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
作者 赵飞燕 鲁怡 +1 位作者 董丹丹 徐耀凯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8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防治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84)与IPC组(n=... 目的 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8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防治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84)与IPC组(n=84)。比较两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症状指标、LDVT发生率及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产妇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IPC组产妇上述指标均高于常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IPC组产妇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产妇,D-D、FIB均低于常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IPC组产妇上述指标均低于常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产妇LDVT总发生率为1.19%(1/84),低于常规组产妇的11.90%(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出血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能够改善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凝血功能,增强下肢静脉血流回流功能,从而降低其产后L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剖宫产后不同干预时间对产妇分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
2
作者 赵媛媛 徐耀凯 +2 位作者 赵飞燕 鲁怡 董丹丹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778-781,791,共5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不同干预时间对产妇分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9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实施下肢DVT预防措施的时间将产妇分为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不同干预时间对产妇分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9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实施下肢DVT预防措施的时间将产妇分为术后即刻干预组(n=46,剖宫产术后返回病房时立即开始实施针对性干预)和术后延迟干预组(n=50,返回病房24 h后开始实施针对性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手术信息、针对术后下肢DVT的干预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D-二聚体检测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手术信息和术后干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DVT,但出院前D-二聚体复查结果显示,术后即刻干预组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及升高的比例均低于术后延迟干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返回病房时立即开始实施针对下肢DVT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产妇发生下肢DVT的风险,同时不会增加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深静脉血栓 预防 干预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