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王雅栋 耿介文 +2 位作者 胡鹏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9-296,共8页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动脉瘤三维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方法测量入组患者动脉...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动脉瘤三维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方法测量入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直径、最大径、宽度、瘤颈宽度、体积、入射角、载瘤动脉直径、表面积、波动指数、非球形指数),计算动脉瘤长宽比、宽颈比、纵横比和尺寸比,并记录动脉瘤位置信息。将多发动脉瘤中破裂责任动脉瘤纳入破裂组,其余动脉瘤纳入未破裂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评价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形态学参数及动脉瘤位置信息的差异。结果56例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共126个动脉瘤纳入分析。在形态学方面,直径>5 mm[51.8%(29/56)比15.7%(11/70),P<0.01]、最大径>6 mm[57.1%(32/56)比25.7%(18/70),P<0.01]、入射角>107°[57.1%(32/56)比35.7%(25/70),P=0.016]、宽颈比>1.1[50.0%(28/56)比30.0%(21/70),P=0.022]、纵横比>1.1[46.4%(26/56)比25.7%(18/70),P=0.015]和尺寸比>1.9[57.1%(32/56)比10.0%(7/70),P<0.01]在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动脉瘤位置方面,破裂组动脉瘤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39.3%(22/56)]和大脑中动脉[23.2%(13/56)],而非破裂组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28.6%(20/70)]和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27.1%(19/70)],两组动脉瘤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尺寸比>1.9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2,95%CI:2.40~56.15;P=0.002)。在动脉瘤位置方面,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高于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动脉瘤(OR=19.25,95%CI:2.19~169.51;P=0.008)。结论对于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学参数中尺寸比>1.9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 形态学参数 位置 破裂动脉瘤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2
作者 耿介文 王思敏 +2 位作者 胡鹏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7-586,共10页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最终纳入了756例患者的969个DSA序列显示的1094个动脉瘤的三维断层数据。其中,训练集纳入604例患者共783个DSA序列的877个动脉瘤,测试集纳入77例患者共100个DSA序列的117个动脉瘤,验证集纳入75例患者共86个DSA序列的100个动脉瘤。(1)各数据集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动脉瘤直径(P=0.003)、动脉瘤位置(P=0.003)的各数据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基线资料各数据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验证集中动脉瘤分割的平均DSC为0.868±0.078。直径≥5 mm的动脉瘤分割的平均DSC高于直径<5 mm的动脉瘤(0.891±0.041比0.855±0.088,P=0.038)。窄颈、宽颈、分叉、侧壁动脉瘤分割的DSC值分别为0.882±0.065、0.859±0.085、0.876±0.072及0.863±0.08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动脉瘤分割模型在验证集所得到的掩膜最大直径与人工分割获得的标准标签的最大直径有较好的一致性[(5.78±3.18)mm比(5.37±2.92)mm,r=0.97]。在验证集中,人工分割与应用神经网络分割动脉瘤的平均时长分别为2.5 min、34 s。结论本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可较为准确分割动脉瘤,该模型有助于动脉瘤形态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分割模型 神经网络 U形网络结构 Dice相似系数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及症状进展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丁前进 宋子豪 +3 位作者 马永杰 于嘉兴 胡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术后症状进展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61例CAVM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性别、...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术后症状进展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61例CAVM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发病情况[首次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CAVM和(或)首次出现出血、癫痫等CAVM相关症状]、起病至复合手术时间、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CAVM治疗史(既往CAVM外科手术切除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情况)、CAVM影像学资料(病变大小、位置、引流情况)、Spetzler-Martin分级、病变致密程度(疏松、致密)、CAVM合并动脉瘤或动脉瘤样结构、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术中DSA、显微外科手术+术中DSA+术中血管内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手术相关区域的颅内出血和(或)缺血事件和(或)水肿、穿刺点血肿和(或)瘘和(或)假性动脉瘤、治疗相关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或)牙龈出血和(或)鼻衄、对比剂过敏、全因死亡]、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资料。评估复合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治疗相关并发症、症状进展(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减去治疗前mRS评分的差值为正值)]与有效性[闭塞(术后6个月DSA显示原畸形团部位完全不显影为闭塞)、预后良好(术后6个月mRS评分≤2分)]。依据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显示症状是否进展,将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CAVM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无进展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特征。结果(1)61例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CAVM患者中,男性37例(60.7%),中位年龄25(13,42)岁;无症状患者11例(18.0%),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39例(63.9%),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1例(18.0%);入院时mRS评分≤2分者54例(88.5%),既往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残余或复发的CAVM患者38例(62.3%);CAVM病变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3例(21.3%)、22例(36.1%)、21例(34.4%)、5例(8.2%);24例患者应用复合手术平台进行了术中DSA验证,37例患者应用复合手术平台进行了术中DSA验证及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2)临床随访完成率77.0%(47/61),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6,24)个月;预后良好率为91.5%(43/47),无死亡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6%(5/47)。影像学随访完成率为72.1%(44/61),中位随访时间15(10,22)个月;CAVM闭塞40例(90.9%),CAVM残留和复发各2例(4.5%)。(3)47例完成临床随访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症状进展,32例患者症状无进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病症状、入院时mRS评分、病变位置、病变致密程度、合并动脉瘤或动脉瘤样结构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病变最大直径<3、3~6、>6 cm的占比分别为3/15、10/15、2/15,以最大直径3~6 cm为主;无进展组最大直径<3、3~6 cm的占比分别为18/32、14/32,以最大直径<3 cm为主(χ^(2)=8.321),进展组病变存在深静脉引流(χ^(2)=11.937)及残留和(或)复发(χ^(2)=8.50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合手术治疗CAVM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复合手术治疗后出现病情进展的CAVM患者具有病变最大直径较大、存在深静脉引流、病变残留和(或)复发的特点,影响病情进展的因素有待于未来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操作 复合手术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密网支架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
4
作者 丁前进 马永杰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7-260,共4页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多发颅内动脉瘤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尽管SLE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暂不明确,但是对于合并SLE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通常具有增长快速和极易破裂的特点,如何对其动脉瘤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制定治...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多发颅内动脉瘤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尽管SLE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暂不明确,但是对于合并SLE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通常具有增长快速和极易破裂的特点,如何对其动脉瘤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疗策略尤为重要。该文报道1例表面改性密网支架置入治疗合并SLE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希望为临床医师诊疗该疾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内治疗 表面改性密网支架
下载PDF
基于快速虚拟释放算法和离散元方法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李欣卓 耿介文 +2 位作者 冯勇 张鸿祺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0-650,共1页
目的旨在验证新型颅内扰流装置(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ion device,IFD)装置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开发包含IFD装置的快速虚拟释放算法(fast virtual deployment algorithm,FVD)和血液动力学计算的虚拟手术规划平... 目的旨在验证新型颅内扰流装置(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ion device,IFD)装置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开发包含IFD装置的快速虚拟释放算法(fast virtual deployment algorithm,FVD)和血液动力学计算的虚拟手术规划平台。方法采用自适应的贴壁和曲率控制系统来实现IFD装置快速虚拟释放,同时应用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方法进行血液动力学计算。该算法在理想模型和6例患者特异性模型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和结论在理想模型中,FVD算法相较于台架试验和高精度有限元算法,能够准确地预测IFD装置的短缩行为。而在患者特异性模型中,FVD算法与有限元算法相比,能够准确捕捉IFD装置的占位情况,并与造影图像结果吻合。此外,FVD算法在6例病例中的计算时间均在1 min以内,明显快于有限元算法,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基于DEM的血液动力学计算也成功地捕捉到了射流形态和壁面特征,验证了IFD装置的治疗有效性,并与基于贴体网格的有限体积法相比,表现出更短的计算时间。综上所述,FVD算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IFD装置的虚拟释放,并基于DEM的流体计算方法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流场形态。二者的结合为虚拟手术规划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效手段。研究为IFD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 离散元方法 虚拟手术 理想模型 有限元算法 流体计算 治疗有效性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14 位作者 张鹏 李萌 吉训明 缪中荣 王亚冰 卢小健 史怀璋 祁大勇 柳江 肖泉 秦晓红 宋庆斌 王玉林 张虹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388-394,共7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下载PDF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鸿祺 凌锋 +6 位作者 李萌 支兴龙 缪中荣 宋庆斌 夏家骝 陈莉 田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3-407,共5页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 ,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 ,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 ,并沿神经根走行 ,进出椎管 ,每一节段均有两对 ,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 ,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 ,并在髓内发出分支 ,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 ,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 ,在外侧方。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 :脊髓前动脉在胎龄 8周时 ,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 ,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 ,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血管 胚胎 解剖学
下载PDF
微侵袭神经外科(二)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鸿祺 凌锋 +2 位作者 李萌 支兴龙 宋庆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治疗 发病机制 分类 外科手术
下载PDF
Jasper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鸿祺 杨新健 +9 位作者 黄清海 支兴龙 张鹏 穆世卿 李佑祥 赵文元 陈涛 刘建民 吴中学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46-450,共5页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临床试验 弹簧圈
下载PDF
脊髓静脉高压兔模型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鸿祺 吴少帅 +5 位作者 李永忠 滕梁红 张智萍 郭德玉 卢德宏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41-546,共6页
目的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 目的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脉的近心端,在降结肠静脉以近结扎下腔静脉的远心端,使左侧肾动脉的血流经动静脉瘘口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腰静脉返流到椎旁静脉丛,继而逆流入硬脊膜内的脊髓冠状静脉丛,造成脊髓静脉高压环境。术后1、3、7、14d及以后每周评价兔的双侧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共计5周)。实验组术后分为早(≤3d)、中(4d至3周)、晚(>3周)3期,从存活的每期兔中随机抽取2只,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造影,了解瘘口通畅及血流情况;行磁共振扫描,观察脊髓的影像学改变;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结构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实施手术,抽取2只行MRI和病理检查,作为与模型组对照的基准。结果实验组18只兔中,死亡5只,存活13只。与术前相比,术后实验组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所下降,术前兔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3.1±0.5,第2周2.6±0.5,第4周2.9±0.8;术前感觉功能评分为0.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4.9±1.7,第2周6.3±1.6,第4周5.4±2.6。造影显示实验组抽取的6只兔中,早期2只兔瘘口均通畅;中期1只瘘口存在,1只部分闭塞;晚期2只瘘口均闭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瘘口通畅的实验组兔,胸腰段脊髓异常信号,病理检查显示,脊髓实质淤血,但水肿及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脊髓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但模型的长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模型 动物 静脉高压
下载PDF
脊髓血管畸形栓塞材料的选择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鸿祺 凌锋 +4 位作者 李萌 支兴龙 缪中荣 张鹏 宋庆斌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8期787-788,共2页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栓塞材料 选择 治疗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 anial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 anial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但绝大部分患者的UIAs终生不会破裂。目前,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均并非绝对安全。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治疗 未破裂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Onyx栓塞脑血管畸形高峰论坛研讨摘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34-534,共1页
关键词 液体栓塞剂 ONYX 高峰论坛 脑血管畸形 二甲基亚砜(DMSO) 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 摘要 神经介入 混悬液 黏附性
下载PDF
晚期胃癌治疗问题的探讨(临床与动物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鸿祺 周金熙 任云峰 《腹部外科》 1991年第1期5-7,共3页
本文是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对晚期胃癌患者行局部动脉插管、灌注烷化剂,使肿瘤组织与转移病灶可接受高浓度药物.当烷化剂进入体循环后以硫代硫酸钠予以解毒而得到疗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中西医综合治疗与有关化疗方案。
关键词 胃肿瘤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8
15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10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鸿祺 张鹏 李慎茂 朱凤水 支兴龙 宋庆斌 秦晓红 牛香美 张虹 朱雪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9个月,平均 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 80万~ 290万 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 100万 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 6个月,平均随访 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2%,死亡率为 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3%,病死率为 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27,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 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支架置入
下载PDF
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桂林 杜世伟 +4 位作者 李静伟 闫峰 向思诗 陈健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的... 目的探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发病<6 h)1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通过SPSS软件对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4~78岁,平均(66±11)岁;术前及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3)、(8±4)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7,P<0.01);均成功实现闭塞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mRS 0~2分)7例。无严重的M1段内导管操作的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显示,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导管插入术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机械取栓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桂林 杜世伟 +3 位作者 李静伟 孙力泳 张鸿祺 陈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 静脉溶栓 动脉内取栓 支架取栓 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取栓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萌 凌锋 +5 位作者 张鸿祺 缪中荣 支兴龙 陈革 单永治 莫大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 手术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重建术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侯青 徐跃峤 +5 位作者 程玮涛 王宁 张鸿祺 李桂林 何川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晓龙 凌锋 +5 位作者 沈天真 黄祥龙 王大明 张鸿祺 缪中荣 宋庆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 比较三维 (3D)DSA与二维 (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 3DDSA和 2DDSA检查 ,双盲法诊断 3DDSA和 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 目的 比较三维 (3D)DSA与二维 (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 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 3DDSA和 2DDSA检查 ,双盲法诊断 3DDSA和 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 发现的 30个动脉瘤中 3D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 0 ;2D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 2个。 3DDSA对 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 ,发现 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 ;2DDSA仅对 8个动脉瘤 (其中 4个后交通动脉瘤 ,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颈眼动脉瘤 )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 ,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 2D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 动脉瘤 诊断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