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615小鼠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
1
作者 尤胜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1985年第1期52-55,共4页
为确定L615小鼠白血病的细胞类型,作者采用了多种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技术,研究了L615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表明,L615白血病细胞不具有B细胞的各种表面标志;诸如SmIg、IgG-FcR以及CR等。但它却与兔抗鼠脑血清和兔抗鼠胸腺细胞... 为确定L615小鼠白血病的细胞类型,作者采用了多种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技术,研究了L615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表明,L615白血病细胞不具有B细胞的各种表面标志;诸如SmIg、IgG-FcR以及CR等。但它却与兔抗鼠脑血清和兔抗鼠胸腺细胞血清起特异性反应,表明它具有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抗原-Thy-1和MsLA。由此确定,L615小鼠白血病是一株T细胞型白血病病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白血病 表面标志 细胞类型 细胞表面 L615 小鼠胸腺 血清
下载PDF
bcr/abl基因在人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
2
作者 尤胜国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5年第3期18-22,共5页
bcr/abl基因在人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尤胜国(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患。该病具有明显的双时相病程;在疾病初始的慢性期,其骨髓... bcr/abl基因在人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尤胜国(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患。该病具有明显的双时相病程;在疾病初始的慢性期,其骨髓中造血定向髓系祖细胞在数目上明显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基 髓细胞白血病 病理
下载PDF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邓为民 韩钦 +5 位作者 葛薇 尤胜国 李长虹 张伟 邓鸿业 赵春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ISA和FACS等方法检测BMSC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可进入并较长期(30天)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体外,BALB/C小鼠的BMSC对由ConA诱导的BALB/C和C57BL/6(B6)和BXSB小鼠的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前两种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分泌Ig方面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XSB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Ig分泌有抑制作用。BALB/C小鼠的BMSC对BALB/C和B6小鼠由ConA诱导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却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两种品系小鼠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但对于BXSB小鼠却不同,BALB/C的BMSC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BXSB小鼠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由ConA诱导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结论:异基因BMSC不但可进入受体的免疫器官,且可较长期(30天)存在;另外,BMSC对同基因正常、异基因正常和异基因自身免疫病的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器官 分布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化皮肤干细胞和皮肤组织 被引量:18
4
作者 邓为民 李长虹 +7 位作者 廖联明 葛薇 李董 袁文素 赵志刚 尤胜国 邓鸿业 赵春华 《细胞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4,共7页
近年来,因在退行性或遗传性等疾病中潜在的治疗前景,成体干细胞可塑性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兴趣。有许多报道显示骨髓源干细胞植入体内可生成多种组织细胞,但到目前为止,成体干细胞可塑性尚存争议,尤其是关于成体干细胞体内分化成皮肤组... 近年来,因在退行性或遗传性等疾病中潜在的治疗前景,成体干细胞可塑性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兴趣。有许多报道显示骨髓源干细胞植入体内可生成多种组织细胞,但到目前为止,成体干细胞可塑性尚存争议,尤其是关于成体干细胞体内分化成皮肤组织的报道较少且意见不一。本工作,自成年BALB/C小鼠的骨髓中分离获得并体外培养扩增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将适量的供体BALB/C小鼠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和一定量的C57BL/小鼠骨髓细胞经尾静脉共同植入经致死量照射的成年C57BL/6小鼠。40天后,观察到受体C57BL/6小鼠背部出现白色毛发,逐渐扩展至3-4cm2,同时还出现在颈部和腹部,取该部位的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及RT-PCR检测。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结果均显示受体C57BL/6小鼠出现白色毛发处的皮肤组织为BALB/C来源。首次直接证明了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皮肤干细胞及皮肤组织。不仅为研究体内诱导皮肤分化的机制也为鉴定成体多能干细胞提供了一个模型,也为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体内分化 皮肤干细胞 皮肤组织 可塑性 成体干细胞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上调CD8^+CD28^-T细胞抑制T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伟 葛薇 +4 位作者 李长虹 尤胜国 韩钦 邓为民 赵春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66-66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CD8+ CD2 8- T细胞在间充质干细胞 (MSC)抑制T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应用尼龙毛柱分离T淋巴细胞 ,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 T淋巴细胞 ;用植物血凝素 (PHA)刺激与或未与MSC共培养 3天的CD8+ T细胞 ,应用MTT法测定T细胞的增殖 ... 本研究旨在探讨CD8+ CD2 8- T细胞在间充质干细胞 (MSC)抑制T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应用尼龙毛柱分离T淋巴细胞 ,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 T淋巴细胞 ;用植物血凝素 (PHA)刺激与或未与MSC共培养 3天的CD8+ T细胞 ,应用MTT法测定T细胞的增殖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与或未与MSC共培养 8天的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用PHA刺激与或未与MSC共培养 3天的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 ,MSC抑制PHA刺激引起的CD8+ T细胞的增殖 ,且这种抑制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 ,与未经MSC处理的CD8+ T细胞相比 ,MSC显著上调共培养 8天的CD8+ T细胞中的CD8+ CD2 8- 亚群 ,及经PHA作用 72小时后的CD8+ T细胞中的CD8+ CD2 8- 亚群。结论 :MSC通过上调CD8+ CD2 8- T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CD8^+CD28^-T细胞 T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TGF-β1抑制T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伟 葛薇 +5 位作者 李长虹 尤胜国 韩钦 邓为民 陈磊 赵春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研究是否MSCs通过分泌TGFβ1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MSCs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分泌水平,应用抗TGFβ1抗体中和MSCs上清中的TGFβ1后,用3H掺入法检测在不同培养条件下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 目的研究是否MSCs通过分泌TGFβ1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MSCs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分泌水平,应用抗TGFβ1抗体中和MSCs上清中的TGFβ1后,用3H掺入法检测在不同培养条件下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应用Elispot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MSCs上清减少活化的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它的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抗TGFβ1抗体部分逆转。结论MSCs通过分泌TGFβ1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免疫抑制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Th1/Th2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薛燕 尤胜国 +1 位作者 葛薇 马双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化疗前后Th1 Th2类细胞因子水平、CD4+ CD8+ 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AML患者的外周及骨髓血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和培养上清中I...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化疗前后Th1 Th2类细胞因子水平、CD4+ CD8+ 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AML患者的外周及骨髓血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和培养上清中IL 4、IFN γ水平 ,以放射免疫法检测IL 2水平。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清IL 4水平明显增高 ,而IFN γ水平则相反 ,部分高危患者缓解后IL 4水平仍较高 ,并且CD4+ CD8+ T细胞比例显著倒置。结论 :AML患者存在Th1 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及CD4+ CD8+ T细胞亚群比例的异常 ,有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H1/TH2细胞因子 T细胞亚群 免疫异常 预后
下载PDF
两步法扩增诱导脐血及动员外周血CD34^+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亚非 孟恒星 +10 位作者 葛薇 于珍 李云涛 李桥川 万长春 徐燕 李新 李增军 王国蓉 尤胜国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63-1167,共5页
为了比较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CB)CD34+细胞和动员外周血(MPB)CD34+细胞诱导所得DC的产量及功能,将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CB-CD34+细胞和MPB-CD34+细胞用FL、TPO、SCF、GM-CSF等细胞因子先扩增10天,然后加入GM-CSF、IL-4及TNF-α... 为了比较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CB)CD34+细胞和动员外周血(MPB)CD34+细胞诱导所得DC的产量及功能,将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CB-CD34+细胞和MPB-CD34+细胞用FL、TPO、SCF、GM-CSF等细胞因子先扩增10天,然后加入GM-CSF、IL-4及TNF-α、CD40Ab、PGE2等细胞因子组合诱导获得D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能力,Transwell板检测DC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介导下的趋化功能。结果表明①扩增10天时CB组、MPB组细胞中CD14+CD1a-细胞含量无显著差异[(40.48±16.85)%vs(28.07±23.19)%,P>0.05]。但由于CB组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388.88±84.63倍vs79.67±10.32倍,P<0.01),CB组CD14+CD1a-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89.42±25.02倍vs28.74±23.27倍,P<0.01);②TNF-α/CD40Ab/PGE2条件下与TNF-α条件下相比,CB组和MPB组所得DC均表达更高的CD83[分别为(34.52±11.22)%vs(3.70±2.27)%、(36.69±13.36)%vs(7.34±3.364)%,P均<0.01];③CB组与MPB组在TNF-α/CD40Ab/PGE2诱导条件下所得DC均高水平表达CD83、CD86、HLA-DR、CD11c、CD54、CD40,CB组所得CD83+细胞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98.72±117.53倍vs33.95±6.19倍,P<0.01);④CD40Ab/PGE2/TNF-α条件下CB与MPB来源的DC在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IL-12的分泌[(16.2±4.31)pg/mlvs(13.5±4.1)pg/ml]以及SLC介导的迁移率[(28.09±7.76)%vs(18.5±3·47)%]上均无显著差别(P均>0.05)。结论在两步法培养体系下,CB-CD34+细胞与MPB-CD34+细胞来源的DC具有相同的功能,而前者产量显著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脐血 动员外周血 CD34^+细胞 两步法培养法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伟 尤胜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1-802,共2页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免疫调节机制
下载PDF
CD8^+T细胞的调节性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伟 尤胜国 赵春华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CAS 2004年第4期193-197,共5页
随着免疫学 ,内科学及移植学的发展 ,CD8+ T细胞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是细胞毒性效应T细胞 ,而且也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CD8+ 调节性T细胞在生理条件下对机体自身稳态的维持 ,以及在器官移植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病毒感染和... 随着免疫学 ,内科学及移植学的发展 ,CD8+ T细胞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是细胞毒性效应T细胞 ,而且也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CD8+ 调节性T细胞在生理条件下对机体自身稳态的维持 ,以及在器官移植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病理状态下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调节性T细胞 免疫抑制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于津浦 李牧 +2 位作者 葛薇 马双 尤胜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51-355,共5页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MLR反应和对L615特异性杀伤活性,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实验检测L615/DC融合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了具有特征形态的树突状细胞,MLR反应表现出强大的异基因免疫刺激功能,当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的脾细胞再次接触L615抗原时表现出强烈的增殖活性;LDH实验显示,融合瘤苗组、共培瘤苗组和灭活L615组均可在体外诱导扩增出L615特异性CTL,但融合瘤苗组的CTL在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体内免疫治疗实验中L615/DC融合瘤苗治疗组平均寿命为25.7±1天,有1/4小鼠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平均寿命17.5±1天。2个月后对治疗组存活鼠用致死剂量L615攻击不发病。结论:L615/DC融合瘤苗可诱导强大的特异性抗L615免疫,它不仅在体外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L615细胞,还可有效抑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时间,并产生免疫记忆,抵抗肿瘤的二次攻击。L615/DC融合瘤苗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急性白血病 抗肿瘤免疫
下载PDF
钙动员诱导髓系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12
作者 严匡华 尤胜国 卞寿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3,共5页
关键词 钙动员 诱导 髓系细胞分化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13
作者 赵春华 尤胜国 +7 位作者 钱林生 唐佩弦 肖志坚 范尔进 杨天楹 陈卫 李牧 陈一鸣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10期23-24,共2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人造血干细胞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慢粒是以异常的、不成熟的恶性造血祖细胞的大量增生为特征.病理特征是因第九与第22位染色体易位{t(9:22)}形成的pH1染色体,该染色体易位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具...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人造血干细胞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慢粒是以异常的、不成熟的恶性造血祖细胞的大量增生为特征.病理特征是因第九与第22位染色体易位{t(9:22)}形成的pH1染色体,该染色体易位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的p210BCR/ABL融合蛋白是慢粒发生的分子基础,它能结合或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相关的分子,为造血细胞的恶性转化必要而充分的条件.该病的p210BCR/ABL是通过什么分子机制引起这些变化仍不清楚,目前临床上除干细胞移植外尚无治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14
作者 韩钦 尤胜国 赵春华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3年第5期390-393,共4页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骨髓移植及器官移植等密切相关。对免疫耐受机制及人工诱导免疫耐受方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本文就近年来在人工诱导免疫耐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人工诱导 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骨髓移植 器官移植 调节性T细胞 问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急性T细胞白血病小鼠脾脏肿瘤特异性反应T细胞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代奎 尤胜国 +1 位作者 李牧 廖晓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4-267,共4页
应用可选择性杀灭的瘤细胞和淋巴瘤细胞混合培养的体外致敏方法,从急性T细胞(L615)白血病小鼠的脾细胞中建立了体外可培养的肿瘤特异性反应T细胞系(TSRTs)。细胞表型分析和功能测定的结果表明,这些TSRTs中是以... 应用可选择性杀灭的瘤细胞和淋巴瘤细胞混合培养的体外致敏方法,从急性T细胞(L615)白血病小鼠的脾细胞中建立了体外可培养的肿瘤特异性反应T细胞系(TSRTs)。细胞表型分析和功能测定的结果表明,这些TSRTs中是以表型CD4+T细胞为主(占75%以上)。对结合L615瘤细胞膜蛋白的硝酸纤维素薄膜颗粒的刺激呈特异性反应,并对L615瘤细胞刺激反应产生白细胞介素2。虽然体外缺乏急性溶细胞活性,但Winn’s测定和继承性免疫治疗结果表明体内转输这些CD4+为主的TSRTs具有显著抗瘤活性,与CY联合可以明显延长L615白血病小鼠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T细胞 肿瘤特异性反应 TSRTs 免疫疗法
下载PDF
T淋巴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一鸣 尤胜国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前已经发现,至少有4种与恶性状态转化和发展有关的蛋白可使肿瘤细胞有免疫原性:突变的癌基因编码的蛋白;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蛋白;过度表达的正常自身蛋白和翻译后修饰异常的蛋白。
关键词 肿瘤抗原 细胞识别 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下载PDF
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8142例体会
17
作者 姬兴邦 尤胜国 张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6期413-414,共2页
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8142例体会姬兴邦,尤胜国,张华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是目前国家对女性常采用的长效节育方法之一.其手术简便,安全可靠,节育效果较好.我们于1978~1995年共做此手术8142例,现就个人体会做... 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8142例体会姬兴邦,尤胜国,张华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是目前国家对女性常采用的长效节育方法之一.其手术简便,安全可靠,节育效果较好.我们于1978~1995年共做此手术8142例,现就个人体会做如下简介.1 手术步骤1.1 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结扎 小切口 经腹
下载PDF
树突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增强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8
18
作者 葛薇 李长虹 +5 位作者 张伟 韩钦 邓为民 陈磊 尤胜国 赵春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与树突细胞 (DC)共培养能否增强正常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的体内外抗瘤活性。方法 分别按照常规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 ,将NB4白血病细胞冻融物 (LCL)冲击或未冲击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 (LCL D... 目的探讨与树突细胞 (DC)共培养能否增强正常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的体内外抗瘤活性。方法 分别按照常规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 ,将NB4白血病细胞冻融物 (LCL)冲击或未冲击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 (LCL DC +CIK、DC +CIK) ,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 ,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测定分泌IFN γ的细胞数 ,51 Cr释放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 ,同时用NB4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归巢情况。结果 在培养第 1 5天 ,LCL DC +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相比 ,增殖速率明显提高 [(1 8.2± 2 .1 )倍vs(1 1 .6± 2 .3)倍 ,P <0 .0 5 ],CD3 + CD56+ 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 [(5 1 .0 5± 2 .6 3) %vs(30 .1 8± 1 .4 5 ) % ,P <0 .0 5 ],分泌IFN γ的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86 .33± 5 .5 1 ) / 1 0 4细胞vs(4 4 .6 1± 3.0 5 ) / 1 0 4细胞 ,P <0 .0 5 ],同时LCL DC +CIK对NB4、K5 6 2、KG1a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增强。体内实验显示与单独培养CIK细胞相比 ,LCL DC +CIK细胞共培养后 ,可明显抑制接种瘤细胞裸鼠的成瘤率 ,提高裸鼠的长期无瘤存活率 (1 0 0 %vs 6 6 .7% ,P <0 .0 5 ) ,以DiI标记的LCL DC +CIK细胞在接种后 7d内可在脾脏、淋巴结及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抗肿瘤活性 DC CIK 细胞株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自身白血病T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何学鹏 尤胜国 +4 位作者 卞寿庚 葛薇 李牧 马双 赵春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29-632,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出去T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TD BMNC) ,并培养在含联合细胞因子 (GM CSF、IL 4、SCF或TNF α)的条件下以产生DC ,并在培养的第 5天用ACL进行冲击。培养 7d后收获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成熟DC表型。同时 ,这些细胞与经抗CD3抗体激活过的自体T细胞在低浓度IL 2条件下共培养 7d ,以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溶细胞活性。结果  1 2例AML CR患者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分化为成熟DC。其中 6例完成CTL活性实验。当效∶靶 =2 0∶1时 ,ACL冲击的DC致敏的自体T细胞与单纯IL 2或IL 2加无抗原冲击的DC组比较对自体AML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而对K562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1 )。结论 用AML CR患者白细胞裂解物冲击的骨髓细胞衍生的DC体外致敏自体T细胞可以产生AML细胞相关抗原特异性的C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抗自身白血病 T细胞免疫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14
20
作者 严匡华 尤胜国 +5 位作者 卞寿庚 马冠杰 葛薇 马双 刘世和 赵春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65-368,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的可行性及AML细胞衍生DC(AML 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AML细胞分别在GM CSF +IL 4、GM CSF +TNF α或GM CSF +IL 4 +TNF α 3种细胞因子组合以及不含细...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C)的可行性及AML细胞衍生DC(AML 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AML细胞分别在GM CSF +IL 4、GM CSF +TNF α或GM CSF +IL 4 +TNF α 3种细胞因子组合以及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中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动态观察、细胞化学染色和细胞免疫表型鉴定DC。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实验和LDH释放实验检测DC功能。RT PCR和FISH检测AML DC的特异融合基因。结果 15例AML细胞在 3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发生典型的DC形态变化。AML DC的DC相关表面分子CD1a、CD80 、CD86 、CD1 0 6 、CD83和HLA DR等较未培养或不加细胞因子培养的AML细胞表达明显上调 (P <0 0 5 )。AML DC的异基因刺激能力明显高于未培养或不加细胞因子培养的AML细胞 (P <0 .0 5 )。只有用GM CSF +IL 4培养的AML DC有吞噬能力。AML DC与未培养AML细胞致敏的疾病初发时分离的T细胞比较 ,对自体AML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AML DC仍具有未培养AML细胞的特异融合基因。结论 体外细胞因子可诱导各型AML细胞分化为DC ,细胞因子组合不同 ,AML DC的成熟状态可有一定的差异。AML DC不但起源于AML细胞 ,而且具有正常DC的典型形态、表型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分化 树突状细胞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