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化石 被引量:13
1
作者 宫希成 郑龙亭 +3 位作者 邢松 吴秀杰 同号文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龙洞 安徽东至 人类化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宫希成 《东南文化》 CSSCI 1999年第5期38-43,4,共7页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关键词 安徽 淮河流域 西周 文化
下载PDF
枞阳县井边东周采铜矿井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宫希成 《东南文化》 CSSCI 1992年第5期89-90,共2页
井边古矿井位于枞阳县横埠区将军乡井边村狮形山脚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一个狭小的盆地,横埠河从山脚下流过.这里地处无为、庐江、枞阳三县交界的山区,属三官山脉,蕴藏有丰富的铜、铁、煤等矿产(见图一).古矿井是当地农民在进行小规模... 井边古矿井位于枞阳县横埠区将军乡井边村狮形山脚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一个狭小的盆地,横埠河从山脚下流过.这里地处无为、庐江、枞阳三县交界的山区,属三官山脉,蕴藏有丰富的铜、铁、煤等矿产(见图一).古矿井是当地农民在进行小规模采矿时发现的,当地人称为“古窿洞”.1989年10月,我们前往进行了调查.现在农民开采的矿井深度已达到60多米,是循着古矿井开挖的,只是把古矿井扩大,用竹梯上下,用轱辘提升矿石.古矿井有竖井、横巷、斜巷三种.竖井从山坡表面垂直下挖,井口近方形,边长约1米.从井口往下深度约7米和13米处,有两个横向井口,已被封死,估计是横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铜 枞阳县 矿井 横巷 斜巷 竖井 夹砂 遗物 竹梯 石质
下载PDF
安徽省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石铺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 被引量:5
4
作者 宫希成 杨则东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1998年第5期73-77,共5页
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成果、新发现。分析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墩墓遥感影像特征和遥感解译标志。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的分布特点和文化内涵。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南陵县塘西古城... 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成果、新发现。分析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墩墓遥感影像特征和遥感解译标志。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的分布特点和文化内涵。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南陵县塘西古城遗址的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也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调查对塘西古城遗址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古城遗址发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古城遗址 遥感调查
下载PDF
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 被引量:7
5
作者 宫希成 《安徽地质》 2001年第4期292-296,共5页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别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别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对局部小区域还是对大范围的遥感考古,都取得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安徽特点的遥感考古工作方法,为在安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系统地开展遥感考古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考古 寿春城 古城址 安徽
下载PDF
浅谈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质量 被引量:2
6
作者 宫希成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年第30期279-279,共1页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经济基础,营林造林行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行业,在造林过程中主要以人工造林作为造林方案。但是由于各地气候、环境、立地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导致造林时苗木的成活率不稳定,成活率高就会推...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经济基础,营林造林行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行业,在造林过程中主要以人工造林作为造林方案。但是由于各地气候、环境、立地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导致造林时苗木的成活率不稳定,成活率高就会推动营林业持续发展,而成活率低就会使营林业陷入经济下滑、发展滞后的状态,所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造林质量是我国相关部门当前尤为重要的责任与义务。针对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质量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的营林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整地 苗木成活率 造林质量
下载PDF
古代青铜器基体与其锈蚀产物铅同位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魏国锋 秦颍 +3 位作者 王昌燧 李清临 张爱兵 宫希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1-774,792,共5页
利用Finnigan MAT262质谱仪和ICP-AES测试了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样品的锈蚀产物和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化学成分,以研究铅同位素在青铜器腐蚀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因不同产地铅料混用引起的混合不均匀现象.结果初步显示,铅... 利用Finnigan MAT262质谱仪和ICP-AES测试了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样品的锈蚀产物和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化学成分,以研究铅同位素在青铜器腐蚀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因不同产地铅料混用引起的混合不均匀现象.结果初步显示,铅同位素组成不受青铜器锈蚀的影响,可以用锈蚀产物的铅同位素比值代替其基体的;同时,不同产地铅料在青铜器中的混用且又混合不均,可能造成青铜器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和锈蚀产物的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青铜器 锈蚀产物 矿料来源
下载PDF
安徽何郢青铜时代遗址人骨铅含量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秦亚 秦颍 +3 位作者 刘文齐 宫希成 吴卫红 王昌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4-288,共5页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时代;然而,大量含铅青铜容器和工具的使用势必造成严重的铅污染,甚至铅中毒;本文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对何郢遗址人骨进行了铅含量的测试,并与同一遗址出土的兽骨、土壤、青铜器残片及不同时代人骨的含铅量...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时代;然而,大量含铅青铜容器和工具的使用势必造成严重的铅污染,甚至铅中毒;本文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对何郢遗址人骨进行了铅含量的测试,并与同一遗址出土的兽骨、土壤、青铜器残片及不同时代人骨的含铅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骨铅含量变化状况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骨骼 何郢
下载PDF
安徽滁州何郢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妍 黄文川 +2 位作者 姚政权 宫希成 王昌燧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植硅体 安徽滁州 遗址 二氧化硅 高等植物 地区植被 考古研究 非晶态 可溶性
下载PDF
商周原始瓷产地的再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剑 王昌燧 +6 位作者 王妍 毛振伟 周广明 樊昌生 曾小敏 沈岳明 宫希成 《南方文物》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原始瓷 商周时期 江西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天然氧化铜矿与铜制品腐蚀产物区别的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国锋 秦颍 +2 位作者 王昌燧 张爱兵 宫希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5年第1期9-14,共6页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铜渣、小块孔雀石等与炼铜有关的遗物。为探究这些孔雀石到底是天然的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本工作对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进行岩相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氧化铜...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铜渣、小块孔雀石等与炼铜有关的遗物。为探究这些孔雀石到底是天然的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本工作对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进行岩相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氧化铜矿大都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构造 ,而在铜制品的腐蚀产物中却很难发现这些结构构造 ;同时 ,二者在元素成分上也有显著不同 ,Bi、Sb、As、Fe、Mo、Co、Mn等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区分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的一个判别标志。结合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 ,可以确定一个遗址出土的孔雀石或蓝铜矿是天然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同时 ,可进一步判断是红铜的腐蚀产物还是青铜的。这一结论对探讨铜冶金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腐蚀产物 氧化铜矿 岩相分析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则东 宫希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0期30-31,共2页
遥感考古是利用遥感图像直接提取与古遗迹有关的遥感信息。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是以室内彩红外航片目视解译为主。选用1982年11月航摄的1:1.6万彩红外航片放大片作为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信息源。这一航片是秋冬季航摄,地面植被稀少。
关键词 安徽 南陵县 古遗迹 遥感 调查
下载PDF
安徽及邻区史前地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大全 宫希成 +4 位作者 沈小七 吴卫红 郑海刚 陈安国 杨源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8-377,共10页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_S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_S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一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北南部 地震考古 史前地震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安徽寿县丁家孤堆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特征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大全 宫希成 +2 位作者 郑海刚 赵朋 杨源源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2-327,共6页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现象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最新构造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会同文物考古部门对安徽寿县丁家孤堆遗址文化层进行宏、微观研究,发现了自然变形痕迹,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被砂脉穿切,初步研究...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现象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最新构造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会同文物考古部门对安徽寿县丁家孤堆遗址文化层进行宏、微观研究,发现了自然变形痕迹,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被砂脉穿切,初步研究显示为地震液化遗迹,发生时代处于龙山晚期至西周时期。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家孤堆 自然变形 宏、微观 龙山-西周文化 地震液化
下载PDF
祭牲礼制化的个案研究——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鹏 宫希成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9-174,共6页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和归纳祭牲的礼制化进程,认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早期是祭牲兴起期,商代中期至晚期是祭牲礼制化的萌芽期或初创期,周代为祭牲礼制化的确立期,由此对何郢遗址用猪和狗做祭牲、...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和归纳祭牲的礼制化进程,认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早期是祭牲兴起期,商代中期至晚期是祭牲礼制化的萌芽期或初创期,周代为祭牲礼制化的确立期,由此对何郢遗址用猪和狗做祭牲、猪牲以幼年个体为主、狗牲年龄多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郢遗址 祭牲 礼制 动物考古学
下载PDF
六安堰墩遗址出土炭化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政权 王昌燧 宫希成 《农业考古》 2003年第3期86-88,92,共4页
关键词 堰墩遗址 出土 炭化稻 安徽省六安市
下载PDF
山东部分考古遗址中构造变形现象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大全 宫希成 +3 位作者 杨源源 郑海刚 赵朋 沈小七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3-453,共11页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砂脉和槽底密集分布的砂管;在临淄齐国故城城墙分别鉴别出构造和非构造成因裂隙;在日照尧王城见龙山-战汉时期文化层中平行分布的砂脉裂隙组;在滕州薛国故城城墙识别出典型共轭剪切裂隙。上述自然变形现象集中显现于春秋-战汉期及以前的文化层中,且多表现为砂脉等地震液化痕迹,显示相当时期所在地区可能处于地震相对活跃期,上述推断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地震考古 构造变形 春秋-战汉
下载PDF
新安江中上游流域的史前遗存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房迎三 宫希成 《东南文化》 2000年第1期56-64,共9页
近年来新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调查和试掘的一批史前遗址表明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属于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砍砸器工业,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接近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但又包含较多的地方特点。
关键词 新安江中上游 史前遗存
下载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与旧石器遗址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哲 宫希成 《大众考古》 2016年第4期12-13,共2页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一处名为梅源山的石灰岩山体上,最初被命名为"梅源山旧石器地点"。2006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主持,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1枚直立人下颌第二臼齿、2片可拼接在一起...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一处名为梅源山的石灰岩山体上,最初被命名为"梅源山旧石器地点"。2006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主持,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1枚直立人下颌第二臼齿、2片可拼接在一起的直立人额骨化石、120件石制品,以及大量动物化石,部分动物骨骼化石表面有切割砍砸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遗址 安徽省 东至县 龙洞 古人类 文物考古研究所 动物化石 考古发掘
下载PDF
沱河下游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
20
作者 余飞 宫希成 《宿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124-126,共3页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址基本没有独立存在的,均是叠压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上,采集到明确周代文化标本的遗址有五河县小张庄遗址、台子山遗址、刘李村遗址、固镇县沱河1号遗址等4处;战国-汉代遗存有聚落遗址、建筑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葬等,已调查发现大梁庄汉墓群、刘余村汉墓、固镇县孙庄1号墓群等124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沱河沿岸的台地或高地上,沱河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河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周代文化遗存 战国-汉代文化遗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