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双部位起搏的新概念 被引量:23
1
作者 廖铭扬 许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关键词 左室双部位起搏 不良效应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体会 被引量:1
2
作者 廖铭扬 邹建刚 +5 位作者 曹克将 单其俊 李文奇 陈明龙 黄元铸 马文珠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8年第4期156-158,共3页
临床安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780例,总成功率97.8%。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5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82例;房扑15例;房颤5例;特发性室速8例;右... 临床安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780例,总成功率97.8%。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5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82例;房扑15例;房颤5例;特发性室速8例;右室流出道室速、室早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血胸、气胸、心包填塞、动脉拴塞、3°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特别强调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确标测定位、细心轻巧操作、严谨控制消融能量和时间,术中与术后严密监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快速性 心律失常 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3
3
作者 许迪 廖铭扬 +5 位作者 曹克将 单其俊 李闻奇 张荣 陈明龙 邹建刚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49-750,共2页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心室颤动 (VF)患者 ,植入单腔ICD 12例 ,双腔ICD 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 ,术后随访其中 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心室颤动 (VF)患者 ,植入单腔ICD 12例 ,双腔ICD 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 ,术后随访其中 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或VF发作 ,经ICD分层治疗 ,均成功 ;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 ,而误放电 (CV治疗 )。结论 ICD可有效地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在预防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减少不适当放电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ICD 治疗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率变异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春坚 张馥敏 +7 位作者 马文珠 陈明龙 邹建刚 单其俊 李文奇 廖铭扬 曹克将 黄峻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心率变异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133例室上速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证实后将其分为左侧旁道组78例,右侧旁道组13例,房室结双径路组42例,并于...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心率变异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133例室上速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证实后将其分为左侧旁道组78例,右侧旁道组13例,房室结双径路组42例,并于术前、术后3天内分别采样5分心电图,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结果。为探讨心率变异变化的相关因素又对93例患者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等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①术后3天内采样5分心电图与术前相比平均心率,最快、最慢心率均升高,窦性RR间期标准差及低频、高频、总频谱功率下降,低频、高频功率比较术前无显著变化。②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放电次数、单次放电最大能量、放电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均无显著相关。 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可能同时损伤了支配心脏的交感、迷走神经,且以迷走神经为主,导致其对窦房结的神经调节减弱,这种损伤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率变异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附82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建刚 单其俊 +5 位作者 曹克将 廖铭扬 黄元铸 张馥敏 李闻奇 马文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45-447,共3页
82例病人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成功率96.3%,无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随访2~36个月,复发1例。RFCA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保持消融导管稳定... 82例病人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成功率96.3%,无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随访2~36个月,复发1例。RFCA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保持消融导管稳定、间断放电并连续监测X线影像和心电变化是避免Ⅲ度AVB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房室 结折近 心动过速
下载PDF
突发性原因不明夜间猝死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元铸 曹克将 廖铭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4期225-226,共2页
自1983年Baron〔1〕系统报道发生在东南亚各国青年男性中的原因不明睡眠中猝死病人以来,近年报告病例日渐增多,并命名为突发性原因不明夜间猝死综合征(suddenunex-plainednocturnaldeath... 自1983年Baron〔1〕系统报道发生在东南亚各国青年男性中的原因不明睡眠中猝死病人以来,近年报告病例日渐增多,并命名为突发性原因不明夜间猝死综合征(suddenunex-plainednocturnaldeathsyndrome,SUND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SUNDS 夜间猝死综合征 心室颤动 心电图
下载PDF
“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及随访 被引量:1
7
作者 单其俊 廖铭扬 +5 位作者 曹克将 张馥敏 李闻奇 邹建刚 黄元铸 马文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2期726-728,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在治疗“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用射频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了4例“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结果:1991年1月至1996年1月间,对241例次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射频导管...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在治疗“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用射频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了4例“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结果:1991年1月至1996年1月间,对241例次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其中4例为“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为反复发作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终止时有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并引起晕厥,原准备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AVNRT根治后,由其引起的症状不复存在,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正常,故未安装起搏器;另2例均已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频繁发作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并经常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反复发作AVNRT、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且有明显的症状,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射频导管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功能无影响。3例平均随访31±2个月,1例随访2个月未见并发症和临床症状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法治疗“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预后
下载PDF
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邹建刚 黄元铸 +4 位作者 廖铭扬 张馥敏 曹克将 单其俊 李文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1期34-35,共2页
使用可屈性多极导管经股静脉径路(A组)置入冠状静脉窦(CS),并与锁骨下静脉径路(B组)进行比较。发现经股静脉径路放置CS导管具有快速、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A、B两组从穿刺血管到置入CS导管所需时间分别为1.5±... 使用可屈性多极导管经股静脉径路(A组)置入冠状静脉窦(CS),并与锁骨下静脉径路(B组)进行比较。发现经股静脉径路放置CS导管具有快速、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A、B两组从穿刺血管到置入CS导管所需时间分别为1.5±0.5min和22.6±7.2min(P<0.001)。经股静脉径路放置CS导管不仅能满足射频消融时标测的需要,而且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冠状静脉窦 置管 可屈性多极导管
下载PDF
心室起搏对后间隔旁道与快径逆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邹建刚 黄元铸 +2 位作者 廖铭扬 张馥敏 李文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3期136-138,共3页
通过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比较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照组)和8例隐匿性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观察组)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显示:①心尖部起搏时对照组VAI为174±... 通过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比较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照组)和8例隐匿性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观察组)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显示:①心尖部起搏时对照组VAI为174±34ms,与观察组186±38m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NS)。②基底部起搏时观察组VAI为153±24ms,明显短于对照组199±34ms,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两个部位(心尖部与基底部)VAI的差值对照组≤0(-50~0,平均-24±16ms)与观察组≥15ms(15~75,平均34±19ms)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右室心尖部与基底部连续起搏可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室房传导时间 后间隔旁道 心动过速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奉 许迪 +5 位作者 陆凤翔 陈莉 雍永宏 周蕾 张荣 廖铭扬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s)及从QTVI曲线上A波结束到S波开始的时间 (TA -S) ,并将Vs与二维法所测的心输出量 (CO )作相关分析。结果 QTVI所测定的二尖瓣环的Vs与CO呈正相关 (r =0 .62 ,P <0 .0 1)。不同的AV间期明显影响Vs的值 ,TA -S则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以Vs为标准 ,DDD起搏方式下最佳AV间期为 ( 15 4± 2 4)ms ,相应的TA -S 的平均值为 ( 7.6±2 .3 )s- 2 。结论 DDD双腔起搏时房室 (AV)间期影响左室收缩功能。QTVI可用于选择DDD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评价 房室间期 双腔起搏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静注诊断10例隐性预激综合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国平 黄元铸 +2 位作者 马文珠 廖铭扬 王敬良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01-404,共4页
选择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无心室预激波(PEC)的44例阵发性室上速和6例仅有短PR间期者施行三磷酸腺苷(ATP)分级递增快速静注(ATP_Ⅳ)和诊断性电生理研究(DEPS)。结果:ATP_Ⅳ和DEPS分别揭示出隐性预激综合征(PE_L)10/50例和9/50例;ATP_Ⅳ揭示... 选择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无心室预激波(PEC)的44例阵发性室上速和6例仅有短PR间期者施行三磷酸腺苷(ATP)分级递增快速静注(ATP_Ⅳ)和诊断性电生理研究(DEPS)。结果:ATP_Ⅳ和DEPS分别揭示出隐性预激综合征(PE_L)10/50例和9/50例;ATP_Ⅳ揭示的10例PE_L中有6例在显示PEC前或中出现非预激搏动的房室结传导延缓或阻滞;ATP_Ⅳ未生严重并发症。提示(1)ATP_Ⅳ是诊断PE_L的一种简便、敏感和较安全的方法;(2)ATP_Ⅳ时PEC的揭示主要与ATP对房室结前向传导的负性变导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 预激综合征 诊断
下载PDF
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3 位作者 陈明龙 李闻奇 廖铭扬 曹克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4期254-257,共4页
探讨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的可行性。 1996年 5月至 1999年 4月对 4例拟诊为Mahaim纤维引起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男 3例、女 1例 ,年龄 31± 19岁 ,心动过速发作史 15... 探讨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的可行性。 1996年 5月至 1999年 4月对 4例拟诊为Mahaim纤维引起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男 3例、女 1例 ,年龄 31± 19岁 ,心动过速发作史 15± 14年 ,频率 2 0 1± 17(180~ 2 2 0 )次 /分 ,发作时均有明显的心悸症状。 4例窦性心律时心电图除 1例轻微预激外均正常。心房程序电刺激可以诱发心动过速。心室起搏时从房室结逆传 ,静脉注射ATP 2 0mg室房分离。 4例Mahaim心动过速均只有前传并呈递减传导特性。 1例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例导管操作发生心房颤动并经过Mahaim纤维前传 ,1例持续发作、1例短暂发作。 4例分别在心房起搏、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时三尖瓣心房侧标测和消融。心室预激较体表V1导联QRS波起始处提前 40± 6 (34~ 46 )ms处消融均获成功 ,1例靶点位于右前侧壁、3例位于右后侧壁。能量 35± 5W ,消融 5± 3次 ,X线透视时间 38± 2 1min。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同时作了慢径改良。分别随访 3个月~ 3年无 1例心动过速复发。临床研究证实 ,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Mahaim介导的心动过速的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HAIM纤维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射频消融 治疗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希-浦系统不应期的调整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明龙 曹克将 +4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李文奇 廖铭扬 黄元铸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阐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希 -浦系统不应期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8例 AVNRT病人在射频消融前于高位右房 (HRA)常规行程序电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并实时记录。结果 所有病人心动过速起始时均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其中 2... 目的 阐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希 -浦系统不应期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8例 AVNRT病人在射频消融前于高位右房 (HRA)常规行程序电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并实时记录。结果 所有病人心动过速起始时均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其中 2例 2∶ 1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下部位 ,5例在希氏束以上部位 ,1例不明。房室 2∶ 1传导持续平均 14.0 3± 10 .0 3秒后转为房室 1∶ 1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 3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3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2例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为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1∶ 1房室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平均持续 6 .87± 11.2 6秒后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  AVNRT起始时希 -浦系统的不应期自动缩短使结室传导易化 ,这一机制是电重构机制 ,且常在 30~ 6 0秒之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心动过速 电重构 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AAI与DDD模式心肌节段运动
14
作者 陈晓栋 许迪 +5 位作者 周蕾 雍永宏 陈莉 王璎瑛 张荣 廖铭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589,F0003,共5页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ms且<260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组织多普勒 优化的AV间期 双腔起搏器 房室传导延迟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15
作者 单其俊 曹克将 +4 位作者 李闻奇 邹建刚 廖铭扬 黄元铸 马文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85-486,共2页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和青少年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8例左侧旁道,4例房室结双径路,2例右侧旁道。成功率92.8%。X线曝光和手术时间分别为49.5分钟和3.5小时,放电和能量分别为3...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和青少年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8例左侧旁道,4例房室结双径路,2例右侧旁道。成功率92.8%。X线曝光和手术时间分别为49.5分钟和3.5小时,放电和能量分别为3.6次和20W。平均随访13个月,无复发和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儿童 青少年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中快速诊断隐匿性后间隔旁路的体会
16
作者 邹建刚 廖铭扬 黄元铸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25-328,共4页
介绍一种新的电生理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诊断隐匿性后间隔旁路。方法: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起搏,比较12例隐匿性后间隔旁路(A组)和20例房室结双径路(B组)患者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①心尖部起搏时A组VAI(186&... 介绍一种新的电生理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诊断隐匿性后间隔旁路。方法: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起搏,比较12例隐匿性后间隔旁路(A组)和20例房室结双径路(B组)患者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①心尖部起搏时A组VAI(186±39)ms与B组(171±32)m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基底部起搏时A组VAI(144±31)ms明显短于B组(194±33)ms;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两部位(心尖部和基底部)VAI之差值VAindex,A组≥10[10~80,平均(30±26)]与B组≤0[-55~0,平均(-23±16)]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起搏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室房逆传径路是后间隔旁路还是房室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隐匿性 后间隔旁路 射频消融 SVT
下载PDF
心动过速诱发的心肌病(附三例报告)
17
作者 黄元铸 胡明 +3 位作者 廖铭扬 相笛 马文珠 王敬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2年第1期34-35,共2页
报道3例慢性复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脏扩大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用导管消蚀术根治心动过速后,其临床表现、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作者介绍了此类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讨论了发病机制与命名问题,强调识别本病与及时控制心动过... 报道3例慢性复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脏扩大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用导管消蚀术根治心动过速后,其临床表现、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作者介绍了此类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讨论了发病机制与命名问题,强调识别本病与及时控制心动过速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蚀 心动过速诱发的心肌病
下载PDF
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诱发Ⅰ型房扑的影响
18
作者 陈明龙 曹克将 +4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李文奇 廖铭扬 黄元铸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诱发Ⅰ型房扑(AFL)的影响,分析这2种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和探讨房室结慢径的本质。方法 2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分别于射频消融前后行心房程序电刺激诱发AFL。结果 慢径消融前AFL的诱发率为9...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诱发Ⅰ型房扑(AFL)的影响,分析这2种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和探讨房室结慢径的本质。方法 2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分别于射频消融前后行心房程序电刺激诱发AFL。结果 慢径消融前AFL的诱发率为90.48%,慢径消融后诱发率为38.10%,较消融前明显降低(P<0.005)。结论 右心房后下部组织是AVNRT和AFL折返环路的共同部分,慢径是右心房后下部缓慢传导组织向房室结头部延伸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 房室结慢径 AFL AVNRT
下载PDF
分支性室速二例
19
作者 单其俊 李会林 廖铭扬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444-445,共2页
分支性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具有独特的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且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一般的室速,易与室上速相混淆,许多临床医师对此尚较陌生,现报告2例如下。例1 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2年,加重20天,此次发作50余小时,发... 分支性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具有独特的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且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一般的室速,易与室上速相混淆,许多临床医师对此尚较陌生,现报告2例如下。例1 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2年,加重20天,此次发作50余小时,发作时无黑朦晕厥,心电图呈宽大畸形快速的QRS波群,心率200次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搏停 诊断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房室非同步兴奋的电生理机制
20
作者 陈明龙 曹克将 +4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李闻奇 廖铭扬 黄元铸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1999年第1期7-8,共2页
13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其心动过速时表现为房室非同步兴奋,其中房室2:1传导11例,房室分离2例。房室非同步现象说明心房和心室并非AVNRT折返环路的必须部分。心房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结周心房组织的不应期,心室参与心... 13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其心动过速时表现为房室非同步兴奋,其中房室2:1传导11例,房室分离2例。房室非同步现象说明心房和心室并非AVNRT折返环路的必须部分。心房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结周心房组织的不应期,心室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希浦系统的不应期,由于心房组织的不应期通常较短,而希浦系统的不应用相对较长,因此非同步现象以房室阻滞或分离多见,室房阻滞或分离少见。正确识别AVNRT时房室非同步兴奋现象对于AVNRT的正确诊断及导管消融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 非同步 电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