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5—2020年中国国控监测站点的臭氧观测数据,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农田、农作物以及生长发育旬值数据,利用累积暴露阀值超过40 nmol/mol的暴露响应关系(Accumulate Exposure Over a Threshold of 40 nmol/mol,AOT40),评估臭氧污染导...基于2015—2020年中国国控监测站点的臭氧观测数据,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农田、农作物以及生长发育旬值数据,利用累积暴露阀值超过40 nmol/mol的暴露响应关系(Accumulate Exposure Over a Threshold of 40 nmol/mol,AOT40),评估臭氧污染导致3种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损失。结果显示:在2015—2020年,春小麦、冬小麦、早稻、一季稻、晚稻、春玉米、套种玉米、夏玉米与剩余玉米的AOT40年均摩尔比分别为8.4~11.5μmol/mol、6.7~11.5μmol/mol、4.4~8.4μmol/mol、6.8~8.3μmol/mol、5.6~10.1μmol/mol、6.1~8.5μmol/mol、7.8~10.4μmol/mol、7.8~10.4μmol/mol和10.1~12.7μmol/mol。水稻、小麦和玉米AOT40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以及安徽、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同时上述地区也为臭氧污染风险地区。2015—2020年中国春小麦、冬小麦、早稻、一季稻、晚稻、春玉米、套种玉米、夏玉米以及剩余玉米的相对产量损失分别为16.3%~26.1%、19.6%~33.7%、3.8%~6.6%、6.2%~7.6%、5.5%~10.5%、3.1%~4.3%、5.4%~7.0%、4.9%~6.7%和6.2%~8.0%。2015—2020年因臭氧污染引起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损失分别为9917.5万t、30282.5万t和7700.6万t,经济损失分别为4.6×10^(10)美元、1.1×10^(11)美元和3.0×10^(10)美元。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因臭氧污染所导致产量损失较大的区域主要为该作物主产区。本文量化了2015—2020年由于臭氧暴露导致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损失,结果可为全国臭氧污染管控与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2015—2020年中国国控监测站点的臭氧观测数据,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农田、农作物以及生长发育旬值数据,利用累积暴露阀值超过40 nmol/mol的暴露响应关系(Accumulate Exposure Over a Threshold of 40 nmol/mol,AOT40),评估臭氧污染导致3种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损失。结果显示:在2015—2020年,春小麦、冬小麦、早稻、一季稻、晚稻、春玉米、套种玉米、夏玉米与剩余玉米的AOT40年均摩尔比分别为8.4~11.5μmol/mol、6.7~11.5μmol/mol、4.4~8.4μmol/mol、6.8~8.3μmol/mol、5.6~10.1μmol/mol、6.1~8.5μmol/mol、7.8~10.4μmol/mol、7.8~10.4μmol/mol和10.1~12.7μmol/mol。水稻、小麦和玉米AOT40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以及安徽、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同时上述地区也为臭氧污染风险地区。2015—2020年中国春小麦、冬小麦、早稻、一季稻、晚稻、春玉米、套种玉米、夏玉米以及剩余玉米的相对产量损失分别为16.3%~26.1%、19.6%~33.7%、3.8%~6.6%、6.2%~7.6%、5.5%~10.5%、3.1%~4.3%、5.4%~7.0%、4.9%~6.7%和6.2%~8.0%。2015—2020年因臭氧污染引起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损失分别为9917.5万t、30282.5万t和7700.6万t,经济损失分别为4.6×10^(10)美元、1.1×10^(11)美元和3.0×10^(10)美元。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因臭氧污染所导致产量损失较大的区域主要为该作物主产区。本文量化了2015—2020年由于臭氧暴露导致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损失,结果可为全国臭氧污染管控与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