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Fas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季声 丁欣 +5 位作者 吴军 林志坚 罗文媛 万汇涓 尹美君 张海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病理变化及Fas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病理变化及Fas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程度及Fas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且Fas蛋白表达上调,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发生严重缺失,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FAS蛋白 海马
下载PDF
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Fas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2
作者 张季声 丁欣 +5 位作者 吴军 林志坚 罗文媛 万汇涓 尹美君 张海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27-928,共2页
目的观察Fas蛋白在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制备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Fas... 目的观察Fas蛋白在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制备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Fas表达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及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CA1区Fas阳性染色阳性细胞分别为(21·3±3·1)个/100μm、(51·9±4·2)个/100μm,较正常对照组〔(1·1±1·7)个/100μm〕及假手术组〔(10·3±2·4)个/100μm〕增多(P<0·05);而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比缺血再灌注组增加得更明显(P<0·05);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Fas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百分数〔(29·34±8·45)%〕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17·59±6·38)%〕(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细胞发生凋亡,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损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蛋白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糖尿病 海马 凋亡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糖尿病大鼠海马CA1区凋亡基因的表达
3
作者 张季声 丁欣 +5 位作者 吴军 林志坚 罗文媛 万汇涓 尹美君 张海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6期714-717,共4页
目的观察凋亡基因Bcl-2、Bax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制备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 目的观察凋亡基因Bcl-2、Bax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制备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及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阳性染色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增多,差异显著(P<0.05),而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比缺血再灌注组增加得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Bax上调幅度大。结论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细胞发生凋亡,Bcl-2、Bax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损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2 BAX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糖尿病 海马 凋亡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讨黄芪总黄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
4
作者 李浩男 刘嘉悦 +5 位作者 刘思奇 庞宇晴 尹美君 代诗琪 王宇亮 赵宏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1期11-19,共9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总黄酮(TF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初步药效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TF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OMIM和Gen...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总黄酮(TF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初步药效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TF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AD的潜在靶点;采用Venny 2.1.0软件对TFA与AD进行相互影响的综合评估,同时以STRING 12.0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采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和KEGG的重要目标的聚类分析;利用Cytoscape 3.7.1创建TFA治疗AD的“组成部分-目标-路径”网络结构;并使用AutoDock Tools工具进行分子链接。利用CL4176线虫模型,探究TFA对线虫寿命、运动能力、抑制瘫痪、抗热应激、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作用。结果:TFA对抗AD的有效成分共9个,交集靶点共106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732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156条信号通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KT1、TNF、IL-6等靶点可能为TFA治疗AD的关键靶点;线虫实验结果显示,TFA具有提高线虫寿命、运动能力、抗热应激、抗氧化应激能力,并抑制瘫痪与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作用。结论:TFA中华良姜素、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通过AKT1、TNF、IL-6等核心靶点与PI3K-Akt、MAPK、AGE-RAGE、IL-17等信号通路参与治疗AD,为其后续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黄芪总黄酮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秀丽隐杆线虫
下载PDF
中医辨证施治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思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丽颖 王静 +5 位作者 李秋伟 苗静 翁奉武 尹美君 徐懂 贾建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中医证候实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HBV-ACLF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入院时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包括症状评分和...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中医证候实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HBV-ACLF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入院时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包括症状评分和舌脉积分,采用聚类分析归纳疾病证候特点,评价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各证型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甲胎蛋白(AFP)等反映肝脏损伤、合成及再生能力指标的差异,分析HBV-ACLF各中医证型的实质.结果64例HBV-ACLF患者的证候、舌质、舌苔、脉象等47项指标信息主要聚类为热毒炽盛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5个证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0.94%、10.94%、12.50%、23.43%、42.19%.HBV-ACLF早期患者多为肝郁脾虚证(10例)和湿热蕴结证(12例);HBV-ACLF中期患者中,热毒炽盛证(5例比0例)和肝肾阴虚证(3例比1例)患者较早期患者增多;HBV-ACLF晚期患者中,肝肾阴虚证(4例比3例、1例)和肝脾血瘀证(5例比1例、1例)患者较早期和中期患者增多;各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热毒炽盛证(治愈为6例、4例比0例、0例、1例,显效为3例、8例比1例、1例、0例,有效为2例、5例比2例、2例、0例,均P<0.05).TBIL、TBA在热毒炽盛证患者中表达最高〔TBIL:(295.09±75.30)μmol/L,TBA:(253.66±44.70)U/L,均P>0.05〕,其次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但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T、AST在热毒炽盛证患者中表达最高,在肝脾血瘀证患者中的表达最低;2个证型间的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L:301.20(105.80,638.60)比73.7(65.90,123.30),P<0.05〕.肝脏合成能力方面,肝肾阴虚证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最差,湿热蕴结证最佳,且湿热蕴结证、热毒炽盛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FIB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7±0.48)、(1.23±0.51)、(1.28±0.49)、(1.21±0.36)、(0.70±0.42)g/L,均P<0.05〕;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ALB、ChE均较高,而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的ALB均明显低于湿热蕴结证患者(g/L:25.71±3.52、27.55±3.08比30.88±4.73,均P<0.05).肝脏再生能力方面,湿热蕴结证患者的AFP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最低〔分别为65.64(28.81,171.10)、39.76(10.10,341.00)、4.65(2.27,10.65)ng/L,均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为HBV-ACLF的主要证型,能够反映疾病不同阶段肝脏损伤、合成能力及再生能力方面情况.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多处于疾病早期,此阶段时可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好的疗效;热毒炽盛证最易发生并发症,需联合生物人工肝治疗控制病情;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多处于疾病晚期,建议尽早考虑肝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医证候 证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甜瓜蒂治疗黄疸的古籍考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尹美君 苗静 +5 位作者 郭丽颖 王静 赵立聪 孙小雪 翁奉武 贾建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70-371,共2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肝胆病证,主要是由湿热疫毒等外邪引起。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述了黄疸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湿邪[1]。明代医家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中提到:“黄疸之症,...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肝胆病证,主要是由湿热疫毒等外邪引起。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述了黄疸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湿邪[1]。明代医家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中提到:“黄疸之症,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藏者也。”阐释了黄疸是由湿热之邪在体内相互作用而致病[2]。甜瓜蒂,又名苦丁香、瓜蒂、瓜丁,是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的果蒂,夏秋季果熟时采收,剪取青绿色瓜蒂阴干,以色黄褐、味苦者为佳,生用或炒用。本品苦寒有毒,归胃、胆经,功善涌吐痰食,祛湿退黄[3]。古籍中对于甜瓜蒂治疗黄疸的记载颇多,且有奇效。因此本研究通过查阅医书古籍,对甜瓜蒂关于退黄的历史记载、用法用量进行考证,并归纳、分析,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蒂 黄疸 退黄 古籍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翁奉武 郭丽颖 +5 位作者 李秋伟 李力 赵立聪 孙小雪 尹美君 贾建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13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13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比较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疾病进展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6^+CD56^+NK细胞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03、-0.269、-0.435、-0.402,P值均<0.01)。结论随着疾病的进展,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能够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慢性HBV感染临床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肝肿瘤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下载PDF
七氟醚对脂多糖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立聪 苗静 +6 位作者 翁奉武 孙小雪 李力 尹美君 郭丽颖 周国强 贾建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4-1117,共4页
目的观察七氟醚短暂重复性麻醉脂多糖致热大鼠的体温变化,探讨七氟醚调节体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10~230 g,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模型+七氟醚组(S组),每组8只。C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 目的观察七氟醚短暂重复性麻醉脂多糖致热大鼠的体温变化,探讨七氟醚调节体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10~230 g,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模型+七氟醚组(S组),每组8只。C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M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0μg/kg制备大鼠发热模型,S组腹腔注射LPS(20μg/kg)后,每隔1 h置入1.5%七氟醚麻醉罐中麻醉,每次吸入30 s^1 min。造模后每隔30 min平行监测三组大鼠体温1次,共监测10 h。记录三组大鼠的生理情况、体温、体温升高时点、体温峰值、体温峰值时点。记录体温升高持续时间<10 h和≥10 h发生情况。结果 M组和S组注射LPS后都出现体温升高,有寒颤、竖毛、蜷缩精神萎靡等表现,个别出现轻微腹泻。M组和S组均表现为三相热,S组体温升高时点明显晚于M组(P<0.05),S组体温峰值明显高于M组(P<0.05),体温峰值时点明显晚于M组(P<0.05)。M组和S组体温峰值明显高于C组(P<0.05),体温峰值时点均明显晚于C组(P<0.05)。M组和S组体温升高持续时间(≥10 h)的比例分别为37.5%、8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短暂重复性麻醉脂多糖致热大鼠,可推迟大鼠体温升高和体温峰值时点且可升高体温峰值,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体温 脂多糖 短暂重复性麻醉
下载PDF
FXR-CYP7A1轴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懂 尹美君 +4 位作者 王钰铭 郭丽颖 李秋伟 贾建伟 苗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70-473,共4页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胆汁的生成、分泌以及排泄障碍,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到肠道而在肝脏中蓄积,从而出现肠道胆汁缺乏并伴血液中出现胆汁成分的一种疾病 [1,2]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两大类,临床...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胆汁的生成、分泌以及排泄障碍,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到肠道而在肝脏中蓄积,从而出现肠道胆汁缺乏并伴血液中出现胆汁成分的一种疾病 [1,2]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两大类,临床大多数胆汁淤积性疾病属于肝内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本身也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严重的可导致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甚至死亡 [3] 。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及分泌,其血清升高是胆汁淤积敏感和早期特异性指标 [1] 。胆汁酸在肝内的过量累积是介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关键因素,而法尼醇衍生物X受体(FXR)则是介导胆汁酸合成的负反馈调节中的关键因子 [4] 。当发生胆汁淤积时,肝脏内高浓度的胆汁酸激活FXR反应元件,反馈调节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活性表达,抑制胆汁酸的合成以及在肝脏中的重吸收,防止胆汁酸在肝脏内过度累积,使胆汁酸浓度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缓解胆汁淤积造成的肝胆系统损伤。本文仅对FXR-CYP7A1轴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调控进行综述,旨在从FXR-CYP7A1轴调控通路入手为胆汁淤积性肝病进行试验研究及新药研究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酸 FXR CYP7A1 调控
下载PDF
贾建伟教授从正气理论调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验案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立聪 孙小雪 +5 位作者 翁奉武 尹美君 苗静 王静 贾建伟 郭丽颖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69-170,共2页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约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HBV和宿主免疫系统是驱动疾病进展的两大因素,其中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2]。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约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HBV和宿主免疫系统是驱动疾病进展的两大因素,其中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2]。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键,免疫调节有望成为未来更重要的治疗手段[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类 乙型 慢性 正气理论 贾建伟 免疫
下载PDF
学校也可“因人设事”
11
作者 尹美君 汤林春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因人设事” 管理方法 中小学 入事管理 可持续发展 用人机制 主人翁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