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古海峡通道海流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
作者 宣基亮 黄大吉 章本照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共10页
运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gcm模式、模式嵌套技术和高分辨率网格(水平方向为1°/48×1°/48,垂向为22层),模拟了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状况。流场不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海底地形对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影... 运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gcm模式、模式嵌套技术和高分辨率网格(水平方向为1°/48×1°/48,垂向为22层),模拟了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状况。流场不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海底地形对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影响显著;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垂向流动可分为3层,每层均存在流速核心;400m以浅的上层海流从太平洋流入到东海,平均流速约为10cm/s,流速核心位于160m附近;400~1000m的中层海流从东海流出到太平洋,平均流速约为2cm/s,流速核心位于650m附近;1000m以下的深层海流从太平洋流入到东海,平均流速约为1cm/s,流速核心位于1200m附近。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秋末冬初流动较强,夏季流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gcm 宫古海峡 海流 高分辨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数据同化在浅海温度同步性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宣基亮 黄大吉 +4 位作者 周锋 朱小华 樊孝鹏 倪晓波 邢传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6,共10页
建立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四维同化系统,解决了温度调查资料中存在的同步性问题。为了检验同化方法和模式程序的正确性,以及讨论同步性误差的校正效果,从同化结果与锚系调查数据、同化结果与遥感数据、比对断面均方根误差和海表平均温度... 建立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四维同化系统,解决了温度调查资料中存在的同步性问题。为了检验同化方法和模式程序的正确性,以及讨论同步性误差的校正效果,从同化结果与锚系调查数据、同化结果与遥感数据、比对断面均方根误差和海表平均温度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同化结果与锚系调查数据对比显示,改进参数的NMC方法(来自美国国家气象中心)能够适用于长江口外海域中的温度四维同化,同化温度结果与锚系调查数据在变化趋势上一致,在数值上最大差异不超过0.4℃;2)同化结果与遥感数据对比显示,同化结果能够将调查资料推演到完整的时空范围,并具有较好的变化趋势和精度;3)根据比对断面均方根误差分析,调查资料中两个比对断面温度间的均方差误差为3.8℃,而同化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均方根误差低于0.6℃,说明同化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调查资料中的同步性误差;4)海表平均温度分析显示,同化结果能够避免调查不同步引起的各种温度斑块,并且其温度分布和锋面结构能够更如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同化 浅海调查 长江口邻近海域 同步性
下载PDF
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 被引量:20
3
作者 周锋 黄大吉 +3 位作者 倪晓波 宣基亮 张经 竺可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728-4740,共13页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研究再次发现该海域存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2处低氧水体、且2处低氧水体具有不同的季节演替和年际变化特征:长江口附近海域低氧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覆盖的面积大,低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浙江沿海低氧水体面积较小、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6—10月份);2处水体低氧现象的年际变化均很显著。长江口毗邻海域的多种水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水团消长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与该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关联。季节性跃层的成长是近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水团迁移和消长过程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动是导致低氧区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物理因素。针对2006年与1999年夏季长江口低氧区的显著变化给出观测证据,提出该时期内长江口的水团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低氧核心区的位置偏北的主要动力原因。2006年和1999年夏季长江口附近低氧水体的年际变化与同时期叶绿素高浓度区的位置变动是一致的,也为此期间水团消长情况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层化 水团 低氧
下载PDF
1999年与2006年间夏季长江冲淡水变化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锋 宣基亮 +1 位作者 倪晓波 黄大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2,共12页
根据径流量,1999年和2006年夏季的长江分别处于显著洪季和旱季。此期间的月平均风向也有显著区别。根据同期的海洋现场观测: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同期的长江口以东、以南毗邻水域表层盐度显著较高,而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则相对偏低;长江... 根据径流量,1999年和2006年夏季的长江分别处于显著洪季和旱季。此期间的月平均风向也有显著区别。根据同期的海洋现场观测: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同期的长江口以东、以南毗邻水域表层盐度显著较高,而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则相对偏低;长江口附近海域的底层盐度有所偏高,但在浙江中南部沿海底层盐度则相对偏低。利用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s数值模式,对1999年和2006年实际的径流量、风场和黑潮及其分支变化等3个因素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试验和对比。对比试验表明: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夏季长江流量大幅度减小是长江口毗邻海域表层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风场是导致长江冲淡水相对偏北,并使长江口北部出现表层盐度负异常的主要因素;黑潮及其分支在东海北部入侵相对增强、在东海南部入侵相对减弱,使长江口南部表层盐度正异常海域扩大,并促使长江淡水向江口北部扩散增强、而向东部扩散减弱。长江口毗邻海域环流和水团的变化可能对夏季低氧区位置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冲淡水 夏季 变化 动力 低氧区
下载PDF
东海陆架典型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宗广 吴莹 +3 位作者 胡俊 朱卓毅 赵苑 宣基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3-569,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现场调查对东海典型PN断面(文中为C断面)的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PAA)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叶绿素a(Chla)、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现场调查对东海典型PN断面(文中为C断面)的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PAA)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叶绿素a(Chla)、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受咸淡水混合和生物现场生产双重作用影响,POC、PON以及PAA的总浓度均达到了极大值,其中,受再悬浮作用影响,底层水体中的有机物呈现高度降解的状态;近岸水华区域的颗粒态氨基酸则更多来源于现场生产,而且POC/Chla质量比值与降解因子DI值的负相关特征表明冲淡水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现场生产力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比重逐渐增大,悬浮颗粒物也变得越来越新鲜。值得关注的是,一些D型氨基酸[如D型天冬氨酸(D-Asp),D型丙氨酸(D-Ala)]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暗示颗粒态氨基酸在受到物理水团和生物现场生产作用控制的同时,还受控于微微型浮游生物以及异养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颗粒态氨基酸 稳定同位素 异养细菌 黑潮 东海陆架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三门湾沿海声层析潮流观测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泽南 朱小华 +9 位作者 张传正 樊孝鹏 廖光洪 宣基亮 龙钰 马云龙 赵瑞祥 贺治国 张涛 章向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42-1753,共12页
2009年9月6日至9日在三门湾进行了沿海声层析(Coastal Acoustic Tomography,CAT)潮流观测实验.实验由7台沿海声层析仪组网进行,并分别由渔船定点抛锚于7个站位.实验期间,还进行了定点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观测.通过... 2009年9月6日至9日在三门湾进行了沿海声层析(Coastal Acoustic Tomography,CAT)潮流观测实验.实验由7台沿海声层析仪组网进行,并分别由渔船定点抛锚于7个站位.实验期间,还进行了定点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观测.通过建立逆模式对声传播时间差进行解析,引入权重因子,用L-curve法确定阻尼因子的最佳值,继而根据阻尼最小二乘法得到流速的最佳解.根据逆模式得到的流速分布可知该海区的潮流以半日潮(M2)为主,M2潮流椭圆呈东南-西北走向,潮流基本都是顺着水道,即涨潮为西北流向,退潮为东南流向.西北向与东南向最大流速分别为1.03m·s-1和1.09m·s-1.实验期间该区域的余流是从湾外流入湾内,平均流速约为0.05m·s-1.CAT与定点ADCP流速的东分量和北分量的均方差均小于0.18m·s-1.这样大面积的潮流和余流水平分布的同步观测,用传统观测手段很难实现.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沿海声层析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流方法对强潮海区进行大面积潮流观测,可在我国沿海的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声层析 潮流分布 三门湾 逆方法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潮汐和潮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定勇 宣基亮 +3 位作者 黄大吉 周锋 张涛 倪晓波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0,共9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具有显著的强潮特征,除近岸海域外,离岸海域缺乏长期实测的潮汐潮流资料。本文分析了长时间序列的水位观测资料,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的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近岸海域浅水分潮显著;M_(2)分潮是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振幅具... 长江口邻近海域具有显著的强潮特征,除近岸海域外,离岸海域缺乏长期实测的潮汐潮流资料。本文分析了长时间序列的水位观测资料,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的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近岸海域浅水分潮显著;M_(2)分潮是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振幅具有从东面开阔海域向西面杭州湾口浅水海域或岛群增加的趋势。剖面海流观测资料表明本海域的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流,M_(2)分潮流是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流,以旋转潮流为主;长江口门南侧两站为逆时针旋转,口门以东站位均为顺时针旋转。潮流的垂直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M_(2)分潮流的椭圆率多为负值,潮流的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到达时间都随深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流 垂向结构 长江口
下载PDF
台风右侧暖涡对台风“鲇鱼”的响应
8
作者 李晟 宣基亮 黄大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分析了台风右侧暖涡对2010年南海台风“鲇鱼”的响应,发现了意料之外的暖涡增强和海水下沉现象。台风“鲇鱼”过境期间,暖涡海面高度距平(SLA)最大值从30 cm增加至36 cm、半径从78 km增大至116 km、涡动能从166 m^(2)s... 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分析了台风右侧暖涡对2010年南海台风“鲇鱼”的响应,发现了意料之外的暖涡增强和海水下沉现象。台风“鲇鱼”过境期间,暖涡海面高度距平(SLA)最大值从30 cm增加至36 cm、半径从78 km增大至116 km、涡动能从166 m^(2)s^(2)增加至303 m^(2)s^(2)、振幅从3 cm增大至9 cm,台风右侧暖涡边缘的Argo站位处温跃层海水下沉20~40 m。为此,诊断分析了台风风应力旋度对暖涡的单独作用,结果显示暖涡及暖涡边缘的Argo站位处总体受正风应力旋度作用,正风应力旋度将使暖涡减弱、温跃层抬升,与观测到的暖涡增强和海水下沉结果不符。而基于实际海面流场的诊断分析表明,台风“鲇鱼”过境期间台风路径下方的海水辐散,路径右侧暖涡区域海水辐聚,暖涡SLA最大值、涡旋振幅均与辐聚强度呈正相关,Argo站位处海水下沉29 m,都与观测结果相符。个例分析研究表明,位于台风路径外围的中尺度涡对台风的响应不仅受风应力旋度的作用,还受海洋背景环境条件的调制,存在着需要深入研究的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暖涡 增强 风应力 辐聚
下载PDF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其彪 孙军 +1 位作者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66-2379,共14页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低氧区 东海
下载PDF
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其良 黄大吉 宣基亮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区域I和区域III的潮余流较强,前者流速为0.6~2.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西南;后者流速为0.5~1.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东北。区域II的潮余流较弱,均小于0.6cm/s,方向自岸向海逆时针旋转,离岸较近区域方向指向西南,离岸较远区域方向指向东北。结合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和海底地形进行分析,发现潮余流与地形β效应(d/dx)(1/H)成正比,这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海底地形对潮流的整流机制相符合,表明浙闽沿岸海域陡峭的海底地形对潮流有明显的整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潮余流 地形β效应 浙闽沿岸
下载PDF
桑沟湾邻近海域岬角潮余流涡对及其产生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炜 宣基亮 黄大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0,共11页
桑沟湾邻近海域潮余流对该海域物质输运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观测资料不足的限制,该海域潮余流的整体分布状况尚不明确。本文利用22套锚系海流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了桑沟湾邻近海域潮余流的整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产生... 桑沟湾邻近海域潮余流对该海域物质输运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观测资料不足的限制,该海域潮余流的整体分布状况尚不明确。本文利用22套锚系海流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了桑沟湾邻近海域潮余流的整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产生机理。桑沟湾内潮余流总体上较弱,其邻近海域的潮余流在3个岬角(俚岛,寻山和楮山)附近呈现出显著的潮余流涡对结构,每个岬角的北面存在气旋式潮余流涡,南面存在反气旋式潮余流涡。无论是流速大小还是涡覆盖范围,俚岛和楮山外海潮余流涡对均大于寻山外海的涡对。动力诊断分析表明,岬角附近3对潮余流涡的主要形成机制都是由侧边界摩擦引起的水平剪切作用,底摩擦应力旋度的作用只影响俚岛附近的潮余流涡对,位势涡度守恒的作用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潮余流 长期海流观测 涡度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洋调查船绞车遥控装置设计
12
作者 邬宾杰 张涛 +4 位作者 张登 倪晓波 丁睿彬 宣基亮 张艺蔚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2-177,共6页
海洋调查船绞车是海洋调查作业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设备,然而操作人员只能在操作室内控制绞车运行,难以直接观察到绞车的运行情况。该文基于STM32单片机和无线数传模块设计了绞车手柄遥控装置,操作人员可以在30m范围内控制绞车手柄的摆动角... 海洋调查船绞车是海洋调查作业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设备,然而操作人员只能在操作室内控制绞车运行,难以直接观察到绞车的运行情况。该文基于STM32单片机和无线数传模块设计了绞车手柄遥控装置,操作人员可以在30m范围内控制绞车手柄的摆动角度,可在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绞车运行情况。使用模糊PID控制方法控制手柄操作装置,能克服一定的非线性问题和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该遥控装置可以使手柄摆动角度精确地跟踪设定值,系统稳定可靠。该装置增加了作业的灵活性和效率,可为今后各种机械设备的手柄遥控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调查船 绞车 遥控装置 模糊PID控制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icoplankton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苑 赵丽 +4 位作者 肖天 赵三军 宣基亮 李超伦 宁修仁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Seven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April, September, October, December 2006 and March, May, August 2007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ynechococcus, picoeukaryotes and... Seven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April, September, October, December 2006 and March, May, August 2007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ynechococcus, picoeukaryotes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re quantified using flow cytometry. Synechococcus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re most abundant from late spring to autumn, while picoeukaryotes concentration is high in spring. Synechococcus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concentrated high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Yellow Sea in spring and autumn, while picoeukaryotes distributed evenly over the whole study area except for a small frontal zone in the coastal area on the west (in spring) and central Yellow Sea (in autumn). Under mixing condition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picoplankton groups showed a well-mixed pattern. Upon a well-established stratification, the maximum abundance of picoplankton occurred above the mixed layer depth (-30 m). Cell sizes of Synechococcus and picoeukaryotes were estimated by converting forward scatter signals (FSC) from cytometry analysis to cell diameter, showing the results of 0.65-0.82 um for Synechococcus and 0.85-1.08 um for picoeukaryotes. The average integrated carbon biomasses ranged 15.26-312.62 mgC/m2 for Synechococcus, 18.54-51.57 mgC/m2 for picoeukaryotes, and 402.63-818.46 mgC/m2 for heterotrophic bacteria. The distribution of Synechococcus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was temperature dependent, and picoplankton presence was poor in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ECHOCOCCUS PICOEUKARYOTES heterotroph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下载PDF
东海冬季穿刺锋面的特征和机理分析
14
作者 叶鹏 黄大吉 +1 位作者 宣基亮 贺双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38-3552,共15页
穿刺锋面是东海陆源物质跨陆架输运的重要方式.文章用长时间遥感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浙闽沿岸穿刺锋面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区域,并探讨其演变过程和机理.1998~2022年(25年)的卫星遥感叶绿素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浙闽沿... 穿刺锋面是东海陆源物质跨陆架输运的重要方式.文章用长时间遥感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浙闽沿岸穿刺锋面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区域,并探讨其演变过程和机理.1998~2022年(25年)的卫星遥感叶绿素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浙闽沿岸,穿刺锋面最可能出现时间为冬季,区域在27°N附近,其中1月、2月和3月在27°N附近穿刺锋面的出现频率分别约为47%、65%和64%.拉格朗日溯源示踪实验表明,冬季27°N附近穿刺水体来源于3个不同区域:穿刺核心水体源自浙闽沿岸,穿刺锋面北侧边缘水体源自台湾岛北部,而穿刺锋面南侧边缘水体源自台湾海峡中部.机理分析表明,穿刺核心低盐水体的演变过程主要由以下3个阶段相继组成.首先,在强东北风驱动的浙闽沿岸流的作用下,近岸冲淡水平行于岸线向西南运动,并在台湾海峡西部堆积;其次,在东北风松弛阶段,东北向的台湾海峡流增强,堆积在台湾海峡西部的近岸冲淡水整体向东北移动;最后,当东北向移动的近岸冲淡水与黑潮西侧分支相接时,近岸冲淡水被迅速向东拉伸,最终形成显著的穿刺锋面.由于天气尺度东北风和黑潮入侵台湾东北陆架是冬季该区域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冬季27°N附近出现天气尺度的穿刺锋面也是该区域普遍存在的重要海洋现象,其在东海陆源物质跨陆架输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锋面 遥感叶绿素 数值溯源示踪 天气尺度变化 黑潮西侧分支
原文传递
夏季浙闽沿岸穿刺锋面生消演变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鹏 宣基亮 黄大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4-648,共15页
利用地球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叶绿素a数据,捕捉到浙闽沿岸穿刺锋面一次生消演变的全过程,描述了其时空逐日演变特征,探讨了风场和环流在其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根据穿刺锋面入侵程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将穿刺锋面生消演变过程分为发育、成... 利用地球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叶绿素a数据,捕捉到浙闽沿岸穿刺锋面一次生消演变的全过程,描述了其时空逐日演变特征,探讨了风场和环流在其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根据穿刺锋面入侵程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将穿刺锋面生消演变过程分为发育、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发育阶段,入侵水体面积迅速增大且整体向东快速扩展,穿刺锋面在西南部与浙闽近岸锋面的连结较好;成熟阶段,入侵水体面积基本不变,整体继续向东扩展,与陆坡处黑潮接触,同时穿刺锋面西南部与近岸锋面逐渐分离;消散阶段,入侵水体面积迅速减小,穿刺锋面在南部先消散,整体变化迅速,无法看出显著的定向移动,且在30°N以南海域,穿刺锋面与近岸锋面完全分离.机制分析表明,台风作用下长江冲淡水南下并堆积在浙闽沿岸是穿刺锋面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穿刺锋面发育阶段东扩主要由风生漂流所致,在成熟阶段东扩是风场和台湾暖流外侧分支共同作用导致,台湾地区暖流内侧分支起着分隔穿刺锋面与近岸锋面的作用;同时,通过数值示踪模拟实验证实了风场和台湾暖流在上述穿刺锋面运移过程中的作用.在消散阶段,穿刺锋面无定向移动,黑潮锋面涡旋可能对穿刺锋面消散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沿岸 叶绿素 穿刺锋面 生消演变过程 台湾暖流
原文传递
2023年日本福岛核污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武辉 张翊邦 +3 位作者 余克服 杜金秋 宣基亮 胡王江 《环球财经》 2023年第2期46-50,共5页
据媒体报道,日本政府于2023年1月13日在首相官邸召开了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处置相关阁僚会议,会议再次确认在设备施工结束并经过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Japanese Nuclear Regulation Authority)的完工检验后,预计“今春至夏季... 据媒体报道,日本政府于2023年1月13日在首相官邸召开了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处置相关阁僚会议,会议再次确认在设备施工结束并经过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Japanese Nuclear Regulation Authority)的完工检验后,预计“今春至夏季前后”启动核污水(指代多核素去除系统处理后的水体)排海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施工 污水站 媒体报道 十字路口 日本福岛 日本政府
原文传递
基于GOCI观测数据的长江浅滩悬浮泥沙的潮周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钰 宣基亮 黄大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80-1288,共9页
利用地球静止轨道水色卫星总固体悬浮泥沙浓度(TSS)的逐时影像,对冬季长江浅滩TSS的空间形态和潮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得出的潮流、潮汐结果探讨其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长江浅滩TSS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苏北浅滩... 利用地球静止轨道水色卫星总固体悬浮泥沙浓度(TSS)的逐时影像,对冬季长江浅滩TSS的空间形态和潮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得出的潮流、潮汐结果探讨其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长江浅滩TSS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苏北浅滩向外海阶梯式递减的舌状分布形态,两条TSS锋面大致位于20和50m等深线附近;在GOCI覆盖时段内,TSS的潮周期变化显著,变化过程可分为衰减、维持、增长三个阶段,其中在衰减和增长阶段存在跳跃式剧烈变化.机制分析表明,海底地形和潮流速度主导的潮致混合在长江浅滩TSS的时空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其中海底地形决定了TSS分布的空间形态,潮流速度大小改变引起TSS浓度的潮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浅滩 悬浮泥沙(TSS) 潮周期变化 潮混合
原文传递
赤道印度洋80°E断面盐通量的年际变化
18
作者 谢存存 丁睿彬 +1 位作者 宣基亮 黄大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72-2191,共20页
本文通过对比四种再分析数据集,选取与观测数据更为一致的ORAS5资料,对赤道印度洋80°E典型断面上盐通量的年际尺度时空变化进行研究.总体上,盐通量年际变化高值区与气候态高值区较为一致,主要位于上150m层,水平方向存在三个重要区... 本文通过对比四种再分析数据集,选取与观测数据更为一致的ORAS5资料,对赤道印度洋80°E典型断面上盐通量的年际尺度时空变化进行研究.总体上,盐通量年际变化高值区与气候态高值区较为一致,主要位于上150m层,水平方向存在三个重要区域:一是近赤道区域(3°S~3°N),其盐通量向东、量值最大且年际变化最显著,主要受Wyrtki急流和赤道潜流调制;二是赤道以南区域(3°S~6°S),其盐通量上强下弱且方向相反,100m以浅向东且年际变化显著,这是受南赤道逆流影响;三是赤道以北区域(3°N~6°N),其盐通量北强南弱且方向相反,5°N以北向西且年际变化较显著,主要受斯里兰卡南岸流影响.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法得到两个主要年际变化模态.第一模态解释方差为39%,空间模态表现为近赤道75m以浅和赤道以南区域同相,与赤道以北和近赤道75m以深区域反相.第二模态解释方差为17%,空间模态表现为近赤道次表层与赤道以南区域变化显著且反相.两个模态的时间序列均表现为以两年周期为主的1~4年周期年际变化,其中第一模态与印度洋偶极子的相关性较大,第二模态与印度洋偶极子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相关性相当.方差分析表明盐通量年际变化主要由流速决定,空间分布受到盐度的调制.合成分析则表明在不同的强年际气候事件期间,海表面温度和风场的变化导致印度洋赤道流系中海流的变化,盐通量在海流平流作用下产生相应的年际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通量 年际变化 80°E断面 赤道印度洋 流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