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司法推进 被引量:1
1
作者 彭中礼 彭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9-68,共10页
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意味着必须推进公正司法,二者间是目标与方法的关系。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司法推进是指司法机关在党的领导下,以公正司法和人民司法为价值坚守,通过司法政策、司法制度、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的革新,全面作用于立法、... 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意味着必须推进公正司法,二者间是目标与方法的关系。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司法推进是指司法机关在党的领导下,以公正司法和人民司法为价值坚守,通过司法政策、司法制度、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的革新,全面作用于立法、执法与守法,最终“四力合一”形成“四驱动力”推动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其基本特征是:在领导制度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指导思想上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引领;在推进方略上实行司法政策、司法制度、司法实践和司法理念的“四维联动”;在价值目标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司法推进以期改革成本、实践性能和制度供给上的实践优越性,深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理论适洽性,彰显了中国的司法智慧,演绎了司法文明的新形态。未来的司法推进应始终将“以党为舵”“以民为本”“公正为魂”及“科技为用”融贯司法活动的全过程全领域,谱写法治文明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公正司法 人民司法 司法政策
下载PDF
论超越守法及其治理
2
作者 彭中礼 郑志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7,共13页
超越守法是指企业制定并遵守比法律更为严格的自治规范的现象。企业自治规范在国家法的强制要求与社会许可的自发推动下趋于严格,促成了超越守法现象的发生。超越守法现象可分为负担自承和负担转移两种类型,其中负担转移型可能违反法治... 超越守法是指企业制定并遵守比法律更为严格的自治规范的现象。企业自治规范在国家法的强制要求与社会许可的自发推动下趋于严格,促成了超越守法现象的发生。超越守法现象可分为负担自承和负担转移两种类型,其中负担转移型可能违反法治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自治规范缺乏对企业自身的限制,形式合法性欠缺以及违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原则。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多元规范助力机制的扭曲、议程设置的反制措施难以启动以及企业优位下的消费者权利契约化等。合理规制超越守法,需要从立法上明晰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备案审查制度,形成完备、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等。超越守法现象揭示了自下而上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具有的可能性,但其违反法治原则的问题也表明自上而下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也应当同时相向发力,合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守法 法治 社会规范 自治规范 备案审查
下载PDF
教育法典编纂的“公因式元素”及其逻辑主线
3
作者 彭中礼 彭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22,共15页
编纂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法典,需要运用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运用该技术提取“公因式元素”,契合法典总分模式的体例要求,符合司法裁判的规范适用要求,得到国内外法典编纂的有效验证,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实际需求。教育法典提取“公... 编纂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法典,需要运用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运用该技术提取“公因式元素”,契合法典总分模式的体例要求,符合司法裁判的规范适用要求,得到国内外法典编纂的有效验证,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实际需求。教育法典提取“公因式元素”的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确定提取范围,其次通过因式分解法以相似性确定提取类别,最后通过逻辑涵摄方法以共有性提取特定“公因式元素”。教育法基本原则具有天然“公因式元素”属性;以法律效果和构成要件为双重标准,可进一步提取其他“公因式元素”,大致包含受教育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等。基于逆向逻辑检视,可以洞察教育法典的各“公因式元素”之间存在一条以“权力-权利”为核心紧密联结的逻辑主线,其以保障受教育权为逻辑起点,保障教育主体权利、规范教育活动和呈现合理教育内容为联结中介,以国家教育权为外部保障,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法典 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 “公因式元素” 因式分解法 “权力-权利”逻辑主线
下载PDF
数据错误的法律治理
4
作者 彭中礼 左泽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169,214,215,共15页
大数据时代,数据错误普遍存在。数据错误贯穿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是数据质量低下的表现,主要包含缺乏时效、记录重复、难被理解、难以访问、可信度低、不成体系、不一致等特性,表现为数据损失、篡改、造假、偏差、混淆等形式。数据错误既... 大数据时代,数据错误普遍存在。数据错误贯穿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是数据质量低下的表现,主要包含缺乏时效、记录重复、难被理解、难以访问、可信度低、不成体系、不一致等特性,表现为数据损失、篡改、造假、偏差、混淆等形式。数据错误既包括客观实际层面的错误,也包括主观行为层面的错误,其成因在于数治制度、数治体系与数治能力存在缺陷。数据错误可能会损害公民的正当权利,破坏社会的运行秩序以及降低国家的治理效能。因此,要确定数据错误规制的基本原则,厘清规制数据错误的主要路径,构建规制数据错误的具体制度,包括设立必要的数据容错法律机制,建构维护数据质量的法律制度以及打造全链条协同共治的法律制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错误 数据质量 数字秩序 数据治理
下载PDF
争议点理论的司法价值、应用及其限度
5
作者 彭中礼 《公共治理研究》 2024年第3期87-98,共12页
起源于古希腊法庭辩论实践的争议点理论既是司法论辩制度的理论升华,也是司法技术的具体延伸。就当事人而言,找准案件争议点可以促使当事人尽快熟悉司法问题而使得法庭论辩更具有针对性;就法官而言,确定案件争议点有利于聚焦问题并找到... 起源于古希腊法庭辩论实践的争议点理论既是司法论辩制度的理论升华,也是司法技术的具体延伸。就当事人而言,找准案件争议点可以促使当事人尽快熟悉司法问题而使得法庭论辩更具有针对性;就法官而言,确定案件争议点有利于聚焦问题并找到纠纷解决的有效方法;就司法而言,争议点理论强调对具体案件核心、关键问题进行有效争辩和对话,有利于事实澄清和法律的正确适用。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理论既需要从法理上进行审视,也需要从实践操作当中予以重点关切。从司法应用以及具体案例中分析,争议点理论忽视了观点多元的可能性,实践过程中争议点的提出缺乏强制回应力,而且由于能力差异各方对争议点的理解也会有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争议点理论 司法价值 司法应用 可能限度
下载PDF
当前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整体样态及其发展趋势评估 被引量:20
6
作者 彭中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8,共9页
在民间法研究的话语中,司法适用是必须与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民间法的司法适用整体样态是:国家司法机关对民间法的司法适用并不是非常的赞同和鼓励;基层法院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纠纷解决中存在民间法的司法适用;部分... 在民间法研究的话语中,司法适用是必须与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民间法的司法适用整体样态是:国家司法机关对民间法的司法适用并不是非常的赞同和鼓励;基层法院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纠纷解决中存在民间法的司法适用;部分地区开始了民间法司法适用的试点。当前民间法司法适用的基本特征是:私法领域适用较多,公法领域适用比较罕见;程序法领域基本不适用,实体法领域适用相对较多;法官在积极、务实、审慎、适当的前提下,对民间法的运用可能会背离了我国法律文本,但是从本质上看与我国法律的精神内涵实质是相符合的。进一步考察民间法的司法适用,应该把之放在国家法的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法治建设的语境下、现代化的语境下来看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司法适用 发展趋势 评估 中国传统文化 语境 法律的精神 私法领域 司法机关 实证研究 少数民族 内涵实质 纠纷解决 基层法院 基本特征 国家法 法治建设 法律文本 地区社会 现代化
下载PDF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新论 被引量:24
7
作者 彭中礼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是设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未来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讨论亦比较多,概括起来有肯定说、否定说、代表说、委托说等观点。但是对于人工智能之“智”和“能”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已有学说...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是设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未来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讨论亦比较多,概括起来有肯定说、否定说、代表说、委托说等观点。但是对于人工智能之“智”和“能”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已有学说的论证进路也就存有缺陷。考察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必须先考察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技术语境,然后考察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权利能力或者行为能力。在设计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法律主体地位相关制度时,应当思考人工智能受人指令时的行为和人工智能的“自主行为”;同时,还要从人工智能可能作为的行为性质考虑,即其为创造性行为、为损害性行为和为其他行为时需要不同的制度应对。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其主体地位的拟制只能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和领域,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有限,因而主体地位亦有限。基于人工智能行为类型化建构的有限拟制制度,是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最佳制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意思自治 行为能力 有限拟制
下载PDF
“民生”的法哲学追问——以“权利—义务”范畴为视野 被引量:6
8
作者 彭中礼 王亮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8-22,39,共6页
从"权利—义务"范畴来考察民生,我们发现民生关注所有人的生存、发展,这意味着民生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需要国家履行的义务而统一于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中,因而具有深刻的法哲学内涵。
关键词 民生 法哲学 权利 义务
下载PDF
司法人工智能中的价值判断 被引量:16
9
作者 彭中礼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司法裁判不是“自动售货机”的根本缘由是,法官能够在司法案件中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人类基于特定价值偏好做出的决策,带有主观性。基于模拟大脑运作的机制、深度学习理论以及计算机对人类心理状态的阅读,人工智能能够处理... 司法裁判不是“自动售货机”的根本缘由是,法官能够在司法案件中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人类基于特定价值偏好做出的决策,带有主观性。基于模拟大脑运作的机制、深度学习理论以及计算机对人类心理状态的阅读,人工智能能够处理价值问题,并通过属性特征、属性值以及最终形成特征向量的过程使得价值数据化,形成价值数据集。针对个案的不断测试,以及基于已有案件的不断数据整合,人工智能可以将法律价值设定成算法程式,不断通过决策树实现价值的选择。人工智能对价值判断的分析过程,本身就是智能技术的进步过程,也是司法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的阶梯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判断 人工智能 司法裁判 价值数据集 价值算法
下载PDF
论“国家所有”的规范构造——我国宪法文本中“国家所有”的解释进路 被引量:13
10
作者 彭中礼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9,共14页
基于法律概念与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开放性逻辑联系,对"国家所有"的解释应当从逻辑要素、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三层构造的角度进行规范解释。"国家所有"并非国家所有权,二者之间对应为观念和权利、制度和事实的差别。... 基于法律概念与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开放性逻辑联系,对"国家所有"的解释应当从逻辑要素、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三层构造的角度进行规范解释。"国家所有"并非国家所有权,二者之间对应为观念和权利、制度和事实的差别。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国家所有"虽然从文义看是特定经济制度的表达,但实质是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是国家主权的宣示,是特定的国家经济制度,是意识形态的展示。确定特定自然资源的归属,从宪法实践来看,必须实现从观念到权利的转变,即要实现"国家所有"到国家所有权的转变,必须重视部门法的细化作用,并发挥基于市场的平等交换原则或者补偿原则在国家所有权实现中的作用。对宪法文本中词语的理解必须坚持规范解释进路,将词语的规范构造、文本意图与制度建构结合起来,作为有效解释宪法文本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所有 国家所有权 意识形态 宪法解释 规范解释
下载PDF
司法裁判引证法律学说的功能研究——基于生效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中礼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44,共18页
法律学说是连接立法与实践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桥梁,也是推动司法与社会互动的知识引擎和理论动力。学者的学术观点是法律学说的直接体现。在我国,存在司法判决引证法学学者观点的现象。实证研究表明,268份样本裁判文书中,有60位法学学者... 法律学说是连接立法与实践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桥梁,也是推动司法与社会互动的知识引擎和理论动力。学者的学术观点是法律学说的直接体现。在我国,存在司法判决引证法学学者观点的现象。实证研究表明,268份样本裁判文书中,有60位法学学者的观点被引证307次。法律学说在裁判文书中发挥着解释法律、论证说理及补充法律漏洞等作用,从而增强法官对法律事实性质或裁判结果判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升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从应然层面来看,法律学说要为司法裁判提供可能的参考答案,为司法裁判提供有效的法律方法以及通过司法裁判总结科学的司法规律。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虽然司法判决可以成为法律学说的“试验田”,但是从主题任务和实践立场两分的角度看,法学与司法的适当分离是法治持续进步的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学说 学者观点 引证 司法裁判 裁判说理
下载PDF
新兴技术推动法理论变革的因素考量——以人工智能产品侵权责任分配理论为例的反思 被引量:13
12
作者 彭中礼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128,共14页
人工智能时代之来临,法律人基于各自的理论推演和预设,试图构建新型法理论。以人工智能产品的侵权责任为例,学者们提出了产品责任说、高度危险说、用人者责任说以及法律主体责任说等代表性新观点。通过从生产者、使用者以及社会进步之... 人工智能时代之来临,法律人基于各自的理论推演和预设,试图构建新型法理论。以人工智能产品的侵权责任为例,学者们提出了产品责任说、高度危险说、用人者责任说以及法律主体责任说等代表性新观点。通过从生产者、使用者以及社会进步之角度进行思考,发现上述观点依然是传统侵权行为理论的延续。基于历史维度、主体维度以及技术维度反思,也可以发现,人工智能产品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动摇现有侵权责任分配原理,现有法理论可以处理好人工智能产品的侵权归责问题。从法理论变革的视角来看,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会促进法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变化,甚至可能是扩大了法律的规制领域,但是想要从根本上撼动现有的法律体系,仍然需要有其他变革的契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演绎表明,科技的发展促进法理论变革,需要具备多种耦合性因素,包括科技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因素,从而形成理论变革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现代科技 侵权责任分配 法理论
下载PDF
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事实解释 被引量:10
13
作者 彭中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97,共13页
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构建、发现或者形成案件事实时,会进行事实解释。事实解释是基于特定的证据以及原理、规律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剪、理解甚至推定,形成的对行为性质的认定或者对案件事实的补全。事实解释要与法律解释、事件解释、事实... 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构建、发现或者形成案件事实时,会进行事实解释。事实解释是基于特定的证据以及原理、规律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剪、理解甚至推定,形成的对行为性质的认定或者对案件事实的补全。事实解释要与法律解释、事件解释、事实发现/认定区别开来。事实解释可以分为基于行为性质的事实解释、基于案件证据的事实解释以及基于文本内容的事实解释等类型。从案件事实形成的过程来看,事实解释具有促进事实还原、沟通诉讼两造、实现逻辑涵摄和传递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功能。法官进行事实解释,必须遵守正当理由规则、事实位阶规则以及运用多元方法规则。把事实解释从法律解释中剥离出来,构成司法裁判过程中一个应当受到重视的独立过程,是现代法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案件事实 事实解释 解释规则
下载PDF
论习惯的法律渊源地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彭中礼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5,共9页
法律渊源是在解决纠纷时,法官在多样性的规则中寻找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当规则的来源。在我国,习惯是特殊情形下的权威理由,也是可供论证的实质理由,所以习惯具有法律渊源地位。从理论上看,法律渊源可以根据位阶的不同分为必须的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是在解决纠纷时,法官在多样性的规则中寻找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当规则的来源。在我国,习惯是特殊情形下的权威理由,也是可供论证的实质理由,所以习惯具有法律渊源地位。从理论上看,法律渊源可以根据位阶的不同分为必须的法律渊源、应该的法律渊源和可以的法律渊源。可以的法律渊源,是对习惯法源地位的经典描述。习惯作为法律渊源具有现代司法意义,主要是补充法律漏洞和平衡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 法律渊源 可以的法律渊源
下载PDF
司法裁判人工智能化的正当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彭中礼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7,共13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司法裁判人工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在司法裁判智能化趋势中,让智能机器代替人,赋予智能机器主体权威,是保证司法裁判智能化正当性的主体基础;司法裁判智能化遵循逻辑规则,是保证司法裁判智能化正当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司法裁判人工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在司法裁判智能化趋势中,让智能机器代替人,赋予智能机器主体权威,是保证司法裁判智能化正当性的主体基础;司法裁判智能化遵循逻辑规则,是保证司法裁判智能化正当性的逻辑基础;司法裁判智能化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保证司法裁判智能化正当性的程序基础;司法裁判智能化强调裁判结果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保证司法裁判智能化正当性的结果基础。从司法裁判的智能化辅助,到司法裁判的智能化有限参与,以及最后到智能化的全面实现,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保证了司法裁判的正当性,是司法现代化的重要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人工智能 正当性
下载PDF
论社会矛盾化解的法治方式 被引量:10
16
作者 彭中礼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91-97,共7页
降低维稳成本,有序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应以合法处置为中心,适当运用合法合理的策略,采用多元方式,遵循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达到既恰当解决社会矛盾,又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 降低维稳成本,有序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应以合法处置为中心,适当运用合法合理的策略,采用多元方式,遵循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达到既恰当解决社会矛盾,又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社会矛盾化解采用法治方式,实际上所指的是要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全面考虑各种法律的适用关系,整体把握法律的运行,从而化解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矛盾 法治方式 人治方式 公民权利
下载PDF
政策概念的法规范分析——基于1979—2016年现行有效法律文本的解读 被引量:9
17
作者 彭中礼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法律概念,"政策"极少在法规范意义上得到解读。从法律形式角度看,自1979年至2016年3月10日,共计有88部法律(含宪法)247条条文直接使用了政策概念,使用频次达306次;从制定主体来看,法律将"...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法律概念,"政策"极少在法规范意义上得到解读。从法律形式角度看,自1979年至2016年3月10日,共计有88部法律(含宪法)247条条文直接使用了政策概念,使用频次达306次;从制定主体来看,法律将"国家""政府"和特定领导机构视为政策的主要制定主体;从表现形式来看,法律所认可的政策种类形式多样。随着法治的发展,政策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政策概念在法律中的使用频次并未逐步减少。民事法律当中政策概念使用多,刑事法律当中基本不使用政策概念;实体法当中政策概念使用多,而程序法当中政策概念非常罕见。而且,政策具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规范性。从功能来看,政策在我国法治发展过程当中具有规范行为、价值定位和导引发展的作用。从类型来看,法律当中的政策主要有法律之上的政策、法律之中的政策和法律之下的政策。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政策法治化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法治 规范分析
下载PDF
论法律形式与法律渊源的界分 被引量:12
18
作者 彭中礼 《北方法学》 CSSCI 2013年第1期102-110,共9页
法律形式与法律渊源的关系比较复杂,但是我国学者一般将之作为等同的概念使用。这种观点导致了某些学术上的混乱,也导致法律形式和法律渊源各自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正确界定法律渊源和法律形式,是实现二者区分的逻辑起点。法律形式... 法律形式与法律渊源的关系比较复杂,但是我国学者一般将之作为等同的概念使用。这种观点导致了某些学术上的混乱,也导致法律形式和法律渊源各自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正确界定法律渊源和法律形式,是实现二者区分的逻辑起点。法律形式是法律文本的表现方式;法律渊源是裁判规范的集合体,法官从中发现裁决案件所需要的裁判依据和裁判理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之区分:从实践来看,法律渊源之法是指司法之法,法律形式之法是指立法之法;从内容来看,法律渊源之法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形式则是具有一定封闭性的规则体系;从路径来看,法律渊源之法是在司法适用过程发现和寻找的,法律形式之法是立法中形成的。司法适用之法完全局限于制定法之时,二者会出现种属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涵依然有着重大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形式 法律渊源 制定法
下载PDF
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途径 被引量:10
19
作者 彭中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按照法治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通过法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恰当运用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性思维,反对人治思维... 当代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按照法治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通过法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恰当运用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性思维,反对人治思维和政治正确思维;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发扬契约精神,倡导自由精神,实践对话精神;要熟练运用法治方式,坚持法治方式是理顺国家和公民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中国现代化
下载PDF
司法裁判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彭中礼 王亮 《时代法学》 2019年第4期1-16,共16页
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价值观念的引领性信念和理想。人类越是发展,对基于国家或者社会而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需要越是强烈。司法裁判应当承载价值理念。通过裁判文书网发现,2012到2017年间,有726份裁判文书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 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价值观念的引领性信念和理想。人类越是发展,对基于国家或者社会而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需要越是强烈。司法裁判应当承载价值理念。通过裁判文书网发现,2012到2017年间,有726份裁判文书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文章首先对司法裁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裁判文书的类型、运用法院的层级、年份以及省级地域的分布等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案件当中均有不同地区的法院对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并不排斥和拒绝。然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经验分析,发现不同的主体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的态度差异较大。这说明,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司法融入制度,有一个长期的沉淀、砥砺和浸润过程。司法裁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遵循政治格局,也要讲究法律程序和法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判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