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期刊收录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俄比较看国企改革争论——访世界银行高级专家张春霖
1
作者 钟加勇 张春霖 《商务周刊》 2006年第8期38-42,共5页
“坐失”与“流失”《商务周刊》:中国时下关于改革的争论还在进行,我们希望跳出争论本身,从俄罗斯转轨的经验教训出发,谈谈其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前不久您在翻译了《世纪大拍卖》这本书后也提出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制 俄罗斯 世界银行 私有化 国有资产 国有企业改革 私营企业 市场经济 现代西方经济学 所有制
下载PDF
对改革反思的反思——张春霖博士访谈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敏 马国川 张春霖 《中国改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改革问题 访谈录 博士 企业重组 世界银行 争论 社会 先生 高级
下载PDF
张春霖: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3
作者 张春霖 《商务周刊》 2005年第23期152-152,共1页
张春霖是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高级专家。1991年,已经在国内师从吴敬琏教授取得博士学位的他先到牛津大学研修,后又在格拉斯哥大学从事访问研究,1994年回国后任职国家经贸委企业司。1999年开始,张春霖受聘世界银行,通过从事政策... 张春霖是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高级专家。1991年,已经在国内师从吴敬琏教授取得博士学位的他先到牛津大学研修,后又在格拉斯哥大学从事访问研究,1994年回国后任职国家经贸委企业司。1999年开始,张春霖受聘世界银行,通过从事政策研究和项目管理而参与中国的改革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银行 政策研究 改革发展 企业家 改革实践 实际问题 项目管理 国家 现代经济学 中国
下载PDF
腰椎“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的减压机制
4
作者 张春霖 侯曌华 +9 位作者 严旭 姜岩 付苏 宁永明 李东哲 董超 刘小康 王永魁 曹争明 杨腾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10-1819,共10页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通过“环”神经广泛式切除进行减压及摘除突出腰椎间盘,存在神经损伤造成瘫痪、腰椎失稳、突出复发、椎间隙感染以及邻椎病等多种风险及并发症。目的:提出腰椎“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通过“环”神经广泛式切除进行减压及摘除突出腰椎间盘,存在神经损伤造成瘫痪、腰椎失稳、突出复发、椎间隙感染以及邻椎病等多种风险及并发症。目的:提出腰椎“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观察这种新术式的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现象及早期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减压机制。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14例,其中对照组81例行保守治疗,试验组133例接受腰椎“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治疗。试验组术前、术后即刻(7-14 d)及术后早期(1年以上)分别使用MRI图像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的体积变化,CT图像测量腰椎棘突韧带复合体后移距离以及侧隐窝宽度和高度,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保守治疗8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171个突出腰椎间盘,平均随访时间(22.7±23.1)个月;171个突出腰椎间盘就诊时及末次随访MRI测量突出腰椎间盘体积分别为(551.6±257.9)mm3和(792.2±330.4)mm3,体积平均增大率为(53.2±44.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171个突出腰椎间盘中有4个发生了自然回缩现象,吸收比为2.3%(4/171),吸收率为(24.5±9.9)%。(2)试验组:13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285个突出腰椎间盘。①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即刻随访,285个突出腰椎间盘中有229个发生回缩,吸收比为80.3%(229/285),平均吸收率为(21.5±20.9)%,显著及完全吸收占6.5%;上腰椎共70个突出腰椎间盘,吸收比为85.7%(60/70),平均吸收率为(23.1±19.5)%,最大吸收率为86.6%;下腰椎共215个突出腰椎间盘,吸收比为78.6%(169/215),平均吸收率为(21.0±21.3)%,最大吸收率为83.2%;上腰椎与下腰椎显著及完全吸收分别占5.7%和6.5%,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棘突韧带复合体后移平均距离为(5.2±2.8)mm;术前和术后即刻相比,左侧、右侧侧隐窝的宽度、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由术前(10.1±3.4)分提升至(17.0±4.8)分,术后即刻有效率达95.6%;②术后早期:其中46例患者完成术后早期随访,共101个突出腰椎间盘,吸收比为94%(95/101),平均吸收率为(36.9±23.7)%,显著及完全吸收占30.6%,最大吸收率为100%;101个突出腰椎间盘中有3个体积未发生变化,体积不变率为2.97%(3/101);101个突出腰椎间盘有3个突出椎间盘体积增大,增大比为2.97%(3/101),增大率为(18.5±18.4)%;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由术前(9.3±5.1)分提升至(23.5±4.0)分,优良率达93.4%。(3)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早期突出腰椎间盘吸收比分别为2.3%及8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4)并发症:试验组有2例发生切口渗液,延迟愈合,经换药等保守治疗切口愈合,且该组未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也未再行二次手术。(5)结果显示,腰椎“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是一种可避免“环”神经广泛切除且可获得满意早期临床疗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新方法,不破坏腰椎关节突关节,也不改变侧隐窝基本解剖结构,完整保留突出腰椎间盘并可诱导其发生显著甚至完全的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腰椎“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 对称减压 侧隐窝 自然吸收
下载PDF
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后椎间盘的高度测量及强度分析
5
作者 白亮 付苏 +2 位作者 严旭 张春霖 李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85-5794,共10页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突出颈、腰椎间盘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分析回缩术后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治疗的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40例。应用相关软件在人工智能辅助标定下,于MRI T_(1)图像中测量患者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的颈椎、腰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未手术的T_(1)/T_(2)和T_(12)/L_(1)节段分别作为颈椎、腰椎对照组,若术前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小于其自身T_(1)/T_(2)或T_(12)/L_(1)对照节段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超过8%者为“高度降低组”(以下简称A组),其余为“高度不变组”(以下简称B组)。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的差异,同时根据人工智能辅助测量所得颈、腰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分析其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40例患者,其中颈椎组60例、腰椎组80例,术后随访7 d-12个月;②颈椎组共281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60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20.46 mm和20.1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162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均值分别为16.65 mm和15.9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510.28 mm^(3)和364.76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64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5 mm和19.09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平均值分别是515.32 mm^(3)和361.98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腰椎组共258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80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33.03 mm和32.40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5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0.08 mm和31.6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0.51 mm^(3)和496.58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11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5.91 mm和34.1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8.70 mm^(3)和535.99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④提示无论颈、腰椎突出椎间盘高度是否下降,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后其高度都可以维持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见突出椎间盘回缩并不影响其生物力学强度,提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宜在突出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前实施,这样对维持自然回缩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突出 形心 核磁共振 人工智能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初级纤毛/鞭毛转运系统介导力学反应性信号通路促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占华 严旭 +7 位作者 姜岩 曹争明 王永魁 李东哲 杨腾越 靳宜楷 付苏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937-3941,共5页
背景:目前已证实力学刺激可以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但其机制未完全明了。初级纤毛是重要的力学感受器并调控TGF-β1/BMP-2/SMAD等多种信号通路,很可能是骨髓基质干细胞力学调控的重要靶点。目的:探讨流体剪切力对骨髓基质干细胞... 背景:目前已证实力学刺激可以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但其机制未完全明了。初级纤毛是重要的力学感受器并调控TGF-β1/BMP-2/SMAD等多种信号通路,很可能是骨髓基质干细胞力学调控的重要靶点。目的:探讨流体剪切力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力学刺激组(通过摇床施加流体剪切力学干预)、力学刺激+IFT88沉默组(力学刺激+使用siRNA沉默IFT88表达),干预24 h后,采用q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初级纤毛免疫荧光染色及形态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剪切力刺激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初级纤毛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及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录激活,提高磷酸化SMAD2/3蛋白表达。siRNA干扰初级纤毛生成后,这一力学反应效应明显减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初级纤毛面积改变比值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及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录增高比例具有Spearman相关性。结果表明:初级纤毛/鞭毛转运系统介导了流体剪切力反应性的TGF-β1/BMP-2/SMAD信号通路激活,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形成蛋白2 初级纤毛 鞭毛转运系统 剪切力学刺激
下载PDF
颈椎中立位核磁共振检查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及颈椎曲度的影响
7
作者 靳宜楷 马占华 +2 位作者 付苏 严旭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60-4865,共6页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C7)曲率变化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6个突出颈椎间盘,枕胸角增大组及枕胸角减小组分别有47例和57例患者;②头部仰屈指标:首诊和复诊时,枕胸间距、枕胸角均无显著差异;枕胸间距的变化量为0.035(3.23)mm,枕胸角变化量为-0.31(3.28)°,枕胸间距与枕胸角的变化量偏移范围较小,且无显著相关性;③颈椎曲度指标:首诊和复诊时,C2-6 Cobb角、C3-C7曲率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C2-6 Cobb角、C3-C7曲率均无显著差异;④首诊和复诊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及减小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均无显著差异;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变化量与C2-6 Cobb角、C3-C7曲率的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⑤结果说明,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被(床板)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有可以忽略不计的矢状面内微小伸屈运动,头部虽存在一定范围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与头部这些变化不影响突出颈椎间盘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等参数测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突出颈椎间盘 MRI 颈椎中立位 颈椎曲度 人工智能
下载PDF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郭玉凰 刘延锦 +1 位作者 张春霖 徐慧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2期3945-3947,共3页
目的:探究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应用于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129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根据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围术期管理,观察组65例增加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疗... 目的:探究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应用于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129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根据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围术期管理,观察组65例增加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DI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轴性症状、CSA-GAS评分及颈椎左屈、右屈、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干预,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改善颈椎活动度、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颈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春霖 陈大庆 +2 位作者 史建全 祁洪芳 鲁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7-312,共6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3个洄游繁殖群体-黑马河(HM)、布哈河(BH)及沙柳河(SL)群体各30个个体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13个引物在三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8个。青海湖裸鲤群体总的DNA多态...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3个洄游繁殖群体-黑马河(HM)、布哈河(BH)及沙柳河(SL)群体各30个个体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13个引物在三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8个。青海湖裸鲤群体总的DNA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0%。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3个群体总的Nei基因多样性为0.3395,Shannon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4861,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青海湖裸鲤3个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788,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70,表明3个繁殖群体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通过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HM群体和BH群体优先聚类,表示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程度要高于它们分别与SL群体之间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DNA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交流
下载PDF
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腰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置针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春霖 赵玉果 +2 位作者 张昌盛 王铮 崔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6466-6470,共5页
背景: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效果,是目前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经椎弓根引导置入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导航等,均存在一定的失误率,误置会导致严重后果。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在椎弓... 背景: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效果,是目前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经椎弓根引导置入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导航等,均存在一定的失误率,误置会导致严重后果。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在椎弓根标准轴位透视引导下置入导针,以期为临床探索一种精准度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经椎弓根穿刺或置入方法。方法:取6具干燥腰椎体标本(L1~L5),置针前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椎体自身矢状面的夹角α,以及它与椎体上终板前后缘连线所在平面的夹角β。术中C臂机透视确定腰椎骨标准正位像后,依据α与β角度将其向目标侧椎弓根旋转,进行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遥操作机器人,令导针沿椎弓根近圆环状投影的中心置入。置针后摄椎体侧位像、轴位像观察导针的位置,并行CT扫描测量针道α及β角。结果与结论:60个椎弓根均成功置入导针,置针后椎体X射线侧位像、轴位像及CT扫描横断面图像显示导针位于椎弓根中心,均未见导针接触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提示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引导下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置针,是一种精准度高、可靠安全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并能减少或避免射线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 置针 脊柱 无框架 机器人 腰椎椎弓根 椎弓根标准轴位
下载PDF
标本模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春霖 曾昭峰 +2 位作者 唐恒涛 严旭 王闯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849-4856,共8页
背景:单开门和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存在棘突韧带复合体等结构破坏大甚至完全切除、可能影响疗效的问题。目的:观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的扩大情况,分析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 背景:单开门和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存在棘突韧带复合体等结构破坏大甚至完全切除、可能影响疗效的问题。目的:观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的扩大情况,分析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①12个C5椎骨干燥标本模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移1,2,3mm组双侧椎板"长条状"开槽、棘突及椎板均匀后移1,2,3mm,以退让前为对照组。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利用CT工作站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组骨性椎管容积。②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自身对照评价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骨性椎管容积平均为(1592±331)mm3,后移1,2,3mm组的骨性椎管容积分别平均为(1727±357)mm3、(1861±386)mm3、(2001±416)mm3;后移1,2,3mm组的椎管容积改善率分别为(8.53±1.05)%、(16.93±1.78)%、(25.75±2.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36例患者治疗前JOA评分为7.97±1.7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4±1.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8.55±13.71)%,疗效评估优良率为83.3%(优9例,良21例,一般6例)。结果提示,标本模拟可较好反映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的椎管容积变化,为其临床实现有效减压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微创 颈椎 C5 椎管成形术 CT 椎管容积 JOA评分
下载PDF
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春霖 魏昱博 +2 位作者 李东哲 严旭 徐慧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0...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0±10.5岁(38~72岁),病程15.0±6.3个月。其中三节段者3例,四节段者6例,五节段者10例,共166个椎板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C2~C7 Cobb角)。结果:19例手术时间为49~133min(114.0±19.9min),术中出血量100~375ml(219.0±70.5ml)。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5d后头痛逐渐缓解。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8年,平均7.00±0.76年。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0.0±6.9)%。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颈椎活动度、C2~C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的166个椎板中,术后3个月发生骨性愈合有112个,愈合率为67.5%;术后1年发生骨性愈合有122个,愈合率为73.5%;末次随访时发生骨性愈合有128个,愈合率为77.1%。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及螺钉位置良好,无钛板、螺钉断裂及螺钉松动。结论: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微创 中长期 效果
下载PDF
基于PACS软件定量体积测量“监控”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春霖 刘洋 +5 位作者 尚利杰 严旭 宁永明 李东哲 董超 曹争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888-2892,共5页
背景: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测量数据是定量评估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重要参数,但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测量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测量方法不够理想、测量误差范围不明确等。目的:探讨PACS软件测量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精确性,为临床观察研究颈椎间盘... 背景: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测量数据是定量评估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重要参数,但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测量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测量方法不够理想、测量误差范围不明确等。目的:探讨PACS软件测量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精确性,为临床观察研究颈椎间盘退变提供可靠精确的测量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PACS软件对已知体积为5.0 mL的生理盐水多次测量得出误差率,参考该误差率,“监控”分析30例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手术前后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变化。试验于2019-09-26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审查编号:2019-KY-274。结果与结论:①对已知体积的生理盐水测量,发现PACS软件测量的误差率为±5%,提示用PACS软件测量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是一种精度较高且简便易行的方法;②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缩小吸收率为5%-100%者有70个,吸收比为76.1%(70/92);体积增大有11个,但增大率均未超出5%;③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缩小或消失最早为7 d,最长为76个月;④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疗效为优者11例,良15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 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 定量体积物体测量 PACS软件 自然吸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比较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在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生物力学特点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春霖 杨通宝 +1 位作者 朱红鹤 严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639-1642,共4页
背景: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其与椎体骨质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目的:比较圆形与方形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在后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双牵开摆动... 背景: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其与椎体骨质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目的:比较圆形与方形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在后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双牵开摆动椎间盘镜下应用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其中圆形组51例,方形组46例,分别于单侧或双侧置入两枚圆形或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结果与结论:按照功能障碍指数标准评估疗效,圆形组优34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方形组优3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6,12个月,圆形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高于方形组(P<0.05)。随访结束时圆形组与方形组分别有47,44例达骨性融合。圆形组3例发生翻转及向后方移位,方形组1例轻微硬脊膜撕破。提示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较圆形者椎体沉降率低,与椎体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稳定,且采用"隔离置入技术"单侧置入双枚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可显著降低置入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椎间融合器 椎间盘镜 腰椎不稳症 对比研究 隔离置入技术
下载PDF
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寰枢椎椎弓根的双置入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春霖 朱红鹤 +2 位作者 苗森 王铮 张昌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13-2316,共4页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但因其椎弓根容积小、个体差异大,与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等组织毗邻等原因使这一内固定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寰枢椎椎弓根置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的:探索自主研制的脊柱导航手...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但因其椎弓根容积小、个体差异大,与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等组织毗邻等原因使这一内固定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寰枢椎椎弓根置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的:探索自主研制的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进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的原理,以建立一种精度更高、更为安全且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方法:置入前在头尾侧等分椎弓根的寰枢椎CT剖面图像上,于正中矢状线两侧、椎骨后部弧形骨线上各选取一点,其联线构成一条横线;位于该横线与切过寰枢椎后部最远点的水平线间的正中矢状线构成一条竖线,这样就在寰枢椎椎骨上即体内设置了一条长度已知且相互垂直的横线与竖线。术中在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尖端间和线配准器上各设定一条相互垂直的横线和竖线,即体外横线和竖线,其长度分别与体内横线和竖线相等。通过X射线侧位透视,将体内和体外的横线与竖线配准,并使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压寰椎后弓骨面,从而确定寰枢椎椎骨的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设定双置入机器手两导针中心轴线间的距离与左右两置入点间的距离相等,且其中心轴线与正中面的夹角与术前测量的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相等,实时动态监测下,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沿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双侧置入。结果与结论:应用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当体内、外的横线及竖线配准及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密接触弧形骨面时,两导针的尖端只能落在左右椎弓根的置入点上。实时动态监测下,可保证沿寰枢椎左右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双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脊柱导航 寰枢椎 椎弓根 双置入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钛板双向固定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8例体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春霖 姜岩 +3 位作者 钟楚楠 辛陆军 娄朝辉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4-586,共3页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后路椎间盘镜下应用B-Twin治疗腰椎失稳症65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春霖 赵玉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8-450,共3页
关键词 腰椎失稳症 椎间盘镜 B-TWIN 椎间融合
下载PDF
三维体积法定量评估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和保守治疗后突出椎间盘的再吸收现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春霖 赵晓 +2 位作者 严旭 宁永明 曹争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774-4780,共7页
背景:在对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后患者的随访中,观察到突出的颈椎间盘多数体积自发缩小,这种普遍出现的突出椎间盘再吸收现象引起了关注。目的: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软件三维体积法测量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和保守治疗后患者的颈... 背景:在对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后患者的随访中,观察到突出的颈椎间盘多数体积自发缩小,这种普遍出现的突出椎间盘再吸收现象引起了关注。目的: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软件三维体积法测量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和保守治疗后患者的颈椎间盘突出体积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发生突出椎间盘再吸收现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68例的病历资料,均具有手术指征,其中35例接受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33例因惧怕手术坚持保守治疗者。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软件三维体积法测量并分析两组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的体积变化,用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比和吸收率、再突出比和再突出率等指标评价测量结果,以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软件测量的最大误差率5%为颈椎间盘突出测量误差参照标准;应用Odom评分评价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组随访时间7-76个月,35例患者共有122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91个发生突出椎间盘吸收,吸收比为74.6%(91/122),吸收率为5%-100%;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颈椎任意两节段突出椎间盘、中央型与旁侧型、包容型与破裂型之间的吸收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有17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为13.9%,再突出率为5.0%-48.0%。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最早术后7 d、最晚术后76个月仍可见突出椎间盘再吸收现象。(2)保守治疗组随访时间2-60个月,33例患者共有105个突出颈椎间盘,未观察到突出椎间盘再吸收的现象;另有57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为54.3%,再突出率为5.0%-80.3%。(3)末次随访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保守治疗组为36%,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的吸收比、再突出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5)提示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后存在广泛的突出椎间盘再吸收现象,且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不同节段吸收比没有明显差异,这一现象的证实为颈椎前、后路手术策略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的选择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颈椎病 微创 椎管成形 保守治疗 突出椎间盘再吸收 三维体积测量法
下载PDF
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单纯融合器置入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中长期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春霖 尚利杰 +3 位作者 严旭 曹争明 邵成龙 冯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5-341,共7页
背景: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可引起患者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或者下肢区域性感觉麻木等症状,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如何进一步减小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提高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是... 背景: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可引起患者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或者下肢区域性感觉麻木等症状,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如何进一步减小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提高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经单侧入路单纯膨胀式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于2012至2014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侧椎板小开窗减压并置入双枚膨胀式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试验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单节段者6例,二节段者20例,三节段者9例,共73个椎体间行融合,随访60-85个月,平均(70.17±5.40)个月;②35例患者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53.49±9.13)min,术中出血量50-250m L,平均(114.86±54.23)m L;③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性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3 d后头痛消失。切口愈合不良1例,给予负压封闭引流1周后愈合;④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复查时31个(42.5%)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25个(34.2%)达到可能融合,17个(23.3%)未融合;术后1年复查时51个(69.9%)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22个(30.1%)达到可能融合;术后2年复查时57个(78.1%)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16个(21.9%)达到可能融合;末次随访复查时62个(84.9%)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11个(15.1%)达到可能融合;⑤末次随访时发现融合器移位1例,因无症状嘱患者定期复查;⑥结果提示,椎间盘镜下单纯膨胀式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微创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失稳症 椎间盘镜 单侧入路 双侧减压 膨胀式融合器 椎间融合 中长期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理解现实的企业──从玛格丽特·布莱尔的理论得到的一些启示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春霖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9,共4页
理解现实的企业───从玛格丽特·布莱尔的理论得到的一些启示张春霖今年7月,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玛格丽特·布莱尔博士应邀来京访问,向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界人士和政府有关官员介绍了她在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 理解现实的企业───从玛格丽特·布莱尔的理论得到的一些启示张春霖今年7月,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玛格丽特·布莱尔博士应邀来京访问,向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界人士和政府有关官员介绍了她在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应《比较》杂志之邀,笔者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治理结构 理论 产权 股东利益 社会利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