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廊坊小麦穗期蚜虫优势度和生态位分析
1
作者 黄宗北 张智 +3 位作者 李祥瑞 朱勋 张爱环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为2.073 0,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为1.656 4;随时间推移,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蚜 生态位 种间竞争
下载PDF
miR-263干扰对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吴林源 闫艺 +3 位作者 魏国华 朱勋 李祥瑞 张云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小麦生产的首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miR-263干扰对麦长管蚜室内种群的影响,为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利用400 nmol/L miR-263 agomir干扰麦长管蚜1龄若蚜,采用...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小麦生产的首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miR-263干扰对麦长管蚜室内种群的影响,为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利用400 nmol/L miR-263 agomir干扰麦长管蚜1龄若蚜,采用两性生命表评价miR-263干扰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以清水阴性对照(water negative control, NCW)和纳米材料阴性对照(nanomaterial negative control, NCS)作为对照组。【结果】miR-263干扰后,与NCW和NCS相比,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历期显著延长,3龄若蚜历期没有显著差异,4龄若蚜历期要显著短于NCW组,整个若蚜历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25.42 d)显著长于NCS的(23.73 d),与NCW (23.84 d)没有显著差异;成蚜寿命和繁殖历期有所延长,单雌产蚜量有所增加,但与NCW和NCS的比没有显著差异。miR-263干扰后麦长管蚜成蚜前存活率为43.33%,显著低于NCW和NCS的(分别为91.34%和91.32%)。种群生命表数据显示,miR-263干扰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_0)均显著低于NCW和NCS的,平均世代周期(T)比NCW和NCS显著延长;种群预测结果显示,在miR-263干扰60 d时麦长管蚜种群约为8万头,显著低于NCS的454万头和NCW的394万头。【结论】miR-263干扰主要影响低龄若蚜的历期和存活率,并对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麦长管蚜RNAi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miR-263 两性生命表 生长发育 种群预测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地区二代黏虫重发区的虫源分析
3
作者 徐晴晴 张智 +4 位作者 刘杰 尹祥杰 李世民 宋梁栋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210,共7页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于WRF模式的轨迹模型对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使用R 4.0.2进行轨迹的可视化。虫情监测表明,2021年一代黏虫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中西部地区高峰期呈多峰现象,蛾峰日期随纬度升高依次推迟。风场分析显示,一代黏虫北迁期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受东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亚气旋交替控制,适于黏虫远距离迁飞的偏南气流间歇性出现,但很难实现一次性远距离迁飞,锋面天气阻碍了黏虫的北迁,并造成聚集降落。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江淮地区一代黏虫羽化后,部分滞留当地,大部分迁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存在虫源交流;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重发生区虫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北部等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黏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迁飞 时空动态 虫源
下载PDF
病虫测报智能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刘杰 《现代农药》 CAS 2023年第5期9-16,共8页
准确的预测预报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和基础。我国的病虫测报从传统经验测报、规范化测报发展到智能化测报,对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病虫测报的发展历程,现代信息技术在病虫测报中... 准确的预测预报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和基础。我国的病虫测报从传统经验测报、规范化测报发展到智能化测报,对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病虫测报的发展历程,现代信息技术在病虫测报中的应用及智能化测报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病虫测报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测报 智能化 监测预警
下载PDF
基于保护层劈裂破坏的钢筋屈服后粘结锚固性能研究
5
作者 易伟建 张云慧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8-66,共9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要求钢筋拉断先于锚固破坏,但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往往出现锚固破坏。此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抗震钢筋强屈比不应低于1.25,但是其中抗震锚固长度的修正系数仅考虑了往复...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要求钢筋拉断先于锚固破坏,但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往往出现锚固破坏。此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抗震钢筋强屈比不应低于1.25,但是其中抗震锚固长度的修正系数仅考虑了往复荷载对钢筋粘结性能的不利影响,未明确要求钢筋应力达到1.25fy所需的附加锚固长度。主要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探讨混凝土保护层发生劈裂破坏的条件下钢筋屈服后的粘结锚固性能。采用在钢筋表面开槽密贴应变片的方法测量钢筋的应变分布,以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钢筋直径、保护层厚度等为变量,完成21个梁端式试件锚固试验。结果表明:钢筋屈服后,加载端滑移显著增大,屈服段粘结应力降低;劈裂裂缝的出现会导致粘结应力重分布,由筋端锚固问题向缝间粘结锚固问题转化。基于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筋屈服后锚固强度计算公式以及钢筋应力-滑移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钢筋锚固承载力和加载端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结锚固 滑移 屈服渗透 梁端式试验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7 位作者 胡程 黄文江 胡小平 刘杰 张云慧 张智 乔红波 刘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42,共1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近5年在利用光谱遥感、昆虫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各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与难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充分利用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光谱 卫星遥感 无人机 昆虫雷达 智能虫情测报灯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辛静 蒋士卿 +3 位作者 张云慧 周月玲 孙旭杭 王留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6-1323,共8页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肿瘤良方大全》《肿瘤方剂大辞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国家药品标准(修订)颁布件》中中医治疗肺癌的处方,将数据录入Excel进行数据处理,使用La...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肿瘤良方大全》《肿瘤方剂大辞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国家药品标准(修订)颁布件》中中医治疗肺癌的处方,将数据录入Excel进行数据处理,使用Lantern 5.0、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对肺癌方剂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650个处方,572种药,6 120次。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使用最多为胃、脾、肾、肝、肺。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茯苓、沙参、麦冬等。高频药物以清热解毒药和益气养阴药及活血化瘀药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关联16条,三联24条,因子内得到13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得出7个关联紧密的药组。隐结构得到14个隐变量,每个隐变量有2个隐类,共28个隐类。结论:补气养阴药和清热抗癌解毒、活血化瘀药、健脾利湿药、清热化痰治则,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借鉴,有待进一步结合临床及实验给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肺癌 方剂 药组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系统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
下载PDF
污染地块土壤砷修复目标值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虎鹏 杜平 +3 位作者 袁贝 张云慧 陈娟 张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8,共9页
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是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的重要环节,通常基于风险评估方法计算风险控制值来确定。而对于砷污染地块,采用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推荐模型和参数推算得到的修复目标值往往低于土壤砷环境背景值,... 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是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的重要环节,通常基于风险评估方法计算风险控制值来确定。而对于砷污染地块,采用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推荐模型和参数推算得到的修复目标值往往低于土壤砷环境背景值,难以满足监管需求。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污染地块土壤砷修复目标值确定方法,探讨了基于土壤环境标准值、传统风险评估、层次化风险评估、等效风险评估及土壤砷环境背景值修正方法的实现路径与实践应用。结合我国污染地块监管策略和砷污染地块开发再利用现状,提出了基于土壤环境背景值、层次化风险评估和生物可给性相关参数修正的土壤砷修复目标值确定方法,旨在为我国砷污染地块的修复和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修复目标值 风险评估 背景值 生物可给性
下载PDF
典型矿冶城市土壤重金属累积驱动因子研究和概率风险评估
9
作者 丁祥 袁贝 +3 位作者 杜平 刘虎鹏 张云慧 陈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1,共11页
明确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健康风险是有效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某典型矿冶城市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评价8种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的污染特征,结合相关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 明确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健康风险是有效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某典型矿冶城市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评价8种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的污染特征,结合相关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潜在来源,进一步应用冗余分析探索土壤重金属累积的环境驱动因子,借助健康风险评估模型量化土壤重金属的风险水平。I_(geo)结果显示,Cd污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Cu、Pb和Zn污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依据PMF模型确定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存在4个可能的污染来源,结合相关分析和区域特征,判断污染来源包括铅锌矿采选和冶炼源(Cd和Pb)、自然源与铜矿采选和冶炼的混合源(Cr、Ni、Cu和Pb)、有色金属冶炼排放源(Hg)、金矿采选和冶炼源(As),其中自然源和铜矿采选、冶炼的混合源是最主要的来源(70.10%)。冗余分析进一步明确,阳离子交换量、含水率和企业距离是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关键驱动因子。从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来看,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对儿童存在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概率为15.21%),对成人的致癌风险以及对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值得注意的是,As是研究区域主要的致癌因子,致癌风险的95%分位值(1.75×10-4)超过可接受风险阈值1×10-4。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的优先管控和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冶城市 土壤重金属 源解析 PMF模型 冗余分析 概率风险评估
下载PDF
我国污染地块土壤砷生物可给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刘虎鹏 张云慧 +2 位作者 袁贝 陈娟 杜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86-1996,共11页
土壤砷生物可给性是砷污染地块风险评估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金属含量、砷生物可给性测试方法密切相关。本研究对污染地块土壤砷生物可给性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调研,收集土壤砷生物可给性、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 土壤砷生物可给性是砷污染地块风险评估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金属含量、砷生物可给性测试方法密切相关。本研究对污染地块土壤砷生物可给性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调研,收集土壤砷生物可给性、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黏粒含量等)、土壤中金属(As、Fe、Al及Mn)含量和可给性测试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生存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地块土壤砷生物可给性关键影响因素和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土壤砷生物可给性与土壤pH及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砂粒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pH、粉粒含量对胃、肠阶段砷生物可给性具有重要的正向贡献,说明低土壤pH、细土壤粒径能够降低砷生物可给性。生存分析表明,土壤pH对胃阶段砷生物可给性影响显著(P<0.001),对肠阶段砷生物可给性影响不显著;高黏粒含量会降低胃、肠阶段砷生物可给性。蒙特卡罗模拟表明,我国污染地块土壤砷生物可给性随机抽样的95%分位值最高为64.8%,低反应pH与高固液比可能使测得的砷生物可给性偏高。研究显示,胃阶段、肠阶段砷生物可给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较为一致,包括土壤pH、粒径、As含量;pH<6.5的土壤相较pH>6.5的土壤胃阶段砷生物可给性显著差异较低,肠阶段差异不明显;我国污染地块砷生物可给性超过65%的概率低于5%,推荐使用65%作为我国污染地块土壤砷生物可给性的默认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生物可给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4
11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3 位作者 姜玉英 曾娟 高月波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大发生 迁飞 虫源分析
下载PDF
旋幽夜蛾迁飞的雷达观测和虫源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3 位作者 程登发 张跃进 姜玉英 蒋金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4-500,共7页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和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2005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和大安市旋幽夜蛾暴发的虫源性质及成虫空中飞行参数。结果表明:白城地区5月中旬20cm的平均地温并不满足越冬代蛹羽化的最低温度;2005年5月下旬成虫盛发期东北、华北地区空中风场以南风和偏南风居多,为成虫迁入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6月下旬雷达观测点卵巢解剖显示,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整齐、级别较低,具有典型的迁出昆虫生理特征。雷达观测显示,成虫飞行最高可达距地面1000m,主要选择在距地面300-500m高度段,在500m高度可以整夜飞行。初步判定旋幽夜蛾具有迁飞特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 迁飞 雷达观测 GIS 虫源分析
下载PDF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2 位作者 程登发 姜玉英 吕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0-727,共8页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m,400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雷达观测 气流分析 虫源
下载PDF
东北地区粘虫的季节性迁飞行为(英文)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3 位作者 李超 姜玉英 曾娟 程登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18-1429,共12页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5年东北地区粘虫季节性迁飞行为。结果表明: 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 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春季和秋季主要借助气流运载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飞, 夜间持续飞行时间可达9 h, 多数个体能完成整夜飞行, 春季迁飞高度主要在300~600 m, 秋季飞行高度相对较低主要在300 m以下和400~500 m。夏季雷达回波有明显的成层现象, 最高可达1 000 m, 主要集中在500 m和700 m两个高度层。轨迹分析显示: 5月29日由山东潍坊、 临沂等虫源地起飞的黏虫, 顺西南气流越海迁飞, 6月1日在气旋天气影响下, 在吉林省白城等地降落; 7月中旬主要为当地黏虫受对流天气影响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 9月11日虫源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顺西北气流向吉林省东南方向迁飞。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粘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迁飞 雷达监测 轨迹分析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灯诱 虫源
下载PDF
温度和食料对白眉野草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云慧 彭赫 +5 位作者 张智 李祥瑞 刘勇 王海英 原国辉 程登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是近年在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以幼虫在小麦茎基部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断垄,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下,设置系列恒定温度,用小麦作饲料,记录和分析不同温度下幼虫各龄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明确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设置温度25℃,光周期14L∶10D,RH 70%±5%的条件,分别用小麦、玉米和人工饲料饲养,分析不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在恒温(13~29℃)范围内,白眉野草螟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在恒温33℃,该虫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而死亡。不同食料饲养后,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顺序为取食小麦〈取食玉米〈取食人工饲料,尤其是1-3龄幼虫差异最为明显,取食小麦、玉米的4-6龄幼虫发育历期差异未到达显著水平,但显著低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结论】白眉野草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温度对其发育历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目前白眉野草螟发生危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为其最适宜寄主,室内条件下取食玉米也能完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制定白眉野草螟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危害区提供了理论数据,为田间种群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野草螟 温度 食料 生长发育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16
作者 张云慧 顾新宇 +1 位作者 刘清仁 季永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B组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B组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min 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30min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24h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拔管后30min,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24h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并且可以减轻早期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全身麻醉 复合麻醉 胫骨骨折手术
下载PDF
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云慧 程登发 +2 位作者 姜玉英 张跃进 孙京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15-1822,共8页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件分析其迁飞高峰期盛行的空中风场,结合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轨迹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扩散的虫源。结果旋幽夜蛾迁飞高峰期,卵巢发育进度集中为2—3级,雌雄性比>1,高峰期过后雌雄性比<1;夜间迁飞主要集中在风向有利风速较大的300—500m高度,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h以上;轨迹分析显示,虫源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盟等中西部地区,随偏西气流向东北、东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迁飞 雷达监测 虫源分析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对田间禾本科杂草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6 位作者 刘杰 姜玉英 李祥瑞 巴吐西 陈智勇 林培炯 黄红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2,147,共7页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禾本科杂草 嗜食寄主 产卵选择 取食选择
下载PDF
拌种吡虫啉残留对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云慧 韩二宾 +2 位作者 李祥瑞 蒋金炜 程登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9,共6页
为探明吡虫啉拌种后在下一代小麦籽粒中的吡虫啉残留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实验种群的影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与小麦籽粒按照2,4,6和8g/kg的比例进行处理,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对收... 为探明吡虫啉拌种后在下一代小麦籽粒中的吡虫啉残留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实验种群的影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与小麦籽粒按照2,4,6和8g/kg的比例进行处理,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对收获后的小麦籽粒进行残留分析;并通过室内生命表方法,研究麦长管蚜取食上述剂量吡虫啉拌种处理收获后的小麦籽粒所长幼苗后的各项生命参数。结果表明:收获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随拌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8g/kg处理后收获的籽粒中残留量最高,为0.0290mg/kg。随着吡虫啉残留量的增加,麦长管蚜发育历期缩短,有翅蚜率和产仔量增加,但与对照相比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392>0.05);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处理的麦长管蚜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比对照偏高,而种群加倍时间、平均世代周期比对照偏低,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406)。结果说明小麦籽粒中的吡虫啉微量残留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无显著不利影响,但对其生殖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吡虫啉 拌种 残留 发育历期 生殖力 生命表参数
下载PDF
步甲夜间迁飞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3 位作者 程登发 田喆 姜玉英 张跃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5,共8页
【目的】利用垂直监测雷达可以长期实时自动监测的特点,研究鞘翅目昆虫步甲是否具有迁飞性,并探讨步甲的迁飞活动规律。【方法】设置雷达观测点,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长期观测结果,结合气象资料进行低空气流和大区环流分... 【目的】利用垂直监测雷达可以长期实时自动监测的特点,研究鞘翅目昆虫步甲是否具有迁飞性,并探讨步甲的迁飞活动规律。【方法】设置雷达观测点,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长期观测结果,结合气象资料进行低空气流和大区环流分析,探讨鞘翅目昆虫步甲迁飞的事实。【结果】2005和2006年的观测资料表明,步甲季节内活动主要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峰期主要集中在8月份,高空和地面诱虫灯季节内诱集有明显突增突减现象;高峰期内雷达回波点高度可达600m,主要集中在450m以下;夜间活动大多在20:00~22:00之间,个别夜晚雷达回波持续到04:00左右,探照灯内步甲数量的变化与雷达回波强度具有一致性;系留气球携带的捕虫网在200m的空中成功捕到步甲成虫。【结论】步甲属的某些种类具有一定的迁飞性,为研究鞘翅目昆虫的迁飞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迁飞 雷达监测 步甲 飞行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