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触发次生灾害快速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岳仁 窦爱霞 +3 位作者 李智敏 梁朋 梁泽毓 陆玲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5,共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该次地震触发官亭盆地中川乡金田泥流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通过震前、震后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比分析,初步判断此次地震没有引发大型同震滑坡与密集砂土液化,但是震前震中区发...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该次地震触发官亭盆地中川乡金田泥流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通过震前、震后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比分析,初步判断此次地震没有引发大型同震滑坡与密集砂土液化,但是震前震中区发育的大量大型黄土滑坡和密集液化砂脉是由更老的地震事件触发。金田泥流灾害是物源区高含水量黏性土在强震动条件下沿沟谷发生流动所致,其发生可能与人类的耕作方式(引黄灌区震前冬季灌溉导致浅表土层含水量提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田泥流 积石山 青藏高原 地震灾害链
下载PDF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标志浅析——以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为例
2
作者 张军龙 徐岳仁 +1 位作者 李文巧 陈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特征,是研究地震动力学、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M6 3/4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地表破裂。但近年来,也有M6.0左右的地震发生了地表破裂。本文旨在探讨中强地震地表破裂的识别方法。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特征,是研究地震动力学、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M6 3/4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地表破裂。但近年来,也有M6.0左右的地震发生了地表破裂。本文旨在探讨中强地震地表破裂的识别方法。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识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强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位错量、宽度、长度和深度)较小,容易被黄土层厚覆盖,掩盖地表破裂的痕迹,不易识别;(2)非构造成因裂缝干扰,使得难以区分构造成因地表破裂。本文以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为例,对中强地震构造成因破裂的识别标志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以下识别标志:(1)地表破裂几何展布和剖面形态,地震伴生的次生灾害(滑坡、崩塌、砂土液化等)的线性分布为识别发震构造提供参考和线索;(2)地表破裂沿破裂走向呈现稳定地穿越不同地貌单元,至少穿越一条沟谷等低凹地貌;(3)地表破裂在地质剖面上表现出稳定的产状;(4)地表破裂伴生构造形态,地表沿破裂发育雁列式褶皱(挤压鼓包)与张裂缝交替出现的现象。本文提出的识别标志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拉脊山断裂带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发震构造 地震地表破裂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影像的同震地表破裂带迹象变化识别——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为例
3
作者 李佳怡 徐岳仁 +1 位作者 张军龙 母若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2-1001,共20页
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 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积扇上的地表破裂迅速地被活动性流水和气温变化等破坏,在影像上已无踪迹;震后二十年,低级阶地的地表破裂几乎无法识别,而高级阶地的破裂带保留较完整,可识别长度锐减至64%,呈“碎片”化展布。因此,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影像识别主要受所处地貌位置和气候变化等地表作用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影像获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较老地貌面上保留的破裂带遗迹仍有助于开展历史地震、古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回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地表破裂带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锁眼 高分卫星影像 地表过程
下载PDF
滇西南1976年龙陵M_(S)7.3、M_(S)7.4双强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李浩峰 徐岳仁 +4 位作者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40,共24页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Ke...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Keyhole卫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验证和前人研究结果,获得了1976年M_(S)7.3、M_(S)7.4龙陵双强震触发滑坡较为完整的数据库。结果显示:1)共解译滑坡14448个,总面积为17.2km^(2),70.9%的滑坡分布在花岗岩质的岩体风化层中,单体滑坡面积集中在数百至1000m^(2)区间,多为表层风化层内的浅层滑坡,滑动距离较小;2)同震滑坡密集区与高烈度区不匹配,其空间分布显示破裂区规模约为30km,且均位于活动断裂的一侧,表明其发震构造并非为龙陵-瑞丽断裂或畹町断裂。滇西南地区共轭强震破裂可能局限了单次强震的空间规模,因此在确认未来强震危险区时应重点关注NE向与NW向构造的交会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1976年龙陵M_(S)7.3、M_(S)7.4双强震 地震滑坡 Keyhole卫星影像 遥感解译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1718年通渭M7.5地震滑坡特征分析——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徐岳仁 杜朋 +4 位作者 李文巧 张伟恒 田勤俭 熊仁伟 王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5-1248,I0003,共15页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究发现,(1)总解译滑坡数量5019处,总面积635 km^2,滑坡密集沿通渭断裂分布,与X度等震线吻合,但范围均向西、向北各扩展约20 km;(2)与2008年汶川M8地震滑坡相比,面积<10^3 m^2的滑坡大量缺失,面积10^3~10^4 m^2的滑坡部分缺失,面积>10^4 m^2的滑坡数量相当;(3)尽管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并不完整,但是能够反映极震区中大型滑坡的总体特征,可据此确定极震区范围;(4)通渭地震极震区至少有27处以“泄山”等记录地震滑坡的地名,这些受滑坡影响的居民点集中在通渭断裂两侧,占比超过50%,是致7万人死亡的重要致灾因素.研究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确认密集的中大型滑坡体可能由单次历史强震触发,且排除其他远场强震影响之后,可以利用现今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获得“相对完整”的历史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修订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年通渭M 7.5地震 地震滑坡 黄土高原 遥感解译 Google Earth
下载PDF
基于GF-1卫星影像解译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岳仁 陈立泽 +4 位作者 申旭辉 洪顺英 王辉 荆凤 董彦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71,共11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震中位于平均海拔5 500m的藏北地区。本文利用国产GF-1号卫星对震前、震后数据进行对比解译,快速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硝尔库勒盆地南缘的多个洪积扇体后缘发育,断续延伸,走向NE...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震中位于平均海拔5 500m的藏北地区。本文利用国产GF-1号卫星对震前、震后数据进行对比解译,快速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硝尔库勒盆地南缘的多个洪积扇体后缘发育,断续延伸,走向NEE62°,以弧形断层陡坎为主,未见明显水平位错,长度约9km。阿尔金断裂在硝尔库勒盆地共发育3条分支断裂,均发育古地震破裂带,其中沿盆地北缘和中部的分支断裂未见同震破裂,最新地表破裂带位于南缘断裂的东北段。结合震后余震分布,确认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硝尔库勒南缘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尾端张性区的一次新破裂事件。本次应用也展现了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地震应急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构造 于田Ms7.3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带 阿尔金断裂 硝尔库勒盆地 GF-1卫星
下载PDF
1303年洪洞地震宏观震中修订的新证据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岳仁 何宏林 +2 位作者 李文巧 张伟恒 田勤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5-966,共22页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为依据文献资料确定的中国大陆内部第一个M8. 0地震,因其宏观震中与1695年临汾地震的宏观震中仅相距40km,且2者仅间隔392a而受到持续关注。文中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震中区同震次生灾害进行系统解译研究,...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为依据文献资料确定的中国大陆内部第一个M8. 0地震,因其宏观震中与1695年临汾地震的宏观震中仅相距40km,且2者仅间隔392a而受到持续关注。文中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震中区同震次生灾害进行系统解译研究,所得结果表明:1) 1303年洪洞地震的极震区包括临汾盆地,也包括太原盆地南部与灵石凸起,后者范围内严重破坏的建筑物的记载数量与临汾盆地相当,说明太原盆地南部与灵石凸起和临汾盆地一样在洪洞地震中遭遇同等或更加严重的破坏,而1695年临汾地震的极震区仅局限在临汾盆地内,且极震区位于洪洞以南; 2)位于灵石凸起上的1. 1万个黄土地震滑坡由1303年洪洞地震触发,基于文献震害记录和地震次生灾害的集中分布特征,建议将1303年洪洞地震的宏观震中从之前的洪洞附近(36. 3°N,111. 7°E)向北移动约60km,这样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密集黄土地震滑坡与宏观震中的空间对应关系,新的宏观震中(36. 8°N,111. 7°E)位于霍州与灵石之间,同震滑坡加剧了极震区灾情的严重程度; 3)文中为重新认识山西地堑系中部2次重要历史强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03年洪洞地震 1695年临汾地震 霍山山前断裂 宏观震中 地震触发黄土滑坡
下载PDF
利用CBERS数据开展资兴市东江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动态监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岳仁 何宏林 +1 位作者 申旭辉 陈立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9-697,共9页
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的多时相影像,以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水库库区为研究区,开展基于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试验研究,获得1999,2003,2005,2006及2008年各年的滑坡点分别为105,178,66,1344和153处,2006年泥石流13处。近10年来... 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的多时相影像,以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水库库区为研究区,开展基于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试验研究,获得1999,2003,2005,2006及2008年各年的滑坡点分别为105,178,66,1344和153处,2006年泥石流13处。近10年来研究区灾害集中发生在2006年7月"碧利斯"特大暴雨期间,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的群发性特征,其空间分布与暴雨中心吻合;灾害体的影像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从清晰可辨到逐渐模糊而无法识别,目标解译灾害体应使用灾害发生后最近的影像进行解译。研究表明,利用CBERS多时相影像可以监测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在库区的试验研究,CBERS影像数据可用于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资源卫星 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动态监测 “碧利斯”台风 湖南省资兴市
下载PDF
1556年华县地震同震黄土滑坡密集区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徐岳仁 张伟恒 +2 位作者 李文巧 何宏林 田勤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1-737,共17页
完整了解历史特大地震的震害,不仅可以有效评估已给出震级的可靠性,也是完善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依据。1556年华县M8.5特大地震造成超过83万人死亡,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长期以来对该次地震震害的了解多局限于... 完整了解历史特大地震的震害,不仅可以有效评估已给出震级的可靠性,也是完善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依据。1556年华县M8.5特大地震造成超过83万人死亡,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长期以来对该次地震震害的了解多局限于断裂带沿线及盆地内部。文中利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首次较完整地获得同震滑坡密集区2个,分别位于华山山前断裂带的东、西两端,解译滑坡数分别是2 049个和1 515个,滑坡体积之和为2.85~6.40km^3,与2008年汶川M_W7.9地震诱发的滑坡体积量相当。这些滑坡是导致渭南、临潼、蓝田(西端)和灵宝(东端)等地非盆地内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文中结果为深入理解渭河盆地以南1556年华县地震同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和烈度等震线的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56年华县地震 华山山前断裂 地震次生灾害 黄土滑坡
下载PDF
基于CBERS数据的福建南平地质灾害动态遥感解译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岳仁 何宏林 +1 位作者 陈立泽 申旭辉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利用多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数据开展灾害发生年际变化规律的遥感解译回溯性研究,对拓展国产遥感数据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灾害频发的福建省南平市为研究区,收集1999—2008年的11景CBERS图像,建立灾害解译标志;... 利用多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数据开展灾害发生年际变化规律的遥感解译回溯性研究,对拓展国产遥感数据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灾害频发的福建省南平市为研究区,收集1999—2008年的11景CBERS图像,建立灾害解译标志;采用基于GIS的人机交互综合解译方法,结合野外考察和验证,获取8个年度(2001年和2002年无图像可用)的灾害点共2 059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集中发生在居民点周边、公路切坡、幼林地和经济林地等处,在时间上集中发生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发生582处和766处,占8个年度灾害总数的65%),表现出灾害发生的时空不均一性。研究表明,研究区灾害以因强降雨过程触发的浅层土质滑坡为主,利用CBERS数据可开展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逐年动态变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福建省南平市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CBERS)
下载PDF
DGPS和SPOT-5异轨立体像对在岷江源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岳仁 张军龙 陈长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4-582,共9页
以川西岷江源一带为研究区,利用DGPS方法获取野外校正点和验证点,应用SPOT-5异轨立体像对数据生成分辨率为2.5 m的DEM数据和相应的正射影像。获取野外测量校正点22个,验证点15个,实测剖面1条。使用检查点法和剖面检查法进行数据质量评价... 以川西岷江源一带为研究区,利用DGPS方法获取野外校正点和验证点,应用SPOT-5异轨立体像对数据生成分辨率为2.5 m的DEM数据和相应的正射影像。获取野外测量校正点22个,验证点15个,实测剖面1条。使用检查点法和剖面检查法进行数据质量评价,进一步获取岷江断裂带沿线的岷江河谷横剖面形态及河流阶地等详细的构造地貌信息。研究表明,利用DGPS在获取少量野外校正点的基础上,可生成用于活动构造及构造地貌详细研究的高质量DEM和正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5 DGPS方法 异轨立体像对 数字高程模型 构造地貌 岷江源
下载PDF
用多源遥感数据解译深圳市主要活断层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岳仁 申旭辉 +3 位作者 洪顺英 荆凤 刘静 陈庞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154-163,共10页
利用SPOT-5、ETM^+等多源遥感数据和DEM数据,通过遥感解译,结合现场调查验证,初步查明深圳市主要活断层主要有NE向,NW向两组,从属于东南沿海构造体系。其中NE向的深圳断裂带为主要构造。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断层的空间展布及其分段... 利用SPOT-5、ETM^+等多源遥感数据和DEM数据,通过遥感解译,结合现场调查验证,初步查明深圳市主要活断层主要有NE向,NW向两组,从属于东南沿海构造体系。其中NE向的深圳断裂带为主要构造。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断层的空间展布及其分段性,断层的活动性特征等。研究表明,多源遥感数据可以有效应用于深圳市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初勘阶段,为进一步的活断层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深圳断裂带 活断层解译
下载PDF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岳仁 《国际地震动态》 2014年第6期37-39,共3页
霍山山前断裂带是山西断陷盆地带中部重要的边界活动断裂带之一,是我国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1303年洪洞M=8大地震)的发震断层。围绕该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包括断裂带的几何展布特征、构造地貌、活动方式、古... 霍山山前断裂带是山西断陷盆地带中部重要的边界活动断裂带之一,是我国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1303年洪洞M=8大地震)的发震断层。围绕该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包括断裂带的几何展布特征、构造地貌、活动方式、古地震等的深入研究,不仅对系统认识山西断陷盆地带晚第四纪活动历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山西省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带 1303洪洞8级地震 活动断裂 古地震事件 断层活动方式 断层擦痕 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 地震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智敏 李文巧 +18 位作者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2-737,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研究表明,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破裂段为江错段。地表破裂长160km,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在河谷、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其中,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的西段、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根据冲沟、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断层 巴颜喀拉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多期SPOT-5影像的降雨型浅层滑坡遥感解译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铁锋 徐岳仁 +3 位作者 潘懋 丛威青 温铭生 连建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4-210,共7页
2005年6月17—23日福建省建瓯市发生特大暴雨,诱发大量中小型浅层滑坡灾害。利用发灾前、后两期SPOT-5影像(包括全色和多光谱),采用几何精校正、影像配准、影像增强、数据融合等处理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建立滑坡解译标志,利用两期影像对... 2005年6月17—23日福建省建瓯市发生特大暴雨,诱发大量中小型浅层滑坡灾害。利用发灾前、后两期SPOT-5影像(包括全色和多光谱),采用几何精校正、影像配准、影像增强、数据融合等处理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建立滑坡解译标志,利用两期影像对比分析,提取滑坡点信息,最终共解译出滑坡点2186个。选取300个解译的灾害点进行了野外验证,野外验证的准确率达92%。研究表明,SPOT-5融合影像在中小型滑坡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5 数据融合 浅层滑坡 影像解译 福建建瓯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裂点序列提取和古地震序列的识别--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 被引量:22
16
作者 毕丽思 何宏林 +2 位作者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3-977,共15页
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IRS-P5DEM数据提取了横穿断裂的冲沟,在23条冲沟纵剖面上识别出断裂活动诱发裂点。在其中5条冲沟上识别出1级裂点,裂点几乎位于断裂上;在2条冲沟上识别出2级裂点,最新裂点也位于断裂上。这些位于断... 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IRS-P5DEM数据提取了横穿断裂的冲沟,在23条冲沟纵剖面上识别出断裂活动诱发裂点。在其中5条冲沟上识别出1级裂点,裂点几乎位于断裂上;在2条冲沟上识别出2级裂点,最新裂点也位于断裂上。这些位于断裂上的裂点,高度达4~9m,推测它们形成之后并未向上游明显迁移,并可能接受了多次事件的叠加。在其他16条冲沟上识别出2~3级裂点,最新一级裂点自断裂向上游迁移了40~70m,次新一级裂点主要分布在距断裂150~250m的河段内,第3级裂点距断裂300~500m。设定最新裂点形成于1303年洪洞8级地震(事件Ⅲ)发生时,再假定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研究区内河流溯源侵蚀速率基本不变,则推算出次新裂点对应的古地震事件(事件Ⅱ)发生在距今3336~2269a之间,最早一次事件(事件I)发生在距今5618~4504a之间,霍山山前断裂强震重复周期为1500~2600a。这与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序列和强震重复周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山前断裂 DEM 裂点序列 古地震事件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被引量:26
18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3 位作者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 左旋位移速率 错断地貌
下载PDF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军龙 申旭辉 +3 位作者 徐岳仁 高战武 吕晓健 杨攀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63,共15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MS8.0地震。地表破裂多以跌水、陡坎形态发育在河流沟谷或晚新生代沉积层内,位移明显。山地受崩塌、滑坡影响,位移量较难获得。发震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小鱼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MS8.0地震。地表破裂多以跌水、陡坎形态发育在河流沟谷或晚新生代沉积层内,位移明显。山地受崩塌、滑坡影响,位移量较难获得。发震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由南向北活动性质从逆冲为主逐渐转变为走滑为主,长约220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3 m,按位移量沿断裂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虹口段、北川段和南坝段;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以逆冲活动为主,长约82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可以划分为白鹿段和汉旺段,断裂断距分布的几何特征与北川-映秀断裂的中南段相近;小鱼洞断裂是一条新生北西走向的次级破裂,长约5.6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调节两侧构造单元变形差异,具有捩断层特征,活动以逆(左行)走滑为主,可划分出小鱼洞段和中坝段。姚都镇地表破裂可能说明南坝以北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反映区域应力场有北西西向挤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断裂 地表破裂特征 分段
下载PDF
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洪顺英 徐岳仁 荆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659,共14页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应力扰动触发了后续的余震活动,该地震产生的同震应力扰动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是,此次地震6a后震后变形所导致的应力扰动有利于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14年于田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显著增加。考虑到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次强震的离逝时间和应力积累-释放过程,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分层黏弹性模型 库伦破裂应力 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 潜在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