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除我国“以药养医”的机制设计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顺康 廖智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由于我国"以药养医"机制设计的缺陷,致使这种机制产生了反向激励的严重负面效应,即激励不相容。"以药养医"机制对医院(医生)形成了强烈的逆向激励,是造成"看病贵"、"好医生和质优价廉药被淘汰"... 由于我国"以药养医"机制设计的缺陷,致使这种机制产生了反向激励的严重负面效应,即激励不相容。"以药养医"机制对医院(医生)形成了强烈的逆向激励,是造成"看病贵"、"好医生和质优价廉药被淘汰"、"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畸形社会现状的幕后"元凶",也是使新医改效果大减的主要原因。本文拟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原理,深入揭示"以药养医"机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用机制设计的激励相容原理对"以药养医"机制进行彻底改造的对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药养医 机制设计 激励相容
下载PDF
流动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廖智柳 王德文 张宇轩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6,60,共6页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基层首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流动人口分级诊疗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基层首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结...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基层首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流动人口分级诊疗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基层首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中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15936人,基层首诊率仅为19.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农业户口、流动时间0~5年、患慢性病、至少参加1项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15 min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学历大专及以上、家庭月均收入>10000元、市跨县、东北地区、不愿意落户、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不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结论: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均总收入、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域、落户意愿、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有无参加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首诊 分级诊疗 流动人口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廖智柳 褚美洁 +1 位作者 王德文 姜茂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2-315,320,共5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素养和促进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48850名15〜59岁中青年流动人口数据,... 目的:探讨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素养和促进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48850名15〜59岁中青年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48850名中青年流动人口中接受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55566人,接受率为37.3%;其中,15〜35岁青年和36〜59岁中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接受率分别为36.8%、38.0%。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方式主要为宣传资料(纸质、影视)、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公众健康咨询、健康知识讲座、社区短信/微信/网络和个性化面对面咨询,分别占93.6%、86.1%、64.9%、59.5%、53.2%和44.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36〜59岁、已建立健康档案、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患有慢性病、流动原因为经商、完全愿意融入本地人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接受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家庭月总均收入≥10000元、跨省、无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机构所需时间≥15分钟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更不倾向于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结论: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均总收入、流动范围、流动原因、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听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否患慢性病、医疗保险和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机构所需时间是影响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慢性病防治教育 中青年流动人口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廖智柳 张宇轩 王德文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把握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和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中2018年福建省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福... 目的:把握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和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中2018年福建省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福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9个地区市的6020名流动人口随机抽样样本中,建立健康档案者1228人,建档率为20.4%,未建立健康档案者和不清楚是否建档者分别为4022人(66.8%)和770人(12.8%)。健康档案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年龄≥50岁、农业户口、家庭月总收入≤5000元、未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为村委会、跨省流动的男性流动人口是福建省地区中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设的薄弱人群,同时发现签约家庭医生对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推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论:福建省9个地区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率较低,亟待提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总收入、是否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流动范围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存在统计学上显著性关联。各级政府应重点关注与服务建档薄弱对象。同时还应在政策上加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提高健康档案建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健康档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壮年劳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对睡眠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德文 姜茂敏 +4 位作者 吴政宇 张瑞泽 李蕤 郭佩佩 廖智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04-711,共8页
目的:探讨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对劳动者睡眠的影响,为提高劳动者的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选取人口学特征指标、五大人格量表、睡眠特征指标及工作满意度量表,通过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有... 目的:探讨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对劳动者睡眠的影响,为提高劳动者的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选取人口学特征指标、五大人格量表、睡眠特征指标及工作满意度量表,通过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有序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探讨工作满意度对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30~45岁劳工的工作满意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安全满意度3.71±0.97分、工作环境满意度3.51±1.02分、工作时间满意度3.49±1.05分、工作晋升满意度3.30±1.05分、工作收入满意度3.26±1.03分,均介于一般至满意之间,平均睡眠时长为7.75±1.25小时,平均入睡时点为22:17±1.04,大约47.61%的劳动者睡眠质量较好;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发现:控制学历、婚姻、个性等变量后,工作安全性满意度与工作时间满意度越低的劳工,其睡眠时长更容易小于5个小时(P<0.05),而年龄越低、学历越低、农村户籍农民工其的睡眠时长更大概率会睡超过9小时(P<0.05);逐步有序回归发现工作收入满意度越高、工作安全满意度越高、工作环境满意度越高、工作时间满意度越高、工作晋升满意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好;男性比女性睡眠质量高,年龄越小、无慢性病、情绪不稳定得分越低者睡眠质量越好。结论 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晋升机制以及劳工对职业的认同对提高劳工的睡眠质量存在正向关联,因此相关部门要为青壮年劳工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合理提高劳动者工作收益从而缓解其身心压力,保证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 工作满意度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新型家庭医生制度构建与机制设计 被引量:12
6
作者 廖智柳 黄顺康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6,共7页
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强力推进,但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果却并不明显,甚至居民、医生、医院各方都表示不欢迎,改革进程陷入困境。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强力推进,但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果却并不明显,甚至居民、医生、医院各方都表示不欢迎,改革进程陷入困境。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家庭医生制度的机制设计缺陷产生了逆向激励,导致家庭医生的基本功能异化是其陷入实施困境的主要根源。据此提出按激励相容原理改革现行家庭医生制度,将家庭医生纳入医保管理体系,并围绕家庭医生“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基本功能重构其相关制度。这样不仅能化解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困境,同时还能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一系列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不仅有利于解决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能有效制约医院的逐利机制和逐利行为,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度 机制设计 激励相容
下载PDF
艾滋病防治成效评价与治理模式改革 被引量:1
7
作者 廖智柳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
艾滋病防治高投入与低效率的尴尬现状凸显了艾滋病治理中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消除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多方面。建立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部门协作防治机制,同时构建一个... 艾滋病防治高投入与低效率的尴尬现状凸显了艾滋病治理中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消除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多方面。建立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部门协作防治机制,同时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监督机制是解决当前问题,提高艾滋病治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防治 治理效率 对策
下载PDF
反艾滋病歧视“社会墙”的形成及消除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名娇 廖智柳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7期154-156,共3页
因艾滋病具有高致死率、多传染途径及不可治愈的特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态性歧视已然形成了"社会墙"。这堵墙不仅阻隔了艾滋病感染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也严重限制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增加社会参与、规... 因艾滋病具有高致死率、多传染途径及不可治愈的特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态性歧视已然形成了"社会墙"。这堵墙不仅阻隔了艾滋病感染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也严重限制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增加社会参与、规范媒体报道,转变社会观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帮助艾滋病感染者转变观念都是破除艾滋病歧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墙 艾滋病歧视 社会公众
下载PDF
老年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廖智柳 王德文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22-927,共6页
目的了解老年流动人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和完善老年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心理健康素养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5729名老年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 目的了解老年流动人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和完善老年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心理健康素养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5729名老年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5729名老年流动人口中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1672人,接受教育率为29.2%,其中,60~64、65~69、70~74、≥75岁接受健康教育率分别为29.2%、30.5%、29.9%、24.2%。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为宣传资料(纸质、影视)、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公众健康咨询、健康知识讲座、个性化面对面咨询和社区短信/微信/网络,分别占90.1%、82.0%、70.0%、67.5%、48.8%和39.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已建立健康档案、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评健康、完全愿意融入本地人、高度社区卷入的老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年龄为≥75岁、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在本地有困难、流动时间≥10年、流动原因为家属随迁(照顾老人或小孩)的老年流动人口更不倾向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结论老年流动人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率较低;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在本地是否有困难、自评健康状况、流动时间、流动原因、流入地区域、是否听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卷入、融入本地意愿是流动老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老年流动人口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