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期刊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附面层吸除对大转角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宋彦萍 陈浮 +2 位作者 赵桂杰 陈开莹 王仲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1-566,共6页
数值模拟了低速条件下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栅进口马赫数一定时,小吸气量下存在使叶栅总压损失降低最大的最佳吸气位置,大吸气量时吸气位置对损失影响减弱;随吸气量增加,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 数值模拟了低速条件下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栅进口马赫数一定时,小吸气量下存在使叶栅总压损失降低最大的最佳吸气位置,大吸气量时吸气位置对损失影响减弱;随吸气量增加,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明显减小,气流折转能力加强,叶栅负荷增加,总压损失降低最高达28.2%;吸气导致的栅内扩压能力恢复和通道涡三维分离效应是确定最佳吸气位置及吸气量的判定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附面层吸除 吸气位置 吸气量 大转角压气机叶栅
下载PDF
新型的汽轮机后加载叶型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宋彦萍 芦文才 +1 位作者 王仲奇 徐文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5-57,共3页
与传统的汽轮机叶片负荷分布采用沿流向均匀分布规律,或最大气动负荷点位于叶片前缘的前部加载分布规律所不同的是,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透平叶片,其最大气动负荷位置明显向下游方向移动.这种负荷分布形式使得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叶片... 与传统的汽轮机叶片负荷分布采用沿流向均匀分布规律,或最大气动负荷点位于叶片前缘的前部加载分布规律所不同的是,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透平叶片,其最大气动负荷位置明显向下游方向移动.这种负荷分布形式使得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叶片具有良好的攻角适应性,以及降低二次流损失的特点.在对国产20万千瓦透平机组进行改造中,采用了以后部加载叶型代替原始传统叶型这一改造措施。通过叶栅实验对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高压级叶栅和原型叶栅进行了对比吹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后部加载叶型能有效地控制叶栅内二次流动,使瑞壁损失明显降低.采用后部加载叶型对国产老机组进行改造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加载叶型 二次流动 叶栅实验 汽轮机
下载PDF
吸气槽道形状对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宋彦萍 陈浮 +2 位作者 赵桂杰 陈开莹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1-763,共3页
数值模拟了低速条件下吸气槽道宽度、角度变化对采用附面层吸除技术的大转角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抽吸具有显著降低叶栅损失,改善流动,增加负荷及扩压能力等优点;吸气量相同时,槽道宽度增加可进一步改善角区流动并减... 数值模拟了低速条件下吸气槽道宽度、角度变化对采用附面层吸除技术的大转角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抽吸具有显著降低叶栅损失,改善流动,增加负荷及扩压能力等优点;吸气量相同时,槽道宽度增加可进一步改善角区流动并减小叶栅两端部损失,吸气角度变化则对吸气槽道出口压力有较大影响,为非均匀槽道宽度设计及工况变化时有效控制吸气量提供了设计自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吸气槽道 附面层吸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采用附面层吸除的扩压叶栅变冲角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宋彦萍 陈浮 +1 位作者 刘军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9-591,共3页
数值模拟了-12°-12°冲角范围内,三种稠度(1.0914、1.3642和1.8189)叶栅采用附面层吸除技术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附面层吸除技术时,从降低叶栅总损失的角度出发,叶栅性能的提高与叶栅稠度、冲角范围、... 数值模拟了-12°-12°冲角范围内,三种稠度(1.0914、1.3642和1.8189)叶栅采用附面层吸除技术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附面层吸除技术时,从降低叶栅总损失的角度出发,叶栅性能的提高与叶栅稠度、冲角范围、吸气位置以及吸气量的大小等参数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叶栅 冲角 稠度 附面层吸除
下载PDF
弯曲动叶对跨音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宋彦萍 李娜 +1 位作者 王松涛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2-584,共3页
对具有弯曲动叶的跨音轴流压气机性能的数值研究表明,反弯曲动叶中通道激波沿径向倾斜角度最大,在顶部移向下游,在中部移向前缘,提高了失速裕度,但也增加了中部损失,反弯曲动叶级效率最低。正弯曲动叶中通道激波在顶部前移,失速裕度下降... 对具有弯曲动叶的跨音轴流压气机性能的数值研究表明,反弯曲动叶中通道激波沿径向倾斜角度最大,在顶部移向下游,在中部移向前缘,提高了失速裕度,但也增加了中部损失,反弯曲动叶级效率最低。正弯曲动叶中通道激波在顶部前移,失速裕度下降,通道激波近似为径向,负荷沿叶高分布均匀,气动效率最高。通道激波位置合理分布是弯曲动叶改型设计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动叶 通道激波 失速裕度 效率
下载PDF
弯-掠叶片对压气机叶栅端壁流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宋彦萍 刘振德 +1 位作者 赵桂杰 王仲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利用数值和实验方法对气动弯掠在压气机叶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网格数目和网格类型,进、出口边界条件和湍流模型对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的影响要大。叶片前掠改变了叶栅的三维压力场,使得低能流体重新分配。正弯与... 利用数值和实验方法对气动弯掠在压气机叶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网格数目和网格类型,进、出口边界条件和湍流模型对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的影响要大。叶片前掠改变了叶栅的三维压力场,使得低能流体重新分配。正弯与前掠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控制作用,为叶片设计提供了一个自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片 压气机叶栅 湍流模型 自由度
下载PDF
扩压叶栅中采用带切向孔叶片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彦萍 陈焕龙 +1 位作者 陈浮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05-108,共4页
数值模拟了低速条件下大转角压气机叶栅中采用带切向孔叶片对叶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不开孔的叶栅相比,采用带切向孔叶片的压气机叶栅通流能力提高1.3%左右,叶栅总损失降低17%左右。气动性能的改善一方面来源于切向孔附近叶片... 数值模拟了低速条件下大转角压气机叶栅中采用带切向孔叶片对叶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不开孔的叶栅相比,采用带切向孔叶片的压气机叶栅通流能力提高1.3%左右,叶栅总损失降低17%左右。气动性能的改善一方面来源于切向孔附近叶片负荷的降低,横向二次流动减弱;另一方面,穿过切向孔在吸力面表面形成的射流增加了吸力面角区内低能流体的能量,提高了其抗分离能力。针对本文算例,从提高做功能力和减小损失的角度看,切向孔应布置在80%轴向弦长以前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吸力面射流 气动性能
下载PDF
采用弯-掠叶片的压气机叶栅变冲角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宋彦萍 刘振德 +1 位作者 陈浮 王仲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1-415,共5页
利用经过实验数据验证的CFD软件对采用不同掠型叶片的压气机叶栅±20°冲角范围内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一冲角下,与直叶栅比,前掠和弯掠叶栅中静压分布呈反"C"型规律,端部损失下降,中部损失增加,后掠叶... 利用经过实验数据验证的CFD软件对采用不同掠型叶片的压气机叶栅±20°冲角范围内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一冲角下,与直叶栅比,前掠和弯掠叶栅中静压分布呈反"C"型规律,端部损失下降,中部损失增加,后掠叶栅则情况相反;随冲角增加,前掠和弯掠叶栅中低能流体在中部积聚增多,损失增加明显;算例中,尽管叶栅总损失有所增加,但弯掠叶栅变工况特性好,可最大限度控制附面层流体在端区积聚,避免角区分离,从而显著加大压气机稳定工作区间,对提高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意义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叶栅 叶型 冲角 气动性能
下载PDF
在环形透平静叶栅中叶片的弯曲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彦萍 王仲奇 +1 位作者 芦文才 徐文远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1-184,共4页
The flow fields in two annular turbine cajscades were test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showthat the 3--Dimensional static pressure field in annular turbine cascade redistributes by usingthe curved blades, which causes t... The flow fields in two annular turbine cajscades were test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showthat the 3--Dimensional static pressure field in annular turbine cascade redistributes by usingthe curved blades, which causes the blade curving effects and endwall vortex structures to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 two endwal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透平叶栅 三维 弯曲 叶片 风洞试验
下载PDF
采用后部加载叶型的国产200MW汽轮机高压级弯曲叶片的壁面静压场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彦萍 王仲奇 +1 位作者 芦文才 徐文远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将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叶片应用于汽轮机中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对采用后部加载叶型的国产200MW汽轮机高压级弯曲叶片的壁面静压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与直叶片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后部加载 叶型 弯曲叶片 壁面静压场 汽轮机
下载PDF
弯扭叶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宋彦萍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9-163,共5页
对弯扭叶片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进行了回顾,并对弯扭叶片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 弯扭叶片 展望 气轮机 叶栅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当代汽轮机先进技术在改造老机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彦萍 王仲奇 +1 位作者 徐文远 芦文才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52-355,365,共5页
用详尽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用先进的技术对老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是可行的。这是一条投资少。
关键词 改造 汽轮机
下载PDF
在大径高比环形透平叶栅中叶片弯曲对二次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宋彦萍 王仲奇 +1 位作者 徐文远 卢文才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05-708,共4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blade curving on the high diameter-length ratio annular cascad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three kinds of cascade outlet flow fields were measur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blade curving on the high diameter-length ratio annular cascad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three kinds of cascade outlet flow fields were measur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curved bla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secondary losses.In addition,the effect of the guide vanes behind the test cascades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径高比 环形 叶栅 弯曲叶片 二次流 实验
下载PDF
雷诺数对环形叶栅性能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宋彦萍 王仲奇 +1 位作者 徐文远 卢文才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1,共5页
本文在不同雷诺数下对两套环形叶栅的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测量,得到了雷诺数与叶栅性能参数的关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是影响叶栅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关键词 雷诺数 环形叶栅 性能参数 出口流场 叶栅
下载PDF
附面层吸除对压气机叶栅稠度特性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浮 宋彦萍 +2 位作者 赵桂杰 刘军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1-215,共5页
数值模拟了不同稠度下吸气量及位置对某大转角吸气式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BLS)使得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减弱,气流折转能力加强;随稠度增加,叶栅总压损失最高降低分别为32.9%、27.7%和25.1%,出口气流角最... 数值模拟了不同稠度下吸气量及位置对某大转角吸气式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BLS)使得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减弱,气流折转能力加强;随稠度增加,叶栅总压损失最高降低分别为32.9%、27.7%和25.1%,出口气流角最大增加值为5.0°、4.2°和3.1°,即小稠度叶栅具有较佳气动性能;BLS导致的栅内扩压能力恢复和通道涡三维分离效应的改善应是确定最佳设计参数的判定原则。吸气式叶栅附面层承受逆压梯度能力强的特点为高负荷、小稠度压气机设计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吸除 主动流动控制 压气机叶栅 稠度
下载PDF
叶片弯、掠对压气机端壁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浮 赵桂杰 +2 位作者 宋彦萍 卞兆喜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1-215,共5页
通过壁面静压测量、流场显示及气动探针测量研究了不同掠型叶片组成的平面扩压叶栅特性。结果表明,前掠 叶栅流道中横向压力梯度减弱,型面压力沿叶展呈反“C”型,有利于减弱角区低能流体堆积,但中径处损失有所增加; 弯掠叶片强化了上述... 通过壁面静压测量、流场显示及气动探针测量研究了不同掠型叶片组成的平面扩压叶栅特性。结果表明,前掠 叶栅流道中横向压力梯度减弱,型面压力沿叶展呈反“C”型,有利于减弱角区低能流体堆积,但中径处损失有所增加; 弯掠叶片强化了上述趋势,其降低端部损失和延缓角区分离的能力更强,应从优化设计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叶栅 流场显示 静压 弯掠叶片 优化设计 压气机 端壁流动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能源动力类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与管理实践 被引量:16
17
作者 翟明 姜宝成 +3 位作者 宋彦萍 帅永 温风波 曾令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7-192,共6页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三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验室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为依据,阐述如何以能源动力相关课程群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基础,建立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能源动力类本、研...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三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验室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为依据,阐述如何以能源动力相关课程群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基础,建立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能源动力类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索了能源动力大类专业本、研一体化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过程虚实结合、优势互补,提高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动力类专业 虚拟仿真平台 本、研一体化 实验教学 管理实践
下载PDF
端壁附面层抽吸对大转角扩压叶栅旋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爽 陆华伟 +1 位作者 宋彦萍 吴锤结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66-1473,共8页
为探明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栅内旋涡结构的关联,通过十个横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抽吸端壁附面层前后的主要旋涡结构以其对应损失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为矩形低速扩压叶栅,来流马赫数约... 为探明附面层抽吸技术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栅内旋涡结构的关联,通过十个横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抽吸端壁附面层前后的主要旋涡结构以其对应损失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为矩形低速扩压叶栅,来流马赫数约为0.23。研究结果表明,端壁附面层的变化对叶栅端区的主要旋涡发展过程影响显著。在原型方案中,壁面涡、尾缘脱落涡的演变过程对应着较高的流动损失,通道涡自身产生的损失较小,主要起到向远离端壁的方向输运低能流体的作用;在流向槽吸气方案中,壁面涡和尾缘脱落涡因端壁附面层径向迁移及角区分离受到抑制而被明显削弱;而来流附面层抽吸方案则最为有效地控制了通道涡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角扩压叶栅 附面层抽吸 二次流动 旋涡结构 流动损失 抽吸位置
下载PDF
五孔探针非对向测量法在风洞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钟兢军 宋彦萍 +1 位作者 芦文才 徐文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1-64,共4页
从五孔探针的校准和使用方法出发,讨论了在风洞自动测试系统中采用非对向测量方法的可行性,给出了各种校准曲线和气动参数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洞自动测试系统中采用非对向测量方法是提高测... 从五孔探针的校准和使用方法出发,讨论了在风洞自动测试系统中采用非对向测量方法的可行性,给出了各种校准曲线和气动参数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洞自动测试系统中采用非对向测量方法是提高测试速度、保证测试精度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孔探针 非对向测量法 风洞 测试系统
下载PDF
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燃烧学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曾令艳 王海明 +3 位作者 黄怡珉 姜宝成 宋彦萍 陈智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3-167,共5页
针对燃烧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概念难理解、现象直观性差和缺少前沿科学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了层流预混火焰、射流扩散火焰及水煤浆滴的实物实验;利用当前科研成果,开发了采用旋流、直流和W火焰煤粉燃烧... 针对燃烧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概念难理解、现象直观性差和缺少前沿科学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了层流预混火焰、射流扩散火焰及水煤浆滴的实物实验;利用当前科研成果,开发了采用旋流、直流和W火焰煤粉燃烧技术的火电站锅炉的虚拟仿真试验。在经济、环保和有限的学时内,保证实验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促进能源动力专业实验与学科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使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科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学 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