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烟121叶柄机械承受能力与根系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胡日鹏 吴剑 +8 位作者 宗郭心安 白涛 严国涌 余志勇 张亚丽 杨丽平 刘加红 容波 王瑞宝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4,共10页
【目的】探究云烟121叶柄机械承受能力差的生理机制。【方法】以烤烟主栽品种K326作为对照品种,研究云烟121的叶柄机械承受能力及根系发生和伸长,同时通过外源施用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或一氧化氮前体物硝普钠(SNP)促进根系发育,继... 【目的】探究云烟121叶柄机械承受能力差的生理机制。【方法】以烤烟主栽品种K326作为对照品种,研究云烟121的叶柄机械承受能力及根系发生和伸长,同时通过外源施用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或一氧化氮前体物硝普钠(SNP)促进根系发育,继而观察叶片机械承受能力的变化。【结果】(1)云烟121的叶鲜重高于对照品种K326,但其叶柄维管束面积和最大叶片承重与K326相比分别低46%和16%。(2)云烟121的根系不发达,一级侧根数及平均长度与K326相比分别低21%和36%。(3)温室盆栽条件下外源施用NAA或SNP显著促进两个烤烟品种一级侧根的发生和伸长,进而显著提高叶柄维管束面积和叶片最大承重。(4)相关分析表明,根系的生长指标分别和叶柄维管束面积及叶片最大承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5)与对照相比,田间条件下外源施用NAA显著促进云烟121的根系发育,且叶片最大承重也显著增加。【结论】叶柄维管束面积小是云烟121叶柄机械承受能力低的直接原因;促进云烟121一级侧根的发生和伸长可提高其叶柄维管束面积和抗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叶柄机械承受能力 维管束面积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容波 赵倩 +5 位作者 武志江 郑豪 赵静 罗宏杰 李强 马艺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4,共6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
下载PDF
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现状 被引量:24
3
作者 容波 周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2期79-86,共8页
为了提升陶质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本研究从陶质文物病害认知、制陶工艺研究、保护机理研究、保护修复案例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目前陶质文物科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陶质文物本体形成的物理... 为了提升陶质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本研究从陶质文物病害认知、制陶工艺研究、保护机理研究、保护修复案例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目前陶质文物科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陶质文物本体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尚不深入,预防性保护缺乏预测陶质文物病害方面的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保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未来应深入地研究陶质文物保护技术基础理论,开发出考古发掘现场成熟的系统的综合保护应用技术,并将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研究、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方面深入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质文物 保护修复 回顾 研究
下载PDF
咸阳地区出土汉代彩绘陶器表面颜料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容波 兰德省 +3 位作者 王亮 朱振宇 李斌 王春燕 《文博》 2009年第6期266-268,共3页
为了掌握陕西省内陶质彩绘文物的基本情况、受损现状及保护现状等基础数据,我们开展了"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对成阳地区汉景帝阳陵、杨家湾汉墓、汉武帝茂陵、窑店三义村等大型汉代墓葬出土彩绘陶器表面颜... 为了掌握陕西省内陶质彩绘文物的基本情况、受损现状及保护现状等基础数据,我们开展了"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对成阳地区汉景帝阳陵、杨家湾汉墓、汉武帝茂陵、窑店三义村等大型汉代墓葬出土彩绘陶器表面颜料进行研究,从颜料物质成分、彩绘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检测和分析,为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彩绘陶器 研究
下载PDF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提取方法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5
作者 容波 周珺 刘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26,共5页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关系到遗迹长期保存及后续保护修复,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学、严谨,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提取材料的要求与原则,回顾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所用的石膏...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关系到遗迹长期保存及后续保护修复,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学、严谨,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提取材料的要求与原则,回顾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所用的石膏提取、聚氨酯泡沫提取、环十二烷提取以及薄荷醇提取等几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评述了其提取工艺及性能,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提取方法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现场 提取方法 文物遗迹
下载PDF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容波 周铁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6-21,56,共7页
陶质彩绘文物是指用硅酸盐制作的表面有彩绘颜料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数量多,分布广,但目前整体保存的现状堪忧。由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工作的缺乏,使大多数陶质彩绘文物出现表面彩绘起翘、脱落等现象。系统回顾了国内外陶质彩绘文... 陶质彩绘文物是指用硅酸盐制作的表面有彩绘颜料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数量多,分布广,但目前整体保存的现状堪忧。由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工作的缺乏,使大多数陶质彩绘文物出现表面彩绘起翘、脱落等现象。系统回顾了国内外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有机类文物加固材料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盲用非常普遍,而对其使用的界定与利弊未进行综合评估,尤其是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脆弱性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还未深入持续开展,导致现有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未能满足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工程的需要,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评估研究仍需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质彩绘文物 保护材料 文物加固
下载PDF
秦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化学组成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容波 李华 +2 位作者 王亮 曹军骥 董俊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 为了科学有效保护地保护秦俑,研究遗址区室内空气工作势在必行。方法 通过夏季在秦俑馆采集气溶胶进行分析。结果 0.3~0.7μm范围内的气溶胶PM2.5、TSP浓度随游客的增加而增加;室内PM2.5和TSP平均浓度分别为108.4μg/m^3... 目的 为了科学有效保护地保护秦俑,研究遗址区室内空气工作势在必行。方法 通过夏季在秦俑馆采集气溶胶进行分析。结果 0.3~0.7μm范围内的气溶胶PM2.5、TSP浓度随游客的增加而增加;室内PM2.5和TSP平均浓度分别为108.4μg/m^3和172.4μg/m^3,PM2.5占TSP总质量的62.9%。进一步分析证实硫酸盐、有机物及地壳矿物是室内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32.4±6.2)%、(27.7±8.0)%,(12.5±3.4)%。元素碳、铵盐、硝酸盐分别占室内PM2.5的(3.9±1.5)%.(8.9±2.8)%,(7.0±2.9)%;高含量的硫酸盐、有机物、元素碳、硝酸盐及铵盐的粒径在0.43~3.3μm之间,根据离子平衡计算显示出室内气溶胶酸性特征。结论 为科学、有效地控制室内环境,保护秦俑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组成 PM2.5 酸性气溶胶 博物馆大气
下载PDF
梅花针扣刺拔罐结合针刺治疗寻常型痤疮40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容波 崔文惠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24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拔罐结合针刺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和32例痤疮患者,分别采用梅花针扣刺拔罐结合针刺和西药治疗,观察两种疗法的治疗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显效率97.5%,高于西药治疗组75%(P<0.05)。结论:采用梅... 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拔罐结合针刺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和32例痤疮患者,分别采用梅花针扣刺拔罐结合针刺和西药治疗,观察两种疗法的治疗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显效率97.5%,高于西药治疗组75%(P<0.05)。结论:采用梅花针扣刺拔罐结合针刺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方法独特,无毒副作用,优于西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针 针刺 寻常型痤疮
下载PDF
试论紫色硅酸铜钡颜料产生的历史条件 被引量:3
9
作者 容波 党小娟 王冬梅 《文博》 2008年第5期41-44,共4页
神秘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自其鉴定初始就引起人们的关注:既然这种颜料在自然界中目前尚未发现,人工合成又需要很强的技术手段。那么这种神秘的秦俑紫色来源在哪里?本文通过对汉紫。使用的论述及相关文献记载的梳理,认为两千多年前... 神秘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自其鉴定初始就引起人们的关注:既然这种颜料在自然界中目前尚未发现,人工合成又需要很强的技术手段。那么这种神秘的秦俑紫色来源在哪里?本文通过对汉紫。使用的论述及相关文献记载的梳理,认为两千多年前秦人已经掌握其人工合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俑彩绘 紫色 硅酸铜钡
下载PDF
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出土仰韶晚期陶器的科学分析
10
作者 容波 杨利平 +2 位作者 马明志 赵静 王春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87,共6页
为揭示陕北地区仰韶时期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应用能最色散X荧光光谱仪、热膨胀分析仪对陕北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考占发掘现场出土的古陶残片主次量化学组成、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并用万能材料试验... 为揭示陕北地区仰韶时期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应用能最色散X荧光光谱仪、热膨胀分析仪对陕北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考占发掘现场出土的古陶残片主次量化学组成、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并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部分样品的抗压强度。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陶器原料取自当地,主要是“自烧自用”,陶片中Al2O3含量偏高,外观红色主要是Fe2O3含量偏高导致,烧制温度约为950~1050℃,此项研究为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山 陶器 科学分析 研究
下载PDF
甘肃糟朽木器安全状况评估技术研究
11
作者 陈庚龄 容波 李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甘肃木器代表了我国汉代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糟朽是甘肃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纤维素降解度高达50%;甘肃木器因材质固有的木材属性及缺陷性,对环境中的湿度、湿气和水分较为敏感,容易引发“湿胀干缩”效应,致使器物后期不易保存、保护。... 甘肃木器代表了我国汉代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糟朽是甘肃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纤维素降解度高达50%;甘肃木器因材质固有的木材属性及缺陷性,对环境中的湿度、湿气和水分较为敏感,容易引发“湿胀干缩”效应,致使器物后期不易保存、保护。如何对糟朽木器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是当前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针对目前评估技术中存在的弊端、难题,本研究通过对评估方法、方式的深刻剖析,对木材材质特征及属性分析,对衡量及表征材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相关物理参数的梳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及其成熟分析技术对采集试样进行了形貌观察和测试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胎木含水率作为影响糟朽木器结构与形态稳定的决定因素,是安全评估的唯一衡量指标;胎木容重值、纤维结晶度与纤维降解度作为材质物理化学性能综合考量的表征参数,均客观地反映了材质质量或状况的实际变化情况,可作为量化评估参考指标;确定胎木含水率的安全变化范围为9.3%~14.3%,安全波动幅度为±5%。依据上述结果,制定了糟朽木器安全评估的相关界定标准:1)胎木含水率在安全范围、幅度内波动、变化时,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轻微,器物则处于安全区;2)胎木含水率超出安全范围变化时,且波动频率频繁,往往会持续引起容重值变小、纤维结晶度降低、纤维降解度增大,造成胎木的形态与结构发生严重改变,致使器物处于危险区;3)胎木丧失维持自身平衡效应的能力,致使表征参数物理量变化值极度异常,尤其当胎木素含量达到85%时,纤维素几乎完全降解,器物则已处于濒危区。最后,综合、梳理分析结果,设计、创建了科学、规范的糟朽木器安全评估技术构架,该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特点是重数据、重证据,提升、强化了科技含量,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糟朽木器 胎木含水率 安全评估
下载PDF
土质文物盐害中硫酸钠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 被引量:22
12
作者 靳治良 陈港泉 +7 位作者 夏寅 胡红岩 容波 夏娅娜 张尚欣 苏伯民 周铁 吕功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2,共9页
土遗址和壁画遗址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_2SO_4,其中Na_2SO_4是破坏程度最严重的盐。一般认为,硫酸钠只有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才不稳定,才发生得失结晶水引起的晶型及体积变化。为研究土质文物盐害的形成机制及内在原因,调研了全国几处典... 土遗址和壁画遗址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_2SO_4,其中Na_2SO_4是破坏程度最严重的盐。一般认为,硫酸钠只有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才不稳定,才发生得失结晶水引起的晶型及体积变化。为研究土质文物盐害的形成机制及内在原因,调研了全国几处典型土遗址和壁画遗址的盐害状况并取样分析。分析发现:1)土遗址和壁画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无论在任何极端干燥环境甚至真空条件下);2)环境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只是加剧上述变化进程。硫酸钠结晶析出时,其体积膨胀约4倍。这一系列的过程,深刻影响着硫酸钠的相变复杂性和对依存土质文物本体的破坏性。本工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这些发现,并通过不同盐分(不同浓度氯化钠、硫酸钠)侵蚀破坏模拟试验、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试验、不同相对湿度下模拟试验,从宏观层面印证了上述微观机制在土遗址和壁画遗址本体的外在表现。本研究发现土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该工作弥补了以往研究和认识上的局限。本研究将对阻止、延缓及预测土质文物盐害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质文物 盐害 硫酸钠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及汉阳陵遗址成盐元素及类型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胡红岩 夏寅 +7 位作者 靳治良 张尚欣 容波 王亮 周铁 吕功煊 李库 李岗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37-47,56,共12页
综合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对取自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土遗址土样中的成盐元素、成盐类型、盐的晶体结构和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各样品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样品中多含有Na+、K+、NH4+、Mg2... 综合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对取自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土遗址土样中的成盐元素、成盐类型、盐的晶体结构和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各样品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样品中多含有Na+、K+、NH4+、Mg2+、Ca2+、Cl-、SO24-、NO3-、HCO3-等离子,可溶盐或微溶盐主要为NaCl、Na2SO4、NaNO3、NH4NO3、CaSO4.2H2O、2CaSO4.H2O、CaSO4、Na2Ca5(SO4)6.3H2O。结构分析表明,样品中盐的结晶形态取决于样品的存赋地点和环境。这些结果对研究秦始皇帝陵和汉阳陵土遗址中盐害的形成机理以及建立有效保护和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害 成盐元素 成盐类型
下载PDF
彩绘文物颜料胶结材料分析与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闫宏涛 安晶晶 +2 位作者 周铁 容波 夏寅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8-714,共7页
本文系统综述了包括微量化学实验法、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法、色谱法、质谱法等分析方法和技术在古代彩绘文物颜料胶结材料分析表征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进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 彩绘文物 胶结材料 分析方法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土遗址可溶盐特征与脱盐试探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吕功煊 张尚新 +4 位作者 钱玲 夏寅 胡红岩 容波 周铁 《自然杂志》 2015年第5期341-347,共7页
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可溶盐赋存特征和主要盐害类型特点。土遗址盐害部位主要存在的可溶盐是Na2SO4和Na Cl。除此之外,样品可溶盐中还含有少量钾盐及微量硝酸盐,而微溶盐分主要为Ca SO4以及少量镁盐。Na2SO4对土遗址损害的表现形式与Na C... 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可溶盐赋存特征和主要盐害类型特点。土遗址盐害部位主要存在的可溶盐是Na2SO4和Na Cl。除此之外,样品可溶盐中还含有少量钾盐及微量硝酸盐,而微溶盐分主要为Ca SO4以及少量镁盐。Na2SO4对土遗址损害的表现形式与Na Cl有很大不同,它具有超强的穿透、迁移能力及结晶破坏能力,盐害多表现为酥碱、起甲和块状剥落。硫酸盐的破坏与Na2SO4存赋温度、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易引发盐害区域为32.4℃以下的温度区间的温度变化及40%以上的干湿度循环交变。用模拟试块模拟了盐害发生的现象和可溶盐运移规律,并选取半封闭式博物馆遗址秦始皇兵马俑K9901陪葬坑,应用适用于土遗址本体盐害防治的新型脱盐材料进行了脱盐示范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脱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害 硫酸钠 脱盐
下载PDF
NaCl盐的结晶形态及在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胡红岩 陈港泉 +5 位作者 钱玲 容波 靳治良 周铁 苏伯民 吕功煊 《自然杂志》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盐溶解、结晶作用造成的疱疹病害是引起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脱落的重要原因。对导致盐害的主要成分及其存在形态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微观上可溶盐(NaCl、Na_2SO_4、CaCl_2)和微溶盐(CaSO_4)结晶以小晶粒或者包裹一些非晶体物质团... 盐溶解、结晶作用造成的疱疹病害是引起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脱落的重要原因。对导致盐害的主要成分及其存在形态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微观上可溶盐(NaCl、Na_2SO_4、CaCl_2)和微溶盐(CaSO_4)结晶以小晶粒或者包裹一些非晶体物质团聚态的形态赋存在壁画孔隙中,盐结晶的聚集体一般呈立方体或近立方体状。病害的形成是由于可溶盐和微溶盐之间的溶解-结晶相互作用。Na_2SO_4结晶或水合物收缩孔隙,降低了NaCl结晶对孔隙的局限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壁画 疱疹病害 氯化钠 硫酸钠
下载PDF
汉阳陵文物彩绘的结构观察及颜料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益 张志军 +1 位作者 容波 党焕英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92,共5页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陵 彩绘文物 彩绘结构 颜料成分
下载PDF
秦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房冬季室内空气质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华 曹军骥 +3 位作者 杨雅媚 容波 连昉 朱振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5,共6页
于2008年1月30日~3月3日,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开展了室内大气环境调查,同步采集了大气悬浮颗粒PM2.5和NH3样品,获得了PM:,颗粒中的离子组成,并实时监测了SO2、NOx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陶器库中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76.1... 于2008年1月30日~3月3日,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陶器库开展了室内大气环境调查,同步采集了大气悬浮颗粒PM2.5和NH3样品,获得了PM:,颗粒中的离子组成,并实时监测了SO2、NOx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陶器库中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76.1μg/m^3,室外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153.9μg/m^3,约为室内浓度的2倍。室内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4^2-、NO3^-和NH4^+组成,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5、5.2、5.5μg/m^3,它们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19.7%、5.2%、5.8%。库内NH3平均浓度为4.8μg/m^3,室外NH3平均浓度6.6μg/m。,约为室内的1.4倍。室内NO、NO2、NOx浓度日平均分别为4.8×10^-9、3.2×10^-9、8.0×10^-9,SO2浓度日平均为0.9×10^-9。研究表明,库内人为活动量对质量浓度、离子浓度和污染气体均有一定影响,库房相对于室外对阻挡颗粒物减少外界影响方面对文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阻隔空气污染物和恒温恒湿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大气悬浮颗粒 空气质量 水溶性离子
下载PDF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方法和材料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斌 吴晨 容波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36-140,共5页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安全、科学提取,可以最大限度地揭示并保存出土文物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为科学保护、完整复原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创造条件,就近些年来出现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提取中的"揭取法"、"套箱法"、"...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安全、科学提取,可以最大限度地揭示并保存出土文物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为科学保护、完整复原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创造条件,就近些年来出现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提取中的"揭取法"、"套箱法"、"绷带法"、"冻结法"等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用于现场文物提取的"石膏"、"聚氨酯泡沫"、"环十二烷"、"薄荷醇及其衍生物"等新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期促进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考古 现场保护 保护性提取 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保护 整体提取
下载PDF
薄荷醇及其衍生物对彩绘遗迹表面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春燕 惠娜 +2 位作者 容波 李斌 朱振宇 《文博》 2013年第4期75-76,35,共3页
在遗迹加固提取的技术发展过程中,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新的加固材料应用于遗迹加固中,其优于传统的加固方法之处在于,在遗迹提取时能够有效地加固遗迹,在满足遗迹提取加固要求之后,能自然挥发,消除清除遗迹加固剂时遗迹散落的安全... 在遗迹加固提取的技术发展过程中,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新的加固材料应用于遗迹加固中,其优于传统的加固方法之处在于,在遗迹提取时能够有效地加固遗迹,在满足遗迹提取加固要求之后,能自然挥发,消除清除遗迹加固剂时遗迹散落的安全隐患。本文着重通过扫描电镜,对秦俑重要遗迹彩绘,在薄荷醇加固前,及薄荷醇挥发后的彩绘表面进行扫描分析,观察彩绘表面是否因薄荷醇的加固和挥发而发生变化。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彩绘表面虽然经过薄荷醇的加固及挥发过程,但表面微观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现场 遗迹提取 遗迹加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