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在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晓梅 蒋捷 +3 位作者 陈昊 孙建华 宋亚芳 盛钰翔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5期1445-1449,共5页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变伴随着功能便秘全球发病率逐年递增,不仅通过降低患者食欲、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及心理健康,还严重增加了心血管、内分泌及肛肠精神疾病患病的风险...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变伴随着功能便秘全球发病率逐年递增,不仅通过降低患者食欲、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及心理健康,还严重增加了心血管、内分泌及肛肠精神疾病患病的风险,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在FC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治疗FC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对于改善便秘相关症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微生态制剂、粪菌移植及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FC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FC的发病机制及微生态因子、中医疗法的治疗机制,为FC的治疗提供新的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肠道菌群 微生态治疗 中医药治疗 针灸
下载PDF
续骨丹对调节胫骨骨不连大鼠CD34和VEGF增强骨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月玮 李兴旺 +1 位作者 王旭东 宋亚芳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7期7-14,共8页
目的:探讨续骨丹外敷疗法对胫骨骨不连大鼠CD34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探讨续骨丹修复胫骨骨不连潜在的效应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续骨丹低、中、高剂量组(2... 目的:探讨续骨丹外敷疗法对胫骨骨不连大鼠CD34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探讨续骨丹修复胫骨骨不连潜在的效应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续骨丹低、中、高剂量组(25、75,150 mg/kg),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组和中剂量+TENS组,每组10只。采用胫骨截骨法制备大鼠胫骨骨不连模型。分别在造模8周后,干预第4、8周后通过X射线、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损伤区CD34和VEGF分布、定位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TENS组断骨两端骨痂大部分桥接,皮质间隙消失,断骨被新生骨小梁覆盖,骨折损伤区纤维组织明显减少。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续骨丹高、中、低剂量组、TENS、中剂量+TENS组中CD34和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中剂量+TENS组的CD34和VEGF表达水平与续骨丹高剂量组相似,续骨丹低剂量组中CD34和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续骨丹中剂量组和TENS组。结论:续骨丹外敷疗法可通过调节CD34和VEGF的表达,改善局部血流供应,促进骨重建和骨不连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骨丹 胫骨骨不连 VEGF CD34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下载PDF
2004-2023年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3
作者 褚梦霞 张莹楠 +1 位作者 宋亚芳 李德明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21期38-40,共3页
为探索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的发展与未来趋势,了解数字化学习快速发展给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及影响,基于WOS全球引文数据库,以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相关文献为依据,采用CiteSpace 6.2.R4分析软件绘制2004—2023年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相关... 为探索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的发展与未来趋势,了解数字化学习快速发展给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及影响,基于WOS全球引文数据库,以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相关文献为依据,采用CiteSpace 6.2.R4分析软件绘制2004—2023年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相关图谱。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进行探索性描述分析,识别国外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的热点词与聚类情况,为国内数字化学习能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CiteSpace 6.2.R4
下载PDF
子芩与枯芩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宋亚芳 夏伯候 +1 位作者 杨红 龚慕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9期92-96,共5页
目的建立子芩与枯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为黄芩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对22批不同产地的子芩、枯芩进行测定,建立其特异性指纹图谱;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其进行模... 目的建立子芩与枯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为黄芩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对22批不同产地的子芩、枯芩进行测定,建立其特异性指纹图谱;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分类并筛选其主要差异性成分,并通过对照品比对进行鉴定。结果建立的子芩和枯芩UPLC指纹图谱稳定可靠,可用于评价两者的差异性;得到15个共有峰,各产地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PCA不能完全区分子芩与枯芩,OPLS-DA能对子芩与枯芩进行明确区分,导致差异的主要成分有3个,经鉴定分别为黄芩新素Ⅱ、千层纸素A和黄芩素,且三者在子芩与枯芩中含量变化显著。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能够区分子芩与枯芩,可作为黄芩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大蒜素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宋亚芳 杨红 +3 位作者 聂珍贵 姚金凤 毛娜 龚慕辛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期6-7,10,共3页
目的研究大蒜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特征。方法应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转运时间、药物浓度对大蒜素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大蒜素累积通透量逐渐增加;大蒜... 目的研究大蒜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特征。方法应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转运时间、药物浓度对大蒜素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大蒜素累积通透量逐渐增加;大蒜素的Papp在2个方向比值[Papp(BL→AP)/Papp(AP→BL)]为1.80,存在方向性差异。结论大蒜素的转运属于双向转运,且吸收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辣素 CACO-2细胞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转运
下载PDF
三年制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法改革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宋亚芳 杨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22期3497-3498,共2页
三年制药学专业是以西药为主的大专班,中医学基础薄弱,课时短,在这种情况下,单用一种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该文探讨了采取多种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多元化教学法。如收集中药典故、谚语、谜语及相关视频素材,增强讲课的趣... 三年制药学专业是以西药为主的大专班,中医学基础薄弱,课时短,在这种情况下,单用一种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该文探讨了采取多种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多元化教学法。如收集中药典故、谚语、谜语及相关视频素材,增强讲课的趣味性;整理《中药学》习题集,举行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开展野外实践和参观,丰富教学内容;整理小验方代茶饮及设计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教育 医学 院校 药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暨科学引文中国论坛(2008年)”在北京举行
7
作者 宋亚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34-234,共1页
2008年5月28日,“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暨科学引文中国论坛(2008年)”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观察》编辑部、Thomson Reuters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联合主办。共有24篇研究论文... 2008年5月28日,“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暨科学引文中国论坛(2008年)”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观察》编辑部、Thomson Reuters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联合主办。共有24篇研究论文荣获“2007年汤姆森科技中国卓越研究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学前沿 论坛 北京 引文 THOMSON 科技信息 科学观察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未来预测 被引量:106
8
作者 丁一汇 孙颖 +6 位作者 刘芸芸 司东 王遵娅 朱玉祥 柳艳菊 宋亚芳 张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280,共28页
本文是对我们近五年在亚洲夏季风年代际与年际变率及其未来预测方面研究的一个综述。主要包括下列三个问题:(1)根据123年中国夏季降水资料和印度学者的分析,检测出亚洲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减弱,这种年代际变化使中国东部(包括东... 本文是对我们近五年在亚洲夏季风年代际与年际变率及其未来预测方面研究的一个综述。主要包括下列三个问题:(1)根据123年中国夏季降水资料和印度学者的分析,检测出亚洲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减弱,这种年代际变化使中国东部(包括东亚)和南亚夏季降水的格局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东亚,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异常雨带有不断南移的趋势,结果造成了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这主要受到60~80年年代际振荡的影响。青藏高原前冬和春季积雪的年代际减少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增加是东亚降水型改变的主要原因,这是通过减弱亚洲地区夏季海陆温差与夏季风强度而实现的。未来亚洲夏季风的预测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对气候变暖有十分不同的响应。东亚夏季风在本世纪将增强,雨带北推,尤其在2040年代之后;而南亚夏季风环流将继续减弱。这种不同的变化是由于两者对高低层海陆热力差异的不同响应造成。(2)年际尺度的变率在亚洲夏季风区主要表现为2年与4~7年的振荡。本文着重分析了2年振荡(TBO)形成的过程、机理及其对东亚降水的影响。对TBO—海洋机理进行了具体的改进,说明了东亚夏季风降水深受TBO影响的原因,尤其是阐明了长江型(YRV)TBO和淮河型(HRV)TBO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循环过程。(3)在总结亚洲夏季风时期遥相关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季节内和年际尺度的低空遥相关型:即西北太平洋季风的遥相关型与印度"南支"和"北支"遥相关型。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沿低空夏季风强风速带Rossby波群速度传播的结果。据此可以根据西北太平洋和印度夏季风的变化分别预测中国梅雨和华北雨季来临和降水异常。最后研究还表明,在本世纪亚洲夏季风可能更显著地受到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影响,未来的亚洲夏季风活动是人类排放的CO2引起的全球变暖与自然变化(海洋和陆面过程(积雪))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年代际和年际变率 对流层两年振荡(TBO) 遥相关型 季风预测
下载PDF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4
9
作者 丁一汇 柳俊杰 +3 位作者 孙颖 柳艳菊 何金海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2-1101,共20页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5%左右。当6月中旬东亚夏季风突然从华南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同时印度夏季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爆发时,中国梅雨雨季开始。这时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供应显著加强,为梅雨降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气候学上梅雨锋的结构主要表现为:(1)近于纬向的宽广云雨区,其中包含有强对流降水与云团;(2)锋前具有高假相当位温的高湿空气柱;(3)对流层低层跨越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弱或几近消失;(4)梅雨锋区低层有一相对低的温度;(5)梅雨锋区以南为强低空偏南急流,急流以北是梅雨锋风切变线;(6)从梅雨锋区到赤道的地区是一个季风型或间接的垂直环流区。在许多方面,中国东部的梅雨锋不同于日本的梅雨锋和朝鲜的梅雨锋,因为后两者基本上是中纬度斜压结构的锋区。东亚夏季风对中国梅雨的影响要比对日本和朝鲜梅雨的影响更重要。作者对东亚梅雨系统(中国梅雨、日本Baiu和朝鲜Changma)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夏季风 梅雨锋结构 区域差异
下载PDF
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被引量:303
10
作者 丁一汇 王遵娅 +1 位作者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8-825,共18页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2)低温、雨雪、冻雨天气强度大,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南方各省气象部门的统计及分析,有8项气象要素打破同期中国历史记录;(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破历史记录。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相互配合和迭加的结果,其中La Nina事件是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它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侵袭中国南方的前提条件;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性是造成冷空气不断侵袭中国南方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的北上是大范围冻雨和降雪形成并持续在中国南方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冻雨 雨雪灾害 中国南方 南支槽 阻塞形势
下载PDF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7
11
作者 丁一汇 司东 +4 位作者 柳艳菊 王遵娅 李怡 赵亮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3-558,共26页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夏季风特征 季风驱动力 年代际变化 全球季风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2
12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变暖趋缓研究进展 被引量:94
13
作者 苏京志 温敏 +2 位作者 丁一汇 郜永祺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3-1153,共11页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变暖趋缓的研究结果。多数科学家认可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停滞的事实,并认为太阳活动处于低位相、大气气溶胶(自然和人为)增加以及海洋吸收热量是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因子,其中海洋(尤其是700米以下的深海)对热量的储存可能是变暖停滞的关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中的模式并未精确地描述各种有利降温影响因子的近期位相演变,因而其模拟的近期增暖趋势较观测偏强。由此推断,变暖停滞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并且预测变暖趋缓将在近几年或几十年内结束(依赖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变),未来气温将仍主要受到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目前的全球变暖趋缓不大可能改变到本世纪末全球大幅度变暖带来的风险。本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精确估算全球气温和海洋热含量的变率及其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年代际振荡)的转型机制,存储在深海的热量将在何时返回海洋表面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变暖趋缓 海洋吸收热量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23
14
作者 丁一汇 李巧萍 +3 位作者 柳艳菊 张莉 宋亚芳 张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I0001,共13页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气污染主要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大气气溶胶粒子造成,它们都主要由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粒子也具有气候效应:一是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光,减少...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气污染主要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大气气溶胶粒子造成,它们都主要由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粒子也具有气候效应:一是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具有降冷作用,可抵消一部分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作用;二是可以作为云中凝结核改变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性质,改变大气的水循环。大气气溶胶对于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城市化等也表现出重要的影响。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原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 大气气溶胶粒子
下载PDF
吴茱萸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3
15
作者 龚慕辛 王智民 +4 位作者 张启伟 李建荣 宋亚芳 赵晖 陈云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7,共5页
据国内外近20年文献,详细综述了吴茱萸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进展,主要阐述吴茱萸有效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抑制肿瘤、影响代谢酶的作用及机理,强调其应用前景与构效关系。吴茱萸药效成分群主要有吲... 据国内外近20年文献,详细综述了吴茱萸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进展,主要阐述吴茱萸有效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抑制肿瘤、影响代谢酶的作用及机理,强调其应用前景与构效关系。吴茱萸药效成分群主要有吲哚生物碱类、喹诺酮生物碱类、内酯类等。不同类型成分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也有协同。目前关于吴茱萸主要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较充分,但研究发现不同生物碱成分对血压影响不一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纪念2002年世界气象日“减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被引量:144
16
作者 丁一汇 张锦 宋亚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共5页
20 0 2年 3月 2 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 ,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 :(1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 ;(2 )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 20 0 2年 3月 2 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 ,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 :(1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 ;(2 )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 )未来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测 ;(4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适应与减缓对策。由于篇幅有限 ,未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 脆弱性 全球气候变化 2002年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与洪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46
17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宋亚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43,共15页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水汽输送带,与国际上近期提出的“大气河”概念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是东亚夏季风最具地区性的特征,也是东亚地区夏季大暴雨和洪涝的制造者。本文根据近百年来的资料,综合评述了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以海河、黄河、淮河与长江近百年最强的5次持续大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了季风水汽输送带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气候变暖可以通过4个方面影响全球水循环,包括气候变暖后大气可容纳更多的水汽、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辐射强迫改变以及气溶胶影响的区域性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季风水汽输送带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水汽输送带 暴雨 洪涝 气候变化 大气河
下载PDF
南海季风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2 位作者 张 锦 宋亚芳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介绍了'九五'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外场观测系统和主要结果.该试验是一次旨在了解南海季风爆发,维持和变化主要物理过程的大气与海洋联合试验,是由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参加的一次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1998年5~8月... 介绍了'九五'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外场观测系统和主要结果.该试验是一次旨在了解南海季风爆发,维持和变化主要物理过程的大气与海洋联合试验,是由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参加的一次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1998年5~8月的外场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和多种大气与海洋的加密观测资料,为南海和东亚季风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资料集.目前研究正在深入阶段.作者只是对这个试验的一般情况作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外场观测 季风爆发 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观测网
下载PDF
基于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丹丹 裴丽霞 +5 位作者 耿昊 陈璐 吴晓亮 宋亚芳 翁晟捷 孙建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366-369,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针灸治疗IBS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对于针灸治疗IBS机制尚不清楚,从在脑-肠轴、肠道炎症和免疫紊乱等方面论述较多,文章从PI-IBS中存在肠道低...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针灸治疗IBS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对于针灸治疗IBS机制尚不清楚,从在脑-肠轴、肠道炎症和免疫紊乱等方面论述较多,文章从PI-IBS中存在肠道低度炎症研究出发,以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阐明针灸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针灸对IBS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针灸 TLR2/My D88/NF-κB 机制
下载PDF
季风暖湿输送带与北方冷空气对“7·21”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1 位作者 张颖娴 宋亚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纪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对引起此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7·21"大暴雨...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纪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对引起此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7·21"大暴雨与赤道辐合带、亚洲夏季风以及菲律宾-南海洋面上热带气旋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亚洲夏季风的异常北进作为暖湿输送带所携带的大量偏南暖湿空气为这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它与同时来自北方低槽冷涡的高空强冷平流相遇,形成了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没有这种强烈的水汽输送,仅靠来自中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作用,这次暴雨不会达到破纪录的强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推与亚洲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的活跃期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季风涌触发和维持了季风暖湿带的迅速向北推进过程。另外,通过与另一次严重影响华北地区的1963年8月上旬的"63·8"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条件的比较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中也观测到明显的季风暖湿输送带,正是由于它与北方冷空气的强烈相互作用,从而也造成了破纪录的大暴雨发生。因此,强的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进可以说是北方特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7·21”大暴雨 亚洲夏季风 暖湿输送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