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贪夜蛾的冷识别温度及低温胁迫下Hsp70和Hsp90基因的响应
1
作者 田彩红 张俊逸 +4 位作者 党菁 黄建荣 尹新明 李国平 封洪强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664-671,共8页
为了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室内测定了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蛹在低温条件下的死亡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各发育阶段的冷识别温度,得到1~6龄幼虫和蛹的冷识别温度分别为-7.80℃、-9.70℃、-9.61... 为了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室内测定了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蛹在低温条件下的死亡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各发育阶段的冷识别温度,得到1~6龄幼虫和蛹的冷识别温度分别为-7.80℃、-9.70℃、-9.61℃、-8.78℃、-8.29℃、-8.05℃和-9.5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常温饲养和低温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Hsp 70基因(GenBank登录号:NC_064223.1)和Hsp 90基因(GenBank登录号:MN832694)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2种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Hsp 70基因和Hsp 90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均不同,经过低温处理后,Hsp70基因在1龄幼虫中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2~6龄幼虫和蛹中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Hsp90基因在1~6龄幼虫中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在蛹中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冷识别温度 HSP70 HSP90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四种缘蝽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缘蝽科系统发育分析
2
作者 林兴雨 宋南 +2 位作者 尹新明 朱永强 席玉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7-1146,共10页
【目的】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缘蝽科(Coreidae)亚科间的系统发育。【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对4种缘蝽(纹须同缘蝽Homoeocerus striicornis、广腹同缘蝽H.dilatatus、宽棘缘蝽Cletus schmidti和褐莫缘蝽Molipteryx fuliginosa)... 【目的】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缘蝽科(Coreidae)亚科间的系统发育。【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对4种缘蝽(纹须同缘蝽Homoeocerus striicornis、广腹同缘蝽H.dilatatus、宽棘缘蝽Cletus schmidti和褐莫缘蝽Molipteryx fuliginosa)进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从获得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中重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联合已经公布的缘蝽科3个亚科32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作为内群)以及蛛缘蝽科(Alydidae)中的3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作为外群),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缘蝽科亚科间的系统发育。【结果】纹须同缘蝽、广腹同缘蝽、宽棘缘蝽和褐莫缘蝽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R702557-OR702560)的长度分别为15 706, 15 913, 17 685和16 959 bp,新获得的这4种缘蝽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方式与典型的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一致,没有基因重排等特殊的基因组织结构;此外,这4种缘蝽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基因组序列、蛋白质编码基因、 rRNA基因和tRNA基因序列都具有较高的A+T含量(≥70%)。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的缘蝽科系统发育树具有大体相同的拓扑结构;所有结果都支持缘蝽亚科(Coreinae)为单系群,缘蝽亚科与希缘蝽亚科(Hydarinae)互为姐妹群。【结论】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缘蝽科亚科间的系统发育,结果支持缘蝽亚科为单系群,缘蝽亚科与希缘蝽亚科互为姐妹群。本研究为进一步在系统发生框架内探讨缘蝽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了线粒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缘蝽总科 缘蝽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主识别与寄主选择
3
作者 杨成都 牛李阳 +4 位作者 谷晓行 肖泽宇 李欣 尹新明 白素芬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4,共8页
【目的】提高优势天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室内繁育效率与质量,对其寄主识别能力和三级营养关系下的寄主选择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提供被寄生寄主与健康寄主,探究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主识别能力;并通过寄主选择性试验... 【目的】提高优势天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室内繁育效率与质量,对其寄主识别能力和三级营养关系下的寄主选择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提供被寄生寄主与健康寄主,探究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主识别能力;并通过寄主选择性试验,分别提供取食不同植物的同一寄主昆虫、取食相同食物的不同寄主,及取食不同食物的不同寄主时,比较该蜂的寄主选择偏好性。【结果】棉铃虫齿唇姬蜂倾向于在健康寄主上产卵,具有异己识别能力,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过寄生的发生;当雌蜂触角被剪除后,其寄主识别能力显著降低。寄主选择性的研究表明,取食玉米叶或烟草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比取食人工饲料的棉铃虫对棉铃虫齿唇姬蜂具有更强的吸引作用,表现为在其内产卵数更多、寄生率更高,选择系数分别为0.77和0.74,显著高于人工饲料上的0.23和0.26。当面对取食相同食物的棉铃虫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时,雌蜂更偏好寄生棉铃虫;而当雌蜂寄生取食不同食物的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时,明显偏好寄生取食含有玉米粉人工饲料的草地贪夜蛾,反之,当棉铃虫的食物由人工饲料更换为玉米叶时,该蜂的寄主选择偏好变为棉铃虫。【结论】棉铃虫齿唇姬蜂具有寄主识别能力,触角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植物-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学物质和寄主适合度在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主选择偏好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蜂在选择偏好的寄主中有较高寄生率的同时,过寄生率也高,二者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齿唇姬蜂 寄主识别 寄主选择 寄主食物 过寄生
下载PDF
黄色小长蝽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4
作者 林兴雨 席玉强 +1 位作者 宋南 尹新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共9页
为探究黄色小长蝽(Nysius inconspicuus)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长蝽科(Lygaeidae)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二代测序方法获得黄色小长蝽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长蝽科14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大眼长蝽科(Geocoridae)的1... 为探究黄色小长蝽(Nysius inconspicuus)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长蝽科(Lygaeidae)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二代测序方法获得黄色小长蝽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长蝽科14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大眼长蝽科(Geocoridae)的1个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长蝽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黄色小长蝽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全长为14 893 bp(GenBank登录号:OR099699)。黄色小长蝽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除cox1和nad6利用TTG、nad4l利用AAC作为起始密码子,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ATN开头,终止密码子除cox1、cox2、nad3和nad1以不完整的T作为结尾,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TAA结尾。此外,基于3种不同的数据矩阵,分别采用2种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小长蝽 半翅目 长蝽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规模数据的蜡蝉总科系统发育关系
5
作者 林兴雨 尹新明 宋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8-1438,共11页
【目的】基于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重新构建蜡蝉总科(Fulgoroidea)高阶元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理解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基因组数据。【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了蛾蜡蝉科蜡蝉Flatida sp.1种的低覆盖度... 【目的】基于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重新构建蜡蝉总科(Fulgoroidea)高阶元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理解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基因组数据。【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了蛾蜡蝉科蜡蝉Flatida sp.1种的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结合下载的蜡蝉总科25种(内群)和沫蝉总科(Cercopoidea)2种(外群)的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利用BUSCO提取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使用Phykit根据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数据生成不同的完整性数据矩阵,分析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基于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得到蜡蝉总科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的数量为836~2421。在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中,所有系统发育结果都支持菱蜡蝉科(Cixiidae)+飞虱科(Delphacidae)为蜡蝉总科其他科的姐妹群,且菱蜡蝉科、飞虱科、颖蜡蝉科(Achilidae)、袖蜡蝉科(Derbidae)、蜡蝉科(Fulgoridae)、象蜡蝉科(Dictyopharidae)、峻翅蜡蝉科(Acanaloniidae)、蚁蜡蝉科(Tettigometridae)、瓢蜡蝉科(Issidae)、杯瓢蜡蝉科(Caliscelidae)、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和扁蜡蝉科(Tropiduchidae)为单系群,而娜蜡蝉科(Nogodinidae)为非单系群。此外,基于4种不同矩阵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支持蛾蜡蝉科(Flatidae)为非单系群。然而,基于氨基酸序列数据矩阵faa_all包含的每个标记利用物种树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中却支持蛾蜡蝉科为单系群,但是有相对低的节点支持率。【结论】本研究利用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得到的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之前的研究结果多数一致。但是,有关各科之间的姐妹群关系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标本和分子标记来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蝉总科 全基因组测序 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 转录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寄生蜂感受器的形态与功能 被引量:10
6
作者 尹新明 高艳 +1 位作者 王高平 时振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分析了寄生蜂的触角、足、产卵器上感受器的形态、分布和功能,比较了两性间的差异,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寄生蜂感受器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描述了它们在寻找寄主、将卵产入寄主体内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寄生蜂 感受器 形态 功能 农林害虫 天敌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板栗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尹新明 田彩红 +1 位作者 李梦琴 李静静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4-257,共4页
以信阳产茅栗(Castanea sequiniiDode)、油栗(Castanea mollissinaBL.)、嫁接栗(EngraftedCastanea mollissimasp.)3个品种的板栗坚果为材料,分别对其进行5种不同条件的微波处理,并对其贮藏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 以信阳产茅栗(Castanea sequiniiDode)、油栗(Castanea mollissinaBL.)、嫁接栗(EngraftedCastanea mollissimasp.)3个品种的板栗坚果为材料,分别对其进行5种不同条件的微波处理,并对其贮藏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板栗的腐烂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虫蛀率普遍下降,栗果水分含量普遍降低,而对板栗果仁蛋白质、还原糖、粗脂肪、灰分含量的影响不大.在微波处理功率240 W、处理时间40 s的组合条件下,对板栗品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微波处理 虫蛀率 贮藏品质 营养品质
下载PDF
美洲斑潜蝇对豇豆危害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尹新明 原国辉 +4 位作者 马长生 王高平 韩桂仲 李自朝 刘顺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4-197,共4页
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危害豇豆造成的产量损失及虫情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虫情指数超高,产量损失越多,两者是极显著正相关.虫情指数达8-12时为防治指标.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虫情指数 防治指标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 7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尹新明 安世恒 +1 位作者 江志伟 胡鹏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5-549,共5页
根据GenBank发表的序列(L33180)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编码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ORF75基因的DNA片段,将其连接至pMD18-T载体上,获得了该基因成熟蛋白阅读框序列.利用设计的酶切位点将目的基... 根据GenBank发表的序列(L33180)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编码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ORF75基因的DNA片段,将其连接至pMD18-T载体上,获得了该基因成熟蛋白阅读框序列.利用设计的酶切位点将目的基因从克隆载体上切下.表达质粒pGEX-4T-2经BamHI/XhoI双酶切,与目的片断连接,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EX/Bm75.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Bm75转化入大肠杆菌BL 21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12%SDS-PAGE分析表明产生57 kDa左右的特异蛋白质条带.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pGEX/Bm75经IPTG诱导产生的57 kDa蛋白条带与抗体发生了很强的交叉反应,融合蛋白得到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核型多角体病毒 ORF75基因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提高苏云金杆菌对棉铃虫毒力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新明 郭线茹 +2 位作者 贾新成 吴云汉 邱立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7-72,共6页
在含有Bt毒素的人工饲料中,通过加入碱性化合物提高其对昆虫中肠的作用,或加入蛋白酶激活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物来提高Bt的毒力效价。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碳酸钙、硫酸锌、氯化镁、苹果酸、马来酸、甲酸和巯基乙醇酸钠,可使Bt... 在含有Bt毒素的人工饲料中,通过加入碱性化合物提高其对昆虫中肠的作用,或加入蛋白酶激活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物来提高Bt的毒力效价。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碳酸钙、硫酸锌、氯化镁、苹果酸、马来酸、甲酸和巯基乙醇酸钠,可使Bt毒力效价分别提高095,122,037,045,117,2.10和90倍,其中加入硫酸锌、甲酸和巯基乙醇酸钠的增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毒力效价 化学增效剂 棉铃虫
下载PDF
狭胸天牛幼虫触角主感器及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新明 蒋书楠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74-377,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Philusantennatus(Gyllenhal))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肾形或唇形,长约98μ...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Philusantennatus(Gyllenhal))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肾形或唇形,长约98μm,宽约24.5μm。下颚须顶端感受器20个~25个,下唇须顶端约15个感受器;根据不同形态,大致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锥柱形和腔锥形。栓锥形和锥柱形感受器分别着生于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表面,腔锥形感受器着生于它们的端节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胸天牛 幼虫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被引量:8
12
作者 尹新明 彭文博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年第3期54-57,共4页
近十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通过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着力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具有... 近十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通过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着力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下载PDF
两种潜叶蝇药剂防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新明 原国辉 +2 位作者 韩桂仲 李自朝 刘顺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0-273,共4页
采用叶面喷施法和根部穴施法,研究了不同药剂对豌豆植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甘蓝田用氧化乐果和高效氯氰菊酯各1 000 倍液防治豌豆植潜蝇7 d 的效果达89 % 和87 % .莴苣田用高效氯氰菊酯800 倍液、... 采用叶面喷施法和根部穴施法,研究了不同药剂对豌豆植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甘蓝田用氧化乐果和高效氯氰菊酯各1 000 倍液防治豌豆植潜蝇7 d 的效果达89 % 和87 % .莴苣田用高效氯氰菊酯800 倍液、辛高合剂、增效氧化乐果和增效甲胺磷各1 000 倍液防治豌豆植潜蝇效果达80 % 以上.豇豆田用阿巴丁乳油1 000 倍液防治美洲斑潜蝇效果最好.根部穴施质量分数为5 % 的涕灭威颗粒剂30 ~45 kg·hm -2 防治不同寄主田的豌豆植潜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叶蝇 药剂 防治
下载PDF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遗传及药剂敏感性影响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新明 崔岩 +2 位作者 李秀杰 王桂香 马明理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26-228,235,共4页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 ,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 ,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 32 3% ;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 ,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 (31 6 % ) ....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 ,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 ,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 32 3% ;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 ,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 (31 6 % ) .利用纯化 3代的不同体色交叉组合配对 ,其后代体色遗传不规律 ,与其亲代体色相一致的幼虫占多数 .利用质量浓度为 1 0 %的功夫和 2 0 5 %的保丰乳油 ,点滴法测定触杀效果 ,结果表明 ,绿色和灰褐色是较敏感的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幼虫体色 遗传规律 药剂敏感性
下载PDF
锯天牛和狭胸天牛成虫发音器的超微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新明 蒋书楠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7-19,共3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锯天牛PrionusinsularisMotsch和狭胸天牛Philusantennatus(Gyllenha1)成虫发音器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天牛成虫都不发音,但其发音结构大不相同。锯天牛发音部位...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锯天牛PrionusinsularisMotsch和狭胸天牛Philusantennatus(Gyllenha1)成虫发音器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天牛成虫都不发音,但其发音结构大不相同。锯天牛发音部位狭长,具许多乳突状结构;而狭胸天牛发音部位呈梯形,具明显的条纹状发音齿,纵沟后端具发音齿向外突出的特殊结构。比较形态学可见:狭胸天牛的发音器结构比锯天牛的更为进化,这亦是把狭胸天牛从锯天牛亚科中分离出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 发音器 超微形态 锯天牛 狭胸天牛 林地
下载PDF
狭胸天牛生殖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尹新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47-349,372,共4页
对狭胸天牛的生殖行为和习性进行了室内外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以成虫在土中越冬,产卵于枝杆缝或土缝中,大多数狭胸天牛于夜晚8~12点交配和产卵,其产卵方式为交配产卵和单雌产卵。雄虫活跃,能飞翔,在短距离内能识别雌虫。两性... 对狭胸天牛的生殖行为和习性进行了室内外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以成虫在土中越冬,产卵于枝杆缝或土缝中,大多数狭胸天牛于夜晚8~12点交配和产卵,其产卵方式为交配产卵和单雌产卵。雄虫活跃,能飞翔,在短距离内能识别雌虫。两性相距约2cm发生追逐→上背→定位→曲腹反应,多次接触后爬离,只有少数接触能实现交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科 狭胸天牛 生殖行为
下载PDF
狭胸天牛分类地位初步研究(鞘翅目:天牛总科)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新明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9年第4期291-295,共5页
天牛类幼虫特征是探讨天牛总科演化和分类系统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未找到狭胸天牛幼虫,其地位难以确定,影响到天牛总科分类系统的重建。近年来,在中国广西和西藏发现的狭胸天牛Philus antennatus (Gylle... 天牛类幼虫特征是探讨天牛总科演化和分类系统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未找到狭胸天牛幼虫,其地位难以确定,影响到天牛总科分类系统的重建。近年来,在中国广西和西藏发现的狭胸天牛Philus antennatus (Gyllenhal) 和细点音天牛Het-erophilus punctulatus Chiang et Chen 幼虫,为研究狭胸天牛分类地位提供了新的证据。综合比较认为,狭胸天牛与暗天牛科最相近,倾向于将狭胸天牛亚科归入暗天牛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天牛总科 狭胸天牛 分类地位
下载PDF
狭胸天牛成虫和幼虫的消化道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新明 《昆虫知识》 CSCD 1996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研究了狭胸天牛成虫和幼虫消化道形态。成虫消化道细长,嗉囊长囊状,中肠前段具极少的稀疏瘤状小突起。幼虫消化道相当长,前肠细短,中肠很长,前中肠粗短而膨大,中肠表面无小盲囊。
关键词 鞘翅目 狭胸天牛 消化道 成虫 幼虫
下载PDF
狭胸天牛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化感器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尹新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狭胸天牛Phiblusantennatua(Gyll.)成虫下颚须具有约12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3种类型。下唇须具有约100个栓锥感受器,分为两种类型。下颚须和下唇须都有探测寄主植物、配偶和产卵场所的作用。
关键词 感受器 成虫下颚须 狭胸天牛
下载PDF
狭胸天牛Philus antennatus(Gyllenhal)幼期和成虫期形态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新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狭胸天牛Philusantennatus(Gyllenhal)幼虫明显不同于天牛科的其它种类,缺外咽片,亚颏直接与前胸腹膜相连接,幕骨桥很宽,狭胸天牛亚科也许与瘦天牛科相当近源。
关键词 幼虫 成虫 狭胸天牛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