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宋运淳 刘立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82-288,共7页
本文对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中两个自交系的杂交F_1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供试材料G-显带的染色体上都具有两种类型的带纹,我们称A型带和B型带。A型带为沿染色体长轴分布,较细的,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不... 本文对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中两个自交系的杂交F_1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供试材料G-显带的染色体上都具有两种类型的带纹,我们称A型带和B型带。A型带为沿染色体长轴分布,较细的,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不同自交系的A型带带型基本相同,杂交F_1的A型带无明显的异型性。非同源染色体间带型各不相同,某些染色体具有易于识别,特征性较强的A型带标记。B型带一般为深染色的大带,位于染色体的近端区。同一自交系每两个同源染色体的B型带可以配对,不同自交系B型带带型互有不同。杂交F_1某些染色体上的B型带带型异型性明显。具异型性的染色体对中一成员的带型与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成员与另一亲本相似。比较对同一细胞先后作G-和C-显带处理的结果表明,B型带和C-带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染色体 G-带带型
下载PDF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7
2
作者 王曼玲 胡中立 +1 位作者 周明全 宋运淳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和昆虫质体中,由核基因编码,能与铜相结合的金属蛋白酶。它能分别催化单酚羟基和二羟基酚氧化为O-二酚和O-醌。植物多酚氧化酶是许多果蔬等农产品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同...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和昆虫质体中,由核基因编码,能与铜相结合的金属蛋白酶。它能分别催化单酚羟基和二羟基酚氧化为O-二酚和O-醌。植物多酚氧化酶是许多果蔬等农产品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同时它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抗病虫害、生长发育以及花色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多酚氧化酶在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及其生产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研究进展 植物 金属蛋白酶 分子遗传学 基因编码 酶促褐变 光合作用 抗病虫害 生长发育 生产应用 二羟基 酚羟基 农产品 细胞学 质体 昆虫 真菌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辨别芸薹属异源四倍体AA、BB、CC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宗芸 栗茂腾 +2 位作者 黄荣桂 伍晓明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 ,可以区分A、B基因组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上表现有38个信号 ,A、C基因组不能区分开来。以黑芥 (BB ,2n =16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与埃塞俄比亚芥 (BBCC ,2n =34)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16条染色体上显示明显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芸薹属中BB与AA和CC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大 ,而AA与CC基因组分化较小。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最强的信号多集中分布于着丝粒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芸薹属 异源四倍体 四倍体 AA BB CC 基因组分化
下载PDF
莲藕组织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曼玲 朱虹琳 +2 位作者 周明全 胡中立 宋运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477,共3页
莲藕组织富含多糖、脂质、酚类等物质,用一般的方法较难提取高质量的RNA。在改进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简单的CTAB-L iC l提取法,能快速提取高质量的莲藕组织总RNA,并且产率高、完整性好、纯度高,能进一步满足RT-PCR等分子... 莲藕组织富含多糖、脂质、酚类等物质,用一般的方法较难提取高质量的RNA。在改进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简单的CTAB-L iC l提取法,能快速提取高质量的莲藕组织总RNA,并且产率高、完整性好、纯度高,能进一步满足RT-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此外,该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富含多糖、脂质、酚类等物质的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组织 RNA 提取 多糖 酚类物质 组织总RNA 快速提取方法 莲藕 RT-PCR 生物学实验
下载PDF
药物诱导玉米孤雌生殖植株的倍性变异 被引量:21
5
作者 谷明光 杨太兴 +2 位作者 郭乐群 颜春洪 宋运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5期406-412,共7页
实验结果表明,孤雌生殖植株根尖体细胞以二倍体细胞最多,占68.9%,其次为非整倍体细胞,占28.7%,其他异倍体和单倍体细胞极少(2.4%)。Pa1植株可分为二倍体和混倍体两类,以二倍体细胞占绝对多数的混倍体植株最多... 实验结果表明,孤雌生殖植株根尖体细胞以二倍体细胞最多,占68.9%,其次为非整倍体细胞,占28.7%,其他异倍体和单倍体细胞极少(2.4%)。Pa1植株可分为二倍体和混倍体两类,以二倍体细胞占绝对多数的混倍体植株最多,为83.5%,这些植株生长发育和结实均正常。在花粉母细胞中正常二倍体频率比根尖体细胞明显提高,提高频率为35.3一59.6%,不同材料之间趋势一致。讨论了体细胞染色体变异的来源及其能否延续到生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孤雌生殖 倍性 变异
下载PDF
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被引量:16
6
作者 唐祈林 李晚忱 +4 位作者 宋运淳 荣廷昭 潘光堂 黄玉碧 曹墨菊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0-344,共5页
通过对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采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喷施低浓度赤霉素等提高可杂交性措施 ,选育出一个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在形态特性与普通玉米相似的种质 ,并对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 ,对玉米及其与四倍... 通过对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采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喷施低浓度赤霉素等提高可杂交性措施 ,选育出一个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在形态特性与普通玉米相似的种质 ,并对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 ,对玉米及其与四倍体多年生杂交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Multi colorGenomeinsituHybridization ,McGISH)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杂交后代F2 ×P1的许多表型性状已经回复到玉米的特征 ;F2 ×P1自交一代 (BC1F3 )染色体数目为 2 0 ,在原位杂交检测的植株中有 17条与玉米亲本显色相同 ,另外 3条染色体区别于玉米基因组 ,检出为红色荧光且形态上小于玉米染色体 ,表明其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染色体。可见 ,BC1F3 是玉米 四倍体多年生玉米异源代换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 异代换种质 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F_1减数分裂构型及不同构型的染色体来源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祈林 荣廷昭 +3 位作者 宋运淳 李晚忱 潘光堂 黄玉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3-476,T002,共5页
利用品红染色和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及其不同构型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平均为4.66I+5.00Ⅱ+5.12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单... 利用品红染色和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及其不同构型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平均为4.66I+5.00Ⅱ+5.12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单价体、二价体和三价体分别为绿、红和黄色荧光信号,表明单价体来源于玉米,三价体构型染色体来源于玉米和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同源染色体配对和二价体的染色体仅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玉蜀黍属A、B和C染色体组组成更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F1减数分裂 构型 染色体 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甘蓝与芸薹属5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宗芸 伍晓明 +1 位作者 王秀琴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19,F003,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 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莱(AABB,2n=...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 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莱(AABB,2n=36)、埃塞俄比亚芥(BBCC,2n=34)、甘蓝型油莱(AACC,2n=38)的中期染色体杂交,甘蓝、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不能区分A、C基因组。黑芥染色体上只有零星的弱小信号,埃塞俄比亚芥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18个明显的信号,可以区分出C、B基因组;芥菜型油菜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可以区分出A、B基因组。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甘蓝与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小,而甘蓝与黑芥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前者高;甘蓝与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间的亲缘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芸薹属 近缘物种 基因组 原位杂交
下载PDF
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的遗传分化及系统演化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伍晓明 许鲲 +3 位作者 王汉中 郑普英 陈碧云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HPLC法对 2 84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分析表明 ,新疆野生油菜依据种子中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可划分为 2类 ,91.2 %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 ,8.8%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 ,与黑芥和芥菜型油菜特征硫代葡... 利用HPLC法对 2 84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分析表明 ,新疆野生油菜依据种子中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可划分为 2类 ,91.2 %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 ,8.8%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 ,与黑芥和芥菜型油菜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一致。RAPD分析将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划分为 3簇 ,表明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距离 ,相对而言 ,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间的遗传距离较近 ,与黑芥的遗传距离较远。新疆野生油菜可依据RAPD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 4簇 ,其中第 1、2和 4簇主要由来源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组成 ,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 ,第 3簇为新疆巩留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 ,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野生油菜 野芥 黑芥 硫代葡萄糖甙 遗传分化 系统演化
下载PDF
应用AFLP技术检测莲藕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彭欲率 韩延闯 +4 位作者 汪岚 滕彩珠 周明全 胡中立 宋运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23-827,共5页
利用AFLP技术对12个莲藕品种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0对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应用于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72条带,其中64条为多态性标记,每个引物平均提供36个标记信息。由UPMG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12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聚类结... 利用AFLP技术对12个莲藕品种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0对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应用于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72条带,其中64条为多态性标记,每个引物平均提供36个标记信息。由UPMG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12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聚类结果与它们的系谱关系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技术 莲藕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大麦45S和5SrDNA定位及5SrDNA伸展纤维的FISH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丽娟 李立家 +2 位作者 覃瑞 熊怀阳 宋运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rDNA在大麦(HordeumvulgareL.)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确定分析,较强的45SrDNA信号共有2对,分别分布在大麦的第1染色体的短臂和第2染色体的长臂。而5SrDNA则只有1对杂交信号,位于第3染色体的长臂,但信号...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rDNA在大麦(HordeumvulgareL.)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确定分析,较强的45SrDNA信号共有2对,分别分布在大麦的第1染色体的短臂和第2染色体的长臂。而5SrDNA则只有1对杂交信号,位于第3染色体的长臂,但信号较弱。用伸展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ber-FISH)技术测定了5SrDNA在大麦的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计算出5SrDNA的拷贝数约为408~416。对大麦品种中rDNA位点数目的可变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RDNA FISH定位 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BACFISH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覃瑞 魏文辉 宋运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3,共4页
细菌人工染色体与荧光原位杂交合成技术(BACFISH)是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由于该技术较常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信号检出率高得多,近年来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运用该技术已将一些重要的功能基... 细菌人工染色体与荧光原位杂交合成技术(BACFISH)是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由于该技术较常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信号检出率高得多,近年来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运用该技术已将一些重要的功能基因定位到相应植物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基因组 原位杂交 基因定位 BAC-FISH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玲 宁顺斌 +1 位作者 宋运淳 吕应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11期1101-1107,共7页
The techniques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are widely adopted for analyzing the genetic make_up and RNA expression patterns of individual cells. There are four main criterions for evaluating this technique, includi... The techniques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are widely adopted for analyzing the genetic make_up and RNA expression patterns of individual cells. There are four main criterions for evaluating this technique, including detection sensitivity, resolution, capacity and specificit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a number of advances made over the last years in th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hese advances can be catagorized into several branches as follows: (1) Multicolor_FISH (mFISH), including conventional mFISH, combinatorial FISH, ratio labelling FISH, multicolor chromosome painting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2) Extended DNA fiber_FISH (EDF_FISH), including quantitative DNA fiber mapping (QDFM), molecular combing (MC) and dynamic molecular combing (DMC); (3) In situ PCR_based FISH; (4) Bacterial (or 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_FISH (BAC_FISH or YAC_FISH); (5) 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_FISH (TSA_FISH); (6) Polypeptide nucleic acid_FISH (PNA_FISH) and (7) padlock_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DNA纤维 分辨率
下载PDF
两个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n1连锁的RFLP标记的原位杂交定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立家 宋运淳 鄢慧民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以玉米黄早四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对与大斑病抗性基因Htn1紧密连锁的两侧2个RFLP标记UMC84和UMC30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UMC84和UMC30探针都同时与第8和第6染色体杂交,平均... 以玉米黄早四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对与大斑病抗性基因Htn1紧密连锁的两侧2个RFLP标记UMC84和UMC30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UMC84和UMC30探针都同时与第8和第6染色体杂交,平均信号检出率为14.7%。UMC84和UMC30在第8号染色体长臂上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8.26±1.97和37.92±3.48。在第6号染色体长臂上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3.58±3.28和34.96±2.13。这些结果说明UMC84和UMC30之间的物理距离相距很近,以此推断UMC84或UMC30的位置所在区域应该是Htn1所处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RFLP标记 Htn1 玉米 大斑病 抗性基因
下载PDF
莲藕品种DNA指纹图谱的绘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韩延闯 刁英 +4 位作者 周立 刘静宇 周明全 胡中立 宋运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193-196,共4页
采用RAPD技术对14个莲藕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用5个Operon引物和80个SBS的RAPD引物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来自SBS的RAPD-C13和RAPD-D15扩增出的8条多态性条带,绘制了14个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在该图谱中每个品种均有各自特异的DNA指纹。
关键词 DNA指纹 遗传多态性 莲藕 RAPD
下载PDF
盐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凋亡——植物抗盐的可能生理机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宁顺斌 宋运淳 +1 位作者 王玲 李霞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45-253,共9页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定条件的盐胁迫可导致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本文利用DNA Lad-dering、石蜡切片原位检测以及染色体涂片原位检测,从组织、细胞以及DNA等多个方面对盐胁迫下的玉米、水稻和烟草根尖细胞死亡作了研究,形态特别是生化方面...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定条件的盐胁迫可导致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本文利用DNA Lad-dering、石蜡切片原位检测以及染色体涂片原位检测,从组织、细胞以及DNA等多个方面对盐胁迫下的玉米、水稻和烟草根尖细胞死亡作了研究,形态特别是生化方面的证据表明盐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凋亡可能在植物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个物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本实验结果对盐胁迫下的植物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我们还对基于染色体制片和石蜡切片的原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我们认为,基于染色体制片的原位标记技术适合于定性和定量检测单个细胞的凋亡,具有一些石蜡切片所不可及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植物细胞调亡 植物抗盐 生理机制
下载PDF
玉米(ZeamaysL.)cdc2和prh1基因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物理定位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南 宋运淳 +1 位作者 毕学知 丁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71-277,共7页
首次报道了玉米两个低拷贝基因cdc2和prh1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供试探针为这两个基因的cDNA克隆cdc2ZmA和ZmPP1,其长度分别为1.3kb和1.7kb。结果表明,cdc2ZmA的信号分布在第4... 首次报道了玉米两个低拷贝基因cdc2和prh1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供试探针为这两个基因的cDNA克隆cdc2ZmA和ZmPP1,其长度分别为1.3kb和1.7kb。结果表明,cdc2ZmA的信号分布在第4、8和9染色体长臂,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57.87±2.68、28.42±1.45和88.16±3.28,检出率为10.07%.3.13%和8.33%。prh1ZmPP1的信号分布在第4、6和8染色体长臂,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53.62±1.17.60.77±2.90和17.10±1.61,检出率为12.07%.5.17%和6.47%。对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基因cdc2和prh1的物理位置与功能间的关系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dc2基因 prh1基因 染色体原位杂交 定位
下载PDF
Δ’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在水稻上的荧光原位杂交(英文)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舜武 李荣田 +3 位作者 章荣德 宋运淳 张忠明 张端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脯氨酸的积累与植物对干旱和盐胁迫的抗性有关。P5CS基因编码一个双功能酶 ,具有谷氨酸激酶和谷氨酸 -γ -半醛脱氨酶活性 ,催化脯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前 2步反应。它是脯氨酸合成的限制因子。用生物素标记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以蛾豆 (Vig... 脯氨酸的积累与植物对干旱和盐胁迫的抗性有关。P5CS基因编码一个双功能酶 ,具有谷氨酸激酶和谷氨酸 -γ -半醛脱氨酶活性 ,催化脯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前 2步反应。它是脯氨酸合成的限制因子。用生物素标记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以蛾豆 (Vignaaconitifolia)中克隆到的P5CS基因作探针对水稻进行物理作图。该探针定位于水稻第 9染色体的短臂近端点处 ,信号点距着丝粒的相对距离为 ( 5 1 .79± 1 .2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荧光原位杂交 P5CS基因 脯氨酸 △'-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
下载PDF
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凋亡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宁顺斌 宋运淳 +1 位作者 王玲 刘立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7期693-696,共4页
同时应用DNALaddering、DNAGelBlot以及基于染色体涂片的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从染色体、细胞核和DNA不同水平对细胞毒素类药物放线菌D、放线菌酮和秋水仙碱诱导的玉米 (ZeamaysL .)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作了检测。结果表明 :同动物中一... 同时应用DNALaddering、DNAGelBlot以及基于染色体涂片的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从染色体、细胞核和DNA不同水平对细胞毒素类药物放线菌D、放线菌酮和秋水仙碱诱导的玉米 (ZeamaysL .)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作了检测。结果表明 :同动物中一样 ,这些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也具有DNALadder、染色质和细胞核浓缩等典型的凋亡特征 ,说明这些细胞毒素类药物能够诱导植物体内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植物 细胞毒素类药物 DNALadder
下载PDF
The 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s Along Chromosomes in Plants Revealed by 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被引量:4
20
作者 佘朝文 刘静宇 +2 位作者 刁英 胡中立 宋运淳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7-448,共12页
The 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s along chromosom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plant genomes. Using a modifie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pro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s along chromosom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plant genomes. Using a modifie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procedur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ith genomic DNA to their own chromosomes (called 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self-GISH) was carried out in six selected plant species with different genome size and amount of repetitive DN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fluorescent labeled probe DNA was observed on the chromosomes of all the species that were tested. The signal patterns varied among species and were related to the genome size. The chromosomes of the small Arabidopsis genome were labeled almost only in the pericentromeric regions and the 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s (NORs). The signals in the relatively small genomes, rice, sorghum, and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 were dispersed along the chromosome lengths, with a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in the pericentromeric or proximal regions and some heterochromatic arms. All chromosomes of the large genomes, maize and barley, were densely labeled with strongly labeled regions and weakly labeled or unlabeled regions being arranged alternatively throughout the lengths. In addition, enhanced signal bands were shown in all pericentromeres and the NORs in B. oleracea var. capitata, and in all pericentromeric regions and certain intercalary sites in barley. The enhanced signal band pattern in barley was found consistent with the N-banding pattern of this species. The GISH with self-genomic DNA was compared with FISH with Cot-1 DNA in rice, and their signal patterns are found to be basically consistent.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lf-GISH signals actually reflected the hybridization of genomic repetitive DNAs to the chromosomes, thus the self-GISH technique would be useful for revea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s where repetitive DNAs concentrate along chromosomes and some chromatin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with repetitive DNAs in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self-GISH) plant genome repetitive DNA chromatin differentiation genome organ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