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己内酯在体内的降解、吸收和排泄 被引量:32
1
作者 宋存先 王彭延 +4 位作者 孙洪范 施化莲 杨菁 崔秀敏 史瑞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28,共4页
研究了聚己内酯 (PCL )在大鼠体内的降解 ,结果表明起始分子量 6 .6万的聚己内酯胶囊在体内可完整存在两年 ,两年中分子量逐渐下降 ,两年后降解为低分子量。用氚标记低分子量聚己内酯植入大鼠皮下 ,测定其吸收和排泄 ,结果表明植入 15 ... 研究了聚己内酯 (PCL )在大鼠体内的降解 ,结果表明起始分子量 6 .6万的聚己内酯胶囊在体内可完整存在两年 ,两年中分子量逐渐下降 ,两年后降解为低分子量。用氚标记低分子量聚己内酯植入大鼠皮下 ,测定其吸收和排泄 ,结果表明植入 15 d后在血中开始测出放射性 ,同时在粪尿中开始出现放射性排出物。16 5 d后血中放射性基本消失 ,从粪尿中累积排出给入量的 92 % ,植入后 6 0 d及 16 5 d各脏器中放射性分布全部接近本底水平。证明该材料不在体内积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生物降解 长效避孕 皮下埋植剂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长效缓释埋植剂 Ⅰ.结构特征的研究和体内外药物释放的长期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宋存先 杨菁 +4 位作者 孙洪范 王彭延 史瑞文 施化莲 崔秀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9,共8页
用生物降解性聚己内酯(PCL)为载体制备女性抗生育药物左炔诺孕酮(LNG)的长效皮下埋植胶囊。除可降解外,该胶囊具有微孔结构,重要技术特征是在PCL中加入固体水溶性大分子PluronicF68(F68)作为致孔剂,... 用生物降解性聚己内酯(PCL)为载体制备女性抗生育药物左炔诺孕酮(LNG)的长效皮下埋植胶囊。除可降解外,该胶囊具有微孔结构,重要技术特征是在PCL中加入固体水溶性大分子PluronicF68(F68)作为致孔剂,研究了加入致孔剂的工艺和微孔形成的原理,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证明在亲水介质中F68很快溶出,形成多微孔结构。体外和动物体内药物释放的研究证明该埋植剂具有零级释放动力学,可在体内长期维持稳定的药物释放量,每根3cm长的埋植剂在体内每天释放约21微克L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聚己内酯 皮下埋植 左炔诺孕酮 胶囊
下载PDF
载药纳米微球在血管组织中的吸收 被引量:10
3
作者 宋存先 朱振峰 +6 位作者 杨菁 孙洪范 冷希岗 武莉 唐丽娜 王彭延 Robert Levy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 研究载药纳米微球在血管组织中的吸收情况,为局部用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超声乳化 /溶剂挥发法制备含抗细胞增生药 2-氨基色酮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LGA)纳米微球,建立纳米微球体内、体外动脉... 目的 研究载药纳米微球在血管组织中的吸收情况,为局部用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超声乳化 /溶剂挥发法制备含抗细胞增生药 2-氨基色酮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LGA)纳米微球,建立纳米微球体内、体外动脉吸收实验模型,评价纳米微球的血管吸收性;分别用环氧化物、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纤维蛋白原、粘连蛋白、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 (DMAB)、磷脂及 Lipofectin对纳米微球进行表面修饰以增加其血管吸收率。结果 纳米微球的粒径小于 200 nm,含药量为 15%左右,电镜下观察为光滑的球形;用正电性表面活性剂 DMAB表面修饰纳米微球,可极大地提高其血管吸收率;纳米微球在血管中驻留后,可维持局部较高药物浓度达 2 d。 结论 纳米微球有可能作为心血管疾病局部药物治疗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示 血管再狭窄 心血管疾病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多微孔长效缓释药物胶囊——I.聚己内酯微孔管的制备和体外药物释放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宋存先 史瑞文 +4 位作者 崔秀敏 冷希岗 姜耀虹 林国萍 王彭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6-202,共7页
本文报道了用生物降解性材料制成的可吸收性多微孔缓释胶囊,药物用尽后空囊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不需要再动手术取出;胶囊本身具有多微孔结构,增加了药物透过性,只需植入一根与Norplant同样大小的胶囊即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关键词 多微孔 缓释药物胶囊 聚已内酯
下载PDF
心血管内局部定位药物缓释体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宋存先 杨菁 +3 位作者 孙洪范 朱振峰 王彭延 R.Levy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2期70-72,共3页
本研究探讨了载药纳米微球(NP)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药物控释载体的可行性,通过最佳配方和导入条件的筛选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驰素B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用狗为实验动物研... 本研究探讨了载药纳米微球(NP)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药物控释载体的可行性,通过最佳配方和导入条件的筛选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驰素B的生物降解性纳米微球.用狗为实验动物研究了正常血液循环条件下,纳米微球在血管内的吸收和定位的可能性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载药纳米微球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可以用介入方法将NP导入血管内病灶部位,并使其在血管局部组织内缓慢释放药物,从而维持长期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可达到有效地治疗心血管再狭窄及其他血管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 药物缓释 靶向药物 心血管药
下载PDF
用磁性微球载体固定化酶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存先 姜耀虹 +2 位作者 史瑞文 韩平 王彭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8-208,共1页
含铁磁体的高分子微球,其表面可化学偶联酶,抗体、抗原等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增加生物质的稳定性和存活期,同时可用外部磁场快速简便地分离反应物,因此磁性微球载体已逐渐应用于细胞、蛋白质的分离、亲和层析和放射免疫等生化技术领域。
关键词 固定化酶 磁性微球 生化检验
下载PDF
抗体/腺病毒复合物为载体的基因定位递送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存先 王满燕 +3 位作者 RJ Levy S Tallapragada S DeFelice J T Hinson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0-595,共6页
临床基因治疗方案中基因载体在疾病部位的靶向递送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腺病毒与一种生物素化的特异性抗腺病毒六邻体的多克隆IgG结合,固定于结合了亲和素的胶原蛋白膜上,成功获得腺病毒载体基因靶向定位递送体系。体外稳定性... 临床基因治疗方案中基因载体在疾病部位的靶向递送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腺病毒与一种生物素化的特异性抗腺病毒六邻体的多克隆IgG结合,固定于结合了亲和素的胶原蛋白膜上,成功获得腺病毒载体基因靶向定位递送体系。体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中病毒载体可有效保持活性。通过这种特异性抗体偶联方式,将携带单纯疱疹胸苷激酶(HSVtk)编码基因片断的腺病毒结合在胶原膜上转染大鼠平滑肌细胞(A10),加入更昔洛韦(ganciclovir)后,只有生长在胶原膜上及膜邻近50μm内的细胞被杀死。在使用非特异性抗体的对照实验中,整个培养基范围内的细胞几乎全被杀死。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对猪的心肌进行转基因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特异性抗体偶联病毒的胶原凝胶比直接注射病毒悬液获得更高效的心室基因表达。所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生物素和特异性抗体使病毒载体固定在胶原蛋白基质上,可达到有效的局部定位基因表达,避免向非病灶部位的扩散,是基因治疗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载体定位递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特异 定位递送 抗体偶联 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植入式十八甲基炔诺孕酮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存先 杨菁 +2 位作者 孙洪范 李涛 刘树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1999年第1期32-35,共4页
用非药理活性的、人体内所含有的小分子物质作为药物控释载体,可避免合成高分子载体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并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药效可靠的优点.方法:用胆固醇为载体,采用自制药丸成型装置用半熔融共混挤压法制成十八甲基炔诺孕酮的... 用非药理活性的、人体内所含有的小分子物质作为药物控释载体,可避免合成高分子载体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并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药效可靠的优点.方法:用胆固醇为载体,采用自制药丸成型装置用半熔融共混挤压法制成十八甲基炔诺孕酮的长效理植药丸(直径2.5mm,长4~6mm).在体外研究了该药丸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用自制药丸成型装置制成的共混药丸大小、重量均匀,重现性好;药丸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十八甲基炔诺孕酮的释放速率恒定,同时使用4个6mm长的药丸平均每天可释放十八甲基炔诺孕酮82±15μg,预计体内植入4个上述药丸即可达到有效避孕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埋植 药物释放 避孕
下载PDF
生物降解型长效抗生育埋植剂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存先 崔秀敏 +1 位作者 钱丽娟 张志诚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99-203,共5页
生物降解药物释放体系用可降解的高分子为载体,药物释放后载体本身在体内逐步降解并被代谢排出体外,无须手术取出,是更为理想的控释体系。本文综述了生物降解载体作为长效抗生育植入型制剂的应用,着重介绍了与使用有关的安全性,如载体... 生物降解药物释放体系用可降解的高分子为载体,药物释放后载体本身在体内逐步降解并被代谢排出体外,无须手术取出,是更为理想的控释体系。本文综述了生物降解载体作为长效抗生育植入型制剂的应用,着重介绍了与使用有关的安全性,如载体的降解过程,药物的释放机理及动力学,与已在临床试用的生物降解埋植剂Capronor的概况及临床使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型 避孕药 埋植剂
下载PDF
新型非病毒三元复合DNA载体的研究
10
作者 宋存先 张琳华 +1 位作者 张超 LEVY R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0-835,共6页
基因治疗是未来临床医学最具潜力的治疗方式,目前阻碍临床基因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安全和高效的基因载体,因此研究理想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了由质粒DNA(D)-抗DNA抗体(A)-阳离子脂质体(C)组成的三元复合纳米基因... 基因治疗是未来临床医学最具潜力的治疗方式,目前阻碍临床基因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安全和高效的基因载体,因此研究理想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了由质粒DNA(D)-抗DNA抗体(A)-阳离子脂质体(C)组成的三元复合纳米基因载体(DAC),研究表明,三组分在磷酸缓冲液中可通过分子组装形成复合纳米胶束,DAC在细胞培养中表现出显著高效的基因表达,DAC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基因转染效率比不含抗DNA抗体的二元组合(DC)高4倍,比不含阳离子脂质体的二元组合(DA)约高11倍.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观察证明,DAC细胞摄取量和DNA进入细胞核的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C二元组合(不含抗DNA抗体)的DNA很少进入细胞核,细胞在DAC存在下生长正常.未发现细胞毒性.研究结果提示,DAC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三元复合胶束中DNA的装载量比二元载体大得多,抗DNA抗体与阳离子脂质体的协同作用明显有利于DNA被细胞摄取和胞吞,从而提高了基因的转染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DNA抗体 质粒DNA 阳离子脂质体 三元复合纳米基因载体
下载PDF
聚氨酯血管植入装置用于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
11
作者 宋存先 张琳华 +2 位作者 杨菁 Stanley J.Stachelek Robert J.Levy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2-685,I0003,共5页
目的利用可植入体内的经过修饰的功能化聚氨酯构建两种血管内植入装置,分别植入猪肾下腹主动脉和羊肺中进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其作为基因运载平台的可行性。方法将涂覆胶原的聚氨酯膜通过抗体免疫偶联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 目的利用可植入体内的经过修饰的功能化聚氨酯构建两种血管内植入装置,分别植入猪肾下腹主动脉和羊肺中进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其作为基因运载平台的可行性。方法将涂覆胶原的聚氨酯膜通过抗体免疫偶联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制备成聚氨酯-胶原膜埋植钮装置并植入猪肾下腹主动脉中,7d后取出埋植钮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测及PCR分析;将抗腺病毒抗体直接通过共价连接在带有硫醇化烷基的功能化聚氨酯膜上实现与AdGFP的免疫偶联,制备成聚氨酯人工瓣膜并植入羊肺中,7d后取出肺部小叶及其周围组织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及PCR分析。结果在猪体内实验中,植入体表面的新生内膜细胞基因转染率为(14.2±2.5)%;在羊体内实验中,聚氨酯瓣膜小叶上的细胞有(25.1±5.7)%被转染。PCR结果显示,在血液或末端组织中都未检测到GFPDNA。结论这两种血管内聚氨酯基因载运系统能够作为靶向高效载运腺病毒的载体,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聚氨酯 埋植钮 人工瓣膜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介入性心血管内药物和基因纳米控释体系
12
作者 宋存先 杨菁 +5 位作者 孙洪范 冷希岗 朱文玲 曾勇 管珩 李拥军 《纳米科技》 2005年第5期13-17,共5页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和基因载运到血管内病灶部位,并在血管组织中长期释放。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为基材,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药物和基因的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修饰提高血管吸收性;用载反义MCP-1基因...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和基因载运到血管内病灶部位,并在血管组织中长期释放。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为基材,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药物和基因的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修饰提高血管吸收性;用载反义MCP-1基因的纳米粒子转染平滑肌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用兔髂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损伤模型进行灌注实验。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均具有缓慢释放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证明基因的结构未遭破坏。说明纳米粒子是非常理想的血管内导向定位药物和基因控释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药物控释 血管再狭窄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携带基因的冠状动脉支架和心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13
作者 宋存先 金旭 +2 位作者 R J Levy BD Klugherz S DeFelice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5年第3期8-12,共5页
通过在血管支架上固定化抗体并结合腺病毒载体实现了血管内部定位基因运载。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术及放置支架术后再狭窄疾病。
关键词 基因冶疗 抗腺病毒抗体 再狭窄
下载PDF
PLGA/O-CMC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云霞 常津 +3 位作者 郭毅 康春生 原续波 宋存先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2-68,共7页
本文以聚乳酸_乙醇酸共聚物 (PLGA)和自行制备的O_羧甲基壳聚糖 (O_CMC)为原料 ,以5_氟尿嘧啶 (5_FU)为抗癌药物模型 ,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 98 5nm ,粒径分布指数为 0 192 ,粒子表面 ξ电位为 ... 本文以聚乳酸_乙醇酸共聚物 (PLGA)和自行制备的O_羧甲基壳聚糖 (O_CMC)为原料 ,以5_氟尿嘧啶 (5_FU)为抗癌药物模型 ,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 98 5nm ,粒径分布指数为 0 192 ,粒子表面 ξ电位为 6 1 4 8eV ,载药率高达 18 9% ,包封率为86 %。然后用SEM动态监测载药纳米粒子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 ,并连续追踪粒子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降解介质的pH变化。载药纳米粒子在PBS中的释药行为研究表明 :(1)前 12h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 ,具有一级释放特性 ;(2 )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O-羧甲基壳聚糖 5-氟尿嘧啶 抗癌药物 改良复乳法 制备 载药纳米微粒 生物降解 表征 乳化剂 表面修饰剂 药物突释
下载PDF
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粒局部给药抑制血管再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梅林 宋存先 +3 位作者 金旭 车永哲 金喆 孙洪范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6,共6页
制备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粒并观察其抑制兔颈动脉损伤模型新生内膜增生的效果。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紫杉醇纳米粒,用物理吸附法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建立兔... 制备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粒并观察其抑制兔颈动脉损伤模型新生内膜增生的效果。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紫杉醇纳米粒,用物理吸附法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建立兔颈动脉损伤模型,在血管局部灌注不同浓度的修饰纳米粒。28天后,取出局部给药的颈动脉血管,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制备的载紫杉醇纳米粒粒径300nm左右、包封率80%以上且表面带正电荷。体外药物释放呈两相释放。28天后,血管内局部灌注紫杉醇纳米粒悬液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并呈剂量依赖性。浓度达到30mg.mL-1时,可完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局部灌注正电荷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悬液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抑制效果随纳米粒悬液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纳米粒 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 介入治疗 血管再狭窄
下载PDF
叶酸修饰星型端氨基PEG-PLGA纳米胶束的制备及肿瘤细胞靶向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桂蕾 赵顺新 +3 位作者 金旭 陈旼旼 张政朴 宋存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54-1859,共6页
合成了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二醇(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4s-PLGA-PEG-NH2),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凝胶渗滤色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利用EDC缩合法与叶酸偶联,得到叶酸修饰的星型... 合成了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二醇(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4s-PLGA-PEG-NH2),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凝胶渗滤色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利用EDC缩合法与叶酸偶联,得到叶酸修饰的星型端氨基PEG-PLGA纳米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紫外光谱及透射电镜等手段对纳米胶束进行了表征;对载药纳米胶束在HeLa细胞中的摄取及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经叶酸修饰的星型多臂端氨基PEG-PLGA载药纳米胶束可有效提高HeLa细胞的摄取率以及对HeLa细胞的杀伤率,表明其可作为一类新型的靶向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聚合物 端氨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 纳米胶束 叶酸 靶向
下载PDF
紫杉醇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梅林 孙洪范 宋存先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366-1370,共5页
目的综述了近五年来紫杉醇的新剂型如乳剂、胶束、包合物、脂质体、纳米粒、凝胶、植入剂和药物释放支架等,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方法查阅国内外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由于紫杉醇脂溶性强,临床上传统应用的注射剂采用Cremophor... 目的综述了近五年来紫杉醇的新剂型如乳剂、胶束、包合物、脂质体、纳米粒、凝胶、植入剂和药物释放支架等,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方法查阅国内外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由于紫杉醇脂溶性强,临床上传统应用的注射剂采用Cremophor EL作为溶媒,但其毒性大,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为此,研究高效低毒性药物新剂型是近年来紫杉醇新药研究的热点。紫杉醇药物释放支架(TAXUSTM)和白蛋白纳米粒注射液(AbraxaneTM)相继被FDA批准上市,即是紫杉醇制剂研究的成功例证。结论紫杉醇未来制剂的研究发重点将集中在紫杉醇局部或靶向缓控释制剂,紫杉醇口服给药也将获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制剂 溶解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PLGA/O-CMC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外降解及释药行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云霞 原续波 +2 位作者 郭毅 常津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2-497,共6页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高达18.9%。然后用SEM动态监测载药纳米粒子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并连续追踪粒子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降解介质的pH变化。载药纳米粒子在PBS中的释药行为研究表明,(1)前12h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具有一级释放特性;(2)在20d内的释药动力学符合零级释放特性。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TJ905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羧甲基壳聚糖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纳米微粒 抗癌药物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包载治疗基因的聚合物纳米粒子:I.纳米粒子制备及动物模型基因治疗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菁 宋存先 +7 位作者 孙洪范 武莉 唐丽娜 冷希岗 王彭延 徐意瑶 李拥军 管珩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8-442,共5页
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PLGA)为原料,采用多相乳化技术制备载VEGF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的粒径,VEGF含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了测定。VEGF纳米粒子和VEGF裸质粒被注射到兔下肢缺血模型的缺血部... 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PLGA)为原料,采用多相乳化技术制备载VEGF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的粒径,VEGF含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了测定。VEGF纳米粒子和VEGF裸质粒被注射到兔下肢缺血模型的缺血部位,通过RT-PCR,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等技术来验证基因治疗的效果,评价VEGF纳米粒子作为基因载体在动物模型基因治疗中的效率。制备的VEGF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300nm,包埋效率在96%以上,纳米粒子中VEGF含量约4%。可在体外维持恒定释放约两周。两周基因注射结果表明VEGF-NP治疗组与裸质粒VEGF治疗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纳米粒子组(81.22permm2),对照组(29.54mm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VEGF纳米粒子组表达(31.79au*mm)明显高于VEGF裸质粒组(9.15au*mm)。在动物模型中VEGF纳米粒子是比裸质粒DNA更好的基因载体系统,结果显示了纳米粒子可望在人类基因治疗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载基因 聚合物纳米粒子 纳米粒子 制备工艺 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 肢体动脉梗塞病 手术治疗
下载PDF
BSA-PLGA微球的制备条件优化及不同添加剂对包封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谷海刚 金旭 +3 位作者 龙大宏 杨菁 王海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率为89.1%;BSA溶液中加入添加剂后,包封率可以提高到97.5%。结论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制备的BSA-PLGA微球可用于运载生物大分子药物,同时,提高内水相的粘度能够提高蛋白的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酸 牛血清白蛋白 微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