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山东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早期诊断麻风三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晴 槐鹏程 +6 位作者 初同胜 薛晓彤 曹珊 孙乐乐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晚期可致残、毁容。进入新世纪,我国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但我国每年仍有近千例新发麻风患者,二级畸残者占20%以上。2017年,我院牵头成立山东省皮肤性病学专科联盟,基于此,共确诊麻风39...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晚期可致残、毁容。进入新世纪,我国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但我国每年仍有近千例新发麻风患者,二级畸残者占20%以上。2017年,我院牵头成立山东省皮肤性病学专科联盟,基于此,共确诊麻风39例,诊断延迟期下降66.23个月。本文报道其中三例基于皮肤病专科联盟转诊确诊为麻风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专科联盟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误诊为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的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于越乾 暴芳芳 +1 位作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25-427,共3页
患者,女,48岁。左膝结节16个月。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伊曲康唑及氨苯砜治疗9个月,无效。患者在我院通过皮肤组织分枝杆菌培养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技术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口服利福平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皮损明显好转。患者从... 患者,女,48岁。左膝结节16个月。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伊曲康唑及氨苯砜治疗9个月,无效。患者在我院通过皮肤组织分枝杆菌培养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技术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口服利福平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皮损明显好转。患者从出现皮肤症状到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时间为16个月,提醒皮肤科临床医生应注意海分枝杆菌感染的非典型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感染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误诊
下载PDF
TNF-α抑制剂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晶 薛晓彤 +2 位作者 朱莉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26-329,共4页
患者,男,45岁。头皮丘疹、结节、脓肿、破溃反复,伴疼痛5年。诊断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改用阿达木单抗治疗,治疗4个半月后,疼痛显著减轻、结节缩小、炎症缓解、脓液分泌减少/停止。患者继续治疗并随访中... 患者,男,45岁。头皮丘疹、结节、脓肿、破溃反复,伴疼痛5年。诊断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改用阿达木单抗治疗,治疗4个半月后,疼痛显著减轻、结节缩小、炎症缓解、脓液分泌减少/停止。患者继续治疗并随访中。已有文献报道了应用TNF-α抑制剂治疗PCAS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本例患者及既往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头部解剖性蜂窝织炎 TNF-Α抑制剂 阿达木单抗
下载PDF
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切片IgA蛋白在诊断疱疹样皮炎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应用评价
4
作者 王建文 刘永霞 +6 位作者 陈祚玺 陈学超 周桂芝 王田宇 陈声利 孙勇虎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847-850,共4页
目的:评价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石蜡切片IgA抗体对于诊断疱疹样皮炎(DH)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2024年我院病理诊断的DH和LABD病例,入选实验组病例DH 46例,LABD 32例。采用FITC荧光标记兔抗人IgA抗体进行... 目的:评价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石蜡切片IgA抗体对于诊断疱疹样皮炎(DH)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2024年我院病理诊断的DH和LABD病例,入选实验组病例DH 46例,LABD 32例。采用FITC荧光标记兔抗人IgA抗体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46例DH石蜡切片中,40例IgA在真皮乳头为阳性,阳性率86.96%。32例LABD石蜡切片中,20例IgA在表皮基底膜线状沉积为阳性,阳性率62.50%。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石蜡切片IgA可以作为辅助诊断DH和LABD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样皮炎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石蜡切片 免疫荧光 IgA
下载PDF
误诊为结缔组织病的瘤型麻风一例
5
作者 廖晓捷 初同胜 +2 位作者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7期459-460,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山东省济宁市人。因“双手足出现红色结节、麻木2年余,面部、手足红斑1年余,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出现红色结节和丘疹,后出现麻木,伴脱发,未行诊治,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麻木较前加重,麻木...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山东省济宁市人。因“双手足出现红色结节、麻木2年余,面部、手足红斑1年余,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出现红色结节和丘疹,后出现麻木,伴脱发,未行诊治,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麻木较前加重,麻木区域逐渐扩大累及面部、双前臂、双下肢,面部肥厚、双手足、双前臂、双下肢出现红斑,伴瘙痒,伴双足关节持续性肿痛,夜间为著,活动后可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红色结节 瘤型麻风 足关节 山东省济宁市 临床资料 红斑 持续性
下载PDF
口服羟氯喹致唇黏膜色素沉着三例
6
作者 吕霜 付希安 +4 位作者 施仲香 岳振华 张会敏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7期484-487,共4页
羟氯喹(HCQ)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疟疾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近期也被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由于其妊娠安全性,可在女性患者中推广使用。现报道玫瑰痤疮患者口服羟氯喹后出现唇黏膜色素沉着3例,除色素沉着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且经治疗后玫瑰痤... 羟氯喹(HCQ)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疟疾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近期也被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由于其妊娠安全性,可在女性患者中推广使用。现报道玫瑰痤疮患者口服羟氯喹后出现唇黏膜色素沉着3例,除色素沉着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且经治疗后玫瑰痤疮皮损缓解。停用羟氯喹后,患者唇黏膜色素沉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羟氯喹 唇黏膜 色素沉着
下载PDF
三例麻风畸残病例延迟发现原因分析
7
作者 槐鹏程 初同胜 +2 位作者 刘殿昌 刘健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7期488-490,共3页
本文对3例麻风畸残病例延迟发现原因进行了分析,患者1在神经内科多次误诊,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连续十几年未再就诊,直至出现溃疡畸残;患者2独居、智障,发病后一直未就诊,4年后出现畸残;患者3在神经科误诊5年后出现畸残。3例畸残病... 本文对3例麻风畸残病例延迟发现原因进行了分析,患者1在神经内科多次误诊,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连续十几年未再就诊,直至出现溃疡畸残;患者2独居、智障,发病后一直未就诊,4年后出现畸残;患者3在神经科误诊5年后出现畸残。3例畸残病例的发现过程提示,应面向鳏寡孤独或智障人员开展麻风线索调查,同时加强神经科医师麻风防治知识的培训,促进麻风患者的早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畸残 线索调查 神经科 培训
下载PDF
奥希替尼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朱莉 赵晴 +5 位作者 王娜 冉德林 杨宝琦 刘永霞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396-401,共6页
目的:明确一例可能由奥希替尼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致敏药物。方法:本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前曾服用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为明确致敏药物采取Naranjo评分、ALDEN评分、淋巴细胞... 目的:明确一例可能由奥希替尼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致敏药物。方法:本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前曾服用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为明确致敏药物采取Naranjo评分、ALDEN评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 LTT)以及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进行验证;对既往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经过Naranjo评分、ALDEN评分,奥希替尼均得2分,在所有使用药物中得分最高且奥希替尼的LTT结果为阳性。文献检索中关于服用奥希替尼导致TEN的报道共7例。结论:结合Naranjo评分、ALDEN评分以及LTT的结果,确诊为由奥希替尼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奥希替尼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济南市一养老院疥疮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9
作者 槐鹏程 初同胜 +4 位作者 李建可 暴芳芳 宋平平 刘健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66-169,共4页
背景:2022年3月13日,济南市某养老院内多人出现疥疮类似症状,我院立即成立调查组赴现场应急处置。目的:对该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及护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疥疮暴发,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治疗确诊病人,控制疥疮暴发。方法:对该养老院... 背景:2022年3月13日,济南市某养老院内多人出现疥疮类似症状,我院立即成立调查组赴现场应急处置。目的:对该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及护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疥疮暴发,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治疗确诊病人,控制疥疮暴发。方法:对该养老院内发现疥疮患者的一相对隔离的居住区内所有老年人和护工进行问诊、体格检查、皮肤镜检查、显微镜镜检和问卷调查,明确疥疮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居住区的46位老年人和9位护工均感染疥疮。46位老年人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76.57±13.01)岁30例(65.22%)为疥疮确诊病例16例(34.78%)为疥疮临床诊断病例。9位护工中,男2例、女7例,平均年龄(53.78±5.29)岁2例(22.22%)为疥疮确诊病例7例(77.88%)为疥疮临床诊断病例。55例中,皮损多发生于躯干(52.73%)和手部(47.27%)。传染源系2021年3月1日入住该养老院的一例老年女性疥疮患者。共用洗衣机洗涤被服和衣物是该养老院疥疮传播的主要途径。患者经10%的硫软膏治疗后均已治愈。结论:未对新入住老年人进行疥疮筛查和被服的共同洗涤是造成本次疥疮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养老院对所有新入住的老年人常规筛查疥疮;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将疥疮纳入需要监测的传染病管理,通过监测发现潜在的疥疮暴发风险并及时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院 疥疮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反复误诊的偶发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10
作者 王娜 暴芳芳 +2 位作者 施仲香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93-195,共3页
医源性偶发分枝杆菌感染多与手术伤口、器官移植、透析和注射等有关。本文报道注射后发生的偶发分枝杆菌感染一例,曾多次被误诊为“软组织感染、坏疽性脓皮病”等,最终通过病理、培养和PCR测序确诊,并对分离菌株体外药敏试验。患者经亚... 医源性偶发分枝杆菌感染多与手术伤口、器官移植、透析和注射等有关。本文报道注射后发生的偶发分枝杆菌感染一例,曾多次被误诊为“软组织感染、坏疽性脓皮病”等,最终通过病理、培养和PCR测序确诊,并对分离菌株体外药敏试验。患者经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等药物治疗后痊愈,随访5年,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分枝杆菌 皮肤感染 非典型分枝杆菌
下载PDF
MAP3K7、MPO基因与中国人群坏疽性脓皮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靳传洋 王真真 +3 位作者 孙乐乐 刘亭亭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45-249,共5页
目的:对中国人群坏疽性脓皮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相关突变。方法:收集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外周血,提取DNA并进行目标基因二代测序,使用样本库中对照样本全外显子数据进行基因负荷检验,并对可能与坏疽性脓皮病发病相关的突变位点使用San... 目的:对中国人群坏疽性脓皮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相关突变。方法:收集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外周血,提取DNA并进行目标基因二代测序,使用样本库中对照样本全外显子数据进行基因负荷检验,并对可能与坏疽性脓皮病发病相关的突变位点使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共收集36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在4例患者的5个基因中发现了6个有害性突变位点。包括一个移码突变:NLRP12:c.908delT(p.F303fs)和5个错义突变:MAP3K7:c.815C>G(p.S272C),MPO:c.1484C>T(p.T495I),MPO:c.1705C>T(p.R569W),NOD2:c.2975G>A(p.R992Q),SYK:c.389A>G(p.E130G)。其中MAP3K7的杂合突变和MPO的纯合(复合杂合)突变仅存在于病例组。结论:本研究发现了MAP3K7(P=7.44E-02),MPO(P=7.44E-02)有害性突变可能与中国人群的坏疽性脓皮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二代测序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浅层X线联合维A酸类药物治疗顽固性跖疣一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王雪颖 单晓峰 +1 位作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789-791,共3页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治疗方法包括破坏性疗法、抗增生疗法、免疫疗法等。我们报道一例弥漫性、顽固性跖疣患者,曾应用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均无效,经浅层X线一次联合维A酸类药物治疗,2个月后皮疹基本痊愈。
关键词 跖疣 浅层X线 维A酸类药物 阿维A
下载PDF
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筛查诊断
13
作者 李艳艳 王川 +5 位作者 孙乐乐 潘晴 王娜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麻风患者、健康人群的PBMCs中进行IGRA检测。麻风患者进一步按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展开研究,使用I-SPOT-TB试剂盒(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释放IFN-γ的效...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麻风患者、健康人群的PBMCs中进行IGRA检测。麻风患者进一步按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展开研究,使用I-SPOT-TB试剂盒(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释放IFN-γ的效应T细胞频数。比较分析MB和PB患者IGRA检测的阳性率,结合qPCR结果对PB患者进行讨论分析。结果: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确诊依据,纳入29例麻风患者,2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用rESAT6-CFP10刺激后,MB和PB患者IFN-γ的激活程度和IGRA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7.5%的PB患者qPCR阴性,IGRA阳性;12.5%的PB患者IGRA阴性,qPCR阳性;IGRA阳性或qPCR阳性的PB患者达75%。结论:IGRA阳性提示分枝杆菌感染的可能,IGRA联合qPCR可作为早期筛查麻风的辅助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
下载PDF
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二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崔寅玲 徐凡力 +5 位作者 曹珊 薛晓彤 赵晴 刘永霞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皮肤扁平苔藓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阿维A等药物,常因其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INF-γ等细胞因子的功能,从而调节免疫。本文报道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2例,并回顾... 皮肤扁平苔藓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阿维A等药物,常因其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INF-γ等细胞因子的功能,从而调节免疫。本文报道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2例,并回顾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布昔替尼 皮肤扁平苔藓 JAK抑制剂
下载PDF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三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曹园园 张帆 +3 位作者 刘永霞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是多发红棕色结节伴多克隆浆细胞增生。本文报道3例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发生于下肢的浸润性暗红色斑块,1例患者表现为头皮上的红色斑块,临床罕见。2例患者γ-球蛋白升高,1...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是多发红棕色结节伴多克隆浆细胞增生。本文报道3例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发生于下肢的浸润性暗红色斑块,1例患者表现为头皮上的红色斑块,临床罕见。2例患者γ-球蛋白升高,1例患者IL-6升高,3例患者尿蛋白电泳均异常。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较多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均有Kappa、Lambda阳性,3例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增多症 皮肤
下载PDF
累及皮肤和肌腱的难治性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16
作者 张欣然 赵晴 +2 位作者 于长平 周桂芝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52-354,共3页
患者,男,53岁。右上肢结节半年。皮肤科查体:右上肢见多发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结节破溃,可见脓血性分泌物,伴右手肿胀,皮温正常,轻度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分枝杆菌培养为海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qPCR(组织)为阳... 患者,男,53岁。右上肢结节半年。皮肤科查体:右上肢见多发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结节破溃,可见脓血性分泌物,伴右手肿胀,皮温正常,轻度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分枝杆菌培养为海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qPCR(组织)为阳性,B超提示右手指伸肌腱腱鞘炎,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给予米诺环素、克拉霉素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结合药敏结果调整方案为利福平、克拉霉素、多西环素、氨苯砜治疗,5个月后右上肢丘疹、结节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 感染性肉芽肿
下载PDF
长期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皮肤病的不良反应比较
17
作者 王艺 赵晴 +2 位作者 糜自豪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11-316,共6页
目的:比较患者长期(>12周)使用各传统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长时间(>12周)使用甲氨喋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和沙利度胺药物的患者检查资料,对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实验... 目的:比较患者长期(>12周)使用各传统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长时间(>12周)使用甲氨喋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和沙利度胺药物的患者检查资料,对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507例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甲氨喋呤1142例,环磷酰胺135例,环孢素67例,吗替麦考酚酯66例,沙利度胺9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18%,56.30%,44.30%,27.27%,22.3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肝功能损伤(24.22%),肾功能损伤(12.61%)和骨髓抑制(9.69%)。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时长存在相关性。结论:长期服用传统免疫抑制剂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常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环磷酰胺。因此,对于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免疫抑制剂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肝功能损伤 肾功能损伤
下载PDF
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一例
18
作者 薛晓彤 赵晴 +3 位作者 曹珊 刘永霞 周桂芝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8期576-577,共2页
甲扁平苔藓发病机制不清,尚缺乏明确的用药指导方案,既往报道糖皮质激素、阿维A、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氨苯砜等对治疗甲扁平苔藓有一定疗效,但大部分只能缓解。近期有研究发现JAK/STA... 甲扁平苔藓发病机制不清,尚缺乏明确的用药指导方案,既往报道糖皮质激素、阿维A、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氨苯砜等对治疗甲扁平苔藓有一定疗效,但大部分只能缓解。近期有研究发现JAK/STAT信号通路在甲扁平苔藓致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且已有4例JAK抑制剂治疗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使用JAK抑制剂枸橼酸托法替布缓释片治疗甲扁平苔藓的患者,4个月后部分甲损害改善,见新甲生长,目前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扁平苔藓 托法替布
下载PDF
无水疱性类天疱疮研究进展
19
作者 曹珊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899-902,共4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水疱性类天疱疮是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个新的亚型,本文从流行病学、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无水疱性类天疱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无水疱性类天疱疮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多次误诊为结核和麻风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一例
20
作者 张帆 周桂芝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8期583-585,共3页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lipoidica,NL)皮损临床表现多形性,组织病理可表现为裸结节,易与麻风、结核等感染性肉芽肿混淆,造成误诊。本文报道多次误诊为结核和麻风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的患者一例。
关键词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组织病理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