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言的音韵艺术和文学共同体的想象:再议《新格拉布街》中的理想读者 |
应璎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23 |
0 |
|
2
|
《四季随笔》中的生态焦虑 |
应璎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3
|
丧钟为谁而鸣——《新格拉布街》中教堂钟声的文化象征 |
应璎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4 |
1
|
|
4
|
在憎恶与同情之间——论乔治·吉辛的贫民小说 |
应璎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5
|
主人公缘何无名?——《阿斯彭文稿》对现代文化产业的道德叩问 |
应璎
韩斯斯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6
|
从诗歌主体外理解普鲁弗洛克的性格特点 |
应璎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1
|
|
7
|
解脱还是超越:论《四季随笔》中的作家文化角色 |
应璎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6 |
0 |
|
8
|
从谦卑到自傲——从诗歌中看本·琼森的性格发展 |
应璎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2 |
0 |
|
9
|
交际法教学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 |
应璎
傅华世
|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 |
0 |
|
10
|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与“书荫幽谷的居民”——《新格拉布街》中的作家生存危机 |
应璎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1
|
文学场理论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
应璎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2
|
ESA模式与电大学生听力教学浅析 |
傅华世
应璎
|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 |
0 |
|
13
|
生活首先必须关注心智——《瑟尔萨》中的文化之旅 |
应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4
|
《新格拉布街》中“雾”的解读 |
应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标准英语的普及与淡去的民族历史记忆:《德伯家的苔丝》对城市化进程的考量 |
应璎
|
《外国文学评论》
|
20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