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生成和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
1
作者 康吉良 胡可 +8 位作者 卢俊樾 胡紫薇 徐彪平 黎小毛 周俊杰 金煜 唐敏 徐蓉 温优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1202,共1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激大鼠百会穴和足三里穴,连续刺激14 d。治疗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SOD、CAT、GSH-Px、MDA和ROS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GC-1α、TFAM、HO-1、NQO1蛋白及细胞质中Keap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NRF1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辨别指数、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交替百分比增加;TEAS可改善VD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线粒体结构,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排列更规则、分布更均匀,核膜、核仁更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基质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更明显。血清中SOD、GSH-Px和CAT水平显著升高,MDA和ROS浓度降低。TEAS还上调了海马区PGC-1α、TFAM、NQO1、HO-1蛋白和核内NRF2、NRF1蛋白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胞浆中Keap1蛋白的表达。结论TEAS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改善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结构,且效果优于电针,其机制可能是激活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抗氧化应激,这也为V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技术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经皮穴位电刺激 认知功能 PGC-1Α 抗氧化 线粒体
下载PDF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康吉良 卢俊樾 +5 位作者 李雪 虞燕 程金玲 唐溧峰 温优良 唐敏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前,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对大脑功能进行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fNIRS进行检测,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效益高、无创、长期实时监测等特点。本文对fNIRS原理及技术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fNIRS在各种中... 目前,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对大脑功能进行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fNIRS进行检测,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效益高、无创、长期实时监测等特点。本文对fNIRS原理及技术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fNIRS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fNIRS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相关应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运用中的优缺点,最后对fNIRS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 颅脑损伤 阿尔茨海默症
下载PDF
肩胛骨运动障碍的临床评估和运动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溧峰 危欣玲 +3 位作者 谢晨 康吉良 黄慧雯 唐敏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9期2413-2417,共5页
近年来,肩部疼痛在年轻人中出现的比例明显增高,肩胛骨运动障碍(SD)现已被发现与大多数肩部损伤有关。由于肩胛骨的结构特殊性和运动方式的复杂性,目前仍缺乏对SD公认的临床评估方法。现有的评估方法可大致分为视诊结合触诊、SD试验、... 近年来,肩部疼痛在年轻人中出现的比例明显增高,肩胛骨运动障碍(SD)现已被发现与大多数肩部损伤有关。由于肩胛骨的结构特殊性和运动方式的复杂性,目前仍缺乏对SD公认的临床评估方法。现有的评估方法可大致分为视诊结合触诊、SD试验、工具测量平衡角三类,肩部损伤如肩肌无力、神经损伤、肩袖撕裂等疾病的发生常伴随SD的存在。基于肩关节活动规律,从运动学视角分析SD的成因,可为国内康复教育、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达到SD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运动障碍 临床评估 运动学
下载PDF
基质血管组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卢俊樾 康吉良 +3 位作者 虞燕 徐彪平 金煜 温优良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724-729,共6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将有致残的风险。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治疗方法,近年来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具...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将有致残的风险。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治疗方法,近年来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排斥反应小、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等特点。本文对SVF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制备提取途径、回输方法、治疗KOA的机制与疗效等进行综述,以期为SVF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血管组分 膝骨关节炎 干细胞 干细胞疗法 富血小板血浆
下载PDF
基于新型舌压测量装置探讨无明显吞咽困难人群年龄与舌压的相关性
5
作者 顾梦笔 夏灵林 +5 位作者 康吉良 温欣宇 宫双 林琳 常诗谣 唐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6-780,共5页
目的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舌压测量装置, 探讨无明显吞咽困难人群年龄与舌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97岁的无明显吞咽困难的自愿者154名, 按照年龄不同, 分为20~29岁组(24名)、30~39岁组(22名)、40~49岁组(20名)、50~59岁组(24名)、60~69岁... 目的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舌压测量装置, 探讨无明显吞咽困难人群年龄与舌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97岁的无明显吞咽困难的自愿者154名, 按照年龄不同, 分为20~29岁组(24名)、30~39岁组(22名)、40~49岁组(20名)、50~59岁组(24名)、60~69岁组(22名)、70~79岁组(22名)、80岁以上组(20名)。采用自主设计的新型舌压测量装置, 对自愿者开展舌压测量, 记录间歇多次测量模式和持续测量模式下的舌压数据, 包括最大压力、最小压力、平均压力、起始压力、做功、变异系数等。测试结束后, 分析自愿者舌压与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利用新型舌压测量装置所得的压力数据, 与压力计读数高度一致(R=1, P<0.001)。间歇多次测量模式下, 自愿者的舌最大压力、最小压力、平均压力, 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持续测量模式下, 自愿者的舌起始压力、平均压力、做功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 变异系数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自愿者年龄与平均舌压呈负相关(P<0.0001), 公式为:y=-0.8595x+103.3(x为年龄, y为舌压), 自愿者性别与舌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67)。结论无吞咽功能障碍人群的舌压力度和稳定性, 与年龄呈负相关, 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压 年龄 健康人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
6
作者 卢俊樾 徐彪平 +3 位作者 虞燕 王莹 康吉良 温优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许多研究发现 tDCS 在治疗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但由于 tDCS 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参数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缺乏统一...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许多研究发现 tDCS 在治疗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但由于 tDCS 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参数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 tDCS 的临床应用与普及仍受到诸多制约。 本文主要综述涉及 tDCS 治疗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不同参数 tDCS 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差异,旨在为 tDCS 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刺激参数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虞燕 饶高峰 +5 位作者 徐彪平 卢俊樾 康吉良 黄嘉豪 叶安琪 温优良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170-1175,共6页
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 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用于各种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概括了PSCI发病机制、tDCS治疗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文献复习结果表明,tDCS可能通过改善脑部神经-血管耦合、调节皮质兴奋性、促进突触可塑性、加强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等机制达到改善PSCI的效果。这些结果可以为PSCI及卒中后其他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未来,还能基于“脑-肢协同治疗技术”理论,将tDCS与其他外周干预手段相结合,使其发挥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突触可塑性 神经-血管耦合 脑区间功能连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