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地震分布规律(一) 被引量:55
1
作者 徐常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本文是“壳慢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系列论文的第1篇。本系列由3篇论文组成,第2篇为“壳内高导层成因,高温高压下卤水物态及其电导率”;第3篇为“壳内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这3篇论文分别从宏观、微观和动态变化三方面,探讨了... 本文是“壳慢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系列论文的第1篇。本系列由3篇论文组成,第2篇为“壳内高导层成因,高温高压下卤水物态及其电导率”;第3篇为“壳内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这3篇论文分别从宏观、微观和动态变化三方面,探讨了地下流体与地震的关系。本文根据我国大地电磁测深(MT)工作者近20年的探测成果,编绘了中国大陆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埋深图,分析了中国大陆电性结构的分区特征,探讨了上地幔高导层的成因以及壳内高导层的特征,最后总结了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区的地震孕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 地震成因 地壳 电性结构 地震 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成因及唐山地震机理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徐常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01-111,共11页
文中首先给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对其物理成因作了解释。然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分布埋深图 ,因人们对壳内高导层的成因有多种看法 ,所以文中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卤水成因说更有说服力。文中对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构造... 文中首先给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对其物理成因作了解释。然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分布埋深图 ,因人们对壳内高导层的成因有多种看法 ,所以文中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卤水成因说更有说服力。文中对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构造成因作了简要阐述。最后 ,由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埋深与强地震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作为实例 ,文中给出了唐山地区地壳结构 ,阐述了地壳内深部流体在地震中的作用 ,并给出了主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导层 地震 深部流体
下载PDF
地壳内高导层成因、高温高压下卤水物态及其电导率(二)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常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2-357,共6页
探讨了地壳内高导层的碳膜成因说和卤水成因说,中下地壳存在卤水,卤水使碳膜连通,增大了岩石的电导率,因而认为卤水是形成壳内高导层的关键物质,进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卤水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态及其电导率变化规律,以及壳内高导层中... 探讨了地壳内高导层的碳膜成因说和卤水成因说,中下地壳存在卤水,卤水使碳膜连通,增大了岩石的电导率,因而认为卤水是形成壳内高导层的关键物质,进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卤水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态及其电导率变化规律,以及壳内高导层中卤水的封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高导层 高压试验 电导率 卤水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壳内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三) 被引量:23
4
作者 徐常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9-144,共6页
根据对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地下岩体势能-动能转换地震成因学说.此学说不仅认为地下岩体间弹性应变能的积累对地震的孕育非常重要,而且认为地壳岩体重力势能和深部流体演化对一些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关键作用.本文... 根据对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地下岩体势能-动能转换地震成因学说.此学说不仅认为地下岩体间弹性应变能的积累对地震的孕育非常重要,而且认为地壳岩体重力势能和深部流体演化对一些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根据前两篇文章(徐常芳,1996a,b)提出的依据,建立了拉张盆地地壳电性结构及流体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内部流体 地震 成因 地壳排气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盆地构造和油气运移探讨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常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5-127,共13页
文中在研究了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和成因的基础上 (由于篇幅所限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及其成因在另文给出 ) ,首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和地壳热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冷、热岩石圈 ,冷、热地壳和冷、... 文中在研究了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和成因的基础上 (由于篇幅所限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及其成因在另文给出 ) ,首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和地壳热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冷、热岩石圈 ,冷、热地壳和冷、热盆地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变形、热状态和构造活动性 ,提出了刚性岩石圈和塑性岩石圈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动力学特征对中国大陆盆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 ,对处于不同地区的大型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前人各种油气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后 ,探讨了地壳深部热流体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作用。最后 ,认为在有壳内高导层的盆地中 ,深部流体可向上地壳中的生油和储油层提供大量的热流体 ,并产生高流体压力 ,对油气运移起了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导层 盆地 深部流体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地震流体成因说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常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89-97,共9页
根据深部探测资料,发现岩石圈电性结构与深部流体分布迁移有密切的关系,深部流体与地震有密切的关系。在深部探测和高温高压流体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深部流体为重要条件的岩体势-动能转换地震成因说,简称地震流体成因说。最... 根据深部探测资料,发现岩石圈电性结构与深部流体分布迁移有密切的关系,深部流体与地震有密切的关系。在深部探测和高温高压流体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深部流体为重要条件的岩体势-动能转换地震成因说,简称地震流体成因说。最后,探讨了此假说在地震测报工作中的应用及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 高导层 地震预报 深部流体
下载PDF
深部流体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常芳 《华南地震》 2002年第3期1-10,共10页
提出了几个难以用断层弹性回跳模型解释的地震实例 ,指出必须重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和深部流体的研究。然后用简单模型说明 ,没有流体的存在 ,则不可能发生岩体间快速的错动。重点探讨发生在地壳内 10~ 2 5km深处的强震孕育和发生机... 提出了几个难以用断层弹性回跳模型解释的地震实例 ,指出必须重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和深部流体的研究。然后用简单模型说明 ,没有流体的存在 ,则不可能发生岩体间快速的错动。重点探讨发生在地壳内 10~ 2 5km深处的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 ,分析了深部流体的迁移和岩体的错动。最后结合实例 ,给出了在发生深部流体迁移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 深部流体 断层弹性回跳模型 地壳 上地幔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9
8
作者 孙洁 徐常芳 +3 位作者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电性结构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江苏响水—内蒙满都拉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初探——地学断面研究报道之三 被引量:21
9
作者 江钊 孙洁 +2 位作者 徐常芳 王继军 史书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响水一满都拉断面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在华北地台北缘的构造边界两侧电性差异明显,壳内高导层埋深由21公里跃变到34公里;在南缘的郯庐断裂带及东侧壳内高导层缺失,上地幔出现两个高导层。在华北地台内新生代断陷盆地壳... 本文着重介绍了响水一满都拉断面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在华北地台北缘的构造边界两侧电性差异明显,壳内高导层埋深由21公里跃变到34公里;在南缘的郯庐断裂带及东侧壳内高导层缺失,上地幔出现两个高导层。在华北地台内新生代断陷盆地壳内高导层较为发育,埋藏较浅。上地幔高导层的埋深为60—127公里,总的趋势是西北深,东南浅,在呼包盆地、冀中拗陷和郯庐带下方形成局部上隆区,较好地反映了区域地质以及深部构造运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测探
下载PDF
二维倾斜地形对大地电磁资料的影响与地形校正 被引量:11
10
作者 晋光文 赵国泽 +1 位作者 徐常芳 孙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54-458,共5页
二维倾斜地形影响,主要使TM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降低。数值模拟结果证明,倾角小于10°时,地形影响可以忽略,随着倾角的增大,地形影响急剧加强。同时,倾斜地形影响与周期有关,周期愈长,影响愈甚,而且,当倾角增大时,开... 二维倾斜地形影响,主要使TM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降低。数值模拟结果证明,倾角小于10°时,地形影响可以忽略,随着倾角的增大,地形影响急剧加强。同时,倾斜地形影响与周期有关,周期愈长,影响愈甚,而且,当倾角增大时,开始出现显著影响的周期提前。利用带地形均匀半空间与水平均匀半空间的电磁响应,计算出校正系数,进而可以消除或降低地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地形校正 倾斜地形 电磁数据 视电祖率
下载PDF
中国南北地震带岩石层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效应
11
作者 毛桐恩 刘占坡 +3 位作者 徐常芳 张洪魁 余素荣 雷孟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8-164,共7页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计算机上完成了中国南北地震带1°×1°岩石层壳-幔结构比值R分布图的编绘;并根据该图研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层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分布、壳内高...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计算机上完成了中国南北地震带1°×1°岩石层壳-幔结构比值R分布图的编绘;并根据该图研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层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分布、壳内高导低速层分布之间的联系;对地震活动等构造效应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层 地震带 壳-幔组合 结构特征 构造效应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层壳──幔结构比值R与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毛桐恩 刘占波 +2 位作者 徐常芳 姚家榴 孙为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83-793,共11页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东部大陆(105°E以东)1°×1°壳-幔结构比值R(R=C/L,C为地壳厚度,L为岩石层厚度)分布图的编绘.研究了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岩石层分块、...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东部大陆(105°E以东)1°×1°壳-幔结构比值R(R=C/L,C为地壳厚度,L为岩石层厚度)分布图的编绘.研究了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岩石层分块、大地构造形态特征;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特征;R值分布的动力学内涵.结果表明:1.R值等值线特征反映了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R值特征与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有其深部成因上的联系;2.高R值区对应地震高活动区,因而R值可作为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定量指标,R值是地震活动的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比值R 岩石层结构 动力学
下载PDF
连云港─银川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13
作者 毛桐恩 王玮 +4 位作者 黎在良 刘占坡 徐常芳 武利钧 孙为国 《华北地震科学》 1997年第3期1-8,共8页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围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围(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围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围(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 岩石围亮-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模拟 地壳结构 岩石圈 壳-幔
下载PDF
山西阳高──河北容城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二维反演解释 被引量:38
14
作者 赵国泽 刘铁胜 +5 位作者 江钊 汤吉 徐常芳 詹艳 白登海 刘国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8-46,T002,共10页
介绍了一种快速二维大地电磁自动反演方法及其在阳高-容城剖面大地电磁资料解释中的应用.二维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电性结构与地表地质有较好的对应性;在中、下地壳范围内发育着断断续续的低阻带,并沿剖面大致分为三段;上地幔... 介绍了一种快速二维大地电磁自动反演方法及其在阳高-容城剖面大地电磁资料解释中的应用.二维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电性结构与地表地质有较好的对应性;在中、下地壳范围内发育着断断续续的低阻带,并沿剖面大致分为三段;上地幔低阻带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上地幔低阻带深度陡变带与巨型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对应.与一此较大型的断裂带对应的区段在电性上有较清楚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二维反演 地壳 上地幔结构
全文增补中
The crustal fluid evolution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Ⅲ)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常芳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2期30-37,共8页
This paper is the third one of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on th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crust upper mantle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last two papers, a model of the crustal resistivity structure and t... This paper is the third one of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on th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crust upper mantle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last two papers, a model of the crustal resistivity structure and the deep seated fluid evolution is presented, and also a seismogeny theory is set up, which is called the potential kinetic energy transformation model. In this model, the crustal deep seated fluid evolution is considered to take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Taking the Tangshan M 7.8 earthquake of 1976 as an example,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a pull apart rifting basin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the crust outgassing i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es is discussed, referring to the here presented theory of seism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ogeny theory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 (CCL) deep seated fluids crustal outgassing
下载PDF
Th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sistivity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Ⅰ)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常芳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2期327-334,共8页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one of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on th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crust-upper mantle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seated fluids an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re...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one of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on th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crust-upper mantle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seated fluids an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their macoscopic scale, microscopic mechanism and dynamic behaviors in the three papers respectively. Based on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MT) measurements conducted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in more than 20 years, the maps of the upper mantle conductive layer (MCL) with a buried depth of>50 km and the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 (CCL) with a buried depth of >15 km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istivity structure, the causes of conductive layers in crust-mantl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conductive layer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mantle conductive conductive layer(MCL)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 (CCL) earthquake.
下载PDF
辽宁义县—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剖面深部电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史书林 徐常芳 +3 位作者 王继军 孙洁 江钊 张汝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本文给出了沿辽宁义县—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电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该剖面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埋藏深度与温度场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壳内、上地幔高导层埋深愈浅,其热流值愈高,反之就越低。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还... 本文给出了沿辽宁义县—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电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该剖面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埋藏深度与温度场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壳内、上地幔高导层埋深愈浅,其热流值愈高,反之就越低。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还表明,辽西隆起区继承了辽南地区上地幔高导层起伏形态。本文还从电性结构特征探讨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和中国板块的缝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上地幔 剖面 热流值
下载PDF
The origin of the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 and the conductivity of supercritical brine(Ⅱ)
18
作者 徐常芳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3期95-100,共6页
This paper is the second one of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on fluid evolution of the crust upper mantle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first paper, two conductive mechanisms of the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 This paper is the second one of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on fluid evolution of the crust upper mantle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first paper, two conductive mechanisms of the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CCL), graphite and supercritical saline aqueous fluids, are discussed. As there are difficulties for graphite model, the supercritical fluids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oncerning the phases, th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behaviors, the evolution and the sealing mechanisms of the fluids. It is obvious that this model is reasonable to expla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CL presented in the first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conductive layer(CCL) supercritical fluids.
下载PDF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rust-mantle assemblage in the lithospher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Belt of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effect
19
作者 毛桐恩 刘占坡 +3 位作者 徐常芳 张洪魁 余素荣 雷孟京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2期55-62,共8页
The 1°×1° distribution map of crustmantle structural ratio R for the lithospher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Belt of China has been compiled using comput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eophysical prospec... The 1°×1° distribution map of crustmantle structural ratio R for the lithospher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Belt of China has been compiled using comput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and the latest results by the present authors. Based on this map, an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crustmantle assemblag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Belt has been gained, while their relation to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geothermal flux and intracrustal high conductivitylow velocity layers, as well as their tectonic effect to seismicity have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OSPHERE Longitudinal Seismic Belt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rustmantle assemblage tectonic effect high conductivitylow velocity lay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