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1 位作者 时新玲 刘云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随树龄的变化差异显著,随深度的变化差异极显著,因而树龄和土壤深度均可表征油松林地的持水能力。与撂荒地相比,油松人工林通过凋落物和土壤根系的作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并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增加了9.3%~36.3%、40%~232.8%、1%~103%、21.6%~46.2%、22.4%~43.7%,土壤毛管孔隙无明显增减规律。表明在黄土高原营造油松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 土壤水分 油松 树龄 人工林地 黄土高原 最大持水量 原油 撂荒 差异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1 位作者 田鹏 郭满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8-131,共4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刺槐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细菌随树龄的变化不显著,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随树龄的变化显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极为显著;细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符合Quadrat...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刺槐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细菌随树龄的变化不显著,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随树龄的变化显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极为显著;细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符合QuadraticsRatio模型,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则随土壤深度呈现指数衰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刺槐 林地 土壤微生物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1 位作者 刘建军 郭满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4,共4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刺槐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 ,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撂荒地相比 ,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度的增幅分别为 5 .5 %~ 2... 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刺槐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 ,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撂荒地相比 ,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度的增幅分别为 5 .5 %~ 2 6 % ,3.6 %~ 18% ,12 %~83% ,5 %~ 72 % ;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 6 %~ 2 8% ,8.4 %~ 2 0 .6 % ,8.5 %~ 32 %。说明刺槐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黄土高原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刺槐 林地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张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95,共5页
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 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则呈现波动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按幂函数衰减,有效磷含量有递减趋势,土壤全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土壤pH随深度呈波动性变化;与撂荒地相比,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21.6%-96.8%,34.3%-160.1%,191.5%-238.4%,2.1%-24.1%,19.82%-92.71%,64.2%-80.0%,25.0%-46.5%和67.2%-89.5%,表明刺槐林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树龄 土壤深度 土壤养分状况 阳离子交换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社奇 刘云鹏 +2 位作者 张国桢 王国栋 党亚爱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6-99,共4页
采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不同树龄和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刺槐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树龄刺槐人工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 采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不同树龄和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刺槐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树龄刺槐人工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上趋于均一,而且小于同种质地的其他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森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因而可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态特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学 刺槐人工林 粒释分布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社奇 刘云鹏 +1 位作者 刘建军 王国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1-155,共5页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深度油松人工林...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深度油松人工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趋于均一,而且小于同种质地的其他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森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因而可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态特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人工林 土壤颗粒 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2 位作者 刘云鹏 刘建军 贾根良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53-358,共6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随树龄的变化不显著,而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极为显著;细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符合Quadratics Ratio模型,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则随土...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随树龄的变化不显著,而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极为显著;细菌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符合Quadratics Ratio模型,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则随土壤深度呈现指数衰减变化。与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撂荒地相比,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细菌含量小于混交林,而大于撂荒地,这为黄土高原地区营造混交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油松林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下载PDF
荒漠化过程的熵流机理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社奇 张广军 +2 位作者 穆婉红 庄世宏 张麦仓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43,共5页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 ,对荒漠化过程的熵交换作了系统的分析 ,揭示了荒漠化生态环境的脆弱本质 。
关键词 耗散结构 荒漠化 熵流机理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沙漠化土地振子模型研究——混沌振动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社奇 张广军 雷瑞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5,共4页
将沙漠化的土地系统模拟为振子系统 ,在对Duffing方程讨论基础上 ,分析了这一特殊振子的结构组成是造成生态系统脆弱的根本原因 。
关键词 DUFFING方程 沙漠化土地振子模型 混沌振动 防治
下载PDF
改变喷头喷洒轨迹的力学途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社奇 刘淑明 +1 位作者 韩维生 钱克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利用流体力学原理 ,针对园林工程的多途径喷洒问题 ,分析了水头、管道截面积、出射角对流速和轨迹的影响 。
关键词 喷灌 喷洒轨迹 园林工程 喷头 方形轨迹 流行力学原理
下载PDF
陕北白桦个体生长过程的谐波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社奇 张文辉 +1 位作者 雷瑞德 钱克红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利用波谱分析方法中的谐波分析原理 ,对陕北白桦个体生长过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 :白桦个体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动态波动规律与Logistic模型不完全相同 ,树高在 2 0年后与Logistic模型吻合 ,胸径整个过程均不吻合 ,但材... 利用波谱分析方法中的谐波分析原理 ,对陕北白桦个体生长过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 :白桦个体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动态波动规律与Logistic模型不完全相同 ,树高在 2 0年后与Logistic模型吻合 ,胸径整个过程均不吻合 ,但材积生长与Logistic模型基本一致 ;应用波谱分析方法分析树木生长过程的动态规律 ,比Logistic模型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白桦 个体 生长过程 谐波分析
下载PDF
沙区的辐射能环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社奇 穆婉红 刘淑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5,共4页
研究和讨论了沙区太阳辐射能 ,地表反馈 ,生理辐射等辐射能环境的规律 ,勾画出了整个能流图谱 ,为发展沙产业和有效提高光合利用率提出了更大的能量空间。
关键词 太阳辐射 生理辐射 沙产业 光合利用率 沙区辐射能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糜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0
13
作者 贾根良 代惠萍 +2 位作者 冯佰利 张社奇 张嵩午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73-2079,共7页
以‘榆糜1号’和‘榆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PEG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糜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2品种幼苗叶片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叶片的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胁迫2d后逐渐上升,... 以‘榆糜1号’和‘榆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PEG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糜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2品种幼苗叶片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叶片的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胁迫2d后逐渐上升,但保护酶SOD和POD的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品种幼苗在不同强度PEG胁迫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各胁迫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2品种在相同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其中,10%~30%PEG胁迫8d时,‘榆糜3号’比‘榆糜1号’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叶片的MDA含量增加幅度小,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较大,但保护酶SOD和POD的活性下降幅度较小,说明相同渗透胁迫下‘榆糜1号’比‘榆糜3号’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增加幅度大,但渗透调节物质增加较少,细胞膜系统受干旱伤害会更大,其抗旱性相对较弱。综合各项生理指标的分析认为,‘榆糜3号’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模拟 干旱处理 糜子幼苗 生理特性
下载PDF
陕西4种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14
作者 刘云鹏 王国栋 +1 位作者 张社奇 党亚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数不仅受粘粒含量的支配 ,还与土壤质地的均一程度有关 ,土壤质地均匀指数 Iu与分形维数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但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土壤结构 粘粒含量 土壤质地 相关性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酶制剂化肥不同配比对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4
15
作者 解媛媛 谷洁 +4 位作者 高华 张社奇 夏雪 刘磊 郭星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38,共6页
为研究微生物菌剂、酶制剂、化肥不同配比对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农场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因子。结果表明:在玉米灌浆期,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出现峰值,分别为58.30mg、3... 为研究微生物菌剂、酶制剂、化肥不同配比对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农场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因子。结果表明:在玉米灌浆期,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出现峰值,分别为58.30mg、3.85mg,是播种前CK处理的4.7倍、1.5倍;在玉米成熟期,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峰值,分别为4.85mg、1.46mg,是播种前CK处理的3.2倍、8.1倍。微生物菌剂、酶制剂与化肥配施可明显的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增施氮肥+酶制剂+腐解菌剂(SFN+E+D)处理效果尤为显著。除多酚氧化酶外,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速效钾外,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各养分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蔗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各养分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微生物菌剂 玉米生育期
下载PDF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邵丽 谷洁 +2 位作者 张社奇 高华 秦清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3-1159,共7页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E)均为最高;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有一定差异,PC1将生物复混肥与其他处理明显区分,生物复混肥处理分布在PC1的正方向,其他处理分布在PC1的负方向;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有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均以生物复混肥处理最高,分别为72.74mgglucose·g-·1(24h)-1和1.15mgNH3-N·g-1·(3h)-1。研究表明,生物复混肥的施用比等养分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增强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复混肥 功能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和尿素静态堆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胜男 谷洁 +5 位作者 高华 秦清军 张社奇 孙利宁 甄丽莎 陈强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8-201,共4页
为了探讨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和尿素静态堆腐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在静态通气条件下,微生物菌剂对堆腐过程温度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J(添加葡萄糖活化的微生物菌剂)、J(微生物菌剂)和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最高温度分别... 为了探讨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和尿素静态堆腐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在静态通气条件下,微生物菌剂对堆腐过程温度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J(添加葡萄糖活化的微生物菌剂)、J(微生物菌剂)和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最高温度分别为66.0℃、67.1℃和59.5℃,整个堆腐过程温度高于50℃的时间为:G+J(240 h)>J(120 h)>CK(96 h)。G+J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9 d,达到334.37 mg/(g.d),J和CK酶活性峰值较G+J滞后3 d和6d出现,酶活性峰值分别为271.59 mg/(g.d)和236.67 mg/(g.d);G+J处理蔗糖酶活性峰值是CK处理的2.53倍,J处理蔗糖酶活性是CK处理的2.33倍;随着堆腐时间的延长,23d后各处理脲酶活性均小于20.00mg/(g.d)。相关性分析表明,3个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与温度负相关,但是不显著(P>0.05);G+J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J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与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3个处理的脲酶活性与温度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可见,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变腐解过程中温度与水解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堆腐 温度 微生物菌剂 水解酶活性
下载PDF
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仪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运经 习岗 +2 位作者 张社奇 刘锴 张晓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4,共6页
为开展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设计了基于植物本征电位波动的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仪,该系统可以产生幅值高压在6~20kV、输出频率在0.1~15Hz范围内数字式可调的极低频、宽脉宽、上升前沿陡的高压脉冲。用100kV/m... 为开展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设计了基于植物本征电位波动的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仪,该系统可以产生幅值高压在6~20kV、输出频率在0.1~15Hz范围内数字式可调的极低频、宽脉宽、上升前沿陡的高压脉冲。用100kV/m、1Hz、80ms脉宽的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处理萌发中的绿豆和玉米种子,发现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对绿豆和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说明基于植物电位波动的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极低频高压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 植物 仪器 设计 电位波动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黄河中游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云鹏 申卫博 +2 位作者 张社奇 解迎革 郑纪勇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4-478,484,共6页
在陕西合阳黄河湿地,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湿地退化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天然草地、开荒耕地和盐碱地)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和N,P,K)和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在陕西合阳黄河湿地,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湿地退化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天然草地、开荒耕地和盐碱地)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和N,P,K)和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极显著(P<0.01),其排列顺序为:天然草地>开荒耕地>湿地>盐碱地。开荒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介于天然草地和湿地之间,盐碱地土壤有机质仅为天然草地和湿地的3.4%和6.9%,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会严重影响土壤肥力导致土壤退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成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且不同土壤酶活性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差异极显著(P<0.01),其活性高低与土壤养分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土壤酶活性反映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黄河湿地土壤肥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湿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下载PDF
枇杷不同部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22
20
作者 吴媛琳 赵听 +3 位作者 张凯煜 张社奇 刘建军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6-201,共6页
以枇杷不同部位(花蕾、花、老叶、新叶、枝条、花梗)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枇杷不同部位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含量,并以Vc为标准,选用DPPH·和FRAP法对不同部位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枇杷不同部位总黄酮、总... 以枇杷不同部位(花蕾、花、老叶、新叶、枝条、花梗)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枇杷不同部位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含量,并以Vc为标准,选用DPPH·和FRAP法对不同部位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枇杷不同部位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的分布情况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枇杷各部位3种主要有效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花蕾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196.01、68.32、96.28 mg·g-1,约是含量最低的新叶的3.16倍、1.96倍、2.12倍;在抗氧化活性方面,枇杷花蕾的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是新叶的2.5倍以上,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均具有较高相关性,其中与总黄酮的相关性最大。枇杷各部位中,花蕾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也最高,枇杷花蕾有望被开发为新的抗氧化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总黄酮 总酚酸 总三萜酸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