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露条件对织锦巴非蛤稚贝呼吸代谢和潜沙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梦清 游出超 +6 位作者 林立蔚 李世才 董兰芳 刘海娟 龙子扬 彭慧婧 陈瑞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5-1561,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干露条件对织锦巴非蛤稚贝呼吸代谢和潜沙行为的影响,为优化织锦巴非蛤苗种运输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模拟织锦巴非蛤稚贝实际运输环境,选取体长(3.89±0.33)mm的织锦巴非蛤稚贝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干露温度(10... 【目的】分析不同干露条件对织锦巴非蛤稚贝呼吸代谢和潜沙行为的影响,为优化织锦巴非蛤苗种运输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模拟织锦巴非蛤稚贝实际运输环境,选取体长(3.89±0.33)mm的织锦巴非蛤稚贝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干露温度(10、15和20℃)和干露时间(0、3、6、9和12 h)下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对检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对织锦巴非蛤稚贝重新入水后的潜沙行为进行观察,分析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耐干露能力及干露后的呼吸代谢和潜沙行为差异。【结果】不同干露时间和温度对织锦巴非蛤稚贝在恢复期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一定程度影响。当干露温度相同时,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干露时间延长而升高。当干露时间相同时,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耗氧率随着干露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排氨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干露时长对织锦巴非蛤稚贝耗氧率的直接影响程度大于干露温度,干露时长与耗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干露温度与耗氧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干露时长对织锦巴非蛤稚贝排氨率的直接影响程度大于干露温度,干露时长和干露温度均与排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干露温度10℃条件下,不同干露时间织锦巴非蛤稚贝的潜沙率在重新入水1 h后均在10%左右,明显低于干露温度15和20℃条件下的潜沙率。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干露温度10、15和20℃条件下织锦巴非蛤稚贝的最高潜沙率分别为48.3%、85.0%和88.3%。【结论】相较于10℃,15和20℃的温度条件更适合进行织锦巴非蛤小规格苗种运输,且干露运输时长越短越好,以不超过9 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干露时长 干露温度 呼吸代谢 潜沙率
下载PDF
广西合浦珠母贝3个不同群体遗传关系分析
2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1 位作者 郑德斌 张守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473,共8页
为探索广西合浦珠母贝群体内杂交组合方式,分别从北海野生群体(F_(1))、选育群体(F_(4))和养殖群体中随机挑选2龄种贝样本15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标记解析3个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获得超过585000个单核苷酸... 为探索广西合浦珠母贝群体内杂交组合方式,分别从北海野生群体(F_(1))、选育群体(F_(4))和养殖群体中随机挑选2龄种贝样本15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标记解析3个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获得超过585000个单核苷酸多态标记,野生群体、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975、0.1679和0.1783,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545、0.2469和0.2732,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0.2075、0.3449和0.3465,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032、0.2089和0.2241,选育群体近交系数与养殖群体相近,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态高于选育群体。系统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显示,选育群体与养殖群体部分样品亲缘关系较近。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最低,部分亲本同源的可能性较大;野生群体、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长纯合片段数分别为59.1、49.5个和56.6个,长纯合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0.312、0.313Mb和0.311Mb,平均单核苷酸多态标记含量分别为59、50和73,近交系数FROH分别为0.0149~0.0240、0.0159~0.0201和0.0170~0.0246,反映3个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较低;野生群体、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的整个染色体内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分别为0.4、0.4kb和0.2kb(r2=0.2),衰减速度为养殖群体>野生群体>选育群体,选育群体衰减速度最慢,可能与人工选育有关。以上结果表明,广西合浦珠母贝可采用野生群体×选育群体或野生群体×养殖群体的杂交组合方式开展群体内杂交。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合浦珠母贝育种中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杂交 单核苷酸多态 遗传分化 长纯合片段
下载PDF
光裸方格星虫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彭慧婧 杨家林 +1 位作者 邹杰 文雪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4,共4页
2011年6、7、8月每月10日,挑选♀∶♂为5∶1的性成熟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体,在水泥池中暂养20 d,观察其产卵习性、产卵量及其体腔中生殖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 2011年6、7、8月每月10日,挑选♀∶♂为5∶1的性成熟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体,在水泥池中暂养20 d,观察其产卵习性、产卵量及其体腔中生殖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产卵时间不固定,昼夜皆可产卵,但夜间产卵次数和产卵量均高于白天;大量产卵时集群游动;6、7、8月的雌光裸方格星虫平均产卵分别为:3.20×104、4.43×104、3.46×104cell,平均受精率达98.3%;6、7、8月日累计产卵量y与时间x的变化方程分别为:y=0.430 5x3-25.971x2+503.39x-582.56(R2=0.982 0)、y=0.583 3x3-33.942x2+659.04x-712.43(R2=0.984 7)、y=-0.31x3+1.4676x2+245.11x-278.22(R2=0.994 3)。6、7、8月成熟卵细胞相对百分含量分别降低4.8%、9.0%、26.0%(P<0.01);6、7月的光裸方格星虫产后具有较好的再繁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裸方格星虫 繁殖习性 产卵
下载PDF
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建立及生长与存活性状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慧婧 张守都 +1 位作者 郑德斌 邹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138,共7页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选育 全同胞家系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两种弧菌对拟穴青蟹溞状幼体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慧婧 邹杰 +2 位作者 蔡德建 刘海娟 曾梦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3-476,共4页
于5L试验容器内,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通过菌浴和口服法感染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比较2种弧菌对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感染的致病力。海水水温25~26℃,盐度30.1,紫外线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菌浴感染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 于5L试验容器内,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通过菌浴和口服法感染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比较2种弧菌对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感染的致病力。海水水温25~26℃,盐度30.1,紫外线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菌浴感染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致死密度分别为4.03×105、7.67×105、8.56×105、1.98×106、8.99×106cfu/mL;溶藻弧菌菌浴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致死密度为5.76×106、7.64×106、7.92×106、1.02×107、6.02×107 cfu/mL;口服感染试验的幼体死亡率随投喂次数和时间增加而提高。在5×106cfu/mL密度下2种弧菌的混合感染组(密度比1∶1)24h幼体死亡率低于对照副溶血弧菌感染组,高于对照溶藻弧菌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副溶血弧菌 溶藻弧菌 感染试验 半致死密度
下载PDF
两种补充营养在锯缘青蟹育苗中后期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慧婧 蒋艳 +2 位作者 杨家林 邹杰 童万平 《广西科学》 CAS 2008年第4期449-451,460,共4页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竹林盐场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进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育苗中后期(Z3~M)添加投喂螺旋藻和用鱼油强化过的丰年虫两种饵料补充营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螺旋藻可以降低青蟹育苗中期状幼体Z3~Z5的死亡率和缩短...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竹林盐场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进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育苗中后期(Z3~M)添加投喂螺旋藻和用鱼油强化过的丰年虫两种饵料补充营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螺旋藻可以降低青蟹育苗中期状幼体Z3~Z5的死亡率和缩短育苗周期;用鱼油强化丰年虫后再投喂蟹苗,可以降低Z5~M的死亡率;两种补充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青蟹育苗后期死亡率,缩短育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螺旋藻 鱼油 补充营养 变态率
下载PDF
拟穴青蟹幼体变态与弧菌浓度的动态变化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彭慧婧 邹杰 +1 位作者 蔡德建 曾梦清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为研究拟穴亲蟹育苗池中弧菌浓度对拟穴青蟹幼体变态的影响,对育苗池内中上层和底层水体的弧菌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含高浓度弧菌的水体中进行拟穴青蟹溞状幼体培育。结果表明,育苗池内弧菌的浓度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当浓度达... 为研究拟穴亲蟹育苗池中弧菌浓度对拟穴青蟹幼体变态的影响,对育苗池内中上层和底层水体的弧菌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含高浓度弧菌的水体中进行拟穴青蟹溞状幼体培育。结果表明,育苗池内弧菌的浓度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当浓度达到105cfu/mL后,弧菌的数量增长放缓,并逐渐趋于平稳;在含高浓度弧菌的水体中培育拟穴青蟹溞状幼体,幼体能够存活和发育,但变态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溞状幼体 育苗 弧菌浓度 变态率
下载PDF
铜铁互作效应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存活、体成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曾梦清 董兰芳 +6 位作者 许明珠 刘海娟 游出超 龙子扬 林立蔚 李世才 彭慧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210,共8页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铜和铁互作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为开发高效的方格星虫人工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基础饲料分成9组,设3个水平(7.8、13.2和23.5 mg/kg)...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铜和铁互作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为开发高效的方格星虫人工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基础饲料分成9组,设3个水平(7.8、13.2和23.5 mg/kg)铜(以蛋氨酸铜形式)和3个水平(61.5、120.6和243.7 mg/kg)铁(以蛋氨酸铁形式)随机组合后添加到基础饲料中,制成9种饲料。以8100条平均体质量为(16.12±0.26)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9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9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分析评价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和生理机能指标差异。【结果】饲料中铜和铁不同添加量对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虫体铜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对其体成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虫体铁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铜和铁添加量对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虫体铁含量具有互作效应,对其体成分、CAT活性和虫体铜含量无互作效应。当饲料铜含量为7.8 mg/kg、铁含量为120.6 mg/kg时,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当铜含量一定时,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铁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当铜含量为7.8 mg/kg时,方格星虫稚虫的存活率主要受铁含量影响,表现为存活率随着铁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方格星虫稚虫的CAT活性主要受饲料铁含量影响,在铁含量为61.5 mg/kg的处理中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结论】饲料中铜和铁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成活及虫体铜含量,且铁元素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的影响大于铜元素。以增重率为评价标准,方格星虫稚虫饲料中的最适铜铁含量分别为7.8和120.6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饲料 铜铁互作效应 生长 生理机能
下载PDF
饥饿对锯缘青蟹幼体变态的影响
9
作者 彭慧婧 蒋艳 +3 位作者 童万平 聂振平 苏琼 蔡德建 《大众科技》 2007年第11期127-129,共3页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Ⅳ期和Ⅴ期状幼体分别进行了停食和限制投喂量的饥饿实验,研究饥饿对幼体变态的影响。实验证明:停食时间越长,Z4变态延迟时间越长,变态成活率越低,且停食30h后,Z4幼体不变态,完全死亡。在限制投喂量的实验中...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Ⅳ期和Ⅴ期状幼体分别进行了停食和限制投喂量的饥饿实验,研究饥饿对幼体变态的影响。实验证明:停食时间越长,Z4变态延迟时间越长,变态成活率越低,且停食30h后,Z4幼体不变态,完全死亡。在限制投喂量的实验中,不能变态的Z5个体出现了一个额外的摄食时间,且投喂量越少,额外的摄食时间越长,变态成活率越低。停食和限制投喂量都能影响幼体的变态,但停食和限制投喂量对幼体机体损伤是不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蚤状幼体 饥饿 变态率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和同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家林 邹杰 彭慧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为探明钝缀锦蛤的摄食生理,以北海近海人工中间培育和养殖的钝缀锦蛤为试验材料,室内条件下采用试验生态法研究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与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7~33℃条件下,滤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 为探明钝缀锦蛤的摄食生理,以北海近海人工中间培育和养殖的钝缀锦蛤为试验材料,室内条件下采用试验生态法研究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与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7~33℃条件下,滤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滤食率(y)与水温(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338×10^(-3) x^3+0.311x2-6.915x+49(r2=0.999),同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在盐度18~33条件下,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盐度27~30时保持较高的滤食率,滤食率(y)与盐度(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27x^2+1.638x-19.52(r^2=0.994),同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为30时同化率最高,盐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滤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体质量对同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钝缀锦蛤属典型热带和亚热带种群品种,适宜生活在温度和盐度较稳定的潮下带区域,非广温广盐性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缀锦蛤 温度 盐度 体质量 滤食率 同化率
下载PDF
方格星虫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蒋艳 蔡德建 +1 位作者 邹杰 彭慧婧 《广西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175-177,共3页
2008年8月19日至2008年10月22日在广西海洋研究所进行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Linnaeus)中间培育阶段苗种的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试验共设3种不同的池塘底质,分别是海泥沙底质(1#)、中细河沙底质(2#)和中细河沙加配合饲料底质(3#)... 2008年8月19日至2008年10月22日在广西海洋研究所进行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Linnaeus)中间培育阶段苗种的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试验共设3种不同的池塘底质,分别是海泥沙底质(1#)、中细河沙底质(2#)和中细河沙加配合饲料底质(3#),每口池塘面积0.2hm2,平均播苗密度为每公顷600万条。试验结果表明,中细河沙加饲料底质(3#)的池塘中培苗种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出苗数量最多,而中细河沙底质(2#)池塘的中培苗种次之,海泥沙底质(1#)池塘的中培苗种相对较差。1#、2#、3#池塘方格星虫苗种成活率分别为56.3%,78.%,80.2%,出苗数量分别为67.6万条、93.6万条、96.2万条。铺设适宜底质,投喂适量人工饵料,是提高方格星虫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苗种 中间培育
下载PDF
施氏獭蛤壳体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2 位作者 张守都 张悦 杨家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3-578,共6页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施氏獭蛤表型性状参数中,壳质量变异系数最高,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同软体质量和壳质量相关性均达0.85以上;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壳质量对施氏獭蛤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对体质量通径系数达到0.657,高出壳长0.369,对软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下降,通径系数为0.436,高出壳长0.086,壳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与壳长(x1)、壳质量(x4)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4.769+0.613x1+2.002x4(r2=0.806),y2=-0.980+0.281x1+0.500x4(r2=0.549),r2<0.850表明存在对体质量性状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以上结果为施氏獭蛤性状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选育群体 壳体 体质量 相关性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方格星虫海区围网中间培育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童万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7-200,共4页
为研究方格星虫人工苗种放养密度和放养季节与方格星虫生长、存活的影响,将来源于北海市海区、利用围网方式对人工繁育的方格星虫[(0.0176±0.0007)g]进行2批次海区中间培育试验,培育时间90d。试验结果表明,7月组试验水温25.4~35.2... 为研究方格星虫人工苗种放养密度和放养季节与方格星虫生长、存活的影响,将来源于北海市海区、利用围网方式对人工繁育的方格星虫[(0.0176±0.0007)g]进行2批次海区中间培育试验,培育时间90d。试验结果表明,7月组试验水温25.4~35.2℃,盐度22.4~24.4,方格星虫苗种产量258条/m2,平均存活率67.8%,体质量y(g)与培育时间x(d)生长方程y=0.0059x+0.0092,r2=0.9872,呈线性关系;9月组试验水温17.1~32.4℃,盐度23.6~26.2,方格星虫苗种产量283条/m2,平均存活率72.0%,体质量y(g)与培育时间x(d)生长方程y=0.0036x+0.0326,r2=0.9748;7月组和9月组对应放养密度200、400、600条/m2的质量日增加分别为7.557、5.312、4.038mg和4.437、3.500、2.667mg,试验方格星虫生长速度随放养密度增高而降低,变化显著(P<0.01);7月组方格星虫平均生长速度快于9月组,差异显著(P<0.01),方格星虫存活率受放养季节的影响较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海区 放养密度 中间培育
下载PDF
大獭蛤人工苗种浅海沉箱式中间培育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德建 蒋艳 +2 位作者 杨家林 彭慧婧 邹杰 《广西科学》 CAS 2010年第3期263-266,270,共5页
分别于2008年月12月至2009年3月和2009年5月至8月,2次在北海市乔港镇沿岸浅海进行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人工苗种自然海区沉箱式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培育工具为长方形聚乙烯水果框,规格为长×宽×高=50cm×35cm... 分别于2008年月12月至2009年3月和2009年5月至8月,2次在北海市乔港镇沿岸浅海进行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人工苗种自然海区沉箱式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培育工具为长方形聚乙烯水果框,规格为长×宽×高=50cm×35cm×15cm,放苗前框内装满中沙。试验用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5cm。分别经过2次75d和45d的中间培育,大獭蛤人工苗种增长至出苗规格2.5~3.5cm,成活率分别为42.56%、41.13%。在海水温度25.0~31.5℃和1000粒/筐养殖密度下,大獭蛤人工苗种的浅海沉箱中间培育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苗种活力强,养殖成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獭蛤 苗种 中间培育 自然海区
下载PDF
方格星虫种质资源及人工增养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彭银辉 黄国强 +3 位作者 刘旭佳 杨家林 蒋艳 彭慧婧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15,共7页
以方格星虫研究热点领域如免疫活性成分、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及繁育增养殖现状等为重点内容,概述方格星虫种质资源及人工增养殖主要研究成果,探讨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其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方格星虫 种质资源 人工增养殖 进展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杂交家系生长性状与遗传参数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1 位作者 郑德斌 张守都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21-322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杂交策略下马氏珠母贝二元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和养殖存活情况,为广西马氏珠母贝群体杂交育种配套系构建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H)自育F4代群体和北海野生群体(Y)自繁F1代群体为亲本,通... 【目的】探究不同杂交策略下马氏珠母贝二元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和养殖存活情况,为广西马氏珠母贝群体杂交育种配套系构建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H)自育F4代群体和北海野生群体(Y)自繁F1代群体为亲本,通过二元杂交构建36个正反杂交家系,并以H亲本和Y亲本的自繁群体F1代分别构建对照群组(PH和PY);各群组经海区养殖14个月后采集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和体质量(BW)等数据,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动物模型)进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在H(♂)×Y(♀)杂交子代中,SL、SH、SW和BW的遗传力(h2)分别为0.241、0.149、0.220和0.062,遗传相关系数(γ_(g))范围为0.894~0.964,表型相关系数(γ_(p))范围为0.558~0.865;在Y(♂)×H(♀)杂交子代中,SL、SH、SW和BW的h2分别为0.110、0.156、0.121和0.067,γg范围为0.981~0.989,γp范围0.603~0.881;2个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表现为中低遗传力,且遗传相关高于表型相关。Y(♀)和Y(♂)群体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说明更适合用于杂交配套;H(♂)×Y(♀)杂交子代中SL、SH和SW的特殊配合力(SCA)相对较高,且均为中低遗传力。在2个杂交子代中,4个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分别为-0.02%~2.82%和-0.03%~0.27%,均以SL的杂种优势最高、SW的杂种优势最低。在H(♂)×Y(♀)杂交子代中SL、SH和BW等3个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家系率为50.00%~72.22%,优势家系选择率≥50.00%;养殖存活性状的超亲优势家系率为19.44%,杂种优势家系率为61.11%,2个杂交子代和PY群体均表现出优势存活性状。【结论】H(♂)×Y(♀)杂交子代具有生长性状优势,Y(♂)×H(♀)杂交子代具有存活性状优势,2个杂交子代均存在综合杂种优势,可进行一般杂交育种应用;北海野生群体亲本的GCA较高,其SL和SH的遗传力及与BW的遗传相关也相对较高,在进行广西马氏珠母贝群体杂交制种时可考虑以野生群体子代作为专门化亲本来源,且对2龄亲本性状选择上宜优先考虑SL和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二元杂交 遗传参数 配合力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方格星虫多次产卵培育及幼体发育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杰 杨家林 彭慧婧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4-206,209,共4页
为研究方格星虫多次人工培育的繁育性能,采用室内产卵培育和滩涂恢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在繁殖期内对同一批方格星虫进行了3次人工培育产卵试验,对孵出的幼体进行人工培育。结果表明:于6月、7月和8月进行的3次人工培育,雌虫平均产卵... 为研究方格星虫多次人工培育的繁育性能,采用室内产卵培育和滩涂恢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在繁殖期内对同一批方格星虫进行了3次人工培育产卵试验,对孵出的幼体进行人工培育。结果表明:于6月、7月和8月进行的3次人工培育,雌虫平均产卵3.11×10^4、2.70×10^4和1.75×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4.4±2.8)%、(87.6±1.9)%和(83.4±2.4)%;海球幼体体长日均增长49μm、65μm和46μm,变态成活率(27.3±6.3)%、(32.2±4.6)%和(37.8±5.9)%;随着培育产卵次数增多,亲虫的死亡率升高,相对个体产卵量减少;海球幼体变态率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后稚虫的生长速度与后期海球幼体的大小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产卵 人工繁殖 海球幼体 变态
下载PDF
方格星虫催产技术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3 位作者 杨家林 蒋艳 童潼 蔡德建 《大众科技》 2011年第4期142-143,共2页
经2007~2010年对方格星虫进行亲体选择和多种方式催产试验,累计孵化出6亿多粒海球幼体,总结出:方格星虫亲体首次挑选时间选择5月下旬至6月初,可通过观察卵子数量进行挑选,依体色简单鉴别雌雄,雄雌比1~2:10,人工催产使用水泥池浅沙培... 经2007~2010年对方格星虫进行亲体选择和多种方式催产试验,累计孵化出6亿多粒海球幼体,总结出:方格星虫亲体首次挑选时间选择5月下旬至6月初,可通过观察卵子数量进行挑选,依体色简单鉴别雌雄,雄雌比1~2:10,人工催产使用水泥池浅沙培育催产,暗光环境、升温环境和水温27℃以上易诱导产卵成功,产卵多在夜间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亲体选择 人工催产
下载PDF
引进种金头鲷养殖研究
19
作者 王志成 梁志辉 +1 位作者 彭慧婧 童万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4-167,共4页
2007年引进179尾金头鲷Sparus aurata放于遮阳水泥池(17.5m3)进行养殖试验,长度约3cm鱼苗,经过366d的养殖,体重平均307.9g(260.0-380.0g);全长平均25.8cm(23.5-28.2cm);体高平均8.8cm(8.2-9.5cm)。成活率92.2%,饵料系数2.3。试验结果表... 2007年引进179尾金头鲷Sparus aurata放于遮阳水泥池(17.5m3)进行养殖试验,长度约3cm鱼苗,经过366d的养殖,体重平均307.9g(260.0-380.0g);全长平均25.8cm(23.5-28.2cm);体高平均8.8cm(8.2-9.5cm)。成活率92.2%,饵料系数2.3。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适合于广西工厂化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头鲷Sparus aurata 水泥池 养殖
下载PDF
大獭蛤苗种海区中间培育技术
20
作者 蒋艳 杨家林 +2 位作者 彭慧婧 邹杰 蔡德建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55,共4页
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隶属于异齿亚纲蛤蜊科獭蛤属,广西沿海俗称象鼻螺、牛螺,广东称包螺,是一种埋栖型双壳贝类,喜栖于水深3m~10m沙泥质底的浅海海底,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及海南沿海,其生长快、个体大... 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隶属于异齿亚纲蛤蜊科獭蛤属,广西沿海俗称象鼻螺、牛螺,广东称包螺,是一种埋栖型双壳贝类,喜栖于水深3m~10m沙泥质底的浅海海底,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及海南沿海,其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经济价值较高。为了开发利用这一珍贵品种,广西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自2001年开始,对其基础生物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培育技术 大獭蛤 广西沿海 海区 苗种 海洋研究所 基础生物学 双壳贝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