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下椎体后凸成形术改良示踪器固定方式治疗Kümmell’s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陶晖 黄志伟 +6 位作者 夏暑阳 杨昆 张银顺 李伟 董福龙 钱军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397-403,407,共8页
目的 比较天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中,棘突夹固定与贴皮固定示踪器治疗Kümmell’s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3例单... 目的 比较天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中,棘突夹固定与贴皮固定示踪器治疗Kümmell’s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3例单发椎体Kümmell’s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示踪器固定方式,分为传统组(棘突夹固定,52例)和改良组(贴皮固定,61例)。比较两组患者工作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剂量、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及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的椎体后凸Cobb角度、椎体高度、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失败患者,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1±5.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组的工作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辐射剂量、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度、椎体高度、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及渗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PKP治疗Kümmell’s病过程中安装棘突夹与贴皮固定示踪器均能安全、有效地完成手术,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改良贴皮固定示踪器可减少创伤、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天玑骨科机器人 PKP 贴皮固定 示踪器
下载PDF
新型成人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的设计
2
作者 牛河钢 杨昆 +2 位作者 张晶晶 闫怡竹 张银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9-1402,共4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7例成人的CT图像,在图像上依次测量内倾角0°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侧倾斜角与此时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的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两侧经后弓侧块螺钉进针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寰椎后弓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椎弓上表面的距离,分析数据并设计优化一种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的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受试者两侧的内倾角0°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倾角度、最大内倾角螺钉轨迹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进钉点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距离、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棘突上表面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在男性与女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研究成功设计了新型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内固定系统适合寰椎后弓解剖学特征,既可有效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又可保留枕寰枢关节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内固定 寰椎解剖 CT图像测量 内固定系统设计
下载PDF
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银顺 陶晖 +6 位作者 董福龙 钱军 李伟 章仁杰 刘畅 杨庆国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2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2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侧弯Cobb角。结果患者术前侧弯Cobb角平均26.0°(15-41°),术后侧弯矫正率平均70.8%;随访时间(23.2±5.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松动等,侧弯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术前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为(61.0±11.7)%和(5.9±1.5)分,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为(18.9±4.0)%和(1.1±0.8)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明显,能较好地重建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改善其功能障碍,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松解 椎间 支撑植骨 退变性脊柱侧弯 功能障碍
下载PDF
合并椎板骨折的L_2-L_5爆裂性骨折伴硬膜及马尾神经卡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银顺 张建湘 +5 位作者 华兴一 汤健 杨庆国 申才良 江曙 周剑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中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的创伤机制、发生率,以及哪些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判断硬脊膜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方法对36例行手术治疗的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中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的创伤机制、发生率,以及哪些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判断硬脊膜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方法对36例行手术治疗的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16例(44.4%)并发硬脊膜撕裂,有硬脊膜撕裂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明显重于无硬脊膜撕裂的患者,前者伤椎椎弓根间距增宽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对于椎板骨折,尤其是裂缝骨折的患者,术前很难通过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是否有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因此只要怀疑有硬脊膜撕裂,应首先选择后路手术方案,任何复位操作宜在椎管减压之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性骨折 椎板骨折 硬脊膜撕裂 马尾神经
下载PDF
经伤椎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银顺 杨庆国 +1 位作者 李伟 张建湘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伤椎 椎弓根钉 椎间融合 植骨
下载PDF
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73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银顺 张建湘 +1 位作者 杨庆国 周剑 《临床骨科杂志》 2009年第4期400-402,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73例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经对症处理、多发伤及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12±4.2)个月。存活71例,死亡... 目的探讨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73例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经对症处理、多发伤及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12±4.2)个月。存活71例,死亡2例。延误胸部损伤诊断4例。相对于颈、腰段脊柱骨折,胸段脊柱骨折更易合并胸部损伤,ISS评分最高。24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患者创伤多较重,治疗时应优先以抢救生命措施为主。系统、全面的检查可以减少漏诊的发生。在决定是否早期行脊柱手术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权衡手术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部损伤 多发伤
下载PDF
软骨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7
作者 薄冉 杨庆国 +2 位作者 段文 刘金锐 张银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4期4413-4416,共4页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与结论: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最常见于椎间盘退变人群下腰椎,L5/S1平坦型最多见。髓核脱出组与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中凹陷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0.01)。两组间凹陷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髓核脱出组平坦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高(P<0.05)。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终板 MRI 腰椎 退行性变 椎间盘 软骨组织构建
下载PDF
骨科国际进修生临床带教问题与对策
8
作者 张银顺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8-109,共2页
探讨国际进修生的临床带教问题。该文总结分析了骨科国际进修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国际进修生相应的带教对策,结果教学效果良好。认为针对性、适应性强的带教可为骨科及其他临床科室今后国际... 探讨国际进修生的临床带教问题。该文总结分析了骨科国际进修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国际进修生相应的带教对策,结果教学效果良好。认为针对性、适应性强的带教可为骨科及其他临床科室今后国际进修生带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进修生 骨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椎体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随访验证后路途径更安全 被引量:17
9
作者 贾金龙 杨庆国 +2 位作者 张银顺 李伟 刘广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31-3537,共7页
背景:既往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多采用前路修复治疗。而传统后路修复的优势在于具有更强的复位固定效果,但因其难以充分减压,伤椎前中柱也得不到良好地重建,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也时有发生。何种修复方法更加理想,目前仍... 背景:既往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多采用前路修复治疗。而传统后路修复的优势在于具有更强的复位固定效果,但因其难以充分减压,伤椎前中柱也得不到良好地重建,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也时有发生。何种修复方法更加理想,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前路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42例患者资料,按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23例,后路组19例。至少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修复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均得到良好骨性融合。前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路组肺功能明显优于前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及Frankel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提示前路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均能有效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后路修复方案并发症少,对肺功能影响小,是更为安全、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内固定器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内固定
下载PDF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春 杨庆国 +3 位作者 张建湘 华兴一 张银顺 廖旭昱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7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C1-2不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8例C1-2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取髂骨植骨,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7岁;病程3d~30个月,平...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C1-2不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8例C1-2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取髂骨植骨,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7岁;病程3d~30个月,平均10.6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区疼痛和(或)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影像学均提示存在寰枢椎脱位和(或)不稳,JOA评分8~15分,平均11.4分;术后门诊随访,定期复查X线、CT和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JOA评分。结果:18例患者72枚螺钉成功置入,寰枢椎复位及固定满意,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患者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钉及寰枢椎不稳现象。结论:对C1-2不稳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但不推荐对存在寰椎椎动脉沟、后弓变异患者使用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神经根沉降症与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汪大明 杨庆国 +2 位作者 高胜山 王磊 张银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0-523,共4页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症在非特异性下腰痛(LBP)和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LS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包括140例病例。LSS组(n=70)表现为跛行,伴或不伴LBP和腿痛,硬膜囊代表性区域<80 mm2,行走距离<200 m;LBP组(n=70)为非特异性腰...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症在非特异性下腰痛(LBP)和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LS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包括140例病例。LSS组(n=70)表现为跛行,伴或不伴LBP和腿痛,硬膜囊代表性区域<80 mm2,行走距离<200 m;LBP组(n=70)为非特异性腰痛,无腿痛和跛行,硬膜囊代表性区域>120 mm2,行走距离>1 000 m。比较两组阳性神经根沉降症出现机率。结果 LSS组70例病例观察到66例出现阳性神经根沉降症,而LBP组0例。两组间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P组中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有更严重的功能障碍(LBP组65%,LSS组61%,P<0.05)。LBP组中代表性区域面积(CSA)明显大于LSS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和最小硬膜囊CSA相关系数R=0.14(P=0.099),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阳性神经根沉降症广泛地出现于LSS病例中,表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用性。假如可证实该症的高度特异性,一个阳性沉降症将可诊断LSS,而高敏感性被证实,则一个阴性的沉降症可排除L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敏感性和特异性 神经根沉降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骨科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位置不良原因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章仁杰 申才良 +4 位作者 张华庆 董福龙 张银顺 钱军 李伟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577-582,共6页
目的观察国产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分析导丝植入位置不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2月采用天玑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91例。记录其置钉节段、术中透视图像、导丝植入准确性(... 目的观察国产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分析导丝植入位置不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2月采用天玑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91例。记录其置钉节段、术中透视图像、导丝植入准确性(一次规划及二次规划),导丝植入不良的位置及原因,螺钉放置的准确性,手术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并发症(医源性神经和血管损伤)。共植入椎弓根钉508枚,T1-T9节段40枚,T10-L2节段400枚,L3-L5节段68枚。经机器人一次规划后导丝植入成功率为95.3%(484/508),导丝不良位置包括偏外13枚,偏下5枚,偏上2枚,偏内1枚,严重偏差3枚。位置不良导丝经二次规划后成功率66.7%(16/24),总成功率为98.4%(500/508),另外8枚改为传统透视辅助下经皮置钉。导丝位置不良的原因考虑与术中钉道规划、套筒放置、机器人安装稳定性有关;另外,图像配准、术者操作技巧及手术经验也是影响因素。结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次置钉(导丝)精确性较高,但存在导丝植入位置不良可能,需注意术中钉道规划及手术操作技巧,建议术者具备一定的透视下辅助置钉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机器人 椎弓根螺钉 导丝 精确性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陶晖 张银顺 +6 位作者 董福龙 钱军 李伟 章仁杰 刘畅 杨庆国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587-589,594,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板间入路(PEID)和经椎间孔入路(PETD)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11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PEID手术56例,PETD手术58例),对...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板间入路(PEID)和经椎间孔入路(PETD)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11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PEID手术56例,PETD手术58例),对比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ID组优良率为85.7%,PETD组优良率为8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出现3例硬脊膜撕裂(无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6例短暂性下肢症状加重,2例术后复发;PETD组未出现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永久性损伤),3例出现短暂的下肢症状加重,3例术后复发。结论PEID与PETD均可以用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二者相互补充,其中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但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风险较PETD高。临床应用中应根据解剖特点,并结合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手术合适的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L5-S1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鹏 葛鹏 +5 位作者 章仁杰 李伟 张银顺 董福龙 钱军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6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01-06期间纳入43例因胸腰椎骨折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4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01-06期间纳入43例因胸腰椎骨折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4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1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置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机器人辅助组与传统透视引导组的平均透视次数分别为(8.6±2.5)次、(14.2±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置钉准确率为96.2%;传统透视引导组为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不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并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机器人 椎弓根钉
下载PDF
寰椎椎动脉沟变异与椎弓根置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春 杨庆国 +1 位作者 张银顺 廖旭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930-3932,共3页
目的:统计中国人寰椎椎动脉沟解剖变异发生率,对发生变异的椎动脉沟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是否能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选取国人干燥寰椎骨标本160例,统计沟环变异发生率并分类,用国产游标卡尺对出现变异的标本进... 目的:统计中国人寰椎椎动脉沟解剖变异发生率,对发生变异的椎动脉沟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是否能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选取国人干燥寰椎骨标本160例,统计沟环变异发生率并分类,用国产游标卡尺对出现变异的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了解发生变异的侧别能否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160例标本中存在沟环者共26例,其中全环型9例,半环型20例。椎动脉沟钉道处骨内最低高度在后环变异侧为(2.95±0.22)mm,侧环变异侧为(2.94±0.32)mm,上突变异侧为(4.72±1.04)mm,下突变异侧为(3.18±0.40)mm,吻突变异侧为(4.09±0.72)mm。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变异对椎弓根置钉有明显影响,发生椎动脉沟全环变异及下突变异侧别不适合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发生椎动脉沟上突或者吻突变异时,宜进行个体化钉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动脉沟 椎弓根 解剖学 变异
下载PDF
腰椎固定节段与相邻椎间盘退化的影像学相关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胜山 杨庆国 +1 位作者 张银顺 汪大明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814-817,共4页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访...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固定 手术 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 MRI表现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MRI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金锐 杨庆国 +2 位作者 段文 薄冉 张银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7期3139-3142,共4页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形态 椎间盘 退变 MRI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路 陈银河 +6 位作者 杨庆国 申才良 尤涛 张银顺 李伟 王磊 贾金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2-1184,共3页
回顾性分析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Frankel分级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 回顾性分析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Frankel分级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Cobb角、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获得较大改善。后路单节段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创伤性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旆文 杨昆 +4 位作者 董福龙 钱军 张银顺 李伟 申才良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5期727-729,共3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拟接受PKP治疗的40例OVCF患者,随机分组至传统单侧PKP组(传...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拟接受PKP治疗的40例OVCF患者,随机分组至传统单侧PKP组(传统组)和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组(机器人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切口大小、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体充填占比等指标。结果两组单侧PKP手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3 d和3个月时,机器人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但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传统单侧PKP,机器人辅助能够显著减少切口长度(P<0.001)、透视次数(P<0.001),增加非穿刺侧骨水泥充填(P<0.001);虽然机器人组总穿刺时间显著多于传统组(P<0.001),但若仅计算机器人的单纯穿刺时间,则显著少于传统组(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优势路单侧PKP在术后3d及3个月后的随访获得优于传统单侧PKP的临床疗效,而在1个月时疗效相同,但具有高准确度、稳定性,减少透视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国人颈髓角的MRI影像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2期14-15,共2页
目的观察国人颈髓角(CMA)大小,提供其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1例枕颈区正常的国人MRI片,测量CMA,其中99例同时测量脑干脊髓角。结果 301例受检者的CMA为137.7°~180.0°(163.73°±6.88°),95%... 目的观察国人颈髓角(CMA)大小,提供其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1例枕颈区正常的国人MRI片,测量CMA,其中99例同时测量脑干脊髓角。结果 301例受检者的CMA为137.7°~180.0°(163.73°±6.88°),95%可信区间为150.24°~177.22°,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者的CMA相比,P均>0.05。其中99例受检者的脑干脊髓角为147.0°~177.7°(162.53°±6.17°),与CMA相比,P>0.05。结论国人CMA正常值为137.7°~180.0°,与脑干脊髓角相近,CMA超出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颅底病变的诊断,对脑干、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的评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区 磁共振成像 颈脊髓 脑干脊髓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