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张振纲 田德英 严先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观察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186例重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 10 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 ,对照组 8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 目的 :观察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186例重型肝炎分为两组。治疗组 10 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 ,对照组 8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血氨等生化指标 ,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和血氨的下降幅度均好于对照组 ,且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病程明显缩短 ,预后较好 ,存活率明显提高 (P<0 0 5 )。结论 :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开辟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途径治疗机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 肝功能 预后 中药保留灌肠
下载PDF
干扰素α-1b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振纲 黄元成 +2 位作者 田德英 齐俊英 宋佩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干扰素α-1b加病毒唑,32例)与对照组(单用干扰素α-1b,35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干扰素α-1b加病毒唑,32例)与对照组(单用干扰素α-1b,35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生化应答率、病毒应答率和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率为96.88%,生化应答率为96.88%,病毒应答率为68.75%;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0%、80%、48.57%.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访1年联合治疗组的持续应答率为43.75%,而对照组的持续应答率为14.29%,差异显著(P<0.01)。联合治疗组副作用除贫血较对照组明显外,其他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干扰素α-1b和病毒唑联合治疗可以增强远期抗病毒疗效且耐受性好,可成为治疗丙型肝炎的主要疗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1B 病毒唑 联合治疗 丙型肝炎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振纲 邹婕 +5 位作者 严伟明 黄加权 黄元成 徐三鹏 宁琴 田德英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通过对1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和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例HN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大多数患... 目的通过对1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和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例HN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率增高、血沉增快,9例EBV-DNA阳性。初诊时7例误诊为淋巴瘤,4例误诊为淋巴结核,1例误诊为败血症。淋巴结活检HE染色可见典型的病理学改变。12例患者应用疗程为2~6个月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未复发。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周治愈,但6年后复发。结论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进行淋巴结活检,CD标志免疫组化为关键依据,可用于排除T、B淋巴瘤,其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早期长疗程的激素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Kikuchi’s病 病理
下载PDF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振纲 田德英 +6 位作者 宋佩辉 夏宁邵 魏镜龙 杨道锋 黄元成 雷洪波 虞涤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庚型肝炎 ELISA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振纲 田德英 +1 位作者 杨道锋 宋佩辉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71-272,共2页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对1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4例并发神经系统症状,占41.3%。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在少尿期,其次为移行期。主要分布于...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对1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4例并发神经系统症状,占41.3%。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在少尿期,其次为移行期。主要分布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其死亡率高(39.1%)。其病因主要为脑水肿、颅内出血、中毒性脑病、电解质紊乱、阿-斯综合征等。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病情复杂,预后凶险。正确认识其特征,尽早诊断与及时治疗对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并发症 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研究 预后 发病机理 实验室检查 病例分析
下载PDF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振纲 桂清荣 +1 位作者 田德英 许东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4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尿路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湖北省 15所三级甲等医院 2 0 0 2年尿路感染老年患者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分离的 5 34株致病菌 ,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药...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尿路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湖北省 15所三级甲等医院 2 0 0 2年尿路感染老年患者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分离的 5 34株致病菌 ,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药敏采用K B法 ,用WHONET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致病菌 5 34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 4 0 9株 (76 .6 % ) ,革兰阳性菌 12 5株(2 3.4 % )。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 (2 6 4株 ,4 9.4 % ) ,其次为克雷白杆菌 (44株 ,8.2 % )。 16 .7%的大肠埃希菌和 2 2 .7%的克雷白杆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最强 ,而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在 5 0 %以上。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最多见 (6 4株 ,12 % ) ,其次为葡萄球菌属 (43株 ,8.1% )。革兰阳性菌对SMZco、红霉素等的耐药率均在 4 0 %以上 ,但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优势菌株 ,且耐药性日益严重 ,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最为敏感。革兰阳性菌宜以万古霉素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致病菌 耐药性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监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振纲 桂清荣 +1 位作者 田德英 许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特点及常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15所三级甲等医院2002年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细菌培养分离的致病菌,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药敏采用K-B法...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特点及常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15所三级甲等医院2002年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细菌培养分离的致病菌,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药敏采用K-B法,用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致病菌2 3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822株(76.8%),革兰阳性菌551株(23.2%)。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0.9%)、克雷伯菌属(14.7%)、不动杆菌属(7.5%),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为链球菌属(7.4%)、表皮葡萄球菌(5.5%)、金黄色葡萄球菌(4.2%)。86.9%的表皮葡萄球菌和62.6%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但无万古霉素耐药株。2.1%的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18.1%的克雷伯菌和30.2%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亚胺配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对革兰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与1996年湖北省的监测资料比较,耐药率有所上升。结论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优势菌株,且耐药性日益严重,对亚胺配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最为敏感。对革兰阳性菌宜以万古霉素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致病菌 老年患者 耐药性
下载PDF
激动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和MMP-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振纲 田德英 +4 位作者 周健 马小军 许东 黄元成 宋佩辉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激动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初步探讨激动素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组各20只。模型组和药物组背部皮... 目的探讨激动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初步探讨激动素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组各20只。模型组和药物组背部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溶液0.3mL·(100g)-1,每周2次。药物组同时背部皮下注射0.1%激动素溶液0.5mL·(100g)-1,qd;对照组仅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背部皮下注射。12周后取大鼠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MMP-2、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药物组,同时实验也表明激动素能够明显减少肝组织中MMP-2及TIMP-1的表达。结论激动素具有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组织中MMP-2及TIMP-1的表达,改善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动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肝纤维化
下载PDF
激动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张振纲 黄元成 +4 位作者 田德英 周健 马小军 许东 宋佩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17-219,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Bc l-2和Bax的表达及激动素对它们的影响,初步探讨激动素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用CC l4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0.1%激动素溶液0.5m l/100g.d-1,背部皮下注射,治疗12周,设立正常对照组、肝纤... 目的:研究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Bc l-2和Bax的表达及激动素对它们的影响,初步探讨激动素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用CC l4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0.1%激动素溶液0.5m l/100g.d-1,背部皮下注射,治疗12周,设立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及激动素治疗组。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Bc 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激动素治疗组。Bc l-2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浆和肝窦呈低水平表达,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分布广泛,主要表达在汇管区、纤维间隔、肝窦和肝细胞膜、中央静脉和肝细胞浆,表达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ax在正常对照组大鼠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呈低水平表达,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主要表达在肝细胞浆、肝窦、纤维间隔和肝细胞膜中,表达的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基因的表达。激动素治疗组大鼠肝组织Bc l-2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Bax的表达也明显低于模型组,Bc l-2/Bax比值无明显差异;激动素对纤维间隔Bax的表达无明显作用,但能降低Bc l-2的表达,下调Bc l-2/Bax比值。结论:肝纤维化时Bc l-2和Bax表达加强,激动素可促进纤维间隔中肝星状细胞的凋亡,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可能是激动素抗肝纤维化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激动素 BCL-2 BAX
下载PDF
老年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17
10
作者 田德英 桂清荣 +2 位作者 张振纲 许东 宋佩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8-940,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将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测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2001年NCCLS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湖北地区15所医院老年感染患者的3 505株临床分...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将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测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2001年NCCLS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湖北地区15所医院老年感染患者的3 505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6.5%,革兰阴性菌占73.3%;49.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82.5%的其他类型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但无万古霉素耐药株;3%的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与1996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以及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除外)耐药率均显著增加(P<0.05);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21.4%和19.1%,高于1996年的17.7%和15.2%;产ESBLs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外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产ESBLs细菌感染增多是老年患者耐药率增加的原因之一,临床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全面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老年患者 耐药性
下载PDF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元成 田德英 +3 位作者 石淑仙 张振纲 邢铭友 宋佩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793-795,共3页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 (可耐 )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 5 6例 ,其中 2 9例应用膦甲酸钠 2 .4g静滴 ,bid ,共用 2 8d ,另 2 7例同时合用干扰素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4d和治疗 2 8d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 (可耐 )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 5 6例 ,其中 2 9例应用膦甲酸钠 2 .4g静滴 ,bid ,共用 2 8d ,另 2 7例同时合用干扰素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4d和治疗 2 8d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复制指标 (HBeAg ,HBV DNA) ,同时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变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中 ,2 9例单用膦甲酸钠组HBeAg ,HBV DNA分别阴转 8例 (2 7.6 % )和 16例 (5 5 .2 % ) ;2 7例合用干扰素组HBeAg ,HBV DNA分别阴转 6例 (2 2 .2 % )和 14例 (5 1.9% )。 5 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头痛、腰痛等 ,均不影响治疗。结论 :膦甲酸钠抗乙肝病毒疗效肯定 ,疗程短 ,病毒指标阴转快 ,同时具有护肝、降酶、退黄及改善症状的作用 ,单用膦甲酸钠与合用干扰素者抗病毒的近期疗效相近 ,远期有待追踪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胸甲酸钠 干扰素 治疗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YMDD变异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世会 齐俊英 +4 位作者 杨道锋 张振纲 肖非 马科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YMDD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对238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直接序列分析;采用基因芯片检测YMDD及前C/BCP区变异。结果:238例患者中,检测出B基因...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YMDD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对238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直接序列分析;采用基因芯片检测YMDD及前C/BCP区变异。结果:238例患者中,检测出B基因型190例(79.8%),C基因型41例(17.2%),BC混合型7例(3.0%);发生YMDD变异44例,变异率为18.5%,其中B基因型33例,变异率为17.4%,C基因型8例,变异率为19.5%,BC混合型3例,变异率为42.4%,C基因型YMDD变异的发生率与B基因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4例YMDD变异者中,30例同时存在L528M变异,7例联合前C区(nt1896)变异,13例联合BCP区(nt1762/1764)双重突变。结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优势基因型为B型和C型,经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的发生率在B型和C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时伴有L528M及前C/BCP区多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YMDD变异 基因型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病毒(HBV) BCP区变异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 拉米夫定治疗
下载PDF
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与PD0300生物被膜形态观察和耐药性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会玲 田德英 +3 位作者 陈安群 宋世会 倪明 张振纲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72-575,共4页
目的研究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D0300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探讨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改良... 目的研究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D0300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探讨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两株铜绿假单胞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常用β-内酰胺类,氨基甙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17、PD0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96孔板建立生物被膜测定抗菌药物对第五天成熟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新的mucA基因缺失突变的黏液型PA17成熟生物被膜呈薄膜状、经典mucA基因点突变的黏液型PD0300成熟生物被膜呈蘑菇状;在浮游状态下PA17、PD0300对头孢他啶(CAZ)、妥布霉素(TOB)、庆大霉素(GEN)、亚胺培南(IPM)敏感,而对左氧氟沙星(LVX)、环丙沙星(CIP)不敏感,两者具有一致的耐药性;生物被膜状态下两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20-8000倍;黏液型PD0300成熟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低于黏液型PA17。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相同条件下能形成不同形态的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状态下较浮游状态下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明显下降,同时生物被膜形态也影响抗菌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mucA基因 突变 耐药性
下载PDF
武汉地区SEN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德英 许东 +1 位作者 张振纲 宋佩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913-915,共3页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SEN病毒 (SEN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对 191例、6种不同人群血清中SENV DNA进行D亚型和H亚型分析。结果 SENV的感染率为 14 7% ,6种人群中SENV感染率的高低依次为血浆置换患者 (36 7% )...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SEN病毒 (SEN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对 191例、6种不同人群血清中SENV DNA进行D亚型和H亚型分析。结果 SENV的感染率为 14 7% ,6种人群中SENV感染率的高低依次为血浆置换患者 (36 7% )、静脉吸毒者 (33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1 1% )、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 (9 4 % )、重症肝炎患者 (8 3% )、正常人群 (5 6 % )。结论 输血和静脉吸毒是SENV感染的重要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病毒 流行病学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重型肝炎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继鑫 张振纲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63-64,I0001,共3页
关键词 重型肝炎患者 低钠血症 肝硬化腹水 并发症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血钠水平 血清钠浓度 细胞外液容量
下载PDF
抗肝衰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加权 黄铁军 +6 位作者 张建军 余海静 张振纲 邢铭友 肖非 宁琴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31-333,337,共4页
目的:评价抗肝衰复方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0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定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肝衰复方(... 目的:评价抗肝衰复方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0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定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肝衰复方(药物口服和/或灌肠)治疗,100ml/次,1剂/d,14天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研究抗肝衰复方对重型肝炎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统计治疗的有效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1.7%。显效率为48.3%,对照组有效率为51.7%,显效率为2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乏力、上腹不适、恶心、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缓解,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也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对照组比较也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在治疗3个疗程后均少于对照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HBVDNA、HBeAg定量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加速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肝衰复方有助于改善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是提高整体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肝衰复方/治疗应用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秋仙 张振纲 +4 位作者 吴亮 聂华 章莉莎 黄元成 田德英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0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肝(ALSS)组217例和标准药物治疗(SMT)组91例。两组患者以治疗8...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0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肝(ALSS)组217例和标准药物治疗(SMT)组91例。两组患者以治疗8周为疗效观察节点,以48周为预后观察终点。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及其生存时间。应用SPSS17.0软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ALSS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人工肝治疗前分别平均下降63.6U/L和34.17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平均升高7.71%(P〈0.01)。在治疗8周时,ALSS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SMT组(52.07%比34.07%,P〈0.01);至12周时,ALss组和SMT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和4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48周结束时,ALSS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86.2±11.5)天,SMT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0.3±19.0)天,两组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比40.7%,P〉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可以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并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 肝衰竭 肝炎 乙型 生存率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干预时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秋仙 张振纲 +2 位作者 聂华 章莉莎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33-136,140,共5页
目的: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衰竭的干预时机。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接受标准药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为人工肝... 目的: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衰竭的干预时机。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接受标准药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为人工肝(ALSS)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标准药物治疗(SMT)组;两组分别分为早、中、晚3期。结果:治疗8周时,ALSS组的有效率优于SMT组(52.07%vs 34.07%,P=0.004)。ALSS组与SMT组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2周:50.4%vs 42.1%,48周:44.3%vs 40.7%,P均>0.05)。ALSS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62.3%、14.9%,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7%、56.7%、9.6%;SMT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42.9%、15.3%,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3%、42.9%、12.3%。两组相比,早期、晚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中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不但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中期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早期及晚期肝衰竭患者疗效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非生物型 肝衰竭 肝炎 乙型 生存率
下载PDF
武汉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永豹 黄元成 +2 位作者 田德英 张振纲 王文秀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162份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HEV RNA,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结果:武汉地区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为4.40∶1...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特点和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162份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HEV RNA,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结果:武汉地区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男女比例为4.40∶1,30~59岁年龄段占71.60%,162份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有41份HEVRNA阳性,阳性率为25.31%,同源进化分析表明41株HEV毒株均属于基因Ⅳ型,各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7%~100%,基因Ⅳ型又可进一步分为5种亚型,即Ⅳ-A、Ⅳ-B、Ⅳ-C、Ⅳ-D和Ⅳ-E,各亚型内部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1.3%~100%、98.0%、92.0%~100%、98.0%~100%、100%,其中Ⅳ-A与上海株、西安株和广西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0%~97.3%、94.7%~99.3%和91.3%~96.0%,Ⅳ-D与北京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3%~96.7%。结论:武汉地区急性戊型肝炎以男性多见,好发于30~59岁年龄段,且均由基因Ⅳ型HEV引起,基因Ⅳ型又可进一步分为Ⅳ-A、Ⅳ-B、Ⅳ-C、Ⅳ-D和Ⅳ-E 5种亚型,其中Ⅳ-A与上海株、西安株和广西株亲缘关系较近,Ⅳ-D与北京株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戊型 流行特点 基因型 亚型
下载PDF
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的免疫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健 田德英 +4 位作者 许东 陈淼 章述军 张振纲 吴会玲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1-214,21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免疫的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CpG-HBcAg(ISSb,ISSc),将其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HBcAb、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 pZ...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免疫的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CpG-HBcAg(ISSb,ISSc),将其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HBcAb、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均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HBcAb,pZeoSV2(+)/CpG-HBcAg(ISSb)组较pZeoSV2(+)/CpG-HBcAg(ISSc)组产生的抗-HBc效价显著增高(P<0.01),且其免疫Balb/c小鼠后能使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结论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对小鼠HBcAb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含CpG-HBcAg(ISSb)的重组质粒能够明显增强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基序 乙肝核心抗原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TH1/TH2型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