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盐碱稻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及运筹模式研究
1
作者 李波 曲航 +4 位作者 宫亮 金丹丹 于广星 郑文静 孙文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420 kg/hm^(2))和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3∶1与4∶3∶3,以下简称6∶3∶1模式与4∶3∶3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 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420 kg/hm^(2))和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3∶1与4∶3∶3,以下简称6∶3∶1模式与4∶3∶3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调查研究表明,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平均茎蘖数均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0),同时,6∶3∶1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水稻平均茎蘖数的影响程度高于4∶3∶3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施氮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了两者符合线性加平台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6∶3∶1模式与4∶3∶3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EONR)分别为216 kg/hm^(2)(210~235 kg/hm^(2))与316 kg/hm^(2)(300~332 kg/hm^(2)),6∶3∶1模式的EONR比4∶3∶3模式高46.3%。通过考查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的氮素利用率指标,发现4∶3∶3模式下各处理氮素利用率(37.2%~40.8%)显著高于6∶3∶1模式(29.9%~34.2%)。通过分析稻米营养与食味品质,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再次明确了6∶3∶1模式与4∶3∶3模式下适宜氮肥用量分别为300~332与210~235 kg/hm^(2)。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稻米品质3个指标,推荐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210~235 kg/hm^(2),最宜采用的氮肥运筹模式为4∶3∶3。研究结果可以为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合理施肥与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为该地区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滨海盐碱稻区 产量与品质 适宜施氮量 氮肥运筹模式
下载PDF
苗期摘叶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邹晓锦 李永铁 +9 位作者 徐嘉翼 宫亮 孙孝丹 张银环 王旭东 李月红 杨金泽 吕林辉 王志海 冯良山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7期69-74,88,共7页
[目的]研究玉米苗期摘叶处理对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的影响。[方法]2019—2020年在凤城和彰武进行田间试验,系统研究苗期摘叶(5叶1心期和6叶1心期)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苗期摘叶改变了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凤城和彰武2... [目的]研究玉米苗期摘叶处理对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的影响。[方法]2019—2020年在凤城和彰武进行田间试验,系统研究苗期摘叶(5叶1心期和6叶1心期)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苗期摘叶改变了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凤城和彰武2地表现出相似规律。与未摘叶相比,苗期摘叶处理穗下茎节节数减少1~2节,穗位以下茎节长度缩短,但对穗位以上茎节长度无影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降低了26~37 cm和16~26 cm;苗期摘叶处理对玉米基部第1~2茎节的茎秆抗弯折力略有提高,但对茎秆抗穿刺和抗压碎能力无显著影响;苗期摘叶处理对气生根的根直径和入土夹角无显著影响,但气生根入土条数和入土深度略有增加;凤城玉米倒伏率显著高于彰武,苗期摘叶使凤城玉米植株倒伏率降低了14.8~23.4个百分点。苗期摘叶降低了玉米空秆率,玉米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库源比增高,玉米生育期延迟了7~11 d。在倒伏严重的凤城地区,5叶1心期摘叶玉米产量增加了9.54%~17.2%,6叶1心期摘叶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在倒伏发生相对轻的彰武地区,6叶1心期摘叶处理反而减产5.75%~12.8%。[结论]苗期摘叶可通过减少穗下节数量、缩短节间长度等,促进玉米穗位降低,从而有效控制倒伏,实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摘叶时期是影响玉米产量效应的决定因素。苗期摘叶提高了高密种植玉米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对玉米增产及培育抗倒伏玉米品种具有重要启发及实践意义,在倒伏易发生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摘叶 玉米 倒伏 茎节 产量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对化肥替代潜力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何志刚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牛世伟 解占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0-71,共12页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养分带入量进行估算,评估其对化肥替代减施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辽宁省玉米和水稻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130万、440万t。2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67.6万t,其中,N、P_(2)O_(5)、K_(2)O分别为22.2万、7.8万、37.6万t;玉米和水稻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79.4%、20.6%。单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3.7~40.1 kg/hm^(2)、P_(2)O_(5)5.3~9.0 kg/hm^(2)、K_(2)O 98.8~167.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6.2~50.6 kg/hm^(2)、P_(2)O_(5)4.4~8.4 kg/hm^(2)、K_(2)O 45.5~87.8 kg/hm^(2)。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氮肥(N)、磷肥(P_(2)O_(5))替代潜力分别为13.2%~17.6%、6.3%~9.6%,可全部替代钾肥(K_(2)O);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替代潜力分别为12.7%~23.7%、4.80%~9.0%、46.7%~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量 秸秆养分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潜力分析 辽宁省
下载PDF
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5
作者 宫亮 展庆召 +2 位作者 范泠荷 王崇 魏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10期5-8,共4页
河北省有着非常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高职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校企合作... 河北省有着非常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高职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对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校企合作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腐熟还田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颖 董环 +3 位作者 刘爱群 韩瑛祚 赵丽丽 宫亮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0,共8页
以“奇迹”番茄为试材,采用秸秆腐熟还田的方法,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剂量和方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秸秆在设施栽培中还田改良土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同水平腐熟还田与未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 以“奇迹”番茄为试材,采用秸秆腐熟还田的方法,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剂量和方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秸秆在设施栽培中还田改良土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同水平腐熟还田与未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腐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提高幅度分别为11.66%~14.67%、15.40%~16.17%、2.30%~10.81%和15.38%~20.10%;秸秆还田降低土壤电导率,二水平腐熟还田与未腐熟还田降幅分别为13.54%和8.58%,腐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二水平和四水平腐熟还田升幅分别为20.39%和16.73%,未腐熟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同水平腐熟还田降低16.68%;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降幅为11.46%~14.65%,土壤总孔隙度升幅为4.05%~13.68%,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升幅为28.11%~68.10%,土壤毛管孔隙度降幅为13.47%~25.94%;秸秆还田使土壤团聚体表现为大团聚体增多,小团聚体减少的趋势;秸秆还田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地上干物质量,提升幅度分别为6.07%~10.86%和7.93%~1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秸秆 产量 品质 土壤理化
下载PDF
辽宁省(1980-2019年)主要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增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颖 何志刚 +4 位作者 韩瑛祚 刘慧屿 宫亮 肖劲松 董环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100,共2页
本研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花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分别估算不同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不同形式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9年辽宁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量呈现前期震荡平... 本研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花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分别估算不同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不同形式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9年辽宁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量呈现前期震荡平稳、后期升高的趋势,玉米、水稻、花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大豆呈整体下降趋势,2019年秸秆资源量达到4101万t,其中秸秆资源量最大的作物的是玉米,其次是水稻、花生;2019年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2330万t,降低碳排放量780.07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其中:肥料化利用量530万t,占比22.7%;饲料化利用量812万t,占比34.8%;燃料化利用量89万t,占比38.2%;基料化利用量28万t,占比1.2%;原料化利用量70万t,占比3.1%。因此,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是实现辽宁省肥料减施增效、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 固碳减排 化肥替代
下载PDF
根系互作对谷子和花生间作体系根际微生物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晓锦 宫亮 +5 位作者 冯良山 黄波 刘慧屿 吕有林 谭礼宁 孙占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和花生籽粒产量、土地生产力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尤其是谷子-花生2∶2模式LER于2018年达到1.36,表明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体系是具有产量优势的间作系统。室内盆栽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谷子的生物量与产量分别增加了49.0%和92.6%,花生则增加了11.1%和44.6%,谷子与花生的收获指数(HI)也显著增加。与完全分隔无根系互作相比,根系互作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谷子与花生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平均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6%和72.2%。土壤微生物对6大碳源种类的平均利用以糖类和氨基酸类为主,对酚酸类利用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与部分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碳源利用率显著高于谷子与花生单作,而单作花生对碳源利用率最低。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土壤群落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间作体系通过根系互作提高了生物量积累,促进了地下部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碳源利用,增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这对深入解读地下根系互作驱动的间作体系优势互补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豆科 根系互作 碳源代谢特征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灌水下限和灌水额调控的设施番茄灌溉施肥制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瑛祚 赵颖 +3 位作者 刘爱群 娄春荣 宫亮 董环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优化北方设施番茄灌溉施肥模式,为区域设施番茄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设3个灌水额水平(低水W1单次灌水额80 m^(3)·hm^(-2),中水W2单次灌水额160 m^(3)·hm^(-2),高水W3单次灌水额240 m^(... [目的]本研究旨在优化北方设施番茄灌溉施肥模式,为区域设施番茄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设3个灌水额水平(低水W1单次灌水额80 m^(3)·hm^(-2),中水W2单次灌水额160 m^(3)·hm^(-2),高水W3单次灌水额240 m^(3)·hm^(-2)),以田间持水量θ为基准,从番茄苗期到膨大期采用60%θ为灌溉下限,番茄着色成熟期采用50%θ为灌溉下限,设3个施肥水平(低肥F1总肥量N120⁃P_(2)O_(5)60⁃K_(2)O 75 kg·hm^(-2),中肥F2总肥量N180⁃P_(2)O_(5)90⁃K_(2)O 112.5 kg·hm^(-2),高肥F3总肥量N240⁃P_(2)O_(5)120⁃K_(2)O 150 kg·hm^(-2)),加常规灌溉施肥F处理(全生育期均以60%θ为灌水下限,单次灌水额160 m^(3)·hm^(-2),总肥量N180⁃P_(2)O_(5)90⁃K_(2)O 112.5 kg·hm^(-2)),共10个处理,比较不同灌溉施肥对番茄产量、灌溉水利用率、番茄品质风味的影响。[结果]在灌水下限和灌水额共同作用下,W1和W2灌溉水平的处理显著降低灌溉总量,W1、W2灌溉水平的处理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率,F1施肥水平的处理显著提高肥料偏生产力。各处理均显著提升番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番茄红素含量。[结论]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分析,排序由前到后依次为W_(1)F_(1)>W_(1)F_(2)>W_(1)F_(3)>W_(2)F_(3)>W_(2)F_(2)>W_(2)F_(1)>W_(3)F_(1)>W_(3)F_(3)>W_(3)F_(2)>F,可见,该地区种植早春茬番茄,前期灌水下限为60%θ,着色成熟期灌水下限为50%θ,保持W1灌溉水平,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W_(1)F_(1)为本试验的优选灌溉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下限 灌水额 灌溉施肥
下载PDF
生物炭基肥对水稻根系有机酸积累和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隋世江 金丹丹 +3 位作者 战莘晔 陈玥 包红静 宫亮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以常规粳稻“盐丰47”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式,设常规化肥(T1)、生物炭基肥(T2)和不施氮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水稻根系有机酸积累和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辽河平原稻区优化水肥调控措施和减少养分流失提供科学指导。... 以常规粳稻“盐丰47”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式,设常规化肥(T1)、生物炭基肥(T2)和不施氮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水稻根系有机酸积累和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辽河平原稻区优化水肥调控措施和减少养分流失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相比,生物炭基肥对营养生长期植株根系有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苹果酸含量增加了4.98倍,而草酸和酒石酸含量分别降低了50.94%和47.23%;从氮代谢角度来看,生物炭基肥较常规化肥相比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加了1.38%,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了1.16%,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得出,草酸、酒石酸含量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总有机酸、苹果酸和水杨酸含量与各种氮代谢酶活性无显著的相关性。综上,生物炭基肥可促进水稻生育前期根系分泌大量的苹果酸,并可通过增强铵态氮的初级同化和再同化改善植株根系的氮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酸 氮代谢 生物炭基肥
下载PDF
考虑时空效应的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1
作者 王楷翔 王晓涛 +1 位作者 宫亮 黄丹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726,共10页
采用全息三维激光扫描仪精确探查溶洞并获取三维点云数据,快速获取溶洞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分布等基础数据,基于溶洞分布特征与隧道相对位置提出4种隧道岩溶处置措施。综合考虑施工工艺与工程经济效益,采用C20混凝土回填方案进行溶洞处治... 采用全息三维激光扫描仪精确探查溶洞并获取三维点云数据,快速获取溶洞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分布等基础数据,基于溶洞分布特征与隧道相对位置提出4种隧道岩溶处置措施。综合考虑施工工艺与工程经济效益,采用C20混凝土回填方案进行溶洞处治。利用MIDAS/GTS-NX对毛家坡隧道岩溶段的溶洞处治及处治后隧道的开挖-支护进行数值模拟,以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探测到的溶洞形态、位置及大小为基础建立空溶洞模型,溶洞处治完成后进行隧道开挖-支护模拟。通过收敛-约束法获取岩溶隧洞开挖推进过程中围岩的纵向变形规律,对岩溶段隧道开挖前后的围岩应力与破坏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岩溶段与非岩溶段的围岩支护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比隧道非岩溶段和岩溶段的拱顶沉降与周边收敛,处治后岩溶段的拱顶沉降与水平周边收敛减小,岩溶段的处理措施合理。对比岩溶隧道不同进尺下的围岩纵向变形,开挖进尺与支护结构力负相关。选择合理的开挖进尺,既能保证围岩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又能使得支护刚度得到合理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时空效应 三维激光扫描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某剪力墙结构顶板点状爆裂鉴定与加固
12
作者 季长征 刘海松 +3 位作者 丁一旭 刘兆瑞 宫亮 王震东 《建筑技术》 2024年第7期868-870,共3页
某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商品房交付使用后,室内混凝土顶板表面出现大量鼓包、局部混凝土脱落现象。通过现场对混凝土爆裂现象的检测鉴定,对混凝土爆裂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剪力墙结构 顶板 爆裂 鉴定 加固
下载PDF
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RC梁受弯试验研究
13
作者 季长征 田海飞 +2 位作者 成勃 苏东坡 宫亮 《建筑技术》 2024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为研究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技术的加固作用,对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低强度RC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本研究设计了1组对比试件,即对1个采用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的试验梁和1个不进行加固的试验梁,分别... 为研究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技术的加固作用,对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低强度RC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本研究设计了1组对比试件,即对1个采用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的试验梁和1个不进行加固的试验梁,分别进行荷载试验,对比了2根梁的混凝土应变、承载力、跨中挠度及裂缝开展情况。研究表明:经本方法加固的RC梁仍符合平截面假定,加固后RC梁的承载力、刚度、裂缝状态等受力性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钢丝绳网片外加聚合物砂浆面层法作为低强度混凝土受弯构件加固的手段,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相关结论可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加固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聚合物砂浆 RC梁 加固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65
14
作者 宫亮 孙文涛 +2 位作者 王聪翔 刘艳 汪仁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2-124,130,共4页
利用田间微区方法连续3年在沈阳地区草甸土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玉米产量,增产效果没有无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单施无机肥相比... 利用田间微区方法连续3年在沈阳地区草甸土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玉米产量,增产效果没有无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无机肥配施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同时改善土壤的氮、磷、钾养分状况。在等碳量的条件下,玉米秸秆对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好于猪粪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连年深松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宫亮 安景文 +2 位作者 邢月华 刘艳 孙文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2-1099,共8页
通过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及有机肥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深松能显著降低10~20 cm和20~30 cm土壤体积质量,施用有机肥30 000 kg/hm^2以上能显著降低10~20 cm土壤体积质量;深松导致耕层... 通过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及有机肥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深松能显著降低10~20 cm和20~30 cm土壤体积质量,施用有机肥30 000 kg/hm^2以上能显著降低10~20 cm土壤体积质量;深松导致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碱解氮和速效磷略有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与有机肥用量无关;深松和施用有机肥均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好于深松,但其增产速率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连年深松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好于隔年深松,且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体积质量 有机肥 玉米
下载PDF
以PBL为基础的情景教学在呼吸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6
作者 宫亮 杨和平 +4 位作者 胡建林 陈自强 刘刚 郭海涛 罗晓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998-1000,共3页
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与情景教学结合的新的带教方法。结果:该... 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与情景教学结合的新的带教方法。结果:该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由被动的学生型向主动的医生型角色的转变,接受PBL学习的学生普遍反应该模式有助于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结论:在临床见习中应用以PBL为基础的情景学习模式,既能充分利用临床资源,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是一种非常好的适应当前医疗体制的教学方式,其中的体会和经验都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情景教学 临床见习
下载PDF
盘锦地区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宫亮 隽英华 +2 位作者 王建忠 刘艳 孙文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96-100,共5页
以水稻为供试作物,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以施肥后田面水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为指标,进行了施氮后田面水中氮素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随着施肥量的增... 以水稻为供试作物,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以施肥后田面水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为指标,进行了施氮后田面水中氮素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浓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的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一周后趋于稳定;以氮素表观盈余率和植株吸氮量为指标,从环境安全角度研究水稻生产化学氮肥投入阈值,初步确定试验区环境安全化学氮肥投入阈值为189.22~218.98 kg·hm-2;以水稻产量为指标,进行了粮食安全氮肥投入阈值研究,初步确定试验区水稻生产粮食安全化学氮肥投入阈值为202.24~288.89 kg·hm-2。综合考虑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试验区化学氮肥投入阈值为202.24~218.9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田面水 氮素 化学氮肥 投入阈值
下载PDF
辽河三角洲地区高产水稻氮肥投入阈值及利用率 被引量:16
18
作者 宫亮 曲航 +2 位作者 刘艳 隽英华 孙文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28,共6页
通过6年的定位试验,在辽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粳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了本地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和减施标准。试验于2011~2016年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开展,6个氮肥用量分别为N 0、160、210、260、315、420 kg/hm^2。结果... 通过6年的定位试验,在辽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粳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了本地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和减施标准。试验于2011~2016年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开展,6个氮肥用量分别为N 0、160、210、260、315、420 kg/hm^2。结果表明:高量施氮显著降低了水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增加了秕谷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表现为N160=N210>N260>N315>N420,偏生产力表现为N160>N210>N260>N315>N420,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年际间变化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11~2012年目标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呈逐渐增加趋势,2013年后趋于平稳。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确定辽河三角洲地区氮肥施用阈值为210~245 kg/hm^2,较现行农民习惯施氮量降低5.77%~1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肥减施 氮肥阈值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化肥减施潜力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3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徐嘉翼 隋世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26-1936,共11页
【目的】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约50万hm2,较10年前下降了近1/5,但由于单产持续增加,年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t以上。作为单产最高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兼顾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化肥减施潜力有待研究。【方法】2020... 【目的】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约50万hm2,较10年前下降了近1/5,但由于单产持续增加,年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t以上。作为单产最高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兼顾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化肥减施潜力有待研究。【方法】2020年对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3个水稻主产区进行农户施肥调研,每个稻作区分别选择高、中、低产代表乡镇为调研点,每个调研点选择2—5个村,每个村选择10户进行调研,共计590份调查问卷。各稻作区氮肥推荐用量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确定。依据作物养分需求量和稻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磷钾衡量监控方法,估算稻田磷、钾肥适宜施用量。基于此分析辽宁省水稻化肥减肥潜力。【结果】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稻区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10.4、7.7和8.7 t·hm^(-2),差异较大,同一稻作区高低相差约4 t·hm^(-2),不同稻作区间高低相差约2.7 t·hm^(-2)。辽宁省稻田N、P_(2)O_(5)和K_(2)O平均习惯用量分别为229.4、102.8和91.1 kg·hm^(-2),氮肥用量较2004-2017年降低了12%—32%,磷钾肥用量有所增加,氮磷钾肥比例约为2.2﹕1﹕1;3个稻作区农户习惯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变异较大,纯氮和P2O5平均用量高低相差分别为79.5 kg·hm^(-2)和35.4 kg·hm^(-2);农户纯氮施用量高低相差约4倍,有2.5%农户不施钾肥,个别农户不施磷肥,P2O5和K2O最高用量分别为294.5和225.0 kg·hm^(-2),盲目施肥现象依然存在。以各稻作区近3年平均产量增产5%为目标产量计算推荐施肥量,辽河三角洲稻作区目标产量为10 000 kg·hm^(-2),N、P2O5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34、111和101 kg·hm^(-2),有82.1%的农户氮肥效率较低,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其中有21.7%的农户具有较大减氮潜力,可节约氮肥13.7%;9.6%的农户具有较大磷肥减施潜力,可节约磷肥5.1%;钾肥需要适量补充。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目标产量为7 500 kg·hm^(-2),N、P2O5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79、83和76 kg·hm^(-2),68.0%的农户磷肥效率较低,过量施磷现象普遍,其中有28.0%的农户具有较大节磷潜力,可降低18.6%的投入量;约20%的农户处于氮、钾肥低产低效水平,能减施7%左右。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目标产量为9 000 kg·hm^(-2),N、P_(2)O_(5)和K_(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10、80和91 kg·hm^(-2);约有30%的农户氮、磷、钾肥具有较大减施潜力,其中氮、磷肥可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结论】辽河三角洲稻作区氮肥过量施用问题突出,有21.7%的农户可减施氮肥13.7%;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磷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有28.0%的农户可降低18.6%的投入量;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约有30%的农户具有化肥减施潜力,氮、磷肥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肥减施 化肥阈值 肥料偏生产力 辽宁省
下载PDF
姜黄素-3单体脂质体的研制及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宫亮 杨和平 +2 位作者 王昆 李剑明 唐春兰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1-422,共2页
目的制备包封率高、粒径均匀、稳定性好的姜黄素-3(双脱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单体脂质体。方法通过均匀设计筛选工艺,以乙醇注入法等制备姜黄素-3脂质体。结果制备姜黄素-3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30.5nm,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87.... 目的制备包封率高、粒径均匀、稳定性好的姜黄素-3(双脱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单体脂质体。方法通过均匀设计筛选工艺,以乙醇注入法等制备姜黄素-3脂质体。结果制备姜黄素-3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30.5nm,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87.89%,稳定性好。结论以脂质体技术包裹姜黄素-3单体形成脂质体制剂可行,为进一步研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3 脂质体 均匀设计 包封率 肿瘤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