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检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作者 邓宇翔 吴海燕 +3 位作者 徐希震 赵辉辉 谭志军 郑关超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6,共9页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首先介绍PSP理化性质,其次从前处理提取净化、仪器条件、基质效应、方法验证方面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在双壳贝类中PSP检测中的优劣势进行总结,经对比分析发现,目前1%乙酸已成为LC-MS/MS检测技术中最常用的PSP提取试剂,石墨化炭黑填料和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分别更适用于净化、分离双壳贝类中PSP提取物,影响基质效应的因素主要为内源性干扰如磷脂、蛋白质等,外源性干扰如检测方法中有机物和聚合物残留等杂质。本文重点分析LC-MS/MS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双壳贝类中PSP的检测提供参考,也为贝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及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双壳贝类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脉红螺对不同贝类的摄食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5 位作者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201,共9页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0.05)。大规格脉红螺的摄食率为7.15%,显著小于其他2种规格的脉红螺(小规格:10.98%;中规格:9.64%)。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摄食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 d进行摄食活动,摄食时间为20:00~24:00。脉红螺的摄食过程可分为未摄食阶段、搜寻阶段、摄食阶段和摄食结束4个阶段。在摄食过程中,脉红螺主动搜寻贝类,腹足将贝类从沙中移出并包裹,在包裹的同时分泌黏液并将吻从贝壳缝隙伸入,在吸食被消化液分解的贝类软体部分之后潜入沙中或附在水族箱壁。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对饵料贝的种类和规格有明显的摄食偏好性,明显喜食四角蛤蜊,极少摄食贻贝,并且其摄食行为具有夜行性和明显的周期性,即每3 d的上半夜进行一次摄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摄食选择 摄食节律 摄食过程 摄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