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张建华 魏秀芳 曹宏鑫 薛昌颖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9-1204,共6页
为探讨分蘖期淹水对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和扬两优8号为供试品种,于水稻分蘖期设置不同淹水深度(全淹、半淹)和淹水持续时间(1 d、3 d、6 d)处理,分析不同品种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对淹水胁迫的响... 为探讨分蘖期淹水对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和扬两优8号为供试品种,于水稻分蘖期设置不同淹水深度(全淹、半淹)和淹水持续时间(1 d、3 d、6 d)处理,分析不同品种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对淹水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分蘖期全淹处理后,两品种水稻绿叶和茎鞘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例均出现减少,黄叶比例增加。随着淹水时间延长,水稻受害程度加剧,其恢复过程越缓慢。相较于全淹处理,半淹处理对水稻的影响并不明显。水稻单穴穗数减少、单穗产量下降是分蘖期淹水后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论从淹水后水稻绿叶和茎蘖存活率、灾后恢复能力还是产量来看,扬两优8号耐涝性均强于南粳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处理 水稻 分蘖期 生长过程 产量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金之庆 曹宏鑫 魏秀芳 王晶晶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4-1450,共7页
利用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及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原因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辐射在1991... 利用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及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原因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辐射在1991年前、后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整个时期,散射辐射占总辐射的比重不断增加,直接辐射占总辐射的比重不断减少;受太阳辐射及其组成变化的影响,1961~2010年该地区PAR呈下降趋势,但PAR占总辐射的比例明显上升。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前总辐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减少造成直接辐射量下降;1991年以后,受直接辐射强度增强的影响,直接辐射量的下降趋于平缓,该时段内总辐射的上升主要和大气气溶胶增加所引起的散射辐射量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太阳辐射 日照时数 气溶胶光学厚度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宣守丽 张庆云 +1 位作者 孙淑清 石春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1-792,共12页
根据1981~2010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学、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夏季东亚季风环流系统重要成员——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逐月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6~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比各自气候态位... 根据1981~2010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学、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夏季东亚季风环流系统重要成员——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逐月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6~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比各自气候态位置偏南(北)时,易造成6月华南、江南地区降水、7月江淮流域降水以及8月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偏多(少)。本文重点分析2010年6月、2007年7月及2006年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异常时东亚高、低纬度环流特征及其对我国降水影响的物理成因。研究发现:2010年6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稳定在35°N以南。急流轴南侧(北侧)为强辐散(辐合)距平,相应低层辐合(辐散),造成江南、华南地区从低层至高层的强上升运动,配合整层偏西水汽通量距平,为该地区持续性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2007年7月东亚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强度偏弱,急流月内尺度扰动偏强,使得东亚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暴雨;2006年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持续偏北、强度偏强,有利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我国四川—重庆地区受副高控制,出现了极端高温干旱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急流 降水 月际变化 扰动
下载PDF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宣守丽 张庆云 孙淑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1-242,共12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多寡与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密切相关。6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多寡与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密切相关。6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气候态偏北(偏南),亚洲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两槽一脊)环流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偏弱(偏强),淮河流域受来自南方暖湿(北方冷)气流影响,降水偏多(偏少);7~8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同期气候态偏南(偏北),南亚高压偏东(偏西)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东)、强度偏强(偏弱)。分析表明,6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变化更多受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变化影响;7~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异常更多受热带、副热带环流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降水异常 西风急流 扰动
下载PDF
自然环境高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结实率的影响及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刘杨 薛昌颖 张文宇 曹宏鑫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73-77,共5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代表站2004—2011年中籼迟熟水稻品种区试资料及1984—2013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分析田间环境下逐日最高气温与水稻结实率的关系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高温敏感时段主要在水稻齐穗期前36天至齐穗期前4天。其...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代表站2004—2011年中籼迟熟水稻品种区试资料及1984—2013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分析田间环境下逐日最高气温与水稻结实率的关系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高温敏感时段主要在水稻齐穗期前36天至齐穗期前4天。其中,齐穗期前14天左右(减数分裂期前后)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根据各样本水稻减数分裂期逐日最高气温,实现研究区域站点尺度水稻高温败育的定量模拟预测。模型对高温年份2004年和2007年各站点水稻相对结实率模拟和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74%和2.84%。分析表明,利用基于水稻高温败育模型的定量模拟方法,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情况进行较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中稻 结实率 高温热害
下载PDF
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骆宗强 石春林 +3 位作者 江敏 刘杨 宣守丽 金之庆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6-334,共9页
为探讨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南粳45与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于孕穗期设置不同高温强度和不同持续天数处理,分析水稻光合速率、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等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 为探讨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南粳45与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于孕穗期设置不同高温强度和不同持续天数处理,分析水稻光合速率、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等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处理后,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与CK相比,41℃高温处理7d时,两优培九、南粳45光合速率降幅分别为44.6%、28.8%;减产率分别为81.6%、87.7%。高温导致颖花结实率降低、颖花量减少,光合物质向穗部运移不畅,进而导致水稻经济系数降低。41℃高温处理6d时,两优培九和南粳45茎秆占植株生物量的比重均超过70%。高温处理后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少趋势,其降低幅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在41℃高温处理7d时,两优培九穗粒数减少41.9%,结实率降低93.5%,千粒重降低25.3%;南粳45穗粒数减少50.1%,结实率降低79.6%,千粒重降低23.7%。由此可见,孕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中结实率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受其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孕穗期 高温 物质分配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杨 石春林 +3 位作者 刘晓宇 宣守丽 骆宗强 侍永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5,共7页
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发生渍害胁迫均可导致小麦减产,且随渍害胁迫时间的延长,小麦产量下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渍害胁迫造成的减产呈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渍害胁迫每增加1天,孕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小麦单株产量分别下降0.79、0.59和0.48g,表明孕穗期是小麦渍害胁迫的敏感期。此外,不同生育时期渍害胁迫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拔节期渍害胁迫同时降低小麦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但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重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孕穗期处于小麦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发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大于灌浆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拔节期,因此,孕穗期渍害胁迫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为预防渍害胁迫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应在孕穗期前后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在田间及时开沟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渍害胁迫时间 产量 生育时期
下载PDF
农业模型与数字农业发展探讨 被引量:15
8
作者 曹宏鑫 赵锁劳 +10 位作者 葛道阔 张文宇 刘永霞 刘岩 陈昱利 宣守丽 孙金英 岳延滨 张智优 沙依然 张伟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81-1188,共8页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促进农业模型与数字农业发展,并融入国际发展潮流,以系统学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及认识论挖掘等方法,提出并进一步明晰了农业模型概念与分类,农业模型与数字农业的相互关系、意义与评价,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模型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促进农业模型与数字农业发展,并融入国际发展潮流,以系统学思想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及认识论挖掘等方法,提出并进一步明晰了农业模型概念与分类,农业模型与数字农业的相互关系、意义与评价,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新动态,通过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广义上,农业模型是为研究农业问题的定量规律所建立数学模型的总称,包括农业生物模型、农业环境模型、农业技术模型以及农业经济管理模型等;狭义上,农业模型主要包括农业植物模型、农业动物模型、农业微生物模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模型等。数字农业体系分为数字种植业、数字林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数字农村工业以及数字农产品市场与管理等。农业模型之间发展不平衡但各有特色;农业模型间的协同较少;不同学科背景下农业模型之间缺乏开放源式的整合与互操作框架;农业模型的检验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数字农业的应用还较少,但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它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模型 数字农业 发展 探讨
下载PDF
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石春林 骆宗强 +6 位作者 江敏 侍永乐 李映雪 宣守丽 刘杨 杨沈斌 于庚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8-664,共7页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分析了减数分裂期不同高温强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对穗粒数的影响,建立了减数分裂期高温与穗粒数的定量关系,最后根据温度日变化特征,构建了自然环境下的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定量影响算法。【结果】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同样高温条件下,穗粒数随高温持续天数增加呈指数减少;日相对穗粒数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可用二次曲线进行描述。穗粒数对高温敏感的终止时间大约为抽穗前5 d。利用2015年试验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两优培九和南粳45穗粒数模拟值的相对均方根差为0.094和0.085,说明模型可很好地模拟减数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结论】对完善高温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定量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数分裂期 高温 穗粒数 定量模型
下载PDF
La Nia年冬季亚洲中高纬环流与我国南方降雪异常关系 被引量:44
10
作者 张庆云 宣守丽 彭京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La Ni~↑na事件。本文根据NCAR/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大气环流及南亚上空南支槽强度与我国南方(25~35°N,110~125°E)多雪、少雪以及2008年... 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La Ni~↑na事件。本文根据NCAR/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大气环流及南亚上空南支槽强度与我国南方(25~35°N,110~125°E)多雪、少雪以及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关系。分析指出,La Ni~↑na气候背景下,500 hPa高度场亚洲高纬位势高度偏高易出现阻塞型,当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偏强、偏北时,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偏冷(距平达-4.0℃)多雪;当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偏北,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地区,南方偏暖(距平达1.0℃)少雪。2008年1月500 hPa高度上亚洲高纬乌拉尔山阻高偏北、强度偏强(正距平中心值达120 gpm),入侵我国南方的2支偏北气流都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出现了低温(温度距平达-4.0℃)雨雪冰冻天气;分析指出,200 hPa高度场南亚地区南支槽的强弱对我国南方降雪多寡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Ni~↑na事件南方多雪 阻塞高压 西风急流
下载PDF
基于生物量的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文宇 张伟欣 +6 位作者 葛道阔 曹宏鑫 刘岩 宣守丽 傅坤亚 冯春焕 陈魏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35-1444,共10页
为了定量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与生物量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不同品种、移栽密度及施肥水平油菜田间试验,通过观测不同品种和处理油菜叶片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等形态参数,并分析了上述参数与叶片生物量的关系... 为了定量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与生物量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不同品种、移栽密度及施肥水平油菜田间试验,通过观测不同品种和处理油菜叶片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等形态参数,并分析了上述参数与叶片生物量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生物量的油菜叶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模型。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同品种和处理下油菜主茎叶长和最大叶宽均与叶片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而叶柄长与叶长成正比。所建模型利用截距为0的线性函数描述叶长和最大叶宽随生物量平方根的变化,用直线式描述叶柄长随叶长的变化。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除宁油16叶柄长模型误差较大外,所建模型对其余形态参数均具有较好预测性,为通过生物量将油菜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结合提供了机理性较强的方法,为建立油菜功能-结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生物量 叶片形态 模拟模型
下载PDF
生物炭缓解稻麦轮作区小麦渍害胁迫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杨 刘晓宇 +2 位作者 石春林 宣守丽 孙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8-1526,共9页
稻麦轮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然而在该地区季风气候的背景下,小麦生长季易发生渍害胁迫,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施用生物炭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式,目前,已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开展应用研究,但定量评估施用生物... 稻麦轮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然而在该地区季风气候的背景下,小麦生长季易发生渍害胁迫,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施用生物炭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式,目前,已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开展应用研究,但定量评估施用生物炭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渍害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开展土柱和小区试验,研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稻麦轮作土壤和小麦生长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稻麦轮作土壤的容重。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也表明,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土壤水分向下迁移,可改善稻麦轮作土壤排水不畅的特点。同时,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处理相比,施用10 t hm-2生物炭能加快小麦出苗,促进小麦生长。播种后90 d的采样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处理下小麦株高、主根长和最后一片完全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根系特征显示,施用生物炭处理下的小麦主根长虽然显著高于对照,但2个处理间的总根长和总根面积却无显著差异。综上,施用生物炭能显著改善稻麦轮作土壤的排水条件,促进小麦前期生长,将有助于小麦在关键生育期抵御渍害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生物炭 渍害胁迫 土壤物理性质 土柱试验
下载PDF
夏季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内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庆云 宣守丽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5-950,共16页
位于东亚中纬度上空的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我国夏季降水雨带的季节内变化受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季节内异常变化影响。根据1979~2008年中国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 V3月... 位于东亚中纬度上空的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我国夏季降水雨带的季节内变化受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季节内异常变化影响。根据1979~2008年中国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 V3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夏季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季节内异常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及外强迫信号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6月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主要受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传的Rossby波列位相变化影响,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是欧亚大陆中高纬度Rossby波列位相变化的最显著的外强迫信号;7月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主要受西太平洋热带向副热带传播的Rossby波列位相变化影响,春季西太平洋热带海温异常是西太平洋热带向副热带传播的Rossby波列位相变化的最显著的外强迫信号;8月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主要受南亚大陆向东亚大陆热带、副热带传播的Rossby波列位相变化影响,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是南亚大陆向东亚大陆热带、副热带传播的Rossby波列位相变化的最显著的外强迫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急流 季节内变化 Rossby波列 海表温度
下载PDF
油菜株型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伟欣 吴茜 +15 位作者 孙传亮 李红 张玲玲 岳延滨 梁万杰 宣守丽 曹静 张美娜 尹迎军 韩旭杰 潘月 吴菲 丁昊迪 葛道阔 曹宏鑫 张文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9-557,共9页
株型结构是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菜株型研究不仅有助于定量化株型评价,选育高光效、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也有利于提高油菜生长模型的机理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针对当下国内外作物株型研究现状,重点从传统作物株... 株型结构是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菜株型研究不仅有助于定量化株型评价,选育高光效、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也有利于提高油菜生长模型的机理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针对当下国内外作物株型研究现状,重点从传统作物株型和作物株型模拟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并着重综述了油菜株型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概要评述了当前在油菜株型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并展望了未来油菜株型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株型 功能-结构作物模型模拟
下载PDF
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持续时间遮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杨 石春林 +3 位作者 宣守丽 魏秀芳 骆宗强 侍永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5,共4页
选取扬麦13作为供试小麦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4种不同遮阴持续时间(0、5、10、15 d)的盆栽试验,模拟不同遮阴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2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遮阴均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且随遮阴时间延长... 选取扬麦13作为供试小麦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4种不同遮阴持续时间(0、5、10、15 d)的盆栽试验,模拟不同遮阴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2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遮阴均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且随遮阴时间延长,不同生育期小麦产量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呈现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遮阴每增加1 d,产量分别下降1.53、1.30、1.16 g/株,表明拔节期是小麦阴害胁迫的敏感期。遮阴在不同生育期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拔节期和孕穗期遮阴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遮阴对小麦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质量造成小麦产量下降。说明遮阴造成小麦减产与小麦所处生育阶段密切相关,在评估阴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时,应考虑小麦所处生育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影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遮阴 产量构成 不同生育期
下载PDF
农业模型发展分析及应用案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曹宏鑫 葛道阔 +17 位作者 张文宇 张伟欣 曹静 梁万杰 宣守丽 刘岩 吴茜 孙传亮 张玲玲 夏吉安 刘永霞 陈昱利 岳延滨 张智优 万倩 潘月 韩旭杰 吴菲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农业模型、农业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等技术贯穿于智慧农业的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控制全过程,是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为进一步明晰农业模型的内涵和作用,促进农业模型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 农业模型、农业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等技术贯穿于智慧农业的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控制全过程,是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为进一步明晰农业模型的内涵和作用,促进农业模型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及关系框图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模型的内涵,阐述了农业模型和智慧农业要素与过程的关系,明确了农业模型的作用并附以应用案例,比较了农业模型的国内外重要发展动态与趋势。国内外农业模型研究与应用重要进展比较表明,农业模型研究应用需要考虑农业生物要素的4个水平、农业环境要素的6个尺度、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要素的6个层次并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农业模型环境要素空间多尺度研究应用有较大发展潜力;农业模型与分子遗传学、感知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农业模型研究应用的公私有组织协作,粮食安全挑战将成为农业模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且需更注重将各种农业系统模拟、数据库、和谐性与开放数据及决策支持系统相连接。中国农业模型研究与应用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模型系列,也融入农业模型的互比较与改进、智慧农业等世界潮流,需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农业模型是农业系统要素内及要素间关系的定量化表达,是农业科学定量与综合的重要方法,具有认识论价值,它与感知技术的结合可以在智慧农业数据获取与处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信息农业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模型 模型分类 生物模型 环境模型 技术模型 经济模型 应用案例 智慧农业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渍水寡照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杨 石春林 +3 位作者 宣守丽 魏秀芳 骆宗强 侍永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连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渍水(渍害)和寡照(阴害)2种胁迫作用,是造成该地区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为定量研究渍水和寡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该地区常见的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号,... 连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渍水(渍害)和寡照(阴害)2种胁迫作用,是造成该地区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为定量研究渍水和寡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该地区常见的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号,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设置对照、渍水、寡照和渍水+寡照4种处理,以及3种不同胁迫持续时间(5、10、15 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发生胁迫作用情况下,扬麦13号的产量高于宁麦13。拔节期宁麦13对渍水和寡照的耐受性要高于扬麦13号,灌浆期宁麦13和扬麦13号对渍水和寡照的耐受性相近。此外,拔节期不同胁迫对小麦造成的减产呈现为渍水>渍水+寡照>寡照,表明寡照在拔节期对渍水胁迫存在补偿作用,而灌浆期不同胁迫对小麦造成的减产呈现为渍水+寡照>渍水>寡照,表明灌浆期寡照对渍水胁迫存在叠加作用。结果表明,连阴雨造成小麦减产与小麦所处生育期有关,建立小麦生长模型渍害和阴害模块时,应考虑小麦所处生育期对其产量构成影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渍水 寡照 产量构成
全文增补中
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侍永乐 石春林 +3 位作者 李映雪 刘杨 宣守丽 魏秀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2-355,共4页
春季湿渍害是江淮地区越冬作物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与安徽省155个县站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平均持续时间、平均发生次数、春季湿渍害过程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灾害等级发生次数的时空... 春季湿渍害是江淮地区越冬作物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与安徽省155个县站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平均持续时间、平均发生次数、春季湿渍害过程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灾害等级发生次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湿渍害平均发生次数、过程的平均持续时间和累积降水量3个指标均呈随纬度降低而增加的特征;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无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春季湿渍害过程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而其累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轻度湿害(4~6 d)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57.3%,中度湿害(7~9 d)占25.5%,重度湿害(≥10 d)最少,约占17.2%。总体看出,江苏、安徽2省轻度湿渍灾害次数在波动减少,中度、重度湿渍灾害次数总体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春季 湿渍害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稻田与邻近气象站温湿度差异及其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聃 孙汪亮 +4 位作者 宣守丽 杨沈斌 易厚天 石春林 江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48-252,共5页
为明确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及其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评估的影响,利用HOBO温湿度传感器,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柯郑村通过稻田小气候观测,分析了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并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评估了该差异对水稻高温热害... 为明确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及其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评估的影响,利用HOBO温湿度传感器,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柯郑村通过稻田小气候观测,分析了稻田与邻近气象站的温湿度差异,并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评估了该差异对水稻高温热害损失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从分蘖至成熟期,稻田的相对湿度比邻近气象站点高8百分点左右;分蘖至抽穗开花期稻田日最高温度比气象站点低1.1℃,灌浆期稻田与气象站日最高温度差异逐步减少,黄熟期后两者差异不大;而分蘖至抽穗开花期稻田日最低温度比邻近气象站低0.7℃左右。此后,随着低温过程的出现,稻田与邻近气象的日最低温度差异在增加,灌浆至成熟期差异达到2.0℃以上。当最高温度低于35℃时,考虑稻田和气象站点温度差异后,估算得到的败育率比直接利用气象台站数据低50%,随着高温指标的增加,该差异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 气象台站 气象要素差异 高温热害评估
下载PDF
Anomalous Midsummer Rainfall in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East Asia Westerly Jet 被引量:22
20
作者 宣守丽 张庆云 孙淑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In this study,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summer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 (YHRV) rainfall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 Asia westerly jet (EAWJ) were investigated. The midsumm... In this study,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summer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 (YHRV) rainfall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 Asia westerly jet (EAWJ) were investigated. The midsummer YHRV rainfall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fter the 1980s. Moreover, the location of the EAWJ was found abnormally south of the climatic mean during 1980–2008 (ID2) compared to 1951–1979 (ID1). During ID2,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EAWJ, an anomalous upper-level conver-gence occurred over middle-high latitudes (35° –55° N) and divergence occurred over lower latitudes (~30°N) of East Asia. Correspondingly, anomalous descending and ascending motion was observed in middle-high and lower latitudes along 90°–130° E, respectively, favoring more precipitation over YHRV. On an interan-nual time scale, the EAWJ and YHRV rainfall exhibited similar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two periods. When the EAWJ was centered abnormally southward, rainfall over YHRV tended to increase. However, EAWJ-related circul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ring the two periods. During ID1, the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ward-moving EAWJ exhibited alternating positive–negative–positive distributions from low to middle– high latitudes along the East Asian coast; the most significant anomaly appeared west of the Okhotsk Sea. However, during ID2 the EAWJ was mo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irculati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D1 and ID2 were also record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During ID1, the EAWJ was influenced by the extratropical SST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however, the EAWJ was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ST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during I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 rainfall events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wave a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