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张培新 任祥忠 李翠华 洪伟良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配体 CD光谱 影响 作用 减弱 体形 铜(Ⅱ)配合物 吡啶 取代基
下载PDF
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与DNA的作用机制及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6 位作者 任祥忠 张培新 李翠华 王芳 徐宏 刘建忠 计亮年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68-974,共7页
利用紫外、荧光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含不同配体的钌(II)配合物[Ru(phen)2CImP]2+(CImP=3,4-二羟基-咪唑并[4,5-i][1,10]邻菲咯啉)和[Ru(phen)2TPPZ]2+(TPPZ=四吡啶[3,2-a:2',3'-c:3'',2''-h:2''',3&... 利用紫外、荧光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含不同配体的钌(II)配合物[Ru(phen)2CImP]2+(CImP=3,4-二羟基-咪唑并[4,5-i][1,10]邻菲咯啉)和[Ru(phen)2TPPZ]2+(TPP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与DNA的作用机制,并研究了配合物与Zn2+配合后荧光性质变化.结果表明[Ru(phen)2TPPZ]2+与DNA以插入模式作用,而[Ru(phen)2CImP]2+与DNA则以沟面结合模式作用.向配合物溶液中滴加Zn2+后,配合物[Ru(phen)2TPPZ]2+和[Ru(phen)2CImP]2+均可以与Zn2+形成双核配合物[Ru(phen)2(TPPZ)Zn]4+和[Ru(phen)2(CImP)Zn]4+,配合物的荧光减弱.与DNA作用后,配合物仍可以与Zn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但[Ru(phen)2(TPPZ)Zn]4+保持插入模式与DNA作用,配合物的荧光减弱.而[Ru(phen)2(CImP)Zn]4+与DNA则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配合物的荧光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Zn2+ 荧光 插入结合
下载PDF
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任祥忠 张培新 王芳 李翠华 刘建忠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05-1810,共6页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变化.结果表明,[Ru(bpy)2TPPHZ]2+和[Ru(bpy)2ODHIP]2+均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和[Ru(bpy)2(ODHIP)Ni]4+,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减弱.与DNA作用后,配合物仍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的荧光几乎完全消失,同时配合物与DNA保持插入模式作用,而配合物[Ru(bpy)2(ODHIP)Ni]4+与DNA的作用则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同时配合物的荧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 DNA NI^2+ 荧光 插入结合
下载PDF
不同配体对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和荧光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任祥忠 魏波 徐宏 张培新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5-649,共5页
Two polypyridyl ligands DCHIP (2 hydro 3,5 dichlorophenyl imidazo phenanthroline),MDHIP(2,4 dihydrophenyl imidazophenanthroline) and their ruthenium?complexes [Ru(phen)2 MDHIP]2+and [Ru(phen)2DCHIP]2+were prepared. Th... Two polypyridyl ligands DCHIP (2 hydro 3,5 dichlorophenyl imidazo phenanthroline),MDHIP(2,4 dihydrophenyl imidazophenanthroline) and their ruthenium?complexes [Ru(phen)2 MDHIP]2+and [Ru(phen)2DCHIP]2+were prepared. Their DNA binding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lexes both bound to DNA by partial intercalation mode, but [Ru(phen)2DCHIP]2+exhibited stronger binding affinity for DNA than [Ru(phen)2 MDHIP]2+due to the different planarities and steric effects of ligands.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binding to DNA,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Ru(phen)2MDHIP]2+decreased, whil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Ru(phen)2 DCHIP]2+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配合物 配体 DNA 作用机制 荧光性质 八面体构型 插入模式
下载PDF
新型多吡啶配体的设计及其对配合物与DNA作用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刘建忠 任祥忠 张培新 魏波 徐宏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753-1755,共3页
Two structurally related polypyridyl ligands ODHIP(3,4-dihydroxyl-imidazophenanthroline), MDHIP(2,4-dihydrox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and their ruthenium(II) complexes [Ru(phen) 2ODHIP] 2+ and [Ru(phen) 2MDHIP] 2+ we... Two structurally related polypyridyl ligands ODHIP(3,4-dihydroxyl-imidazophenanthroline), MDHIP(2,4-dihydrox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and their ruthenium(II) complexes [Ru(phen) 2ODHIP] 2+ and [Ru(phen) 2MDHIP] 2+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Their DNA-binding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wo complexes are bound to DNA by different modes due to the different planarities of ligands. For the complex [Ru(phen) 2MDHIP] 2+, the 2- position ortho group of MDHIP could form an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with the nitrogen atom of the imidazole ring to extend the planarity and strengthen the binding affi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4- position ortho group hindered the complex from intercalating into the base pairs of DNA, and finally, making the complex bind to DNA by a partial intercalative mode. However, for the complex [Ru(phen) 2ODHIP] 2+, there was no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formed and the two ortho groups further increased the steric effect and decreased the binding affinity, thus making the complex bind to DNA by groove binding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配合物 设计 DNA 结构识别 作用机制 插入作用 沟面作用
下载PDF
[Ru(bpy)_2tpphz]^(2+)与Zn^(2+)形成的双核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6 位作者 徐宏 任祥忠 魏波 黄毅 张培新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0-664,共5页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ruthenium?complex was investigated by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As an intercalator of DNA, the luminescent monometallic ruthenium?complex [Ru(bpy)2tpphz]2+could coordinate with...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ruthenium?complex was investigated by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As an intercalator of DNA, the luminescent monometallic ruthenium?complex [Ru(bpy)2tpphz]2+could coordinate with Zn2+to form the non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Ru(bpy)2(tpphz)Zn]4+.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complex decreased as increasing the amounts of Zn2+and the luminescence was almost lost at the ratio of / of 1. After binding to DNA, the peripheral coordination site on the tpphz ligand remained accessible for Zn2+, the coordination occurred from the oppsite side of helix with respect to intercalated [Ru(bpy)2tpphz]2+and the non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was form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u(bpy)2(tpphz)Zn]4+also bound to DNA by intercalation and situated the region of the intercalated [Ru(bpy)2tpphz]2+between the base pairs of DNA. The complex looked like a molecular nut (the Zn2+) and bolt (the [Ru(bpy)2tpphz]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配合物 荧光性质 钌多吡啶配合物 DNA 分子光开关 锌离子
下载PDF
镍(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插入配体的形状对键合DNA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3 位作者 徐宏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能够以插入模式作用 ,并且由于配合物中的插入配体IP和PIP的形状不同 ,从而使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镍(Ⅱ)配合物 小牛胸腺DNA 插入作用
下载PDF
酪素接枝改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黔玲 任祥忠 +2 位作者 刘剑洪 张培新 顾宜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47-51,共5页
从酪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接枝改性的原因及方法、接枝共聚引发体系、接枝共聚反应机理等方面,对酪素的接枝改性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两步单电子转移反应机理和三步配位聚合反应机理,并就酪素接枝改性后在皮革涂饰方面的应用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 酪素 接枝共聚 反应机理 皮革涂饰剂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黔玲 史菊英 +1 位作者 刘剑洪 王明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评述单核及双核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方面的研究前景与方法,对深入研究新型高效的DNA分子光开关提出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光开关 双核 过渡金属离子 核酸分子识别
下载PDF
多吡啶钴(Ⅲ)配合物与Zn^(2+)形成的新型“关-开”荧光探针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4 位作者 任祥忠 李翠华 张培新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5-889,共5页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by [Co(bpy)2ODHIP]3+ and Zn2+ was investigated.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nluminescent monom... The formation of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by [Co(bpy)2ODHIP]3+ and Zn2+ was investigated.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nluminescent mono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3+ could coordinated with Zn2+ to form the 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the emission intensity increased as increasing the amounts of Zn2+. The luminescence became the strongest at the ratio of CZn / CCo of 1. After binding to DNA, [Co(bpy)2ODHIP]3+ must change its binding mode from partial intercalation to intercalation to make the peripheral coordination site on the ODHIP ligand accessible for Zn2+, the coordination occurred from the opposite side of helix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rcalated [Co(bpy)2ODHIP]3+, and the luminescent heterobi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Zn]5+ was formed. On the other hand, [Co(bpy)2(ODHIP)Zn]5+ bound to DNA by intercalation and situated the region of the intercalated [Co(bpy)2ODHIP]3+ between the base pairs of DNA, while the remained monometallic complex [Co(bpy)2ODHIP]3+ bound to DNA by partial interca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钴配合物 DNA ZN^2+ 荧光
下载PDF
R_3GeVO_9(R=Y,La)∶Eu^(3+)(或Dy^(3+))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黔玲 王淑彬 苏锵 《化学研究》 CAS 1998年第2期13-17,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稀土复合钒锗酸盐R3GeVO9(R =Y ,La)体系 ,并以此为基质研究了Eu3+和Dy3+在其中的发光性质 ,以Eu3+为结构探针探讨了Eu3+在R3GeVO9(R =Y ,La)中的格位情况。同时 ,还研究了被取代离子R3+的Z/r对Eu3+的红橙比和Dy3+...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稀土复合钒锗酸盐R3GeVO9(R =Y ,La)体系 ,并以此为基质研究了Eu3+和Dy3+在其中的发光性质 ,以Eu3+为结构探针探讨了Eu3+在R3GeVO9(R =Y ,La)中的格位情况。同时 ,还研究了被取代离子R3+的Z/r对Eu3+的红橙比和Dy3+的黄蓝比的影响以及浓度、温度和Bi3+对它们发光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发光性质 离子 高温固相法 发光强度 合成 取代 VO 稀土 探针
下载PDF
碳纳米管和碳微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被引量:56
12
作者 刘剑洪 吴双泉 +4 位作者 何传新 卓海涛 朱才镇 李翠华 张黔玲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评述碳纳米管和碳微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指出碳纳米管可看作是石墨烯片按照一定的角度卷曲而成的纳米级无缝管状物,根据层数不同可分为多壁碳纳米管和单壁碳纳米管.由于碳纳米管管壁中的碳原子采用的是sp2杂化,因此碳纳米管沿轴... 评述碳纳米管和碳微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指出碳纳米管可看作是石墨烯片按照一定的角度卷曲而成的纳米级无缝管状物,根据层数不同可分为多壁碳纳米管和单壁碳纳米管.由于碳纳米管管壁中的碳原子采用的是sp2杂化,因此碳纳米管沿轴向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可用于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碳纳米管圆筒状弯曲会导致量子限域和σ-π再杂化,这种再杂化结构特点以及π电子离域结构赋予了碳纳米管特异的光、电、磁、热、化学和力学性质;碳纳米管的管腔内部是纳米级中空结构,可作为纳米级分子反应器和存储容器.但碳纳米管的管径尺寸太小、表面缺陷多、团聚严重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碳纳米管在实际中的应用.而碳微米管的出现弥补了其不足,碳微米管具有与碳纳米管相似的管状结构,在保持纳米级管壁厚度的同时,能拥有微米级的管径,巨大的管壁外表面,相当于一张微米级的石墨烯网状膜,因此碳微米管能同时拥有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能.通过对碳微米管各项性能的研究表明,碳微米管的管壁具有规整的石墨烯结构,管腔具有微米级中空管结构,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电学和化学性能良好.利用其优良的电学性能,它们能较好地应用在量子导线和晶体管阵列;同时利用其优良的化学和电化学性能,也能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储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碳纳米管 碳微米管 石墨烯 量子导线 锂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储氢材料 化学修饰
下载PDF
矿渣微晶玻璃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培新 文岐业 +3 位作者 刘剑洪 张黔玲 任祥忠 魏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45-47,8,共4页
回顾了矿渣微晶玻璃的研究历史,着重分析了不同主晶相的矿渣微晶玻璃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对矿渣微晶玻璃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作了探讨。最后评述了我国在矿渣微晶玻璃开发与应用上与国外的差距。
关键词 矿渣微晶玻璃 压延法 压制法 晶核剂 结晶能力
下载PDF
Keggin结构钼锗稀土杂多蓝的合成性质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杰 张黔玲 +3 位作者 王丽君 王恩波 黄锦汪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791-1796,共6页
采用电解法合成了一系列 Keggin结构钼锗稀土二电子 Ln H3 [Ge Mo12 O4 0 ]· n H2 O和四电子 Ln H5[Ge Mo12 O4 0 ]·n H2 O杂多蓝 ( Ln=La,Ce,Pr,Nd,Sm,Eu,Gd) .通过 IR,UV-Vis,DTA,XPS和 ES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确认杂... 采用电解法合成了一系列 Keggin结构钼锗稀土二电子 Ln H3 [Ge Mo12 O4 0 ]· n H2 O和四电子 Ln H5[Ge Mo12 O4 0 ]·n H2 O杂多蓝 ( Ln=La,Ce,Pr,Nd,Sm,Eu,Gd) .通过 IR,UV-Vis,DTA,XPS和 ES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确认杂多蓝仍保持 Keggin结构 ,但结构有轻微的畸变 .研究了 Pr( 2 )对小鼠感染FM1的治疗效果 ,并与阳性对照药物病毒唑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 ,Pr( 2 )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 ,甚至超过阳性对照药物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 ,比较两种给药途径 ,结果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合成 抗病毒活性 钼锗杂多蓝配合物
下载PDF
化学沉淀法制备掺杂磷酸铁锂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培新 文衍宣 +4 位作者 刘剑洪 许启明 任祥忠 张黔玲 罗仲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4-958,共5页
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Mg2+、Al3+、Ti4+、V5+和Ni2+掺杂的磷酸铁锂,用恒电流充放电方法测量掺杂LiFePO4的充放电性能,用X射线衍射和里特沃尔特方法表征了掺杂LiFePO4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少量金属离子掺杂能有效地提高LiFePO4的大电流放... 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Mg2+、Al3+、Ti4+、V5+和Ni2+掺杂的磷酸铁锂,用恒电流充放电方法测量掺杂LiFePO4的充放电性能,用X射线衍射和里特沃尔特方法表征了掺杂LiFePO4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少量金属离子掺杂能有效地提高LiFePO4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其中Li1-xTixFePO4、Li1-xVxFePO4和Li1-xNixFePO4以2C速率充放电时,放电比容量在120mAh/g以上,循环20次后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主要原因是掺杂金属离子以固溶体形式存在,并占据锂的位置,改变了晶体中原子间距离和位置,引起晶胞收缩和Li-O原子间平均距离增加,形成了有利于锂离子脱嵌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FEPO4 金属离子掺杂
下载PDF
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的动态激光光散射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芳 刘剑洪 +3 位作者 罗仲宽 张黔玲 陈敬中 袁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4-146,共3页
利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酸催化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中溶胶粒子形成的特征,并结合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H2O/TEOS=8∶1时,反应温度在60℃以下的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中,粒径存在明显的先增大后减小现象,并在不同... 利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酸催化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中溶胶粒子形成的特征,并结合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H2O/TEOS=8∶1时,反应温度在60℃以下的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中,粒径存在明显的先增大后减小现象,并在不同阶段存在着相互缔合的活性羟基体系;红外研究表明,硅氧网络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以得到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中活性溶胶粒子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对进一步在活性二氧化硅溶胶粒子表面键接形成复合材料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硅酸乙酯 水解-缩合 动态激光光散射(DLS) 红外光谱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荧光性质及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海滔 胡婷婷 +5 位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任祥忠 李翠华 王芳 张培新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565-1571,共7页
设计合成含多个配位中心的多吡啶配体ODCIP(3,4-二氯基苯并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ODCIP]2+.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谱和质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 设计合成含多个配位中心的多吡啶配体ODCIP(3,4-二氯基苯并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ODCIP]2+.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谱和质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Ru(bpy)2ODCIP]2+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与Co2+配位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及其荧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u(bpy)2ODCIP]2+与DNA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作用,[Ru(bpy)2ODCIP]2+与Co2+配位形成的双核配合物[Ru(bpy)2(ODCIP)Co]4+也能与DNA插入结合.进一步利用稳态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淬灭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单核配合物[Ru(bpy)2ODCIP]2+和双核配合物[Ru(bpy)2(ODCIP)Co]4+的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DNA 多吡啶钌配合物 双核 插入 荧光
下载PDF
镁离子掺杂对磷酸铁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培新 文衍宣 +3 位作者 刘剑洪 许启明 任祥忠 张黔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42-1945,共4页
为提高LiFePO4的充放电性能,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镁离子掺杂的磷酸铁锂,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了Li1-xMgxFePO4(x=0.00、0.02、0.05、0.07、0.10和0.20,摩尔分数)的充放电性能,用X射线衍射(XRD)和里特沃尔特(Rietveld)方法表征了掺杂对LiFePO... 为提高LiFePO4的充放电性能,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镁离子掺杂的磷酸铁锂,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了Li1-xMgxFePO4(x=0.00、0.02、0.05、0.07、0.10和0.20,摩尔分数)的充放电性能,用X射线衍射(XRD)和里特沃尔特(Rietveld)方法表征了掺杂对LiFePO4的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镁离子掺杂能有效地提高LiFePO4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其中Li0.95Mg0.05FePO4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放电比容量高出LiFePO4约20mAh/g,镁离子掺杂提高了LiFePO4中Fe3+/Fe2+共存态的浓度,使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FEPO4 镁掺杂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及其接枝共聚物分散液颗粒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任祥忠 刘剑洪 张黔玲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2-645,共4页
通过自乳化法合成了水性聚氨酯 ,并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其进行了接枝共聚 .用动态光散射对其胶束粒径进行了测量 ,并用透射电镜对胶束的粒子形态进行了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胶束粒子的粒径与聚氨酯结构中的二元醇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亲水... 通过自乳化法合成了水性聚氨酯 ,并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其进行了接枝共聚 .用动态光散射对其胶束粒径进行了测量 ,并用透射电镜对胶束的粒子形态进行了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胶束粒子的粒径与聚氨酯结构中的二元醇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亲水性二元醇合成的聚氨酯胶束粒径比疏水性二元醇合成的要大 ;随聚丙二醇含量增多 ,接枝共聚反应更易进行 ,且接枝后的胶束粒径比接枝前增大 ,但随丙二醇含量增加 ,接枝共聚反应难以进行 ,且胶束粒径接枝前后变化不大 ,并有减小的趋势 ;随聚氨酯分子侧链的柔顺性增加 ,主链的刚性增强 ,胶束粒子易发生微相分离 ,形成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接枝共聚物 水分散液 粒子形态 胶束 链结构
下载PDF
纳米TiO_2表面包覆改性及表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静 张培新 +4 位作者 周晓明 刘剑洪 任祥忠 张黔玲 洪伟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9,共5页
纳米TiO2 的表面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应用性能及其使用范围。目前的处理措施主要是在其表面上包覆一层无机或有机物膜 ,以避免粉末间的团聚。从表面包覆的原理、影响因素、包覆方法以及表面包覆效果的表征方法等方面概述了纳米Ti... 纳米TiO2 的表面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应用性能及其使用范围。目前的处理措施主要是在其表面上包覆一层无机或有机物膜 ,以避免粉末间的团聚。从表面包覆的原理、影响因素、包覆方法以及表面包覆效果的表征方法等方面概述了纳米TiO2 颗粒包覆的研究进展 ,着重介绍了纳米TiO2 无机、有机包覆的原理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改性 表征 表面处理 有机物膜 热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