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及预后 被引量:9
1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张翔圣 杭春华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弹簧圈 支架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预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文立利 佟志勇 +2 位作者 张劲松 梁传声 王运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7-19,24,共4页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对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并分析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经颅多普勒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对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并分析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经颅多普勒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情况。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迟发性脑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160 cm/s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准确率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42.4%。改良Fisher分级(OR=3.27,P=0.02)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OR=10.24,P=0.04)与迟发性脑缺血有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经颅多普勒可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早期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和改良Fisher分级都是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张翔圣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术前及术中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VM患者术前行常规全脑DSA检查,并用i 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的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在二维DSA图像及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对AVM的病灶范围、... 目的探讨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术前及术中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VM患者术前行常规全脑DSA检查,并用i 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的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在二维DSA图像及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对AVM的病灶范围、血管构筑及血流动力学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5例AVM患者中,小型9例(其中4例畸形团表现为弥散型),中型3例,大型3例;单支供血动脉8例,多支供血动脉7例;单支引流静脉11例,多支引流静脉4例。在显示动静脉畸形团大小,尤其是弥散型畸形团方面,彩色编码血流图较二维DSA图像可更加清晰。彩色编码血流图能直观显示表浅和深部的引流静脉走形,同时根据曲线下面积大小和半峰宽长短,可以判断出主要引流静脉和次要引流静脉,并能直观反映脑血流的完整周期。结论彩色编码血流图可快速、准确地描绘出AVM的范围、血管构筑特征以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彩色编码血流图
下载PDF
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翔圣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文立利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5月经DSA诊断明确为AVM的2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 DSA、MRI或 CT检查,并行三维 DSA与 MRI... 目的:探讨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5月经DSA诊断明确为AVM的2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 DSA、MRI或 CT检查,并行三维 DSA与 MRI或 CT融合。在21例患者中,对15例行MRI与三维DSA融合,对6例行CT与三维DSA融合。结合患者影像融合结果进一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显微外科切除、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单一或综合)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2~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从患者术前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晰地观察AVM的血管构筑、畸形团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同时对合并小动脉瘤的AVM或微小AVM可精准定位血管病变在脑组织的位置。结合影像融合结果,对17例患者行AVM显微外科切除术,2例患者行介入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7例行显微外科切除的AVM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颅内再出血,末次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者13例,4分者4例;1例行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AVM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再出血,末次GOS评分4分;其余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有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或再出血,GOS评分5分。结论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新颖,操作方法简便,融合图像精准,能够有效地辅助制订AVM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三维成像 融合
下载PDF
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渊 王汉东 +4 位作者 马驰原 文立利 王友伟 励宁 丛子翔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行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共发生并发症44例(27.7%)。经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行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共发生并发症44例(27.7%)。经统计学分析:性别、垂体腺瘤卒中、鞍旁侵袭、基础内分泌、手术全切除5种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其中手术全切除、性别、基础内分泌被纳入回归方程。结论手术全切除、性别、基础内分泌是影响本组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其中手术全切除与否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较大,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手术入路 经蝶窦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远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吴琪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大脑前远端动脉瘤临床少见,治疗困难。文中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随访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患者资料,... 目的大脑前远端动脉瘤临床少见,治疗困难。文中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随访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患者资料,共15个大脑前远端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4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8个动脉瘤位于A2段,7个位于A3段。运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随访6~33个月。影像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死亡。9例患者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存活患者临床预后满意,14例存活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随访中患者未发生破裂出血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支架辅助技术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庆荣 张鑫 +6 位作者 吴琪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和动脉瘤介入治疗。19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闭塞出血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枚支架辅助栓塞对侧夹层动脉瘤;另1例两侧均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其余13例患者中,2例患者采取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1例患者采取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3例在术后半个月内死亡,其中2例明确为再出血、1例死因不明。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术后有较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其余15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所有存活病例均临床随访6~36个月,未见明显新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在术后6个月~3年内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再次治疗后复查良好,1例继续随访,复发部位稳定。1例支架内狭窄、2例椎动脉闭塞。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辅助在预防动脉瘤复发中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垂体瘤术后残留短期内再次手术治疗:联合与分期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驰原 王汉东 +6 位作者 史继新 杭春华 樊友武 孙康健 潘云曦 文立利 王友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其预后。结果自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1412例垂体瘤病例。其中,15例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短期内接受... 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其预后。结果自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1412例垂体瘤病例。其中,15例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短期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包括初次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再次开颅肿瘤切除术4例;初次经鼻蝶手术,再次经鼻蝶手术9例;初次开颅手术,再次经鼻蝶手术2例。再次手术后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8例。随访3.5~10.2年。结论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残留 再次手术
下载PDF
脑室外引流在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凌海平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文立利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文中通过探讨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脑室外引流(EVD)的安全性,为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 目的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文中通过探讨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脑室外引流(EVD)的安全性,为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所有血管内治疗后行EVD的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支架分为支架辅助组(n=14)和单纯栓塞组(n=13),比较2组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支架辅助组与单纯栓塞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出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室外引流距介入手术结束时间、术前合并脑室积血及脑积水以及EVD后合并穿刺道出血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围手术期合并其他部位出血以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在支架辅助组和单纯栓塞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行EVD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支架辅助 脑室外引流术
下载PDF
MRI与3D-DSA融合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翔圣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文立利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磁共振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融合
下载PDF
褪黑素抑制脑创伤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可 李桃 +1 位作者 文立利 王汉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01-504,共4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印记控制区(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TBI组、TBI加盐水组(saline)和褪黑素处理组(Mel)(每组24只)。通过自由落体模型使小鼠致伤,于术后24 h分别检测小鼠脑组... 目的观察褪黑素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印记控制区(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TBI组、TBI加盐水组(saline)和褪黑素处理组(Mel)(每组24只)。通过自由落体模型使小鼠致伤,于术后24 h分别检测小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的变化,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离子钙接头分子-1(IBA-1)的表达。结果 TBI后24 h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升高;挫伤灶周围皮层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升高;挫伤灶周围皮层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使用褪黑素后,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显著减少,同时褪黑素能够减少TBI后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褪黑素可以缓解TBI后的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褪黑素 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活化
下载PDF
沈阳和营口地区骨密度正常值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茂伟 王守涛 +1 位作者 文立利 陈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调查沈阳和营口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沈阳地区和营口地区2001~2008年来我院体检的373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 目的调查沈阳和营口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沈阳地区和营口地区2001~2008年来我院体检的373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测定,测量部位为正位L1~L4以及髋部(包括左右股骨颈neck、大粗隆troch、粗隆间Ward三角)。结果沈阳和营口地区男女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开始下降,女性50~60岁骨密度下降速度明显高于男性,男性60-70岁骨密度值明显降低,骨量丢失率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升高。沈阳地区和营口地区各年龄段骨密度均不相同,营口地区骨密度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沈阳地区,其中男性较为明显。结论本研究为沈阳和营口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 营口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患病率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A1段动脉瘤分析
13
作者 吴琪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616,共4页
目的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困难。文中旨在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8例大脑前A1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困难。文中旨在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8例大脑前A1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观察动脉瘤栓塞情况并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6~30个月,平均(13±9)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8个动脉瘤均完全栓塞,载瘤动脉均保留。7例患者均未发生破裂出血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均为5分,预后良好。术后5例患者分别于术后完成DSA随访,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A1段动脉瘤技术上可行,是大脑前A1段动脉瘤治疗方式的一种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A1段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尺寸比及子囊形成对颅内镜像动脉瘤破裂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晓宇 文立利 +1 位作者 吴琪 张鑫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阈值。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BNF)、纵横比(aspect ratio,AR)、尺寸比(size ratio,SR)、高宽比(height/width,H/W)、深宽比(Hmax/width,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parent vessel,DV)、流入角、最大壁面剪切力、平均震荡剪切指数、载瘤动脉壁面剪切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R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径、高度、最大深度和SR具有较高的AUC值分别为0.841、0.820、0.847和0.873。结论破裂的颅内镜像动脉瘤更多见于不规则形态与子囊形成的动脉瘤,并具有较大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AR、SR、H/W、Hmax/W与较小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其中SR及子囊形成是颅内镜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形态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5
作者 文立利 王森 +4 位作者 唐晓宇 吴琪 周龙江 周晓明 张鑫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417-421,426,共6页
目的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包括45处病变,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 目的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包括45处病变,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8例,闭塞7例,基底动脉狭窄7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通过分析介入治疗效果以及6个月临床功能与影像结果评估血管内成形术的疗效。结果44例患者共行45次手术,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成形术,无一例失败。球囊扩张+一期支架植入术44次,单纯球囊扩张术+二期支架植入术1次。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事件3例,出血性事件4例。4例患者出院时mRS下降,包括死亡1例。37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5例(94.6%)表现为预后良好,1例出现卒中复发事件。31例影像学随访患者中28例(90.3%)无再狭窄或闭塞,1例轻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结论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狭窄 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成形术
下载PDF
双血管融合技术在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陈姝娟 邓金龙 吕盛银 邵将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血管内介入栓塞目前已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式。文中旨在研究双血管融合技术对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复杂前交通动脉瘤31例患者的临床... 目的血管内介入栓塞目前已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式。文中旨在研究双血管融合技术对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复杂前交通动脉瘤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双血管融合与DSA造影、单侧颈内动脉的三维重建结果的差异,观察动脉瘤是否符合真实体积大小、双侧A1与前交通动脉的准确汇合点、前交通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等。结果双血管融合技术鉴别动脉瘤符合真实体积31例,单侧颈内动脉的三维重建识别真实体积28例。双血管融合技术鉴别双侧A1与前交通动脉的准确汇合点31例,DSA造影鉴别9例。双血管融合技术鉴别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31例,DSA造影鉴别26例。双血管融合技术鉴别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31例,DSA造影鉴别24例。通过双血管融合技术获得的最佳DSA机器投射角度4例优于三维重建技术。结论双血管融合技术有助于术者全面了解复杂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和动脉瘤的解剖关系,对于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制定、栓塞工作角度的选择和栓塞术中的实时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动脉瘤 双血管融合 栓塞 颈内动脉
下载PDF
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陈姝娟 邓金龙 吕盛银 邵将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对应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其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 目的目前关于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对应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其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BBA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11例患者采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采用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统计术后即刻、术后1周治疗效果。随访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分析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刻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0例、3级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3例、2级1例。术后1周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2例、2级2例。影像学随访结果:最后1次DSA随访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9例,2级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例、2级2例、3级1例。临床随访结果: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mRS 0分9例、1分2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mRS 0分3例、1分1例;1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BBA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预后
下载PDF
不同方式治疗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涛 陈节 +3 位作者 文立利 张彬 王金陵 张子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8期1974-1978,共5页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月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n=63)和东部战区总医院(n=57)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aSAH患者纳入本次回顾...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月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n=63)和东部战区总医院(n=57)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aSAH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根据接受的手术不同将患者分为夹闭组(n=60)与介入组(n=6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3)和预后良好组(n=87),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30±0.28)h、(9.20±5.30)d,均较夹闭组[(2.85±0.32)h、(13.00±6.10)d]明显缩短,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6%,较夹闭组(36.67%)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饮酒、术前脑积水、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数量、发病至手术时间、栓塞程度、手术方式这11个因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高血压、Hunt-Hess分级4~5级、CT-Fisher分级3~4级、动脉瘤多发、发病至手术时间≥4 d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为保护因素。结论血管内介入术治疗aSAH的近期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年龄≥60岁、有高血压、Hunt-Hess分级4~5级、CT-Fisher分级3~4级、动脉瘤多发、发病至手术时间≥4 d是a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开颅夹闭 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姚磊 吴琪 +6 位作者 文立利 周晓明 何伟臻 张闰秋 邓金龙 陈姝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MR血管成像(MRA),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复发即随访时DSA显示动脉瘤对比剂充盈增加。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记录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析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第2枚支架置入失败,其中25例(39.7%,25/63)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20例(31.7%,20/63)为次全栓塞,18例(28.6%,18/63)为部分栓塞。57例(90.5%,57/63)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6例(9.5%,6/63)患者3~6分,死亡3例(4.8%,3/63)。12例(19.0%,12/63)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年龄≥65岁(OR=6.533,95%CI:1.686~25.322,P=0.007)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3例(68.3%,43/63)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7(5,36)个月,其中5例(11.6%,5/43)患者夹层动脉瘤复发,3例(7.0%,3/43)患者接受血管内再治疗。单支架治疗(OR=25.356,95%CI:1.444~445.365,P=0.027)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去3例在院死亡患者和1例失访患者,59例(93.7%)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40(18,66)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预后(mRS评分0~2分),其中3例出院时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患者在康复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中远期结果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还需要多中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晓宇 文立利 +2 位作者 吴琪 周龙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3-523,共11页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MIA患者发生SAH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MIA患者发生SAH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6例M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经DSA检查证实。根据是否发生SAH,将596例MIA患者分为SAH组(286例)和未发生SAH组(310例)。将纳入的596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417例)及验证集(179例)。训练集用于列线图的构建,验证集用于检验模型内部的重复性。对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动脉瘤位置、形态学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与结局事件(发生SAH)的关系,并经R语言程序拟合得到模型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可能预测因素进行预测模型B的拟合,并绘制模型B的列线图。对构建模型的评价内容包括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1)区分能力的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AUC值越接近1代表区分能力越强。(2)校准度的评价:使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1000次重复抽样,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的一致性,平均绝对误差越接近0表示一致性越好。(3)临床有效性的评价: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法及临床影响曲线来评价预测模型(模型A与模型B)的临床预测价值,决策曲线下面积越大表示患者的临床净收益率越高,临床影响曲线中两条曲线相关性越高表示模型的临床价值越大。结果(1)共有596例(共计1395个动脉瘤)MIA患者纳入研究。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SAH史(OR=0.279,95%CI:0.087~0.888,P=0.031)、存在不规则动脉瘤(OR=35.534,95%CI:16.335~77.297,P<0.01)、MIA中存在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5.714,95%CI:3.127~10.441,P<0.01)、存在后循环动脉瘤(OR=3.962,95%CI:1.651~9.507,P=0.002)以及动脉瘤的高宽比值增加(OR=4.696,95%CI:1.249~17.656,P=0.022)与MIA患者发生SAH独立相关。(2)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出风险预测模型B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新建模型B在训练集的AUC为0.884(95%CI:0.852~0.916,P<0.01),在验证集的AUC为0.856(95%CI:0.801~0.912,P<0.01)。(3)校准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建模型B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较高吻合度,平均绝对误差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分别为0.018与0.023。(4)决策曲线分析法显示,预测模型A与预测模型B在不同阈概率内最高净获益值均为0.3。当阈概率≥0.3时,预测模型A曲线表现出的临床净收益率好于预测模型B,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92)。临床影响曲线显示,预测模型B在高出血风险阈概率≥0.3时可以获得理论事件及实际发生事件较高程度的符合性,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结论既往SAH病史、存在不规则动脉瘤、存在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存在后循环动脉瘤以及动脉瘤高宽比值增加与MIA患者发生SAH的发生独立相关,所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构建模型仍需大样本数据及外部验证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