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成玉婷 曹丽 陈静 《中外医疗》 2024年第7期137-141,共5页
目的研究对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64例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常规护... 目的研究对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64例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常规护理+全面护理),各32例。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焦虑及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观察组PSQI的各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4,P<0.05)。结论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可提高生活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肾病 血液透析 全面护理 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表达鸭坦布苏病毒衣壳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与鉴定
2
作者 吴庆国 李莎莎 +2 位作者 王安平 卢会鹏 成玉婷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为构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衣壳蛋白的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Ad5)为载体的重组腺病毒,研究通过一步克隆技术将DTMUV Capsid基因插入到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热休克蛋白70(mHsp70)为佐剂的pShuttle-CMV-Hsp70质粒中,构... 为构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衣壳蛋白的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Ad5)为载体的重组腺病毒,研究通过一步克隆技术将DTMUV Capsid基因插入到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热休克蛋白70(mHsp70)为佐剂的pShuttle-CMV-Hsp70质粒中,构建能够表达DTMUV Capsid和mHsp70蛋白的重组穿梭质粒pShuttle-DTMUV Capsid,并与含有pAdEasy-1腺病毒骨架载体的大肠杆菌BJ5183感受态细胞进行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DTMUV Capsid。载体质粒经Pac I酶切线性化后转染至HEK 293A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Adv-DTMUV Capsid。结果显示,rAdv-DTMUV Capsid在病毒传代过程中目的基因稳定存在,且病毒滴度可达2.3×10^(8)PFU/mL。Western blot等结果表明rAdv-DTMUV Capsid在HEK 293A细胞中表达了DTMUV特异性蛋白Capsid。DEF细胞感染试验证明rAdv-DTMUV Capsid可感染鸭源细胞,且诱导IFN-α、IL-10和IL-17 mRNA表达。结果表明,研究成功制备表达DTMUV Capsid蛋白的重组腺病毒rAdv-DTMUV Capsid,能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可作为一种候选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衣壳蛋白 重组腺病毒 HSP70
下载PDF
广州市典型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8
3
作者 成玉婷 吴小莲 +6 位作者 向垒 莫测辉 蔡全英 李彦文 李慧 李鹤建 苏青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4-1161,共8页
研究了广州市典型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8种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结果表明,8种SAs在土壤中普遍检出(检出率≥94%),总含量为0.73~973μg/kg,单个化合物以SMZ和ST含量最高.不同蔬菜基地土壤以及种植不同蔬菜土壤中SAs的组... 研究了广州市典型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8种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结果表明,8种SAs在土壤中普遍检出(检出率≥94%),总含量为0.73~973μg/kg,单个化合物以SMZ和ST含量最高.不同蔬菜基地土壤以及种植不同蔬菜土壤中SAs的组成分布和含量水平差异较大,根茎类蔬菜(平均含量289μg/kg)>瓜果类蔬菜(平均含量143μg/kg)>叶菜类蔬菜(平均含量98.1μg/kg),大棚土壤中SAs平均含量(8.9μg/kg)低于露天土壤(18.2μg/kg).生态风险评价显示SMZ风险最高(50%以上样品为中等或高风险),其次为SD、SDM和ST(20%~50%样品为中等或高风险),SM2、SM和SPD生态风险较低(80%样品为低风险).与珠三角普通蔬菜基地相比,广州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SAs的检出率及含量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 抗生素 有机蔬菜基地 土壤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生态治理对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8
4
作者 李占斌 周波 +5 位作者 马田田 柯浩成 徐国策 张祎 于坤霞 成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2-318,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的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为例,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林地、草地... 为了探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的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为例,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等5个样地0—100cm土壤样品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坡耕地经过生态治理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等生态用地,土壤C、N含量分别提高了1.27,1.18,1.24,1.14倍及1.64,1.64,1.76,1.57倍;土壤C和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0—100cm土层,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的土壤C、N分布规律一致,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且在0—20cm土层出现了富集现象,而土壤P含量分布比较均匀;(2)坡耕地C∶N均值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在0—20cm土层,土壤C∶P与N∶P表现为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显著高于坡耕地(P<0.05);土壤C∶N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显著,C∶P与N∶P随土层加深呈减小的趋势;(3)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主要由土壤C、N决定;土壤C∶P、N∶P与土壤中铵态氮、粘粒、砂粒、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不仅受生态治理和土层深度的影响,还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土壤C∶N、C∶P、N∶P可以指示土壤的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治理 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土壤可蚀性对坡面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成玉婷 李鹏 +2 位作者 徐国策 李占斌 王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41-149,共9页
冻融作用与水力侵蚀的复合作用更容易使土壤发生侵蚀,进而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为了揭示冻融作用下土壤可蚀性对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率(SWC)下坡面的降雨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并分析了土... 冻融作用与水力侵蚀的复合作用更容易使土壤发生侵蚀,进而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为了揭示冻融作用下土壤可蚀性对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率(SWC)下坡面的降雨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并分析了土壤可蚀性对坡面全氮(TN)和全磷(TP)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产流率与产沙率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相关方程斜率的绝对值可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径流中氮磷的流失主要受径流率控制,受土壤可蚀性影响较小(P>0.05);而土壤可蚀性显著影响着泥沙中氮磷和总的氮磷流失(P<0.01)。土壤可蚀性对黄土坡面氮素流失的影响与冻融作用有关,而土壤可蚀性对坡面磷素流失的影响与冻融作用无关,磷素的流失随着土壤可蚀性增加而增加。因此,在黄土地区,应当采取一系列的生态建设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降低土壤可蚀性,从而减少坡面养分的流失。该研究结果为冻融条件下黄土坡面水-土和氮磷等养分流失机制提供了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侵蚀 冻融 土壤可蚀性
下载PDF
丹江流域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成玉婷 李鹏 +3 位作者 徐国策 李占斌 张铁钢 刘晓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133,共5页
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每5km采集水样,并在丹江上中下游小流域沿河采集水样的同时分别在沿岸选择林地、草地和农地,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ANOVA分析等方法研究丹江流域氢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大... 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每5km采集水样,并在丹江上中下游小流域沿河采集水样的同时分别在沿岸选择林地、草地和农地,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ANOVA分析等方法研究丹江流域氢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变化呈现出高度效应,高程、温度和距离对丹江流域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影响较大;δD值与高程呈极显著水平负相关(P<0.01,n=25),而与水温呈极显著水平正相关(P<0.01,n=25),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蒸发分馏作用在较宽及流速小的河面更强烈;丹江干流水体中δD和δ18 O的分布范围分别为(-60.98‰)^(-53.34‰)和(-9.12‰)^(-7.89‰),其平均值分别为-56.20‰和-8.29‰。随着采样点位置到丹江源头距离的增加,δD值逐渐增大,其线性拟合方程为y=0.0268x-59.435,拟合度R2为0.62;林地和草地0-10cm土壤水分的氢氧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农地大,农地0-10cm土壤水分的氢氧同位素值相对集中,ANOVA分析表明,丹江上中下游小流域0-10cm土壤水分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n=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 氢氧同位素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 丹江流域
下载PDF
丹江流域径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成玉婷 徐国策 +3 位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张铁钢 龙菲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99,共7页
【目的】研究丹江流域径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加强丹江流域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指导。【方法】于2013年6月至7月,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采集25份水样,并在丹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典型小流域分别采集11,6和8个水样,分析丹江干流及典... 【目的】研究丹江流域径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加强丹江流域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指导。【方法】于2013年6月至7月,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采集25份水样,并在丹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典型小流域分别采集11,6和8个水样,分析丹江干流及典型小流域中径流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丹江干流径流中电导率(EC)均值为0.45dS/m,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35,0.21,10.17和0.04mg/L,其中硝态氮(NO-3-N)变异系数为136%,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特征,其他指标均为中等变异。与干流径流相比,上游小流域和下游小流域水体中NH+4-N、NO-3-N、TN、TP质量浓度及EC总体偏低,而中游小流域水体总体偏高。【结论】丹江干流径流含微量盐水,TN质量浓度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标准,其他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除NH+4-N外,丹江流域水体其他养分自上游到下游均表现为逐渐富集,其中TP质量浓度在中游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径流养分 小流域 空间变异
下载PDF
丹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颗粒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国策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张铁钢 成玉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5期28-35,共8页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研究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特征,以及与土壤全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层下土...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研究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特征,以及与土壤全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层下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均表现为农地〉林地〉草地。经ANOVA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在10—40cm土层的粉黏粒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10~20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更能代表不同土地利用的差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坡向和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在0~20cm土层与中粗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在20~60cm土层均与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鹦鹉沟流域0~10cm土层的土壤粉黏粒储量为13.28万t,不同土地利用下0~10cm土层每m2土壤粉黏粒储量表现为农地〉林地〉草地,分别为74.71kg/m2、71.54kg/m2和70.23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地形 土地利用 丹江流域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径流磷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国策 李鹏 +2 位作者 成玉婷 靳宇蓉 王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共5页
基于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流失过程和壤中流产流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坡面径流磷素流失的调控机理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坡面地表径流产流量表现为大雨强>中雨强>小雨强,套种小... 基于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流失过程和壤中流产流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坡面径流磷素流失的调控机理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坡面地表径流产流量表现为大雨强>中雨强>小雨强,套种小区较玉米小区能平缓地表径流过程,且能够减小中小雨强下的地表径流量。玉米小区和裸地小区在小雨强下的坡面径流磷素浓度均值相对高于大中雨强下的径流磷素浓度均值,径流磷素浓度均值在小雨强时表现为裸地小区>玉米小区>套种小区,套种小区能降低小雨强下的径流磷素浓度。玉米小区和裸地小区的壤中流磷素浓度均值在小雨强时均大于大中雨强下的壤中流磷素浓度均值;在不同雨强下,地表径流中磷素的流失量远大于壤中流磷素的流失量。玉米小区和裸地小区的磷素流失总量均随降雨强度的减小而降低,在相同雨强下,玉米小区的磷素流失总量总体大于裸地小区的磷素流失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丹江 磷素 坡面 土石山区
下载PDF
陕南土石山区坡改梯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圣东 杭朋磊 +2 位作者 李鹏 成玉婷 郭梦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7-161,共5页
梯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以陕南土石山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坡耕地改建成梯田后对坡面整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实地调查取样、室内试验和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坡改梯前后梯田土层厚度、田坎坡度以及田面宽度对梯田坡... 梯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以陕南土石山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坡耕地改建成梯田后对坡面整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实地调查取样、室内试验和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坡改梯前后梯田土层厚度、田坎坡度以及田面宽度对梯田坡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15°坡面修建梯田后坡面安全系数降低了45%,25°坡面修建梯田后坡面安全系数降低了73%,15°坡面修建梯田稳定性优于25°坡面;(2)在相同的坡长和坡度下,修建梯田后坡面安全系数与土层厚度成正比,与田坎坡度和田面宽度成反比。研究结果可为土石山区梯田的断面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山区 水土保持 坡改梯 稳定性 断面布局
下载PDF
丹江水源区小流域土壤有效铁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媛媛 李占斌 +4 位作者 宋晓强 徐国策 王添 唐润芒 成玉婷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土壤有效铁含量对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鹦鹉沟小流域土壤有效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流域养分资源管理提供参考。通过网格法和分层法对0~10cm、10~20cm、20~40cm三个土层分别采样,并借助传统统计学... 土壤有效铁含量对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鹦鹉沟小流域土壤有效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流域养分资源管理提供参考。通过网格法和分层法对0~10cm、10~20cm、20~40cm三个土层分别采样,并借助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鹦鹉沟小流域农地、林地和草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效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0~4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效铁含量随土层深度先减少后增加,且土壤有效铁含量均值表现为林地〉农地〉草地;20~10cm、10~20cm和20~40cm土层有效铁含量变化的最优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线性模型,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33个土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与海拔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或显著相关性(p〈0.05);4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下0~40cm每平方米有效铁含量为林地〉农地〉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 土壤有效铁 土地利用 KRIGING插值
下载PDF
丹江典型小流域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龙菲菲 李占斌 +2 位作者 徐国策 李鹏 成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9-152,190,共5页
选取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样采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粒径的相互关系,运用情景模拟法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转移矩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 选取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样采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粒径的相互关系,运用情景模拟法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转移矩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团聚体含量大致呈现伴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且主要集中于大粒径(2~10mm)的范围内。经ANONA检验,农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之间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典型用地之间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变异性属于中等变异,且团聚体有机碳与小粒径(〈1mm)的土粒结合更加紧密,有机碳储量的粒径分布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土地利用 丹江流域
下载PDF
初始解冻深度对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圣东 杭朋磊 +3 位作者 李占斌 张辉 王添 成玉婷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3,293,共8页
未完全解冻层是影响解冻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探讨未完全解冻层对黄土地区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通过控制雨强及初始解冻深度两个因子,对冻融坡面的水沙特性及响应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未... 未完全解冻层是影响解冻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探讨未完全解冻层对黄土地区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通过控制雨强及初始解冻深度两个因子,对冻融坡面的水沙特性及响应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冻融坡面,雨强增加,初始产流时间会显著缩短,而初始解冻深度的增加会显著延长初始产流时间;冻融坡面产流过程中,产沙量显著增加了10~24倍,且增长趋势由快变慢的时间临界点随雨强的增加而缩短;相同雨强下,不同初始解冻深度坡面的产流变化特征一致,径流总量变化不显著而产沙量随初始解冻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初始解冻深度下,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流的平均含沙量变化不明显,总产沙量随径流量增大而增大;坡面产沙量与降雨历时、雨强和初始解冻深度均呈极显著相关,坡面产流量与降雨历时、雨强和产沙量均呈极显著相关,而与初始解冻深度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说明初始解冻深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不显著,而与坡面产沙量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侵蚀 初始解冻深度 水沙关系 侵蚀相关性
下载PDF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土壤全磷空间分布及流失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铁钢 李占斌 +3 位作者 刘晓君 李鹏 徐国策 成玉婷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2,共5页
磷是植物生长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源区的鹦鹉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和监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磷素流失状况,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全磷... 磷是植物生长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源区的鹦鹉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和监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磷素流失状况,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全磷的空间异质性,结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与流失浓度分析其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鹦鹉沟流域土壤深度0~10 cm(A_1)、10~20 cm(A_2)、20~40 cm(A_3)和40~60 cm(A4)的全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4 g/kg、0.49 g/kg、0.48 g/kg和0.51 g/kg,经ANOVA检验,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Kriging插值表明流域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呈现斑块状特征,其分布斑块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由大变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园地、草地与耕地的土壤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耕地中花生、玉米、萝卜、豆角、辣椒的总磷流失浓度均高于草地,而草地的速效磷流失浓度高于玉米、豆角和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沟流域 土壤全磷 空间分布 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及养分流失响应机制研究——以鹦鹉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效丁 刘晓君 +2 位作者 黄萍萍 成玉婷 靳宇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3,共6页
以商南县鹦鹉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的变化规律,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作物,在野外建立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坡度对径流影响不大,但不同坡度下产沙差异显著。草地小区的径流及产沙均... 以商南县鹦鹉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的变化规律,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作物,在野外建立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坡度对径流影响不大,但不同坡度下产沙差异显著。草地小区的径流及产沙均低于其他耕地小区,表明了草地调节地面径流以及对于土壤的保持作用。随着径流的增加,各小区产沙量均变大,对于花生、辣椒和草地小区,坡度变大时含沙量也急剧增加,玉米缓坡小区径流含沙量较大,但其产沙总量仍小于陡坡小区。雨型和坡度对小区氮磷养分影响不同,其中短时阵型暴雨下全磷、速效磷和氨态氮易流失,坡度对全氮流失的影响较大;除草地外,陡坡小区硝态氮流失浓度普遍较低,而草地小区更利于氨态氮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天然降雨 径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关中平原灌区地下水电导率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刚 李占斌 +3 位作者 徐国策 杨媛媛 成玉婷 姚京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6-220,共5页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加重,已成为该地区灌溉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制约因素,研究地下水电导率的时间变化对指导灌区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洛惠渠灌区51个观测井地下水电导率的长期监测结...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加重,已成为该地区灌溉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制约因素,研究地下水电导率的时间变化对指导灌区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洛惠渠灌区51个观测井地下水电导率的长期监测结果,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相对差分法分析了地下水电导率的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洛惠渠灌区地下水主要是微含盐水和中含盐水,其电导率随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电导率值越大,其值随时间的变化也相对越大。51个井点的地下水平均电导率在整个监测期间没有呈现增大的趋势,但地下水电导率呈中等变异,变异系数的范围为61%~72%。地下水电导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变化范围为0.81到0.98(p<0.01),这表明监测井点地下水电导率时空格局的稳定性较强。2#井点是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平均电导率的代表性位置点,基于2#井点的电导率预测值与研究区地下水平均电导率的实际值差异不大。因此,基于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的电导率在时间上的稳定性,通过确定地下水电导率代表性位置及该点平均电导率可以快速有效地监测该区地下水平均电导率变化,从而为确定灌溉时间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惠渠 地下水 电导率 时间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以“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成玉婷 李文送 《中学生物学》 2019年第4期34-36,共3页
1教材分析'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 1教材分析'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是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基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细胞膜是细胞必不可少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学 高中生物学 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用显微镜 初中生物课 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Capsid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1
18
作者 焦琳琳 成玉婷 +4 位作者 吴庆国 吴双 吴植 朱善元 钱莺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5-2402,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选择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核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DTMUV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DTMUV-201909株基因序列,运用一步克隆技术将Capsid基因克隆至... 【目的】本研究选择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核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DTMUV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DTMUV-201909株基因序列,运用一步克隆技术将Capsid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中,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使用ISA206佐剂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混合乳化后免疫BALB/c小鼠,以获得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方法测定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并对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结果】试验成功构建pET-30a-Capsid重组质粒,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18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抗His标签鼠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反应原性。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鼠抗Capisd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256000;Western blotting和IFA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DTMUV感染细胞样品的Capsid蛋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小鼠抗Capsid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DTMUV Capsid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试验材料,为进一步阐明DTMUV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DTMUV) 核衣壳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社区医院绩效管理系统运用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成玉婷 李天舒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第24期184-186,共3页
目的:根据区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区级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符合区级的社区卫生绩效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方法:建立基... 目的:根据区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区级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符合区级的社区卫生绩效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方法:建立基于标准化工作量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结果:解决目前医院绩效考核中存在大量数据统计困难,手工统计数据不准确等导致医院绩效奖金的不合理的问题。结论:为社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提高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医院 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数据统计
下载PDF
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继玲 吴萌 +1 位作者 成玉婷 洪伟鸣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51-54,共4页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药企一线岗位所...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药企一线岗位所需要的生物制药技术行业的高技能型人才,针对目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制药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本文以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切实解决药企技能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