生时间、部位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位于天幕上,一侧或双侧额颞部,12例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2例复发者行硬膜下腔-腹... 为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对外伤性硬膜下腔积液58例的发生时间、部位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位于天幕上,一侧或双侧额颞部,12例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2例复发者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恢复良好。蛛网膜裂孔的单向活瓣作用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机制。连续CT检查动态观察病情,值得临床医生重视。钻孔引流是较常用简便的术式,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硬膜下积液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实验性脑损伤脑组织匀浆SOD、MDA的含量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2 位作者 邓传宗 陈长 蔡用武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57-58,共2页
42只 SD大鼠 ,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 ,Feeney' s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脑损伤模型 ,并测定了脑组织匀浆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的含量改变 ,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同时测定了血浆 MDA的... 42只 SD大鼠 ,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 ,Feeney' s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脑损伤模型 ,并测定了脑组织匀浆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的含量改变 ,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同时测定了血浆 MDA的含量改变。结果 :脑外伤后脑组织匀浆 MDA血浆 MDA及脑组织含水量均升高 ,而脑组织匀浆 SOD降低 ,P<0 .0 5。脑组织含水量与脑组织匀浆 MDA、SOD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提示 :脑外伤后确曾发生明显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并与脑水肿互为因果关系。早期补充外源性自由基能减轻脑外伤继发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SOD 丙二醛 脑组织匀浆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6 位作者 张友平 李佑祥 姜除寒 杨新建 张静波 姜鹏 尹可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进行总结 ,探讨其治疗技术要点。方法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2 6个动脉...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进行总结 ,探讨其治疗技术要点。方法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2 6个动脉瘤 ,复发再次栓塞成功 5例。 1例因位于 C2 水平动脉瘤 ,血流快 GDC难以停住 ,未能成功 ,1例因经济原因未能致密栓塞。结论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 可脱性弹簧圈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经血管内治疗1例报告
11
作者 孙树清 吴中学 +2 位作者 刘道坤 邓传宗 陈建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27-427,共1页
关键词 原始三叉动脉 血管内治疗 病例报告 颈动脉海绵窦瘘 椎动脉造影
下载PDF
可录型光盘(CD-R)中染料膜层的光谱性质和光学特性
12
作者 孙树清 陈萍 +2 位作者 郑德水 冈崎庸树 速水正明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CSCD 1999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本文利用光在多层膜介质中的传播模型,计算了可录型光盘(CDR)中染料媒体的光学特性.表明在适合于CDR光盘记录的780nm波长处,由于多层膜中光的干涉作用,样品反射率随薄膜的厚度变化发生振荡.振荡的幅度和周期依赖... 本文利用光在多层膜介质中的传播模型,计算了可录型光盘(CDR)中染料媒体的光学特性.表明在适合于CDR光盘记录的780nm波长处,由于多层膜中光的干涉作用,样品反射率随薄膜的厚度变化发生振荡.振荡的幅度和周期依赖于染料薄膜的复数折射率(n+ik).当记录介质层的复数折射率在2.1+i0.02至2.8+i0.12之间时,能够满足CDR光盘对染料介质的要求.通过对三种菁染料薄膜的光谱性质分析及光学参数的模拟计算,证实了该方法用于染料薄膜光学特性研究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R 染料膜层 光盘 菁染料 可录型光盘
下载PDF
应用血管铸形法探讨海绵窦区血管结构
13
作者 孙树清 季艳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21-622,共2页
目的报道海绵窦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探讨海绵窦区的血管结构,为介入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3例人体新鲜颅底标本经预处理后,用15%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塑料)环己酮溶液作铸型剂,然后用饱和次氯酸钠溶液... 目的报道海绵窦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探讨海绵窦区的血管结构,为介入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3例人体新鲜颅底标本经预处理后,用15%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塑料)环己酮溶液作铸型剂,然后用饱和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海绵窦铸型标本,研究与介入治疗相关的海绵窦及其内经过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形态学结果。结果获得3例海绵窦铸形标本,窦内神经一同被腐蚀,海绵窦及其交通窦显示良好,颈内动脉及微小血管显示完全,显微结构显示清晰,且骨骼被漂白,铸型美观。通过测量,获得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及分支血管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主要数据。结论海绵窦铸型标本能显示海绵窦区域血管结构,对临床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血管铸型 次氯酸钠
下载PDF
急性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68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2 位作者 邓传宗 陈建 顾之恺 《交通医学》 2000年第1期44-44,共1页
报告急性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68例。根据CT扫描将病人分为双侧弥漫性脑肿胀及半球弥漫性脑肿胀。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临床治疗必须掌握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 脑外伤 脑肿胀 脑血流 CT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7例
15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8 位作者 邓传宗 陈建 顾志恺 高宜录 吴中学 张友平 李佑祥 姜除寒 杨新建 《交通医学》 2011年第5期502-502,505,共2页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技术要点。方法:全部病例均在数字减影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治疗。结果:7例中一次性栓塞成功6例,其中保留颈内动脉通畅4例,假性动脉瘤并鼻出血行颈动脉闭塞1例。结论:...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技术要点。方法:全部病例均在数字减影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治疗。结果:7例中一次性栓塞成功6例,其中保留颈内动脉通畅4例,假性动脉瘤并鼻出血行颈动脉闭塞1例。结论: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可作为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弹簧圈 栓塞
下载PDF
海绵窦区的形态学研究
16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2 位作者 邓传宗 吴中学 凌树才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了解海绵窦区的结构特点 ,为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例新鲜标本用 15 % 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塑料 )环己酮溶液作铸型剂灌注 ,饱和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海绵窦铸型标本。并制作石蜡组织切... 目的 :了解海绵窦区的结构特点 ,为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例新鲜标本用 15 % 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塑料 )环己酮溶液作铸型剂灌注 ,饱和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海绵窦铸型标本。并制作石蜡组织切片 ,观察海绵窦的内外侧壁的层次 ,了解其显微结构。结果 :海绵窦及其交通窦以及海绵窦内神经组织显示良好 ,微小血管显示完全。显微结构显示清晰。结论 :海绵窦是由宽大的主腔及位于外侧壁的很多静脉腔所组成 ,海绵窦内有穿行的神经纤维及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这些结构与血管内治疗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血管 颈内动脉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后交通动脉瘤
17
作者 孙树清 刘道坤 +6 位作者 邓传宗 陈建 蔡用武 吴中学 张友平 李佑祥 姜除寒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年第5期515-516,共2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用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 8例 ,2个动脉瘤采用一枚弹簧圈 ,5个动脉瘤采用两枚弹簧圈 ,1个动脉瘤采用三枚弹簧圈。最小GDC为 2mm× 3cm ,最...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用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 8例 ,2个动脉瘤采用一枚弹簧圈 ,5个动脉瘤采用两枚弹簧圈 ,1个动脉瘤采用三枚弹簧圈。最小GDC为 2mm× 3cm ,最大GDC为 10mm× 3 0cm。结果 :8例动脉瘤成功栓塞。结论 :GDC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C 动脉瘤 栓塞
下载PDF
双亲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鸿飞 李孝君 +2 位作者 刘寰 常柏年 孙树清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1年第2期140-142,147,共4页
采用Stober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C)进行表面改性,利用SEM、FT-IR对改性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并对玻璃表面新鲜汗垢手印进行显现。结果表明,合成的双亲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双亲性能良好、形态均一、稳定... 采用Stober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C)进行表面改性,利用SEM、FT-IR对改性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并对玻璃表面新鲜汗垢手印进行显现。结果表明,合成的双亲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双亲性能良好、形态均一、稳定性较好。此纳米材料显现手印效果显著,具有选择性强、背景干扰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溶胶-凝胶法 双亲改性 手印显现
下载PDF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VP2基因高可变区酶切位点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红 庄文忠 +4 位作者 于明 秦卓明 任红梅 姚永秀 孙树清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0-323,共4页
参照澳大利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00273 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的 1 对引物,位于 V P2 高可变区两端,通过 R T P C R,扩增了 5 个 I B D V 山东分离株 V P2 基因的 607~1 080 ... 参照澳大利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00273 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的 1 对引物,位于 V P2 高可变区两端,通过 R T P C R,扩增了 5 个 I B D V 山东分离株 V P2 基因的 607~1 080 位核苷酸片段(aa203~306)。 P C R 产物经纯化后,分别用 Dra Ⅰ、 Sac Ⅰ、 Ssp Ⅰ、 Pst Ⅰ和 Sau3 A I共 5 种限制性内切酶( R E)进行消化处理,结果 5 个分离株均为 Dra Ⅰ(- )、 Sac Ⅰ(- )和 Sau 3 A I(+ ), L C2 和 T A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J N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L C2 株为 Pst Ⅰ(+ ), J N、 L L 和 T A 株为 Pst Ⅰ(- );5 个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美国变异株迥异,而 T A 株与日本超强毒株 9011 相类似。5 个分离株与现用疫苗株对比,至少在 V P2 可变区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 I B D V 接种免疫鸡群仍然暴发 I B D 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毒 VP2基因 RT-PCR/RE 位点
下载PDF
CdTe@Fe_3O_4磁性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纪梅 姚翠翠 +4 位作者 许世超 代昭 孙波 郑帼 孙树清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0-113,共4页
本文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1ayer-by—layer,LBL)成功制备了CdTe@Fe3O4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并对其特性和应用进行了讨论.首先,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NaOH为沉淀剂,Fe^2+和Fe^3+物质的量的比为1:2.在50℃水相中电磁搅拌30min... 本文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1ayer-by—layer,LBL)成功制备了CdTe@Fe3O4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并对其特性和应用进行了讨论.首先,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NaOH为沉淀剂,Fe^2+和Fe^3+物质的量的比为1:2.在50℃水相中电磁搅拌30min,制备出具有磁性的纳米Fe3O4,然后表面修饰1,6-己二胺.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对其进行观察,粒径在10nm左右.核壳cdTe@Fe3O4复合功能纳米粒子的合成表明:Fe3O4和cdTc物质的量的比为1:3,pH=6.0,温度30℃,反应时间30min为其最佳合成条件.通过TEM、紫外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纳米粒子分别进行了表征.cdTe@Fe3O4粒径在12~15nm,最大发射波长从530nm红移到570nm,而最大吸收波长则从530nm红移到535mm.结果表明,磁性Fe3O4表面成功覆盖了CdTe壳层.核壳型CdTe@Fe3O4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DNA进行简便快捷的标记、传感和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Fe3O4纳米粒子 层层自组装 磁性复合功能 磁性荧光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