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 被引量:20
1
作者 宋进华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栓 溶栓
下载PDF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进华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汪涛 马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肺癌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与核素靶向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宋进华 刘璐 谭天秩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3年第6期241-244,共4页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处于实验或临床初步应用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自杀基因治疗等方法,而将基因治疗与放射性核素相结合的基因靶向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处于实验或临床初步应用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自杀基因治疗等方法,而将基因治疗与放射性核素相结合的基因靶向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法具有放射性核素与自杀基因对肿瘤细胞的双重杀灭作用,为肿瘤基因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在这一领域进一步研究必将加快基因靶向治疗向临床应用迈进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基因治疗 核素靶向治疗 反义寡核苷酸 自杀基因
下载PDF
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宋进华 楼文胜 +5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汪涛 顾建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第1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恶性肿瘤导致上腔静脉阻塞患者36例,经患侧肘静脉造影明确诊断,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结果 36例...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恶性肿瘤导致上腔静脉阻塞患者36例,经患侧肘静脉造影明确诊断,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结果 36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8枚,2例术后支架再次闭塞,分别再次植入支架1枚后血管再次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缓解迅速有效、并发症较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放射治疗 支架植入
下载PDF
D-二聚体监测在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5
作者 赵伯翔 顾建平 +6 位作者 陈国平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宋进华 苏浩波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CDT,B组)40例和顺行性溶栓组(C组)20例。为防止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B、C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药物均采用尿激酶,总量均为50万u/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开始2、4、6、8 d,治疗结束时)的D-二聚体值,同时计算各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及血栓清除率,采用统计学方法评判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及D-二聚体与血栓溶解体积、血栓清除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前的D-二聚体均值分别为(0.83±0.21)μg/ml、(0.83±0.28)μg/ml、(0.82±0.20)μg/ml,治疗后分别为(0.30±0.98)μg/ml、(0.31±0.12)μg/ml、(0.33±0.11)μg/ml,与正常临界值(0.5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栓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全程看,D-二聚体值与血栓清除率无相关性(Pearson系数=0.028,P=0.538)。B、C组第2天的D-二聚体峰值与对应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呈直线相关关系(R2=0.970,P=0.000)。B、C组D-二聚体峰值与治疗结束后血栓清除率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0.547,R2=0.299,P=0.000)。B、C组在治疗第8天前有24例(40%)D-二聚体值已降至正常值范围,结合造影图像比较,其中5例在治疗第8天前血栓清除率已达100%,其余19例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较前(D-二聚体值降至正常值时所对应的血栓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在第8天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的36例(60%),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继续增加。结论 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再发血栓形成,对治疗效果起到预测作用,同时能为停止溶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抗凝 置管 溶栓 D-二聚体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长期留置并发症CT随访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伯翔 顾建平 +8 位作者 何旭 宋进华 苏浩波 楼文胜 陈亮 陈国平 施万印 汪涛 黄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44-948,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CT 随访观察63例IVCF留置1~15年、平均(4.68±3.18)年患者(Aegisy 滤器12例,OptEase滤器19例,TrapEase 滤器11例,Simon- Nitinol 滤器13例,VenaTech 滤器8例...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CT 随访观察63例IVCF留置1~15年、平均(4.68±3.18)年患者(Aegisy 滤器12例,OptEase滤器19例,TrapEase 滤器11例,Simon- Nitinol 滤器13例,VenaTech 滤器8例)滤器相关并发症,包括滤器断裂、下腔静脉穿孔、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复发及症状性肺栓塞(PE)再发。根据Durack分级标准,将下腔静脉穿孔分为0~Ⅳ级。记录IVCF置入后是否接受规范性抗凝治疗。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经CT随访131次,每例患者随访1~5次,平均2.08次。结果显示,IVCF断裂6例(6/63,9.52%),含OptEase 2例(2/19,10.53%),TrapEase 4例(4/11,36.36%);Ⅰ级以上下腔静脉穿孔22例(22/63,34.92%),含Aegisy 1例(1/12,8.33%),OptEase 2例(2/19,10.53%),VenaTech 4例(4/8,50%),TrapEase 3例(3/11,27.27%),Simon- Nitinol 12例(12/13,92.31%),Simon- Nitinol滤器穿孔发生率高于其它4款滤器(P<0.05);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5例(5/63,7.94%),含OptEase 1例(1/19,5.26%),TrapEase1例(1/11,9.09%),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DVT复发8例(8/63,12.70%),含OptEase 3例(3/19,15.79%),TrapEase 1例(1/11,9.09%),VenaTech 1例(1/8,12.50%),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规范性抗凝患者DVT复发发生率低于未规范抗凝患者(P=0.044);再发症状性PE 1例(1/63,1.59%),为置入Aegisy(1/12,8.33%)且未规范抗凝治疗患者。结论 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并不少见,尤其是下腔静脉穿孔及DVT复发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未取出IVCF的CT随访观察,尽早发现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同时重视IVCF置入后规范性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滤器 并发症 CT 随访
下载PDF
两种顺行置管方式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苏浩波 顾建平 +5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患肢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A组(21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B组(25例)。对两组患者总体...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患肢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A组(21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B组(25例)。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静脉通畅度、患肢消肿率、穿刺置管消耗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总体有效率A组95.2%;B组96.0%;消肿率A组(86.6±20.0)%,B组(85.7±14.6)%;静脉通畅度A组(57.9±19.4)%,B组(57.7±19.3)%。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消耗时间少于B组(P<0.05),大隐静脉穿刺难度低于腘静脉。大隐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静脉置管(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大隐静脉 胭静脉 置管溶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27
8
作者 苏浩波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8-952,共5页
目的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目的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裸支架 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介入治疗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1
9
作者 顾建平 何旭 +4 位作者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陈国平 宋进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静脉及股...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支架植入术。根据病程、症状及造影表现,每例选择2~6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6个月~3年。结果:治疗疗效为:优170例(29.5%),良269例(46.7%),中126例(21.9%),差11例(1.9%)。平均住院天数为9.5天。89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其疗效判断为优34例(38.2%),良45例(50.6%),中4例(4.5%),差6例(6.7%)。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肢 介入治疗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与单侧下肢肿胀 被引量:29
10
作者 楼文胜 顾建平 +4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单侧下肢肿胀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左下肢肿胀者32例,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髂静脉受压,所有32例均以左股静脉为穿刺入路,以10或12mm直径的球囊对髂静脉受压或闭塞段行预扩张,然后置入直径...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单侧下肢肿胀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左下肢肿胀者32例,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髂静脉受压,所有32例均以左股静脉为穿刺入路,以10或12mm直径的球囊对髂静脉受压或闭塞段行预扩张,然后置入直径为10~16mm的自膨式支架。所有病例术后口服抗凝药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左下肢肿胀均于术后2d内逐渐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资料显示支架通畅率为100%,无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早期发现和治疗髂静脉受压能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临床异同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夏彩凤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鉴别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7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DSA表现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52例)和动脉血栓形成组(2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 目的探讨鉴别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因素的异同点。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7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DSA表现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52例)和动脉血栓形成组(2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病时间、梗阻部位、发病肢体性质、临床表现、缺血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动脉栓塞部位好发于髂股动脉(χ2=5.44,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部位(P=0.02)。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4.15,P<0.05)和运动障碍(χ2=9.42,P<0.05)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对侧动脉搏动相对正常(χ2=18.10,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10.01,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9.11,P<0.05),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5.44,P<0.05)。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合并糖尿病(χ2=12.37,P<0.05)、高血压(χ2=7.96,P<0.05)及吸烟(χ2=8.18,P<0.05)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者(χ2=14.00,P<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4.24,P<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有助于鉴别两者的临床因素包括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对侧动脉搏动情况),梗阻的部位,既往有无间歇性跛行及栓塞史,缺血程度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肢体缺血 下肢 动脉栓塞 动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置管溶栓治疗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及继发血栓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霜 楼文胜 +9 位作者 顾建平 苏浩波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施万印 宋进华 汪涛 赵伯翔 黄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DVT合并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使用肝素治疗DVT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范围扩大,立即...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DVT合并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使用肝素治疗DVT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范围扩大,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阿替普酶置管溶栓治疗。结果对6例HIT患者行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溶栓综合介入治疗均有效,4例下肢肿胀完全消失,2例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6例患者DVT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急性DVT接受肝素治疗后高度怀疑HIT者,应立即停用肝素,改用阿加曲班等替代抗凝药物,对于血栓范围扩大而尿激酶溶栓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改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介入治疗 阿加曲班 阿替普酶
下载PDF
介入法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旭 顾建平 +5 位作者 楼文胜 汪涛 苏浩波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法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局麻下介入穿刺插管方法,对24例患者共计30条肢体曲张静脉进行膝上段大隐静脉腔内闭合治疗,射频导管将血管壁加热至85℃使血管腔闭合。结果30条肢体静脉曲... 目的探讨介入法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局麻下介入穿刺插管方法,对24例患者共计30条肢体曲张静脉进行膝上段大隐静脉腔内闭合治疗,射频导管将血管壁加热至85℃使血管腔闭合。结果30条肢体静脉曲张均成功完成腔内闭合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每条肢体血管闭合治疗时间17.8min,平均住院时间4.9d。随访1周~9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活动后酸痛、肿胀、乏力感明显减轻或消失;46.7%(14/30)小腿部明显迂曲扩张的静脉消失,53.3%(16/30)患者腿部曲张的浅静脉明显减少。8例患者小腿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症状减轻,3例静脉性溃疡愈合。术后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复查,83.3%(25/30)大隐静脉主干闭塞,16.7%(5/30)血管内径减小,血流减慢。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皮下血肿、感染、麻醉意外等并发症。结论腔内射频闭合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腿部无瘢痕残留等优点,是一种可部分替代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静脉内闭合 下肢 静脉曲张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外周动脉瘤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亮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外周动脉瘤(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7例)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之后于病变部位放置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12例成功进行外周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外周动脉瘤(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7例)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之后于病变部位放置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12例成功进行外周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11例动脉瘤腔完全封闭隔绝,1例动脉瘤治疗后有内漏,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即刻造影示置入覆膜支架远端动脉均血流通畅。随访观察3~36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3个月后发生覆膜支架腔内闭塞。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外周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瘤 覆膜支架 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国平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2-786,共5页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对其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植入;4例患者股深动脉开口处狭窄,作为膝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流入道,对其行PTA;1例患者髂动脉和股总动脉及股深动脉均进行了PTA。结果 5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皮温明显升高,其中2例足趾溃疡渗液分别于术后3 d和10 d周时转为干性,术后3个月随访时溃疡完全愈合。3例表现为术前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术后疼痛偶有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即可缓解。1例足趾坏疽术后2个月时自动脱落,未经外科干预。2例因下肢缺血严重,肢体坏死行外科膝上截肢术,创面1个月愈合。6个月时2例失访,随访期间5例有间歇性跛行。术后踝肱指数(ABI)(0.71±0.21)与治疗前(0.32±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是可供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能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深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改良法与传统法下肢静脉造影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国平 顾建平 +4 位作者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对比使用静脉留置针经皮穿刺大隐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术(改良法),与静脉头皮针经皮穿刺足背浅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术(传统法)对下肢静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0例(34条患肢)先后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并比较两者检查结... 目的对比使用静脉留置针经皮穿刺大隐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术(改良法),与静脉头皮针经皮穿刺足背浅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术(传统法)对下肢静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0例(34条患肢)先后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并比较两者检查结果。结果改良法对髂总静脉、隐股静脉瓣膜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的显示率为100%,100%和91.18%;传统法分别为32.35%、73.53%和64.71%。在下肢浅静脉曲张和慢性肿胀患者中改良法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不全的例数分别为14,25和21;传统法分别为3,14和12。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法下肢静脉造影术对发现是否存在髂静脉受压及对隐股静脉瓣膜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的判断比传统法具有优势,是对传统法静脉造影很好的补充,可部分替代经皮穿刺股静脉造影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造影术 下肢 静脉病变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危险因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霜 楼文胜 +8 位作者 顾建平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施万印 宋进华 汪涛 赵伯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334例临床确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n=86)和中老年组(≥45岁,n=248),比较两组肥胖、吸烟、DVT家族史、DVT病...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334例临床确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n=86)和中老年组(≥45岁,n=248),比较两组肥胖、吸烟、DVT家族史、DVT病史、恶性肿瘤、静脉曲张、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药、慢性肾功能不全、妊娠/产后、骨折、手术、外伤、长期制动等发病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DVT获得性危险因素依次为妊娠/产后(29.1%)、肥胖(10.5%)、手术(9.3%)、口服避孕药(8.1%),中老年组依次为骨折(20.6%)、恶性肿瘤(17.3%)、肥胖(13.3%)、手术(12.9%);两组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骨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致病获得性因素存在年龄差异,青年人以妊娠/产后、肥胖等因素居多,中老年人以骨折、恶性肿瘤因素居多,临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青年 中老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腔内射频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涛 何旭 +5 位作者 顾建平 楼文胜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患者、30条下肢静脉曲张在DSA及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大隐静脉,通过射频导管发出热能作用于静脉壁,行大隐静脉闭合治疗。结果24例患者、30条下肢大隐静脉射频闭合治... 目的探讨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患者、30条下肢静脉曲张在DSA及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大隐静脉,通过射频导管发出热能作用于静脉壁,行大隐静脉闭合治疗。结果24例患者、30条下肢大隐静脉射频闭合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烧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每条肢体血管闭合时间17.8min,平均住院时间4.9天。术后随访1周~9个月,46.7%(14/30)下肢曲张静脉消失,53.3%(16/30)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术后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复查,83.3%(25/30)大隐静脉主干闭塞,16.7%(5/30)大隐静脉管腔变窄,血流缓慢。未见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静脉内闭合 下肢 静脉曲张
下载PDF
介入法犬股骨头坏死模型制作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坤 顾建平 +7 位作者 苏浩波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毛存南 宋进华 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应用介入方法建立犬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9只成年杂种犬全麻后,分别通过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超选一侧股骨头供血动脉行平阳霉素灌注及明胶海绵栓塞处理,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对侧股骨头作对照。模型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 目的应用介入方法建立犬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9只成年杂种犬全麻后,分别通过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超选一侧股骨头供血动脉行平阳霉素灌注及明胶海绵栓塞处理,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对侧股骨头作对照。模型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于栓塞术后2、4、6周处死。所有犬均于栓塞术前及术后每周行双侧髋关节MRI扫描,栓塞术前、术后即刻、处死前行双侧股骨头供血动脉DSA造影检查,最后一次造影结束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标本送病理学观察。结果9只犬均造模成功,术后所有栓塞动脉造影复查均未见再通。造模侧股骨头在术后2周出现早期病理学改变,术后4周MRI显示股骨头坏死异常信号,病理切片出现不同程度骨细胞及骨小梁坏死,术后6周病理切片可见坏死后增生及修复反应。结论本法能成功制作出犬股骨头坏死模型,具有创伤小、造模方法简单、成模时间短、动物死亡率低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造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血管内介入
下载PDF
髂-股动脉阻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及临床疗效随访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国平 顾建平 +4 位作者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2-246,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和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52例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对其临床症状(按Fontaine分型和踝/肱指数)的变化进行随访。结...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和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52例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对其临床症状(按Fontaine分型和踝/肱指数)的变化进行随访。结果52例共计112支病变血管,74支进行PTA及支架置入术,24支仅行PTA,14支未行处理,共置入87枚支架,支架均成功置入于髂/股动脉内,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随访1—24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例数分别是21、22和2例,5例无变化,1例下降1级(1例因1周后行膝下截肢术,不计入临床症状的随访);踝/肱指数术前为0.57±0.14,术后1、6、12和24个月分别为0.91±0.21、0.90±0.04、0.87±0.08和0.86±0.1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